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入顆粒物”到底可吸不可吸?
前些年,開始從天氣預報中聽到了“可吸入顆粒物”這樣一個新詞語。隨著科技的發展,天氣預報的工作也越來越精細,預報者常常把關乎空氣質量的多種因素指針一一陳列出來。這些指標中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一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等項目的含量變化。
“可吸入顆粒物”一詞,當初乍一接觸,總覺得不大順耳,如今連續聽了幾年了,這個詞已經正式“登堂入室”了,感覺還是不順耳。
為什么說“登堂入室”了呢?這詞兒剛出現的時候,估計是從發達國家的氣象學里學來的。剛翻譯過來的時候,大家還不大適應,在 2002年的《現代漢語詞典》的第三版增補本里,“可吸入顆粒物”還處于一種“候補”的地位,被列在附錄中。到了 2005年的第五版,它就被轉正了,被正式列入了詞典的正文,釋文沒有什么變化,還是“飄浮在空氣中的可被人吸入呼吸器官的極微小顆粒”。
我為什么始終對這個新來的詞語有點不適應呢?恐怕是由于“可”字引起的歧義使得這個詞語的“所指”和“能指”出現了嚴重的錯位。“可”字的最重要的義項至少有以下三個:1.作為動詞,表示同意、許可;2.作為助動詞,表示可以、能夠,如可大可小、可再生能源;3.作為助動詞,表示值得。可愛、可親、可讀、可取、可圈可點。對“可”字的這種習慣性認知,會使我們對“可吸入顆粒物”產生一種誤讀,似乎同時存在兩種顆粒物,一種是“不可吸入”的,一種是“可以吸入”的。就像說某個東西“可用”“不可用”“可吃”“不可吃”一樣。既然是判定了“可以吸入”,想必是經過科學的檢驗,是無毒無害的東西啦,沒準兒還是有益的呢。這種理解顯然同這個詞語既有的意思滿擰。我敢說,這樣理解這個詞的,絕不會是我一個。
那么,我們為什么不在一開始就避免出現這樣的歧義呢?用“能吸入的顆粒物”行不行?我認為可以,起碼比用“可”要強。英語解釋這個詞條用的是“inhalable”和“can be inhaled”,也都是“能吸入”“能夠被吸入”,我們為什么偏偏要用一個“可”字,以致造成不必要的歧義糾纏呢?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2007年 7月 27日的文章,題為《密切關注浮質》。文中的“浮質”,指的就是這些“飄浮在地球大氣層中的微小顆粒物”,我看用“浮質”這個詞也不錯,比“可吸入顆粒物”好得多。
“可吸入顆粒物”這個概念,已經被我們“吸入”多年了,改也難,我們恐怕也就得將就著用了。只是作為教訓,類似的翻譯和規范工作應該更為慎重一些,在敲定之前多找幾個人商量商量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