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文案創作中的3個難題
寫一篇好文案是有難度的,這毋庸置疑。
但我們時常會遇到更令人郁悶的狀況:想寫一篇簡單的文案往往大半天過去了還拿不出初稿,或者費了好大勁兒寫出來卻連自己這一關都過不去,哪里好意思給別人看?
費盡心力寫出的東西,自己都不滿意——這種情況,我有時也會遇到。寫的時候越費勁,其結果無法令自己滿意的概率也越高。究其原因,還是寫作遇到了問題。
我歸納了一下,發現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3點:
①素材準備不足:文案顯得粗糙、干癟。
②沒抓住重點:要講的內容表達不清晰,沒有寫到點子上。
③沒找到創作靈感:行文不流暢,難以引發共情,無法打動自己。
針對這3個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呢?
問題一:素材準備不足
這就像讓小學生寫一篇與小動物有關的作文。如果這個學生生活在城市里,家里一只動物都沒養過,也極少去動物園,平時什么小動物都接觸不到,那么他要順利完成這篇作文就會比較吃力。但如果他恰好養了一只小貓,平時又特別喜歡跟小貓玩呢?那他大概率可以把作文寫得生動有趣。
這就是沒有素材和有素材的區別。我們面對文案和小學生面對作文是一樣的,素材的準備格外重要。
我們可以把所需要的素材分為兩大類:
☆ 積累型素材
☆ 即用型素材
積累型素材能夠反映我們的文學素養和專業素養。這些內容需要我們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識地去收集、汲取,其中就包括一些奇聞逸事、古今詩詞、名人名言、法律法規、行業數據等,也包括心理學、經濟學,以及垂直行業、周邊行業的相關知識,范圍非常廣。
這些素材在寫作時不使用并不會遭人詬病,但如果運用于文案中,就會增色許多。例如“丁香醫生”在《想要消痘不留印,這2個好物真不能少!》中的表述:
“世界上有2種東西是藏不住的,一是咳嗽,二是愛”這句話,我們即使不知道也是正常的,然而“丁香醫生”的文案作者恰好在某處看到,作為素材摘抄了下來并用在這里,引出對“痘痘”的描述,我們會發現文案變得更生動、更有趣了。
再如:
如此表述,是不是比直接寫“2020年的冬天會很冷”更有趣,也更讓人感覺這個冬天會非同一般的冷呢?其中,“有傳言說2020年將遇到60年來最冷的冬天”和傳言“被證實是謠言”都屬于積累型素材。
即用型素材是指和要寫的文案緊密關聯、不可或缺的素材。
如果是產品類文案,素材包括產品的特點、功用、針對的用戶、要滿足的用戶痛點等。
如果是品牌類文案,素材包括品牌的最新事件、價值觀、榮譽等。
如果是知識類文案,素材包括知識的要點、可解決的問題等。
……
這類素材的收集相對容易,可以通過看相關說明文檔,采訪產品經理、負責人、專家、體驗者等途徑獲得。即用型素材是文案的核心內容,但如果想把文案寫得出彩,更多依賴于積累型素材。
問題二:沒抓住重點
在《顏氏家訓·勉學》中,提到過一個“博士買驢”的故事——鄴下諺云:“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
后來人們用這個故事形容有些人說話或者寫文章不得要領,絮絮叨叨卻沒有講到點子上。
現在生活節奏快,許多人看東西的耐心明顯下降。如果你在文案中繞圈子,那恐怕無法吸引太多的讀者。
那怎樣寫文案才能抓住重點,不繞圈子、不跑題呢?
答案是:①搞清楚文案的寫作目的,并圍繞目的進行選材;②限定字數。
先來說說如何搞清楚文案的寫作目的,并圍繞目的進行選材。
你可能會說:“搞清楚寫作目的,這不是寫文案最基本的要求嗎?還需要你來講?”
沒錯,搞清楚寫作目的是寫文案最基本的要求,但不少文案創作者往往把它給忽視了或者搞錯了。
當領導安排“寫一下我們營銷活動的推廣文案”時,很多人會開始構思:“好,活動推廣文案。我們的活動目的是這個,我們的獎品有這些,模塊設置是這樣的……”
發現了沒有?思考了不少,但就是漏過了“我要怎樣吸引人來參加這個營銷活動”!這篇文案的寫作目的,不是“告訴大家我們做了一個活動”,而是“吸引人來參加這個營銷活動”。
如果是“告訴大家”,那么把活動的舉辦目的、參與方法、活動獎勵等信息表達清楚就好了。但如果是“吸引人來參加”呢?是不是就要琢磨怎么表達活動的舉辦目的才更有吸引力?參與方法是不是簡單易行?活動獎勵是不是足夠吸引人?
當你的選材和行文都圍繞著“怎樣才能吸引人來參加”進行,文案還會抓不住重點嗎?還會繞圈子、跑題嗎?想必不會了吧。
為什么要限定字數?
從閱讀習慣上來說,很少有非常長的文案能夠吸引人們讀完。在手機上閱讀,除非是小說,否則一篇3000字的文章恐怕是許多人的閱讀極限了。
你寫一篇5000字的文案,如果大家都讀不完,那么你的目的如何實現?你的創作又有什么意義?而且,當文案過長,也很容易東繞一圈、西繞一圈,繞來繞去丟失了重點。
說書、講故事講究推到高潮就戛然而止。寫文案也應該如此,給自己限定字數,在保證易讀、有趣的同時,達到目的,能短則短,千萬別做那位買驢的博士。
問題三:沒找到創作靈感
創作靈感是很奇妙的東西。
有時候可以下筆千言、一氣呵成;有時候卻是東拼西湊、才竭智疲——這就是寫作時有靈感和沒靈感的區別。
那邊交稿的時間在一分一秒地迫近,這邊卻找不到寫作靈感,該怎么辦呢?不妨試試這幾種方法。
①放松心情,暫時不去想文案。許多時候,我們找不到靈感是因為手頭的事情有些多,造成了心理焦慮,所以總和要寫的文案風格搭不到一個頻道上。
遇到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自己的心情放松下來。可以把寫文案這件事暫時放下,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走一走、坐一坐,望望遠處的風景,或者找一幅喜歡的風景畫看一看。等心平氣和了,再回過頭琢磨文案應該怎么構思。
要相信,磨刀不誤砍柴工。當情緒平和,不再有心理焦慮,動起手來才能事半功倍。
②和朋友聊聊,捕捉一閃而過的靈光。聊天可以讓人放松,也能幫助我們打開思路。
如果總是寫得不滿意,那就找同事或者朋友,圍繞文案所涉及的話題聊一聊,某一句話可能就會讓你靈光一閃。
一次,我去拜訪一位做電商的朋友,進了辦公室,一個做新媒體的女孩正苦著臉坐在那里和朋友討論文案。
朋友取了新到的水果,我拿起蘋果咬了一口,感覺不是太甜,便隨口說了一句:“你們說,現在的許多水果怎么吃不出咱們小時候的味道了呢?”
做新媒體的女孩眼前一亮:“太好了,我知道怎么寫了!”
原來,她對自己所寫的電商文案不滿意,正發愁呢,而我無意間的一句話讓她抓到了“吃出小時候的味道”這個點。
我對自己所寫的文案不滿意的時候,也會使用這種方法,可能不經意間聽到的某句話或者某個小故事就可以帶給我新的想法,讓文案一下子鮮活起來。而且,通過聊天,有意識地談論文案內容,還可以幫我們梳理思路。
③看一看競品或者同類型的文案。翻一翻同類型的文案也是打開思路的有效方法之一。
寫作遇到障礙的時候,搜索一些競品或者同類型產品的優秀文案,認真讀一讀,想一想。這些產品本就是相似的,看看別人是從什么角度切入、如何架構的,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值得借鑒的手法或者激發自己靈感的內容。
④嘗試從小故事入手寫點兒東西。找到靈感的再一個方法,就是隨手寫點兒東西。例如生活中遇到的某個小故事,盡量把它寫得精彩些。然后圍繞文案主題隨便寫個小故事,一點點把思路調整過來。
就像我們騎自行車,打開鎖,踩上踏板,一開始難免感到地面上的阻力大一些,但蹬幾圈之后,就會感覺越騎越輕松,踏板甚至會推動著腳轉動。
我們的大腦也一樣,有時候需要先“熱熱身”,隨手寫點兒東西可以幫助它更快地“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