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能人士的思維導圖
- 席音
- 1869字
- 2021-11-11 17:48:17
繪制思維導圖應注意適當留白
很多人在參閱別人的思維導圖繪制時,會產生一個疑惑:“為什么有的人導圖畫得很精美,有的人畫的卻看起來像信手涂鴉一樣,非常粗糙,是不是他們之間的水平有一定差異?”
我想更多的可能是,這些思維導圖的應用環境并不同。
當我們在思考時,如果選擇用導圖來輔助,即時性地畫出手中的導圖,就必然會在后期不斷進行修改。比如某一個點子剛從大腦中冒出來的時候是一種樣子,在不斷斟酌思考,與別人探討交流之后,它可能就會變成另一種樣子。
這個過程中你去繪制的導圖,只是為了讓大腦中所有的信息都呈現在紙上,不至于遺漏,并不會追求什么極致的美感。甚至在寫寫畫畫中能夠體現你的整個思維過程,你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劃掉了什么信息,推翻了什么設想。
而當我們的理念變得成熟,拍板定論之后,可能會再繪制一張思維導圖,進行復盤總結。一些讀書筆記、講座筆記等,也類似于這種需求,它們都是將別人已經成熟的概念和想法整理記錄下來。這時就不會再修改什么,為了起到更好的記憶、理解作用,我們就可以將整張導圖繪制得更加精美一些。
所以從這些差異中,你可以看出兩大類思維導圖的使用環境。但不管是思考過程中繪制的導圖,還是整理他人信息所繪制的導圖,在畫的時候都要注意適當留白。
留白最開始是源自中國畫的概念,書畫作品中,為了讓整張圖畫變得更加協調而富有美感,就會在特殊的地方留下相應的空白,讓我們通過自己的想象力去補充。
思維導圖也要留下相應的空白,一方面是如同書畫作品一樣,起到美的效果,讓整張圖的信息排布錯落有致,不致過于擁擠。書畫作品里某些部位留下的呈現空間不足,會讓我們感覺打破了平衡、缺乏美感,思維導圖也是如此,如果某一分支的信息顯得過于擁擠,會讓我們的注意力偏移,下意識去多關注這里,也會讓我們難以記住該分支所有的內容。
擁擠的思維導圖就意味著信息過量輸出。人的大腦認識也是有限的,我們能夠通過導圖的方式來不斷開發,但也不能無限制地在一張圖上添加信息。當一張導圖的分支超過三到四級之后,對正常人來說理解接受起來就會過于艱難,所以對信息輸出量的把控,也是我們繪制思維導圖時需要注意的平衡,這種平衡需要我們從實踐中自己體會。
另一方面,思維導圖的留白是為了讓我們在之后可以繼續補充信息。我們永遠都不能肯定,自己的這張導圖就一定不需要補充內容,尤其是需要反復回看復習的導圖,也許你會捕捉到新的重要信息需要記錄,那時候導圖的留白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經常記筆記的人一定有這種認識。我有一個朋友,翻開他的筆記本,會發現上面密密麻麻貼滿了便利貼。當我問及原因時,朋友表示是因為自己的筆記會被反復回看復習,在工作中也會遇到一些新的知識內容,可以補充進來。如果把這些內容補充在筆記本后面,就破壞了它跟某個位置知識體系的整體關聯性。但如果寫在這一知識體系的筆跡處,又的確找不到空間。
有時他會把筆記本的間隙都寫滿,為了避免混淆,就用不同顏色的筆去區分,但這樣看起來還是非常混亂;而貼便利貼的方式,倒是起到了補充強調的作用,卻也會無形中掩蓋我們對原始筆記的關注。
我給他的建議就是,記筆記的時候,每一頁都留下一點空白位置,作為補充信息使用。每記完一個框架體系,就中間隔出幾張紙,這樣還可以把自己需要的內容繼續寫進去。
繪制思維導圖也是如此,盡量不要一次性把紙張上所有的空白全部填滿,一定要給自己留有一些補充余地。可以是思維導圖的邊角,方便你在原始的分支上面繼續延伸。同時,每一個大的分支排布之間也留下一些空隙,如果有新的分支想要插入進來,也能實現。

圖1-20
思維導圖的排版需要具備一定的審美,這種審美是建立在對人類大腦的思維習慣認識上的。導圖之所以能讓我們更高效地處理工作,就是因為它讓大腦覺得舒服,它的呈現模式解決了以往所有的閱讀和理解障礙,盡可能貼合我們的需求。
潛意識里感覺到的“舒適”二字,是讓我們在看思維導圖時,能夠激發效率的最大原因。
所以我們要運用自己的審美,尋求讓自己感覺舒服的導圖呈現模式。如果某些導圖的信息含量讓你覺得吃力,就說明你的大腦目前還不能適應這樣龐大的信息量,無法做到在一張圖上快速理解或記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適當地將導圖的留白加大,將信息再度提煉,直到找到一個你感覺舒適的狀態。
只有不斷開發和利用自己的大腦,人才會越來越聰明,對復雜邏輯體系的認識也會越來越迅速,所以繪制思維導圖不用想著一步到位,從最簡單的方式開始,先從三到四個層級的思維導圖出發,一步步擴充你的內容,你會感覺自己上手更加容易。
所以導圖信息的安排要詳略得當,注意留白,能讓你在真正實操的過程中體會到更多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