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益上品,續命良藥——人參
今天,我們先講講人參——
在人們的心目中,人參是熟悉程度最高的補益中藥。逢年過節,走親訪友,送禮送點啥?一支老山參是十分穩妥的選擇。
家里人生病了需要補補,吃點啥?想來想去,還是覺得人參比較靠譜。
體虛想調理,要從眾多補品中選擇,往往還是人參。
為什么人參能有那么高的地位呢?
當然,重要的是它有實實在在的補益效果,形態似人,功參天地,既能祛病,又能助壽,實在是藥中上品。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人參
俗話說“百年修得野山參”。人參生長在氣候寒冷、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的環境中,我國東北地區,特別是深山叢林一帶,自然條件優越,人參資源豐富。
漫漫山野林海,尋找一枝野山參,成了長白山尋參人心中的夢想。記得在《本草中國》電視記錄片中,60 歲的崔長安,帶上老搭檔和侄子小宋,拜山、禁言,以木棍擊打樹木之音來確定方向,尋找前人留下的“兆頭”,懷抱虔誠、心存敬畏、拔涉尋參。
野山參,又叫真人參,是未經任何人工管理的人參。野山參蘆頭長而端正、直立,蘆碗多排列緊密,四面環生。主根粗而短,上端有細而深的螺旋紋,中下部光而少皺紋。大部分野山參都會有兩個主根,分叉角度大,粗細長短不勻稱;須根細而長,有韌性,軟如皮條,不易折斷,須根上綴有小米粒狀的小疙瘩,稱為珍珠點。自然生長 200 年以上或者重量達 200 克以上者為老山參,生長 100 年以上或重量達 50 克以上者稱大山參,重量不夠50 克者稱小捻子、山捻子。
如今,在日益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找到一株小捻子,就算是激動人心的發現了。通常采參人會將小捻子連泥帶土挖回家,移種管理,讓它在經過人工培育長上幾年后再采挖出售,這便是上好的移山參。
更多的移山參是選擇適宜于人參生長的山林,人工撒下種籽,不作任何管理,放任生長十數年后收獲;或者將人工種植的幼小園參,在一定時候移植于山野,任其自然長成,十年、二十年后挖取出售。這種人參也叫移山參,又叫山參扒貨。
有句話叫“十年修得移山參”,雖然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野山參,但仍不失為上好的補氣佳品。這種經過移植的人參,蘆頭較短,而且往往生成拐脖形,主根的螺旋紋粗而淺,常延續至中部,根下部較肥大。會有多個分叉,角度小,有時扭拼在一起,須根珍珠點較少。
最常見的是生長在菜園子里的園參,幾十塊錢就能買到一支。園參的蘆頭視生長環境、年限的不同,有些短而粗,有些則較長。蘆碗大小不等。參體呈圓柱形,上端有粗橫紋,不是螺旋狀的,體周均有橫紋,支根有 2~6 支不等,末端多有分歧,有許多細長的須狀根;須根形似掃帚,短而脆,易折斷,須根上有細小的珍珠點。
接下里,我們聊聊人參的功效
不管哪個種類的人參,都有良好的補氣、補益五臟的作用。《本草綱目》中說:人參治一切虛證、發熱、自汗、眩暈、頭痛、反胃吐食、痎瘧、滑瀉久痢、小便頻數淋瀝、勞倦內傷、中風、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后諸病。說得簡單些,凡是肺氣虛、脾氣虛弱的人都能用人參。
所謂肺氣虛,一般來說,表現為咳嗽氣短、倦怠懶言、聲音低弱、面色少華、畏風形寒、自汗等。所謂脾氣虛弱,大多表現為飲食減少、懶言氣短、四肢乏力、腸鳴腹脹、大便溏薄、少腹下墜、脫肛等。這兩類人是最適宜于服用人參的。
在《圖經本草》中,先人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選擇兩個年齡、體力相當的人進行競走比賽,競賽時,一個人口含人參,另一個人不含人參。兩個人從同一個起跑線開始走,在奔走五里路后,口中未含人參的已是氣喘吁吁,遠遠落在后面;而口含人參的則遙遙領先,氣息自如,面不改色。這個實驗原本是為了驗證人參的真假,但也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人參有著顯著的抗疲勞作用。
現代人也做過類似的實驗:給一批小白鼠吃人參,然后把這批小白鼠和另一批只吃普通飼料的小白鼠同時放入水中,任其游動至完全沉沒水中再無力升浮為止,然后比較兩組小白鼠哪一組堅持到了最后。結果,當然是吃人參的小白鼠更持久些。
給運動員服用人參后也發現,當他們劇烈運動時,表現出更大的心力貯備,有更大的心輸出量,血液供應也增加,以滿足機體,特別是肌肉組織對營養物質和氧的需求,并可及時排出過多的代謝產物,從而有利于提高運動能力,減輕疲勞程度。
《本草詩箋》里有一首人參詩:“人參功大益精神,甘苦微溫性自馴。”這里所說的“益精神”,實際上也是指人參的抗疲勞作用。
另有研究表現,吃了人參以后,在暗處作業者,眼睛的抗疲勞能力也會提升,從而證實了《神農本草經》中人參能“明目”的論斷。
那么,人參該怎么吃呢?
總的來說一句話:“陰虛者吃生曬參,陽虛者用紅參。”
所謂生曬參、紅參,是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制作的人參。挖取的人參經曬干處理后的成品參叫生曬參。人參經過蒸煮后烘干或曬干,便成為市售的紅參。
生曬參有一股清香,口嘗感到略有苦味,久嚼則味甘甜。其功能補養氣陰,又能清虛火,除了適合氣虛者補氣外,凡陰虛有火、吐衄失血后,或大汗失精,陰液耗損,虛火偏旺者,都宜于服用。也就是說體質或病癥表現為氣陰虧虛的,可以選用生曬參。
紅參性偏溫熱,甘而兼溫,氣味濃厚,具有溫養生發之性,適宜于脾胃虛寒、真陽衰弱及中氣不振,陰寒甚者。凡體質或病癥表現為陽氣偏虛者,可以選用紅參。
所以說,生曬參和紅參雖然都有補氣補虛的作用,但虛有陰陽氣血的不同,需要對證選用。
人參可燉煮取汁喝,也可切片嚼食。取人參片放入口中,不咀嚼,待其完全軟化后再嚼爛咽下,這是最便利、也是最常用的服用人參方法。
當然,人參的吃法還有很多,可泡茶,可作菜肴,也可煎湯、泡酒、入膳、熬膏,只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服用,完全可以吃出健康。在膏方中,人參多配合其他藥物一起使用。制作時,先將人參加工成粉末,過篩后備用,待其他藥物煎汁濃縮后,再加煉蜜,攪入人參粉收膏。
金元名醫朱丹溪,十分推崇用人參來養老補益。他認為,人至六七十歲以后,往往容易頭暈,遇事愛忘,睡眠減少,頭發脫落,牙齒搖動,肌膚瘙癢,食后易饑,笑時流淚,久坐即打瞌睡,受風就會感冒……這一切都緣于老年人精血虧虛,而服用人參則是有效的防治方法。朱丹溪曾遇到一位 70 多歲的老人,只要感覺身體稍微有點兒不舒服,就取人參一味煎湯,往往喝幾次以后身體便很快得到恢復。老人采用此法養生,活到了 90 多歲。
據說,乾隆、慈禧晚年均曾長期小劑量地服用人參,這也被看成是他們能夠長壽的原因之一。在我國傳統的抗衰老方劑中,許多方劑都配用了人參。一些藥物學專著中,在介紹人參祛病強身功效的同時,往往強調其“久服輕身延年”,說明人們早已認識到人參能廣泛調節人體生命功能,具有強健體魄、延緩衰老的功效。
有一年膏方節,我在杭州胡慶余堂名醫館坐診,來自桐廬縣的姚先生拎著兩支價格在4000 元以上的山參,要求開膏方。他說,一支給自己,一支給母親,放進膏方里去補補。姚先生是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我曾用中藥給他治療了半年,后來病情穩定,胃鏡檢查病理報告摘除了“萎縮”的帽子。根據姚先生的請求,經過望、聞、問、切后,我給他開了一個膏方,其中人參就在膏方中發揮著補氣健脾的主導作用。另一支人參,我沒有按他的要求做成膏方,因為那天沒有看到他的老母親,無法判斷老人的身體狀況,慎重起見,我讓醫館幫助他將人參切成薄片,告訴他讓老母親每天早上含服兩三片,只要沒有口干、牙齦腫痛、便秘,可以連續吃二三十天,吃完為止。這樣一來,既滿足了姚先生的孝心,更是謹慎的服用人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