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字林拾趣
  • 瓜田
  • 2552字
  • 2021-11-06 15:12:02

海南地名中的“抱”和“什”

到過海南的朋友都會記得,海南的一些地名是看不懂的,也就是說,按漢字既有的意思解釋不了。其實,知道了這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也就不會感到奇怪了。海南最早的居民可能是黎族同胞,后來又有壯族和漢族人陸續遷入。不少地方是用黎族話或者壯族話命名的。后來,人們用漢字把這個地名的語音描述出來,雖說使用的是漢字,其實讀音和意思還是原來的黎族話或者壯族話。不懂黎族話或者壯族話的人自然是無法做到“望文生義”了。

其實,從漢字入手理解非漢人留下的地名的蒙圈,非獨在海南,在其他地方也經常碰到。譬如說,許多地方都能見到以“無”打頭的地名,無錫、無湖(已經改為蕪湖)、無終(天津薊縣)、無陽(湖南芷江北)、無鹽(山東汶上北),等等。這種地名如果徹底看不出意思來,反倒好了,怕就怕好像有點意思,好事者就此又制造新的麻煩。像無錫、無鹽,就讓人很困惑,一個地方沒有的東西很多,沒有錫、不產鹽的地方太多了,都沒有叫無錫、無鹽。于是又有人出來,說無錫這地方原來有錫,挖光了,改成無錫了。這就難免越弄越亂。其實,像無、余(余姚、余杭)、句( gōu)(句容、句乘)、姑(姑蘇、姑蔑)等地名用字,都是古越語的遺存,含義已不可考。但根據這些地名的“齊頭式”特點分析,也很可能類似海南黎族的地名,中心詞居前,限制詞在后。比方說,前頭的“無”啊,“余”啊,是“村”或者“鄉”之類的通用名,后面才是專用名。無錫可能就是錫村或者西村了吧。

偶然讀到一位叫周偉民的先生的文章,把我對海南地名中的困惑解決了一大半。黎話地名中的“保、抱、報、布、包、寶、番”等字,都是同一個音 bao,只不過描述這個音的漢字不同而已。 bao這個音是村落的意思,海南島帶“抱”字音的地名有 300多個,幾乎各市縣都有分布,如樂東有抱田、抱界,三亞有抱頭、抱營,東方有寶上,文昌有抱錦、抱英、寶芬,臨高有抱茂、抱河,昌江有保蠻,儋州有保牙,保亭有報什、報導等。因為黎族話跟漢語的語序不同,中心詞放在前頭,限制詞放在后頭,也就是說,相對于漢語來說,專名和通用名是倒置的。所以“頭村、田村”不稱為“頭抱、田抱”,反過來稱為“抱頭、抱田”。如果你以為這是一個動詞“抱”,那就死活也弄不明白了。

海南的地名中“什”字出現的頻率極高,這個字有時候出現在前頭,有時候出現在后頭,不知何意。請教了幾個當地老鄉,都說沒有什么意思,就是地名。當然不會沒有意思,很可能年輕人對本民族的語言不大熟悉了吧。后來查閱了一些數據,懂得了“什”字描述的是黎族話的一個 za音節,詞匯意義是“田地”。五指山市原來叫通什,本義是“樹下的田地”,“通”是樹木,“什”似乎應該是主詞,至于為什么在這里沒有說成“什通”,就不知道了。

外地到海南的人最大的困惑,是明明白白的一個 za音,怎么就被寫成了“什”?這也是糾纏了我多年的一個問題。我查了手邊的《康熙字典》《漢語大字典》《古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常用詞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什”字都沒有 za或者 zha這樣的音。又進一步查閱了一些數據才知道,原來粵語中的“什”有三個音: sam6(同甚,什么就是甚么); sap6(同什); zaap6(同雜,什錦)。既然粵語中“什”字可以讀成“雜”,那么 tongza兩個音節用“通什”兩個漢字來描述,也就是合乎邏輯的了。

粵語中“什”字的 za音讀法是怎么來的呢?“雜”字在古代寫作“雜”,衣部,集聲;后來出現了異體字“雜”,也是衣部,集聲。有的學者認為,雜、什、集都是 -p收尾的,在上古都是緝部,雖然發音部位不同,但是很靠近,這樣讀音也比較接近,合流是很容易的。

不妨這樣想象:當時可能有一個講粵語的漢人或者學了粵語的黎族人,把當時這個還比較荒涼的小村子用漢字寫下來的時候,就用了“通什”兩個字,于是這里就跟“通什”兩個字聯系到一塊了。通什現在叫五指山市,但“什”字在海南的路牌上還是經常出現。有趣的是,常用的工具書中雖然找不到“什”字的 za音,卻不影響我在鍵盤上敲進“ tongza”的時候,立馬就蹦出來“通什”兩個字。這也是很奇妙的事情。

有的學者說,通什一帶早期居住的漢人多是閩南人,由此推斷,閩南語中的“什”可能也有近似 za的讀音。我專門請教了身邊的閩南人,得到的答案是:閩南話里“什”字沒有讀 za的情況。通什一帶當初居住的漢人是不是閩南人,無從考察,更何況一個地方的地名是誰起的,誰最先用漢字寫出來的,都帶有一定的偶然性,沒有穩定的規律可循。菲律賓這個國名,很可能就不是菲律賓人自己起的。中國的澳門,除了中國人,全世界都稱之為macau,那就只好 macau下去了。

海南地名中的“什”字的來龍去脈基本上厘清了,剩下來的一個實際問題,是路牌的注音如何處理,也就是路牌上的漢語拼音的統一化和標準化的問題。現在我們行駛在海南的公路或者馬路上,能見到路牌上的漢字下面都有漢語拼音。我和兩位深圳大學的教授一路走,一路關注,發現在“什”字下面注的拼音,有 shi,有 shen,唯獨沒有 za。給路牌搞注音的年輕人,肯定不是黎族人,他是按《新華字典》上的規定給“什”注音的,他不會認為自己搞錯了。但所有熟悉海南地名的人都不會說他做得對,因為海南從來沒有一個叫 tongshi的地名,海南地名中的“什”沒有一個是讀 shi的,也就是說,這個注音沒有反映地名的真實讀音。那么,路牌上把“什”注成 za的音,是不是就沒問題了呢?還是有問題。“統一化”的問題可能解決了,但“標準化”的問題沒解決,因為在普通話中,“什”根本沒有 za這個音,你總不能說我是用粵語注的音吧?通什現在改為五指山市,避開了“什”字,但其他地名中的“什”也是回避不掉的,“什”字下面到底如何注音,還在等待著我們拿出一個解決的辦法。

周偉民先生曾指出,原來海南的地名存在以下四個問題:1.海南話地名,只記音不記字,而海南方言又有文讀音、白讀音和訓讀音之分,因此單從字面上去理解某些方言地名往往音義皆失。例如 :口盆號(吹號)、五潮水(牛流水)、松樹(榕樹)、文彬(南邊)、大學(大約)、乘龍(乘銃)、三江(三哥)等。方言地名中有一些方言字 :崛、圯、坑等有其獨特的讀音和含義。2.黎話、臨高話、儋州話地名,用漢字音譯,譯法隨意性極大。3.簡化漢字代替繁體字后失去原義。4.因外來人士不通海南話而換了形、音、義。海南島的某些地名,新中國成立后更換的幅度很大,跟原名相去較遠。

看來,海南地名的整理工作任務還蠻艱巨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璧山县| 合作市| 枣强县| 乌拉特后旗| 河北省| 惠来县| 灵台县| 南和县| 景德镇市| 禄劝| 西丰县| 光山县| 高陵县| 抚顺县| 成武县| 双城市| 梓潼县| 深水埗区| 万全县| 濉溪县| 德州市| 峡江县| 秭归县| 乐昌市| 舟山市| 侯马市| 嘉峪关市| 曲水县| 乐业县| 哈尔滨市| 新龙县| 红河县| 扶沟县| 诸暨市| 南皮县| 旬阳县| 仙桃市| 景谷| 宜丰县| 和林格尔县| 玉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