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能人士的思維導圖
- 席音
- 2462字
- 2021-11-11 17:48:18
規劃思維導圖讓你“拋棄”大腦
我們經常強調思考的重要性,要帶著大腦去工作,才能“聰明”地開展自己的工作。但有些時候,思考也可能產生一些負面影響,這時還不如暫時拋棄你的大腦。
比如在決定完成一項計劃時,對喜歡拖延的人而言,思考往往會讓他們做出拖一拖的決定。如果不假思索地去做,他們反而會很順利地開展工作,進而擊退拖延癥,但一旦開始猶豫、思考,他們就會不自覺地去尋找可以讓自己推遲工作的理由,為自己拖延的行為開脫。這種情況下,思考就變成猶豫的代名詞,我們完全可以拋棄它。
朋友小U就是非常謹慎的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慎重地想了又想。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小U比較缺乏自信心,對自己做出的決定沒有底氣,總擔心出問題,導致不良后果,所以他特別膽怯、忐忑,自然就變得謹小慎微了。這樣的性格導致在完成工作任務時,顯得很優柔寡斷、拖拖拉拉。
比如前陣子,我將一個任務交給了小U和另一個女孩一起完成,沒多久,姑娘就找上門來跟我告狀:“我再也不跟小U一個組了,他真是太磨嘰了。”
我問為什么,小姑娘告訴我:“小U做什么事都瞻前顧后,在決定行動之前光是做選擇、做決定的猶豫時間就夠我完成兩遍了。有些可能擔責任、有風險的決定,他只要想一想就絕對會放棄,可是我們不去擔責任怎么能順利開展工作?”
所以,小U的內心其實是有些抗拒承擔責任和風險的,每一次思考都加重了這種暗示,讓他不斷傾向于“放棄”或者“推遲”行動,但這樣就打亂了最開始的計劃,導致任務遲遲沒有進展,而他的搭檔最后也崩潰了。
像小U這種情況的人實在是不少,有些人的思考可以讓他們更果決,但對行動力不強的人來說,他們本身具備的就是拖延的思維,所以思考過程只會加重他們的拖延,不能帶來什么正面影響。
在完成一個已經制訂好的計劃時,我們不需要再考慮這個計劃這樣安排對不對、先做這個好不好這些問題,我們只要帶著行動力直接去做就行了。此時,越是思考越容易改變計劃,一旦改變計劃,你就很難克制自己的拖延欲望了。
在工作之前明明已經做好了計劃,為什么最后卻總是猶豫并改變?明明可以直接動手做的事情,為什么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在完成計劃的過程中,總是東想西想并不能給我們帶來積極影響,反而會打亂我們的步伐,這就是因為拖延癥思維在作祟。
當面對一個難題時,他們首先想的絕對不是立刻去解決,而是先放一放;當需要冒險時,他們絕對不是試一試,而是決定觀望。因為有這樣的思維,想得越多,行為就越拖拉,所以我們才建議這樣的人干脆拋棄“大腦”,直接去做,不要思考。最好的辦法就是提前用思維導圖做好工作規劃,整理好你的工作框架,明確接下來要做的日程,自然就不會因為思考而浪費時間了。
首先,思考會讓我們改變已經做好的方案。當你已經做好了一個成熟的計劃,并且確定它沒有問題,就千萬不要去想“改變計劃”的可行性,這很容易讓你把原本的任務安排改得面目全非。當你開始改動第一次時,計劃的強制性就在減弱,我們就可以因為種種欲望而更改第二次、第三次,這其中拖延癥絕對會影響到我們,讓我們不斷推遲任務、不斷更改計劃。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改,也不去想“能不能改”或者“怎么改”。
其次,思考會讓我們考慮太多,甚至產生畏難心態。當我們開始思考時,就是內心在暗示自己——這個任務有點問題。到底是什么問題呢?肯定是因為它有點兒難或者我們比較抗拒,所以才不能干脆地動手去做,而是要思考。越是思考很多,我們就越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擾,甚至覺得任務難到無法完成,這種心態直接導致拖延癥爆發。
而且,思考太多還會讓我們受到各種雜事困擾,無法分清輕重緩急。當我們想得越多,就越覺得任何一項任務都很重要,都應該快點做,但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專注于一件事才能做好,所以給不同任務排序成了一個難題。當你已經做好計劃時,就決定了任務的先后順序,再去思考只會讓我們備受困擾,繼續在“輕重緩急”當中做選擇,不僅徒添困擾,而且降低了效率。
所以,當你已經有了計劃,千萬別去思考了,抓緊時間去做,才是硬道理。
當然,這也有幾個前提條件:
要不假思索地去做一件事,前提是你先制訂好了詳細的計劃。只有有了明確的計劃,我們才有前進的方向,才可以完成它。
我推薦使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去制訂計劃,是因為導圖可以承載許多細碎的關鍵詞信息,囊括海量工作安排,清晰的樹狀結構幫助我們快速理解、記憶,有很多優點。
這個計劃需要指明目標,而且目標一定要可行,虛無縹緲的目標只會讓我們喪失熱情與行動力,看著就實現不了,又怎么有動力去做?而計劃的過程也應該具體,每個步驟要怎么做、何時做,都應該明確,這樣我們才能拋棄大腦,直接靠行動完成。
做計劃的過程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因為后續你將盡量減少思考,所以最開始的計劃就一定要完備、要正確,這樣才能起到正確的指導作用。
拋棄思考,就是讓我們克服畏難情緒,學會接受計劃當中不完美的內容。很多時候,我們的拖延癥往往來源于內心深處的恐懼,因為覺得任務太難太重,所以對將來的工作有恐懼,就會找借口拖延。當我們不去思考的時候,就不會勾起那些恐懼感,只看當下的工作,反而更容易推進。其實,有些困難本身并不可怕卻又讓你退縮,就是因為我們不斷思考、不斷想象,讓它顯得非常恐怖。當你真正去做的時候,才發現也不過如此。
而思考的另一個負面反應,就是讓我們想到計劃當中不完美的地方,并因此猶豫糾結。其實,完美的計劃和工作是不存在的,我們總會受到各種條件所限,無法給出一個完美方案。此時,如果過于追究細節、總在思考小毛病,就會讓我們“因小失大”,無法按時完成重要的部分,所以不如不去想,只管去做就好了。
思考會讓你猶豫,所以放棄思考和猶豫,才能遠離拖延。
最后,我們在制訂計劃的時候一定要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對其進行較為合理的安排,這樣可以減少實施過程中的焦慮與猶豫。我們在前面介紹的“四象限法”就是如此,考慮先完成哪個任務,這是一個非常占用時間與精力的事,而且很容易讓我們搖擺不決,無法專心完成手中的工作。
所以,不如提前對事情進行合理安排,這樣才能在后續過程中集中精力去處理問題,防止在無謂的環節和問題上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