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陽御病邪,扶正助健身——黃芪
在防疫、防病的過程中,中醫歷來十分重視正氣的作用。中醫學把人體的功能活動以及抵御和清除各種有害物質的作用叫“正氣”,而把破壞人體內部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相對平衡狀態的有害物質叫“邪氣”。正邪的力量對比決定了發病與否。“正氣”代表了機體的免疫功能。只有體內正氣強盛,才有可能抵御包括疫癘在內的病邪侵襲。正氣旺盛,氣血充盈,病邪就難以入侵;即使侵入也會被正氣及時消滅,不至于發病,即使發病也輕淺易愈。
在抗擊 2020 這場新冠肺炎疫情中,讓人們重新審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古訓,重視“正氣”對于防御外邪入侵的重要性。
疫情發生后,全國多個省份的衛健委陸續推出了防疫中藥處方,鼓勵市民通過服用中藥,提高體質、預防疾病。縱觀各地處方,幾乎都用到了黃芪。我個人也在第一時間發表了相關防護的見解。1 月 24 日,我便擬訂預防中藥方,從扶助正氣、抗御病邪考慮。
處方:黃芪 10 克,防風 6g,生白術 12g,炒陳皮 6g,北沙參 9g,生麥芽 15g,敗醬草15g。每天 1 劑,加水浸半小時,連煎 2 次,分 2 次喝。連用 10 天。
此方主藥是黃芪,用于固護衛陽。中醫認為陽氣有防御、固攝的作用,當陽氣不足時,對于肌表、皮毛、腠理的調節作用就會減弱,易被邪氣侵犯,黃芪的補氣護陽作用能起到防守的效果。加用防風、白術,加強了黃芪益氣固表的力量,共同筑起有效的防護壁壘。配用陳皮、麥芽和胃理氣,北沙參養陰清肺、益胃生津;更用敗醬草性微寒以清熱解毒,且有輕通腑氣的作用,從西醫的角度來看還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全方立意益氣祛邪,補中寓疏。
中醫講對證,用方有加減。我公布處方后,許多微友要求開方為家人保健康,我的處理方法是:濕重的,白術改為蒼術,加用藿香、佩蘭;咽炎明顯的,加用桔梗、甘草;宿多痰嗽的,加用牛蒡子、魚腥草;痰熱重的,用黃芩、瓜蔞;慢性胃腸疾病者,加用蒲公英、厚樸;感冒初起的,加用荊芥、貫眾。
2 月 17 日,浙江省中醫藥管理局、浙江省醫療保障局聯手推出“中藥預防疫病推薦方”,助力復工復產,增強普通人群抗疫防病能力。處方:生黃芪 9 克,生白術 9 克,防風 6克,金銀花 9 克,廣藿香 9 克, 生甘草 6 克。主藥也是黃芪!
黃芪是補氣要藥,最早被寫作“黃耆”,意為黃色的長老。正是因為公認的補藥之長,但凡需要起到補益作用的方子,大多要用到它。其味甘,性溫,歸肺、脾經。功能補肺固表,健脾益氣,炙黃芪益氣補中,用于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生黃芪固表托瘡,用于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
《舊唐書·方伎傳》中記載了許胤宗用黃芪煮湯熏蒸治療中風病的故事。書中介紹,柳太后突發中風,說不出話來,病情一天比一天重,因為口噤不能服藥,眾醫束手無策,新蔡王心急如焚。這時,精通醫藥的許胤宗提出用熱湯氣熏蒸法為太后治病。他采用黃芪、防風兩味中藥,煮成大盆湯汁,放在柳太后的床下,關好門窗,任藥性彌漫,氣霧繚繞。經過這般熏蒸,柳太后當天晚上就能說話了。以后再用此法,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柳太后的中風病便完全康復了。許胤宗因此而出名,被任命為義興太守,后官至尚藥局奉御。
黃芪性溫,善補氣升陽,固表行滯,配防風散風勝濕止痛。金元名醫李杲說:黃芪得防風其功愈大。二者相伍,既能補氣固表而健體,又能散風行滯而調氣血,復加熱蒸,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能在較短時間內收到良好的效果。
黃芪與防風同用,再加一味白術,即成中醫經典名方玉屏風散。三藥同用,益氣固表益加顯著,如同人體有了一道屏障,能擋住病邪,可謂珍貴如玉,故稱“玉屏風”。
在諸多經典名方中用到黃芪的不勝枚舉,其中當歸補血湯,就是一張十分典型的通過補氣來實現補血的方子。方中黃芪的用量是補血藥當歸的六倍,這是基于氣血相依相生,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更是對補氣作用的看重。
現代研究表明:黃芪含有活性較強的有效成分三萜皂甙、黃酮類、多糖類、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在抗疲勞、抗衰老、強心、抗腫瘤、增強機體免疫力等方面顯示了良好的效用。
補氣資虛羸,強健壯體魄。黃芪在中醫傳統的丸散膏丹里用得十分普遍,現代用于煎劑、浸酒、作散、熬膏,成藥除了丸劑,還有片劑、沖劑、糖漿、口服液、注射液等;居家又常用作茶飲、粥飯、藥膳的原料。
黃芪 30 克,加水煎煮,每日 1 劑,連服 3 天,能改善胸悶、氣短、心悸、乏力等不適。在《經驗秘方》中介紹,用黃芪 30 克,糯米 150 克,煮粥食用,可治婦女崩漏下血。在《竹林女科證治》中介紹用炙黃芪 125 克,黃魚鰾膠 1000 克,沙苑子 250 克,制成蜜丸,溫酒送服,可治男子嗜欲不節,施泄太多,腎虛精薄,不能直射子宮。在《太平圣惠方》中用黃芪 50 克,熟地 75g,粳米 100g,雞腸一副,煮粥,作羹,包餛飩,任意食之,可治膀胱虛冷,小便頻數不禁。《和劑局方》的黃芪六一湯,用黃芪 6 份,甘草 1 份,治療男子、婦人諸虛不足,氣虛血弱,肢體勞倦,胸中煩悸,時常焦渴,唇口干燥,面色萎黃,不思飲食,或先渴而發瘡癤,或病癰疽而后渴者,或衛虛自汗等。
這里我再給大家推薦幾個有補益肺脾、益氣補虛作用的藥膳配方。
黃芪大棗茶:取黃芪 60 克,大棗 30 克,加水浸 1 小時后,煎煮 30 分鐘,每日 1 劑,代茶飲,大棗可嚼食。本茶飲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健脾養血的作用,虛勞不足,面色無華,頭暈眼花,疲乏無力,氣短懶言,動輒汗出者可代茶飲用。
補虛正氣粥:取炙黃芪 20 克,黨參 10 克,粳米 100 克。將黃芪、黨參切片,用清水浸泡40 分鐘,煎取濃汁。粳米洗凈煮粥,粥將成時加入黨參、黃芪濃汁,稍煮片刻,酌加糖食用。功能補正氣,療虛損,抗衰老,適宜于內傷勞倦,年老體弱,久病身瘦,心慌氣短,體虛自汗,脾虛久泄,食欲不振等癥。
黃芪汽鍋雞:取凈雞肉 1 只,黃芪 30 克,鹽、料酒、蔥、姜適量。雞肉洗凈,入沸水鍋內焯 3 分鐘,用涼水沖洗,濾干待用。黃芪加水浸半小時,納入雞腹內。將雞放入汽鍋內,加蔥段、姜片、料酒、清水、鹽,用棉紙封口,用旺火蒸煮 2 小時,撿出蔥、姜。把黃芪從雞腹內取出,碼放在雞上,加胡椒粉調味后食用。本藥膳在《隨園食單》中有載錄,有益氣升陽,養血補虛的功效,用于脾胃食少,氣虛乏力,易感冒,血虛眩暈及中氣下陷致脫肛、久瀉、子宮脫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