- 航空都市:創新未來城市版圖
- 孫天堯 韓淼等
- 2656字
- 2021-11-12 17:29:17
序一 航空都市時代的城市競爭力
21世紀已然成為由航空都市引領的新時代!航空運輸業與機場加速推動了全球城市區域更高水平的開放,促進了地區經濟轉型,帶動了城市競爭力提升。在這個航空都市引領的時代,航空公司、機場與政府部門通力合作,為企業及城市提供軟性基礎設施(如政策、軟件、數據庫等)、硬性基礎設施(如道路、港口、環保設施等),推動企業與城市不斷向商業與產業價值鏈的上游邁進,實現跨越式增長。在我看來,提高城市競爭力、促進經濟增長的基本途徑,就是要能夠為入駐企業或意向企業提供功能完善的航空基礎設施和覆蓋廣泛的航線網絡,使企業能夠快速連接全球供應商、客戶和合作伙伴。
理由顯而易見,處于商業和產業價值鏈上游的企業(如創新制造業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等),比起本地,往往更加依賴異地或海外的供應商及客戶。在高時效要求、全球化的經濟形勢下,高價值產品(如航空航天部件、生物醫藥產品、智能電子產品)和高凈值商旅人士(如企業高管、投資銀行家、跨國公司律師)必須通過航空運輸,快速高效地到達目的地,從而提高公司運營效率。
對那些全球范圍內增長速度最快、價值最高的產業及商業服務企業來說,時間不僅是成本,也是收入。這使航空運輸帶來的“速度經濟”與這些公司(及其城市經營場所)賴以生存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顯得同等重要。
數字化增強了制造業和服務業中的“速度經濟”效應,并在促進全球最先進的產業領域發展和競爭力提升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互聯網或云技術都無法遠距離運送貨物或人,高附加值產品貿易必須通過航空的方式才能實現遠距離運輸。對于供應鏈、制造業和商品進出口領域的大多數生產服務商來說,他們需要經常前往全球各地的原件產地、產品組裝地及終端市場,以完成面對面磋商或知識轉移。
隨著網絡時代和航空時代的融合,現代供應鏈、先進商業服務和消費品市場日益全球化,并相互交織,這使得航空客運和航空貨運在企業發展和城市競爭中的重要性逐步增強。2019年,航空貨運的貨物價值累計達到6.7萬億美元,可見航空運輸對絕大多數高科技供應鏈、以知識為基礎的商務服務以及高凈值商旅人士來說至關重要。1
綜上所述,通過航空進行運輸的商品價值占全球貨運價值的35%,2超過75%的智能電子產品、超過80%的高級服務貿易以及約90%的跨境電子商務都依賴于航空運輸。3事實上,航空公司已為現代企業和產業搭建起快捷的“實體互聯網”,就像互聯網傳輸數據信息一樣,在全球范圍內快速高效地輸送貨物與旅客。
如果把全球航線網絡比作互聯網,那么樞紐機場就是航空公司接入全球航線網絡的“路由器”,這些樞紐機場也同時作為“端口”,將全球的貨流、人流、信息流、服務流快速而精準地與本地連接。“路由器”和“端口”的雙重身份,使樞紐機場周邊地區得以吸引即時價值型、高附加值的企業、產業以及與之配套的商業。隨著機場及其周邊地區不斷地匯聚臨空偏好型企業,該地區逐漸成為重要的就業、購物、休閑、會議、貿易、旅游和創業目的地,以及整個大都市區范圍內以機場為中心的商業與物流業增長極,并最終發展成一種新的城市經濟形態——航空都市。
航空都市是以機場為中心的城市經濟區域,區域內的商業、工業和旅游業集群依托機場及與之相連的高速公路、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得以持續發展。航空都市的發展包括空間和戰略兩個部分,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在空間方面,航空都市由兩個基本要素組成:(1)以機場航空、物流和商業設施集聚形成的多式聯運且具有多功能的機場城市為核心;(2)由航空偏好型商業、產業以及混合功能住區彼此相互影響組成的機場外圍廊道和集群,以及其與機場、重要交通節點、城市節點的可達性。這些走廊和集群可從最大的樞紐機場向外延伸25公里甚至更遠,其中重要的航空都市發展走廊通常能從機場一直延伸至大都市區的市中心。
在戰略方面,航空都市代表著一整套彼此協調的基礎設施、商業地產和政府政策干預行為,包括:(1)提升機場區域城市就業水平;(2)降低地面交通時間和成本;(3)擴大航線網絡連通性,吸引現代產業投資,創造高薪就業機會,推動包括商業服務和旅游在內的高附加值產品與服務貿易的增長。成功的航空都市戰略需要匯集并協調:(1)為資本投資企業提供適宜選址,并幫助企業實現盈利目標;(2)在規劃機場和地面交通設施時,保障企業能快速有效地接觸本地、全國、全球的供應商及客戶;(3)以生態宜居和可持續發展作為城市規劃的總體目標。
我想強調的一點是,建設一個對城市發展有重大貢獻的航空都市,不僅要協調基礎設施和商業設施的規劃及發展,更重要的是需要廣泛吸引人才,以滿足高附加值產業的人才需求。這就需要航空都市創造高凈值人才所需的空間環境、機構服務、居住和社會環境以及城市服務設施,使人們愿意在此生活、工作、學習和娛樂。此外,還需要形成一個相對自由的監管環境,以降低業務開展的時間和成本。
這本書以定量和定性的方式解決航空都市發展與城市競爭力所涉及的關鍵問題。作者孫天堯先生推出名為“全球航空都市評級指數”(GARI)的綜合指標體系,以此衡量中國和世界范圍內以機場為中心的航空都市發展對于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有效性。該方法基于GARI的5個維度的指數,運用35個定量指標和5個定性指標對全球城市區域競爭力進行評估。
書中展示了全球100個城市(含中國城市)與54個中國內地城市的整體排名和5個維度的分項排名。這將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一種觀察和評估航空都市對城市競爭力影響的新方法。
作者通過對中國主要全球城市區域以及精心篩選的海內外城市區域進行具有洞察力的案例研究,補充實證分析,這些案例從航空都市的視角闡述了每個城市地區的成就和發展目標,豐富了實證結果。
對正在研究航空都市和航空都市對城市競爭力影響的人來說,這本書具有特殊價值,因為此書所包含的方法和指標,可供研究者進一步調整、擴展或優化。對于想要提升城市建設績效的政府來說,這本書也頗具指導意義。同時,咨詢顧問們可以通過GARI以及5個維度指標評估他們參與的航空都市或全球城市項目。
從一開始,這本書的愿景就是創立一個具有生命力的研究項目,并由行業研究者不斷地進行更新和優化。因此,這本書應該被視為研究過程的起點,而非終結。如果將航空都市理念比作人生階段,那么現階段的航空都市概念及其應用正值年少,未來這一理念還將迎來不可估量的盛年。在航空都市的發展原則、戰略規劃、空間建設以及評估其對人、企業、社區和政府的影響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書中的研究內容是推動以上后續工作的重要基礎和支撐點。
約翰·卡薩達博士
航都院?院長,北卡羅來納大學柯南-弗萊格商學院終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