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醒夢,醒著做
- 布賴恩·埃亨(Brian Aherne)
- 2516字
- 2021-11-03 18:01:04
第一部分 理論
睡眠與做夢
醫學界對夢的現象仍然一知半解。目前夢被認為是一種意識的副產品,是大腦在睡眠期間進入的待機模式的結果。入睡后,大腦也進入了休眠狀態,但有一小部分腦細胞仍在活動,這是夢的基礎?,F代研究表明,大腦不斷創造新的神經通路并改變現有的神經通路,以適應新的體驗,學習新的信息并創造新的記憶。在快速眼動(REM)睡眠階段,記憶相關的神經通路被重新激活,白天的記憶得到鞏固。所謂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就發生這個階段。研究發現,在REM階段,身體一般是不能活動的,因為身體接受了大腦發來的電子化學信息,讓肌肉處于麻痹癱瘓不能動彈的狀態。這很可能是一種人類身體存在的生存自救機制:防止你的身體在做夢時亂動導致受傷。
目前的研究表明,對睡眠的生理需求在動物界普遍存在。據研究,象蛞蝓這類軟體動物,它們存在類似睡眠的休息狀態,但還不是真正的睡眠。而在無脊椎動物中發展到較高水平的節肢動物,如昆蟲有與哺乳動物睡眠類似的休息期。鳥類、哺乳類、爬行類動物,每天都會花很多時間來睡覺??焖傺蹌铀咴谶M化歷程中出現較晚,腦發育到較高程度的動物會做夢。爬行類動物不會做夢,鳥類會做一點點夢,而幾乎所有哺乳類動物都會做夢。
為什么要睡覺呢?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解釋是:睡眠是進化的結果。在漆黑一片的夜晚外出捕食不僅常常徒勞無功,而且充滿危險。試想,在漆黑的夜晚,當你碰上掠食者,你很可能因為看不見路而被捕殺或落入懸崖。所以,動物在晚上碰上掠食者的最快反應就是一動不動,讓對方察覺不到。于是,睡眠就產生了。
睡眠是動物保存能量的一種形式。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食物總是稀缺的。所以,動物養成了節省能量的習慣。研究表明,在睡眠期間,動物的新陳代謝率大大減慢。在掠食不便的夜晚,睡眠彌補了這段時間的空白。在漫長的冬季,冬眠是應對食物短缺的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進化論者認為,進化是精打細算的,不會把能量浪費在無用的器官上。在演化的過程中,具有生存價值的身體部位會不斷進化,而不再需要的身體部位會逐漸退化。按照他們的說法,人類身體的每個部位都有一定的功能,比如,腳的行走功能,腿的支撐功能,手的抓握功能。但他們聲稱,人類進化歷史遺留了許多無用的器官,闌尾就是其中之一。
據說,我們遠古的祖先主要以植物為食。他們有更長的消化道來幫助他們消化植物。后來,人類開始食用肉類。隨著攝入的肉類越來越多,人類不再需要較長的腸道來消化食物,久而久之,腸道就縮短了。之前較大的盲腸也變小了,留下了闌尾這個無用的殘余。清醒夢和闌尾有相同的命運。曾經,清醒夢盛行一時,只是后來日漸式微,最終完全消失于公眾的視野之中。在歲月的長河中,我們已經遺忘了關于清醒夢的一切。現在,只有村里薩滿巫師偶爾還能想起一些。這段歷史留下的唯一痕跡是我們每晚都要做夢,無一例外。
研究表明,長期完全不睡覺對人類來說是不可能的。英國版《老大哥》(基于荷蘭的電視真人秀節目)提供了一個令人捧腹的例子。當時,電視臺需要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來挽回觀眾對節目的興趣。有人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把十幾個志愿者(或受害者,視情況而定)聚集在一起,讓他們在節目期間完全被剝奪睡眠,同時在公眾的注視下,變得越來越困惑。短短幾天后,發生了一個完全出乎意料的情況:節目突然宣布允許所有參與者每隔一段時間睡90分鐘,因為其中一些人已經因為缺乏睡眠而變得有些精神失常了!
為什么要做夢呢?做夢同樣是進化的結果。做夢是防止機體進入深度睡眠乃至昏迷不醒而進化出來的一種方式。做夢期間,眼球的轉動顯示大腦此時處于半覺醒狀態,隨時可以一躍而起,以應付突發的危險。研究證明,被剝奪快速眼動睡眠(做夢階段)的受試者看起來就像從未合眼一樣。他們表現出許多睡眠不足的癥狀,比如頭腦糊涂、失去活力,狂躁不安,哪怕他們實際上已經睡了好幾個小時。由此看來,做夢不僅僅是睡眠的一個副作用,而是保證我們身心健康的絕對必要條件。這樣的研究結果讓我們不禁產生疑問:做夢對我們來說為什么是必要的?我們恢復活力的關鍵為什么是做夢,而不是睡眠呢?難道我們真的只是為了有幾分鐘的快速眼動睡眠而睡了幾個小時嗎?總而言之,我們睡覺只是為了做夢嗎?
夢很容易遺忘。我們一覺醒來通常就會忘記昨晚做的夢。我們通常會忽略自己做的夢,除非我們覺得那個夢很特別,然后請心理學家來分析。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夢是我們潛意識的神秘語言?;旧?,這就是夢在理性世界的全部意義。唯一例外的是清醒夢。最近有一群人開始關注清醒夢,而且人數在不斷上升。不過,大部分人只是把清醒夢當作一種高度刺激的娛樂方式。如果,刺激就是他們唯一尋求的東西,清醒夢一定能夠滿足他們的愿望。然而,僅僅只是對清醒夢的小小實踐,就足以使人們開始對夢的本質提出質疑。就連對清醒夢不感興趣的人也開始懷疑,夢的本質遠比我們認識的要復雜得多。
為了進一步探究夢的本質,我們首先應該重新審視我們的睡眠模式。事實上,我們對睡眠極度缺乏了解。對我們來說,每天睡覺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自出生起,我們每天就是這樣做的:累了困了就上床睡覺,故事就到此結束。我們想都沒想就了接受這種模式:溫順地默許一個我們完全沒有意識到的過程發生。為了進一步探究睡眠和做夢的機制,我們必須摒棄先入為主的觀念,我們必須拋棄我們知道的關于這個主題的一切知識,以及我們得出的關于這個主題的一切結論,我們必須拋開被強加給夢的文化和宗教內涵,這些內涵往往自相矛盾且混亂不堪。現在是時候拋開當前的所有數據,開始觀測、收集和整理新的數據了,以便更好地評估和理解睡眠中真正發生的事情。為了得到更準確的數據,我們現在收集的任何數據都應該完全基于經驗本身,而不是與已經存在的科學的或非科學的古怪想法相協調的數據。接下來,隨著對這一過程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們甚至可以積極地參與其中。
雖然我們目前還沒有得出任何明確的結論,但我們可以肯定,我們對睡眠和做夢的過程的敏銳的認識和觀察,在很多方面很有啟示意義。做夢突顯了我們整個感覺系統的一個非常具體的應用。這往往直接影響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的方式。顯然,這是因為我們在感知夢境時和感知現實時使用的感覺系統是相同的,無論我們在做夢時是否清醒。夢境是現實的映射,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