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盲點:聰明人都在做你想不到的事
- 任白
- 2707字
- 2021-11-11 17:47:40
慣性思維綜合征
大部分的人在“封閉的盒子”里思考
人們在各個方面都強調不要被慣性思維束縛頭腦,但究竟什么是慣性思維?它對生活有什么危害?簡單地說,一個人思考問題時的思路是單向的,總是不自覺地遵循以前的思考習慣——就像子彈依靠慣性射擊物體,汽車在公路高速直行,都很難及時改變方向一樣。這就是慣性思維。它會造成思考的盲點,比如缺乏創新、不愿意對現狀做出改變、經驗主義和抗拒別人對自己觀點的否定,等等。在本質上,慣性思維就是大腦對“成功經驗”和“成熟模式”的堅持。
模板思維:從慣性到線性
慣性思維很容易成為定式,或者說在大腦中形成一個固定的模板,讓所有的思維活動都在這個模板里面進行,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及路線,思考的方式與做出的決定的風格都是完全可以預見的。
給你兩張人物畫像,一張畫像上的人一表人才,另一張獐頭鼠目,兩人之中有一個是罪犯,你會指認哪一個?如果你的第一反應是獐頭鼠目的那個人,就是慣性思維在作怪??蓪嶋H上,長相并不能決定一個人是否有犯罪基因。
在發現澳大利亞的黑天鵝之前,所有的歐洲人都認為天鵝是白色的,不會有其他顏色。因此,歐洲人用“黑天鵝”代指那些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當第一只黑天鵝被發現時,人們的慣性認識被打破了,它在思想上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人們總是視而不見的事物也許一直存在于我們的身邊,只不過我們被強大的思維習慣遮蔽了頭腦,被經驗擋住了視野。
最經典的反慣性思維的案例,莫過于蘇聯改進破冰船的故事。傳統的破冰方式是利用船本身的重量,加上船的動力,以撞擊的方式來達到目的。但是這樣做就得加強船頭的強度,并且船的動力也要不斷加強,用強有力的沖撞維持船的破冰力。但是即便如此,遇到一定厚度的冰時破冰船也會無能為力。后來,蘇聯科學家進行了創新,他們打破原有的思維,進行反向思考,把破冰的方式由原來的下壓撞擊改為下潛上浮,即把船頭潛入水中,利用水的浮力由下往上破冰,浮力加上船的重量,破冰的效率自然成倍增長。
在某些時候,我們要勇于突破常識、習慣或經驗的束縛,從慣性的驅動下走出來,重新認識事物,思考問題。只有打破了慣性思維,我們才能成功,或者認清事物的本質。
什么是線性思考?顧名思義,它就像一根“思維之線”,單向前進,并且缺乏變化。與慣性思維相比,線性思考引發的問題更為嚴重,它是前者的升級版,是具體的思考與行為方式。形象地說,它就如同我們的大動脈,返流則不通,因為受到了人體結構的限制。當人的頭腦按照線性思考想問題時,他不僅會受到常識和經驗的局限,還會被方向約束,很難調整自己思維的方向。與之相反的是非線性思考,這種思維方式即反慣性,也就是將單向的線性思考轉化為發散性思考,它可以讓我們的思想千變萬化,靈活地應對問題。
去年,我帶著家人去青島旅游,在海邊遇到了一位釣魚的老人。老人看起來運氣不錯,不到兩小時便釣了十幾條大魚和一些小魚。臨走時,老人卻把大魚全部放生,只帶了小魚離開。第二天我又遇到了這位老人,臨走時他依舊像昨天那樣放生大魚。
我好奇地問他:“先生,您怎么把大魚全部扔掉呢?您要放生的話,可以把小魚扔掉,大魚放回大海并沒什么價值?!崩先寺犃艘院髤s很平靜地說:“因為我的鍋沒這么大。我喜歡吃整條的魚,不喜歡把魚切成段?!?/p>
這個答案令我哭笑不得,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料。我說:“那您可以換一口大一點兒的鍋,這樣扔掉不是白白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嗎?”
老人不以為然地答:“我換大一點兒的鍋,自己還是吃不了!再說了,我現在的鍋剛好適合我現在的灶臺,如果我換比較大的鍋,豈不是連灶臺也要一起換掉?還有,這個灶臺我已經用習慣了,換新的我也不一定會用?!?/p>
這位老人的思維就相當于一個封閉的盒子,他在盒子里打轉。這個盒子始終圍繞的核心是:我不需要大魚。其他的諸如:我只有一個人、我的鍋很小、換了大鍋還得換灶臺等,均是圍繞在核心問題周邊的護欄。不管我換多少種問法,如何去提醒他應該轉換思維,老人頭腦中思維的慣性和思考的線性始終都會將其拒之門外。
跳出封閉的盒子
有一位鄉鎮企業家是搞養殖的,生意規模很大。2010年的時候豬肉價格大漲,他便在第二年的春天多養了五百頭豬,以為能大賺一筆。結果,這一年春天肉價突然大跌,他損失慘重。這位企業家心想:今年跌,明年一定漲。索性再次增加養殖數量,誰知次年的價格再次下跌,他賠得一塌糊涂。
有人問他:“為什么接連兩年價格低迷,你仍然大量養殖?”
企業家懊惱地說:“大家都說‘一年賺一年賠’,那些種菜的經常遇到這種情況,這是經驗,沒想到這次吃了大虧!”
這就是典型的線性思考方式。他不去分析市場上出現的新情況,仍然依靠自己的經驗來判斷,結果受到了沉痛的教訓。多年的經驗讓他產生了認知慣性,認為事物一定會按照過去的規律運轉。他的頭腦是封閉的,思考與判斷也是閉合的。
人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經常會犯同樣的錯誤,因為某種現象會在一定的時期內周而復始,具有某種可以判斷的規律,于是人們可以輕易地總結出可靠的經驗。在順利或者成功的時候,這些經驗或方法都會迅速融入我們的思維,轉化為常識,形成思考的慣性。事實上,很多事情都有周期性,但卻不具有普遍性。如果一直使用線性思考方式去考慮,用經驗的慣性來協助自己的判斷,得到正確結果的概率就永遠都是隨機的。
怎樣從封閉的盒子里跳出來,戰勝頭腦中的慣性思維呢?
第一,克服“鳥籠邏輯”:想問題前先問一下自己“為什么”。
在心理學上,慣性思維又被稱為“鳥籠邏輯”。我們在屋里掛一個鳥籠,來訪的客人便總會問你“鳥去哪兒了”,以至于最后你不得不扔掉鳥籠或者真的養一只鳥,以順應人們的思維。所有的人都會下意識地采用慣性思維思考問題,當他們看到鳥籠時,都會想到這里面必然有一只鳥。
但是,如果在此之前反問一下自己:“為什么這個鳥籠不是裝飾品?”當你能夠在判斷前先想到“為什么”的問題,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思考的盲點,從慣性思維綜合征的保守、循舊和拘泥于常識的狀態中走出來。遇到任何需要你作出判斷的問題,都可以先反問自己的大腦——我為何要作這樣的判斷,有沒有可以推翻這個判斷的理由?
第二,“慢一步”和“跨一步”:作決定前讓思維的慣性停下來,再重新起步。
慢一步就是退一步,就像開車降慢速度,當車子停下時,清空頭腦中的思維,想一想還有哪些因素沒有考慮周全,有沒有其他辦法。如果能夠慢下來,那位鄉鎮企業家就能觀察到眼下市場的變化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在高速發展中一直盯著前方——那是經驗指給他的方向。
最后再向前跨一步,跳出由經驗和常識組成的固有思維,超越思維的慣性,讓頭腦閃出更多的火花。這時你會驚喜地發現,自己產生了新的思路,對問題有了新的見解。讓思維停下來,是克服慣性;讓思維向前跨,是超越我們過去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