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一無二的戰略縱深
中國市場規模大、潛力大,而中國特色的漸進式改革路徑,又使得市場中廣泛存在地區及行業的巨大差異。
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需求、供給以及交易制度都在國家的嚴格控制之下。由于資金嚴重缺乏,國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抑制消費品行業發展,將相對稀缺的資源配置到國家需要優先發展的重工業中去。[1]到20世紀70年代末,國有部門的工業總產值占到了全部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2]1950年以后的近30年中,中國家庭和個人的消費主要集中在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上。市場中這些基本的生活用品不僅數量不足,也談不上質量。這就造成中國的消費者本身沒有選擇的余地。
伴隨著供給不足,還有人力要素成本被壓制導致的消費能力匱乏。1978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僅343.3元,這一數字在之后30年里增長了大約50倍。1978年,城鎮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57.5%,占總人口比例高達90%的農村人口購買力更加薄弱,農村家庭可支配收入為133.6元,恩格爾系數高達67.7%。[3]因此市場需求被壓抑,產品處于短缺狀態,企業就沒有任何動力去改進自己的產品。
20世紀70年代末,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拉開了帷幕。4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效顯而易見。2014年,中國人均GDP約為7500美元,居民消費正從溫飽型向小康型邁進,新興的中產階層掀起消費升級浪潮。這幾年中國人去美國買蘋果公司的產品,去日本買馬桶蓋,海外代購市場達到千億元規模,都是消費升級的表現。
過去40年,中國經濟在高速公路上前行。按照世界銀行用國際平價購買力計算的結果,1980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只有690美元,到2012年增長到11 477美元,增加超過15倍。特別是1990年以后,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達到9%,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統計的187個國家中增速最快的國家。[4]
對于近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哪怕是再小的一項改革,都不太可能是齊步走。基本路徑就是鄧小平所說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即通過增量改革和試驗推廣方法來進行漸進式改革。于是,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所有制部門的居民收入的差距從無到有,在過去10年間仍在增加。
我們節選2002~2012年全國省級行政區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數據,可以發現排名在前三名的發達省級行政區(主要為廣東、北京、江蘇等)城鎮家庭人均總收入是排名在最后三名的省級行政區近3倍。

2002~2012年全國省級行政區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前三名與最后三名比較(不包括港澳臺)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
另外,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3倍。在顯性收入的差距之外,城鎮戶籍人口在醫療、教育、就業、公共服務等方面享有巨大的優勢,這更加大了城鄉差異。即便是同一個地區的同一個城市,不同行業從業者之間的收入也有很大的差異。2013年,北京市不同行業的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差距在5倍以上,最高的金融行業平均年工資20萬元有余,最低的餐飲、居民服務等行業平均年工資僅有4萬元。
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反映在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在教育方面,發達地區如北京的高中入學率達到98%,大專以上教育入學率可達60%,與英國等發達國家大學入學率相當;而貴州的高中入學率僅有55%,大專以上教育入學率僅有20%,相當于越南、老撾的水平。[5]在醫療衛生方面,上海、北京的醫療資源充足,人均預期壽命也達到80歲以上,與法國、挪威等發達國家相當;而醫療資源匱乏的西藏、云南、青海人均預期壽命均在70歲以下,比經濟發達地區少了近10歲,僅相當于20世紀90年代的全國平均水平。[6]這種發展的不平衡,最終體現在消費者的消費習性、生活習慣甚至思維方式上。

中國市場不是一個均質的市場,而是多個市場的混合體
中國市場是一個整體規模巨大、快速動態發展、潛力巨大而又高度差異化的市場,因此需求一直是分階段、分批次地釋放,換言之,中國市場其實從來都不是一個均質的市場,毋寧說是多個市場的混合體。對企業來說,這意味著永遠需要應對全新的、復雜的市場需求。好在相對于跨國公司競爭對手而言,本土企業對市場的客戶結構與消費方式有更加深刻的體驗與了解,因此它們會創造出一個又一個適應本地競爭的營銷和運營方式。在微信開發的紅包大戰中,各式各樣的紅包游戲成為企業宣傳、促銷的新戰場,很多互聯網行業外的傳統中國企業,泰康人壽、海爾電器等都積極加入營銷競爭中,但是卻鮮見外資企業的身影,原因之一就是紅包游戲涉及與未知客戶發生現金交易,外資企業認為這很容易涉嫌違規操作。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一言以蔽之,很多時候,中國企業相對來說更加靈活,也更加懂得中國。
[1]林毅夫,蔡昉,沈明高.我國經濟改革與發展戰略抉擇[J].經濟研究,1989(3):28-35.
[2]參見國家統計局1978年年鑒。
[3]參見國家統計局: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爾系數。
[4]參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官方網站相關內容,http://hdr.undp.org/en/content/gni-capita-ppp-terms-constant-2011-ppp。
[5]楊家亮.中國人文發展指數比較分析[OL].2014-02-20[2018-03-10].http://www.stats.gov.cr/tjzs/tjcb/dysj/201402/t20140220_513674.html.
[6]資料來源:聯合國開發署2013年《人文發展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