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引起歧義:故意制造“混亂”
2006年12月11日,云南省大關縣吉利鎮黃荊村下了第一場雪,村里的小學老師毛利輝在網上發了一個題為“學生‘走光’,我哭了!”的帖子。不久后,這個帖子在網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最多的一天,毛老師收到了1000多個捐贈包裹。
這是一個有歧義的標題。如果不看內容,不同的人對“走光”至少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學生都離開了學校,“從學校走光了”;另一種是孩子們在某種情況下“不小心暴露了某些私密部位”。其實,毛老師真正講的是雪天里孩子們的鞋子破破爛爛的,有的破了洞,有的則連鞋幫都不全了,“小腳暴露在了冬天的寒冷里”,他希望通過這個帖子為孩子們募捐到一些衣物。
故意引發歧義,制造理解上的“混亂”也是新媒體文案增強標題吸引力的一種技巧。
方法一:正話反說
就像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不明白別人講的笑話一樣,在互聯網上,也有相當一部分人看不出“正話反說”。所以,使用正話反說除了可以體現反語的修辭手法外,還能引發歧義,提升標題的吸引力。例如:
第一個標題,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是“討厭”嗎?對于喜歡的人,女孩子口里的“討厭”更多的時候反是嬌嗔的表現。這里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是“失控地想你”,她不是“討厭想你”,而是“沉醉于想你”。
第二個標題給你傳遞的信息是什么?是不是首先想到:“有人買保險被騙了?好像還被騙得很慘,中產家庭都倒下了。保險真的太坑人了!”但讀下去你就會發現,自己完全想錯了,這篇文案分明是勸你買保險的!它還告訴你買保險要找專業、可靠、客觀的業務員。“為了避免大家掉進買錯保險的坑,在此,我向大家推薦一家靠譜兒的保險咨詢平臺——××保險服務。這個平臺的保險專家都非常專業和中立,建議大家在挑選具體的保險產品前,都去找他們進行全面的了解和咨詢。”這時候你再回頭看,這標題好像也沒什么問題,標題說的是“不要輕易買保險”——要認真、慎重地選擇險種嘛!它本就有兩種理解方式,只怪自己理解錯了。
第三個標題,是不是讓人氣憤?別人年薪300萬、住著別墅,還說他“好可憐”!那月薪3000的人又該怎么辦呢?如果這么想,只能說你又中招了,陷入了作者故意制造的“混亂”里。作者是在說反話呢!
除了正話反說外,還有反話正說,都是故意使用與自己本意相反的表達,以受到更多的關注。
方法二:一語雙關
中學語文課本里有一篇課文,是《別了,司徒雷登》。這個標題就是一語雙關,題面上指當時的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離開中國,題底則隱喻美帝國主義對華侵略政策的失敗。
這是很有意思的一類標題:表達精巧含蓄,讀起來更耐人尋味。
一語雙關勝在它的歧義運用格外巧妙,不會讓人產生作者“玩弄文字”的感覺。
5大行業“錢景”一片大好,利用的是諧音雙關。本來應該是“前景”,故意用“錢景”,特別說明這5大行業商機巨大,可以賺到錢。
“‘單身狗’相親失敗大鬧婚介所,還咬傷協調民警”,這個標題就更有意思了。“單身狗”被用來借喻單身的人,本是一個戲稱,但這名男子相親失敗大鬧婚介所后,還“咬傷”了民警,你說這是在罵他嗎?
方法三:故弄玄虛
這類標題故意令人迷惑,甚至摸不到頭腦,有很多標題黨都走這個路線。例如:
故弄玄虛偶爾為之還可以,如果經常使用,雖然在賺流量上會有些效果,但對忠實粉絲傷害比較大,所以盡量不要這么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故弄玄虛”的手法下,特別容易出現一些不合格的標題:
“這個城市”指哪里?還有“這件事”,大到發射載人航天飛船,小到吃過飯下樓遛個彎兒,任何事都可以被稱為“這件事”!另外,為什么要說“馬上會被刪掉”呢?當一個標題可以廣泛適用于無數篇文章的時候,它就成了一個“不合格”的標題,一個失敗的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