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拳繡腿”是中國文化么?
2007年 2月 8日的《環球時報》上,有一篇題為《推廣中國文化,不能操之過急》的文章。文章的立意不錯,但論述中的一些語病降低了文章的水平,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小小的遺憾,而這個遺憾,并不是不能避免的。
文章中有這樣一個句子:“中國文化不僅僅只有剪紙、方塊字、花拳繡腿、唐裝漢服,更應該包括中華文明能夠綿延數千年不斷的進程中所蘊藏的生命力以及現代中國蒸蒸日上的活力。”
先說一個簡單的錯誤。“花拳繡腿”的使用顯然屬于用詞不當。剪紙、漢字和中國服飾屬于中國文化沒有什么爭議,“花拳繡腿”也列入中國文化,估計沒有人會同意。作者本意也許是說“武術”或者稱為外國人習慣用的“中國功夫”,可功夫怎么能用“花拳繡腿”來代替呢?盡管“花拳繡腿”中有“拳”有“腿”,但跟中國武術毫無關系,在詞義上跟“花架子”“假招子”“表面文章”相近。我們可以邀請少林寺的武僧表演一套中國武術,但不能請他們來一套“花拳繡腿”。如果提出這樣的要求,他們一定會抗議的。我們納悶的是,這樣一個明顯貶義的詞,怎么會當成褒義的詞正面使用,還堂而皇之地列入了中國文化。
如果說上面貶詞褒用的錯誤還比較小的話,這個句子后半句的錯誤就大了一點,大到你知道它有一堆毛病,卻不可能馬上就說清楚的地步。
先說邏輯分類上的問題。在上半句中,作者羅列的中國文化的內容中,有剪紙、方塊字、中國服飾和武術(也就是作者說的“花拳繡腿”),這種羅列其實已經在種屬關系上跳蕩得十分厲害,嚴重地超越了中國文化范疇表述的邏輯和條理的規范,但因為畢竟還沒有超出中國文化大的范疇,所以還處于可以容忍之列。下半句中,竟然把某種“生命力”和“活力”也列入了中國文化,同剪紙、漢字、武術、中國服飾并列起來,就有點匪夷所思了。前面的若干項,都十分具象,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后面突然地出來了一個“生命力”和“活力”,就顯得有些不倫不類。而且“生命力”和“活力”同上面的剪紙和漢字在意義層面上相去何止十萬八千里!它們之間要穿越多少種屬的樊籬才能聚到一起?況且,“生命力”和“活力”能否進入“文化”這個大概念恐怕也還需要很艱苦的論證。中國文化中不是沒有抽象的東西,在系統概括中國文化時,主要方面的內容都是抽象的,如中國哲學、中國醫學、中國天文學等等,但這里肯定沒有“生命力”和“活力”的位置。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和活力是重要的,也是有必要研究的,但并不是一定要列入中國文化,才顯出重要。
其次,再說說后半句迭床架屋的冗贅之病。如果我們理解得不錯的話,這個完整的句子的意思應該是這樣的:“我們不僅要介紹剪紙、漢字、武術、服飾等方面的中國文化的具體內容,更應該展現使中華文明得以數千年綿延不斷的巨大生命力。 ”“進程中”和“所蘊藏的”都可以減肥刪除。“以及現代中國蒸蒸日上的活力”也應該放到另外的句子中另行表述,不必把所有的意思都堆到一個句子里。
這篇文章在說理上也有不嚴謹之處。比方說,作者認為,“如果文化缺乏內涵,過多依賴推廣能力,很可能無法真正深入人心并獲得持久的共鳴和影響”,可后面又引述歐洲文化人的觀點說,“美國文化缺乏底蘊,充滿商業氣息,它會慢慢地吞噬歐洲文化”。轉了一個大圈子,最后的結論還是“缺乏內涵”的美國文化的全球擴張很管用,很有效果,不僅是深入人心、獲得持久的共鳴和影響,簡直要吞噬掉歐洲文化了。這差不多已經完全推翻了自己前面的見解。
這篇文章還有其他一些問題,限于篇幅,不再贅述。看起來,一個很好的立意,如果沒有一個規范的表述,還是容易功虧一簣。語言的基本功豈可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