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電商時代
- 易觀“互聯網+”研究院
- 1276字
- 2021-11-05 14:43:46
傳統電商的窘境:流量紅利枯竭,生存堪憂
很多企業把做電商狹義理解為入駐電商平臺。在傳統電商時代,入駐電商平臺確實是“企業互聯網轉型”的重要一步,很多企業都是通過開通線上旗艦店來實現“觸網”的。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們發現,中心化的電商平臺已經越來越擁擠,每一個關鍵詞都能搜出上百頁的商品,競爭十分激烈,平臺商家的生意越來越難做。
也許,有人會說,像韓都衣舍、茵曼、三只松鼠這樣的企業不是在天貓上“活”得好好的嗎,怎么能說生意越來越難做了呢?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再來解答這個疑惑。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淘寶平臺(含天貓)共有900多萬家線上店鋪。如果以年銷售額進行層次劃分,這些商家可以分為三層(如圖1-1所示):第一層:頂部商家,占比5%,年銷售額1000萬元以上;
第二層:腰部商家,占比5%,年銷售額500萬至1000萬元之間;
第三層:底部商家,占比90%,年銷售額小于500萬元。
韓都衣舍、茵曼、三只松鼠都屬于頂部商家,處在“贏家通吃”的位置,所以發展前景很好。但頂部商家僅占平臺的5%,占平臺90%的底部商家就沒有那么幸運了,他們的生存狀態已經十分堪憂。

圖1-1 淘寶平臺(含天貓)的商家分層
這些底部商家的生存現狀艱難,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產品銷售額低。
根據往年阿里巴巴集團對外披露的信息,94%的淘寶賣家年營業額在24萬元以下,即月銷售額小于2萬元。
二是流量獲取難。
淘寶、天貓這樣的平臺,雖然匯聚了海量的流量,但流量獲取成本越來越高。雖然自然搜索流量是免費的,但是隱形成本很高,首先需要有基礎銷量。有些賣家為了積累銷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贈送禮品給老客戶、免費試穿試吃、送紅包優惠券、返現,甚至是刷單,這些都是隱形的成本。
而像直通車、鉆石展位(簡稱“鉆展”)這樣的付費流量,引流效果非常好,但是“燒錢”也很快,因為它是按照點擊量收費的,如果點擊進來的流量沒有產生轉化,那么相當于成本就白白地投入了。這個時候,對于店鋪來說,做好優化,提高轉化率就非常重要了。但即使做好了轉化,也不要指望用付費流量來賺錢,很多店鋪的營銷成本甚至占據了成本的40%,幾乎把可能的盈利都擠壓掉了。
三是經營成本高。
以一個女裝類目的專營店R商標[1]店鋪為例。一個淘寶商城的店鋪保證金是10萬元,R商標專營店可以降低到5萬元;技術服務費分兩個檔次,6萬元或者3萬元。如果年銷量達到36萬元,可以返還一半的技術服務費(3萬元或者1.5萬元);如果銷售額達到120萬元,技術服務費可以全部返還。這也就意味著,年銷量達不到36萬元,每年的技術服務費最多要6萬元。僅這兩項,一年的基本費用就已經達到11萬元。除此之外,商家還需要支付海淘包裝成本、物流成本、天貓扣點、稅收、前期拍攝和制作費用。可以說,商家的經營成本已經非常高了。
四是商家利潤薄。
在流量獲取難和經營成本高的雙重打擊下,商家幾乎無利潤可言。在天貓,大多數商家都是“賠本賺吆喝”,只有少數商家才能夠賺錢。而這賺錢的少數商家借助自己的先發優勢,完成了原始積累,現在成了平臺上的行業標桿,吸引著一大批小賣家進入。
[1]R是REGISTER的縮寫,用在商標上是指注冊商標的意思。?是注冊商品的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