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為什么悟道的是王陽明(5)
- 知行合一王陽明1:(1472-1529)
- 度陰山
- 5597字
- 2014-08-04 12:20:33
蔣欽在十天內挨了九十棍,給政府官員們帶來了極大的視覺沖擊和心理摧殘。那是一幅血肉橫飛的場景,屁股上被打爛的腐肉能割下一盆。當事人在受刑時鉆心刺骨的痛時,使得面部都會變形。政府官員們在感嘆蔣欽奇異的不屈不撓精神和朱厚照罕見的冥頑不靈外,毫無他法。人人都意識到,現在誰敢說劉瑾一句壞話,蔣欽就是榜樣。
王陽明就在這噤若寒蟬的空氣中不聲不響地登場了。他必須登場,表面上看,是一群文官和太監劉瑾作對,實際上,這是正氣和邪氣的較量。王陽明當然站在正氣這邊,所以他必須做一個表態。
據說王陽明準備上奏疏之前,有人勸他:“當初鬧得那么兇,不見你有任何動作;現在勝負已定,你卻逆風而行,這太傻了吧?”
王陽明傲然道:“就是因為當初鬧得太兇,那么多正義之士都在奮斗,所以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而現在,正義之士被壓迫,死氣沉沉,必須要有一個聲音來呼喚他們的良知,而這個重任非我莫屬。”
知道王陽明要登場的人可能會猜測,他會直奔當時官員們力挺的宏大主題:扳倒劉瑾。但王陽明的思考方式和一般人并不一樣,他就是上了山,也不會直奔老虎。以他的見解,這場風暴的起源處是朱厚照,劉瑾不過一木偶。想要扳倒劉瑾,必須要從朱厚照那里入手。他入手的方式極為婉轉,綿里藏針。
他的著眼點就是南京監察官事件。他首先把朱厚照捧起來:君仁,臣才直。也就是說,上有朱厚照這樣英明的皇帝,下才有那些直言敢諫的南京監察官。他們如果說得對,您應該嘉獎。如果說得不對,您也應該包容,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隨后,話鋒一轉:可是您現在做的叫什么事啊。南京離北京幾萬里,您也不惜成本把他們拉到北京來執行廷杖。對當事人而言,不過就是屁股上受了點苦,可在外人看來,您這就是在堵塞言路,將來誰還敢面對奸佞之人挺身而出?皇上您天縱睿智,不可能不知道南京監察官們的指控是虛是實。我希望您能施舍您的仁慈,把他們官復原職。上有天下有地,中有萬民,都會以各種形式稱頌圣明,天下有福。
上了這道奏疏,王陽明心情輕松,居然還跑到他和湛若水創建的學堂里繼續給學生講身心之學。朱厚照和劉瑾遠沒有他那么淡定,看完信后,雖然朱厚照根本不知道王陽明是誰,劉瑾也不清楚這個兵部的小官到底是何方神圣,不過他當時的原則是“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既然王陽明的上書和南京監察官們有關,那就證明其心必異。而且,這封信里有暗示:那些監察官是對的,豈不就是證明他劉瑾是錯的。
于是,一道圣旨到了王陽明眼前:廷杖四十,下錦衣衛獄。
王陽明年輕時雖然練過中國傳統武術,而且能蹦過一丈寬的懸崖,更修習過道家導引術,可他天生體質就弱,更沒有練過硬氣功,所以,他無法“笑納”招呼到屁股上的四十軍棍。他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直到被抬到錦衣衛大牢時,他才悠悠醒轉,眼前已換了世界。
這個世界,他在幾年前任職刑部時見過,暗無天日,臭氣熏天,儼然地獄。不過當年他在過道里看,現在他在囚籠里看,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情景就完全不一樣。他有種異樣的感覺:在這幽暗潮濕的囚牢中,他自少年時代就埋藏在心中的一切理想都消失不見了。他的心不是空的,而是像裝滿了渾水的罐子。
關于王陽明在錦衣衛大牢的具體情景,沒有旁證,我們只能通過他的詩歌來還原他在監獄中的生活。據他的詩歌說,他剛進大牢時,由于屁股創傷和心理壓力,整夜整夜地失眠。從一個養尊處優的公子哥一下跌到人間最黑暗的錦衣衛大牢,就是元始天尊和佛祖,心理也會起變化。當他勉強能直立行走后,他就在牢里來回地踱步。回憶起前半生時,他不僅潸然淚下。他好像沒有回憶他的那些理想,人的理想和站立的位置有關,一個身陷囹圄的囚犯不可能去想建功立業。王陽明也沒有想自己怎么會淪落到這個境地,也許他在寫那封奏疏時就預料到會有今天。如今,他漫不經心地觀察今天的處境,牢房里沒有四季的更替,只有刺骨的寒冬。牢房里的光線慘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牢房里的飯菜幾乎比豬食還難吃。
后來,他終于認清了現實,自己在這個地方會待很久。據他估算,離他去另一個世界的時間也還有很久,這段時間,他怎么來打發,應該是他首先思考的問題。他把時間用在了《周易》上。《周易》是周文王在監獄里寫的一本卦書,道家說它里面暗藏人生玄機,讀透它就能趨吉避兇,儒家卻說他是君子的修身寶典。王陽明讀《周易》,也想讀出點天機來。不過讀著讀著,他就想到了自己在家鄉的陽明洞。在那里,他曾翻過佛經,練過導引術,清風吹進洞里時沁人心脾。
出乎王陽明意料的是,1507年春天,他的牢獄生涯居然結束了。但舊的厄運結束標志著新的不幸到來:他被貶到貴州龍場驛站擔任站長。但凡有點地理常識,就知道那不是人待的地方。不過王陽明卻很開心,他出獄時還曾勉勵他的獄友,要保持君子風范,不可拋棄圣賢之書。
人生一切所謂的苦難,都是比較而言。和錦衣衛大牢相比,山遙水遠的貴州龍場就不值一提。這至少是王陽明當時的想法,可他的朋友們卻面色大變。
湛若水費了好大勁,才在大明帝國疆域圖的最南方找到了一個叫龍場驛站的地方。他沮喪地對王陽明說:“此地非人類所能居住,你這一去恐怕……”
王陽明心里有數,但卻安慰湛若水:“我大明帝國既然在那里有驛站,就說明有人。別人能在那里生活,為什么我不能?錦衣衛大牢是什么地方,我這不也出來了嗎?”
他話鋒一轉:“我唯一擔心的是當今天下,圣學不明,讀書人只講口耳之學,不談身心之學,我希望你能把身心之學發揚下去。”
湛若水很愧疚,一個生死未卜的人還時刻不忘身心之學,他這個在波平浪靜中生活的人沒有任何資格頹喪。況且,他對王陽明也有很深的了解,王陽明大半生無論是對理想還有生活從未絕望過,只要他能發揮主觀能動性,應該不會發生什么事。
看上去,王陽明應該沒什么事。
可生活自有它自己的準則,凡是你能預料的事大都不會發生;凡是你沒有預料到的,毫無意外地肯定會發生。
釋厄路
王陽明在離開北京之前,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賢圣可期先立志,塵凡未脫漫言心。”這說明他一離開錦衣衛大牢,心里的宏圖大志就復活了。另外,他并沒把到惡劣的龍場去生活看成是什么了不起的障礙。他是個有抱負的人,抱負是一個人活出價值的發動機。至少在他離開北京時,他是這樣想的。
不過后來的事實證明,在面對險惡環境時,這臺發動機也會熄火。
王陽明從北京去貴州龍場的第一站是老家浙江余姚。由于牢獄之災,他的祖母和家人一見到他,就說他蒼老了很多,并對他去貴州龍場表示出擔心。
王陽明以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勸慰他們說:“那個地方雖然少有人行,卻是山清水秀。你們也知道,我從小就喜歡山水,所以那個地方在你們看來是地獄,對我而言卻是天堂。”當他的家人心緒平靜后,他離開余姚到了杭州,住在他曾經成功勸退那個靜坐和尚的勝果寺中。王陽明并非重新皈依了佛教,而是為了養病。四十軍棍帶給他的生理創傷還在,天氣稍有變化,他的屁股就會出現陣痛,以至于不能安心靜坐。更糟的是他的肺病又復發了。所以王陽明必須要把身體休養好,才有能量繼續趕路。
可惜,他這點小心愿都沒有達成。在杭州休養了幾個月后,劉瑾派了人來。來的人是錦衣衛,任務是殺掉王陽明。
錦衣衛日夜兼程,很快就來到杭州。他們憑著高度靈敏的嗅覺,摸上了勝果寺。王陽明在勝果寺滿坑滿谷的朋友,馬上就有個叫沈玉殷的找到王陽明,對他說:“寺里今天住進了幾個操北方口音的人,面露殺氣,可能是來找您的。”
王陽明驚恐起來,沈玉殷問他:“你是否有仇人?”
王陽明回答:“平生只有一個仇人,就是劉瑾。”
沈玉殷點頭道:“是了,如果我沒有猜錯,這幾個人應該就是錦衣衛,是來對付您的。”
王陽明站起來就要走,沈玉殷攔住他,說:“先不要著急,我去探查一下,然后見機行事。”
當夜,沈玉殷備好酒菜敲開錦衣衛的房間,開門見山問道:“你等為何要殺王陽明?”錦衣衛明人不做暗事,回道:“奉劉公公之命。”
沈玉殷又問:“何時動手?”
錦衣衛回答:“今夜。”
錦衣衛的自負讓他們付出了任務失敗的代價。沈玉殷把他們灌醉后,急忙通知王陽明快逃。王陽明連行李都不收拾,倉皇逃出了勝果寺。
他走得越快,就感覺危險離他越近,他拼命地跑起來,一直跑到錢塘江邊,但危險的氣息仍然在左右縈繞。他知道,醒酒后的錦衣衛始終在后面嗅著他的蹤跡尾追不舍。
要擺脫一個人,只需讓他如愿以償。王陽明把外衣和鞋子放到錢塘江邊,又寫下遺書“百年臣小悲何極,夜夜江濤泣子胥”。他藏了起來,錦衣衛到來時,看不懂他的遺書,但看到了正被江水推向江心的衣服和鞋子,他們認定,目標已死,于是回京復命了。
王陽明“死亡”的消息很快傳遍浙江,又傳到北京。他在浙江的一些朋友居然到錢塘江邊去祭奠他,他的家人痛不欲生,剛被劉瑾趕回老家的王華老淚縱橫。只有王陽明最好的朋友湛若水不信,當他看到王陽明的遺書時,哈哈大笑,說:“這是英雄欺人。”湛若水的意思是,王陽明在玩詐。
詐,讓他擺脫了暫時的困境。他搭上一艘去舟山的船。倒霉的是,一陣狂風把船吹離航向,當他登岸時,人家告訴他這里是福建福州的鼓山。王陽明嘆息了一回命運不濟,辨明了貴州方向后就鉆進西南的森林里。穿過森林,有座破敗的寺廟,一條若隱若現的小路延伸到遠方,王陽明順著小路走了一會兒,就見到一座裝修簡單的寺廟。他興奮地去敲門,過了很久,門才打開一條縫,探出個和尚的光頭來。和尚見王陽明一臉焦慮,有些訝異。王陽明希望和尚能收留他一晚,和尚連連搖頭,卻不說原因。據和尚說,小路的盡頭有座寺廟,那里可以容身。
王陽明咳嗽著,渾身顫抖,但和尚毫無慈悲之心。
這就叫禍不單行。王陽明只能掉頭回那座破敗的寺廟,雖然破敗不堪,但遮風擋雨的功能還未完全喪失。當第二天王陽明醒來時,看到的第一個物體就是昨夜那個和尚的臉,那是一張驚異的臉。后來王陽明才知道那個出家人的用心有多險惡,寺廟在深山老林,沒有多少香客。沒香客就沒有香火錢,和尚于是很貧窮。有一次,一位過路客在那個破敗寺廟里過夜時被老虎吃掉,遺留下大堆的骨頭和金銀財寶。這讓和尚產生了靈感,此后,他拒絕任何過路客住他的寺廟,那個破敗寺廟就成了他的經濟來源。在王陽明之前,只要有人來,就必有收入。可王陽明打破了他的定律——老虎居然沒有吃他。和尚想,此人絕非等閑之輩,這種想法喚回了他久違的慈悲心,他把王陽明請回寺廟,好生招待。
王陽明在寺廟里安頓下來后,身體康復得很快。有一天,他百無聊賴,在寺里閑逛,走到一空曠處發現一位老道靜坐閉目。聽到腳步聲,就睜開眼,看了看王陽明,哈哈一笑,說:“我終于把你等來了。”
王陽明吃了一驚,定睛細看,失聲叫道:“啊呀,道長,怎么是你啊!”
道士正是二十年前江西南昌鐵柱宮里的那位道士,他的容貌和二十年前一樣,光陰似乎在他臉上沒起任何作用。兩人熱烈地交談起來。
王陽明問他:“為何在這里?”
道士回答:“你不記得二十年前我說過,二十年后咱們再相見嗎?”
王陽明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因為他鄉遇故知的喜悅充盈了他的腦子。道士問他多年來的人生狀況。王陽明一五一十地說給道士聽,說完,長嘆一聲。
道士也嘆了一聲。
王陽明說:“我被劉瑾追殺,九死一生,前途未卜。我不想去貴州龍場,只想找個沒有人知道的地方隱居。”
道士說:“你是要出世?”
王陽明說:“是的。”
道士笑了:“你才否定佛道的出世思想,如何又轉回來了?”
王陽明苦笑:“如今我也顧不得那些,只求保存性命。”
道士問:“你當初為何和佛道分道揚鑣?”
王陽明答:“實在是難舍親情。”
道士追問:“你現在就能舍了?”
王陽明被問住了,他當然不能。
道士替他分析:“如果你一走了之。劉瑾說你去了越南,或是蒙古,誣你個私通敵國的罪名,你的家人肯定受牽連。”
王陽明驚駭道:“我也是被時勢逼得太緊,居然忘了這樣的事。”
道士說:“你來之前,我已為你占得一卦,得卦明夷,斷辭是:光明消退,黑暗降臨,面對災難,宜堅貞守持。”
其實這幾個字無非是告訴王陽明和每個在逆境中的人:切勿受到不利環境的影響,也不要讓堅定之心有所動搖。要避免災禍,就要守護內心的光明,盡管表面上可以屈服。采取這種態度,再大的災難都是浮云。有時候,人必須隱藏他的光芒,以便在當時的困難處境之下仍能讓他意志占上風,內心深處必須意志堅定,并且要一點都不流露在外。如此,就能在困難中堅持。
據說,道士的占卜在王陽明身上喚起了信心。王陽明決定先去看望父親后,就繼續踏上通往貴州龍場的坎坷路。實際上,王陽明不想再逃避,和卦象沒多大關系,親人們的安全才是決定性因素。
離開那座寺廟后,他直奔南京去看他父親王華。王華當時被劉瑾驅趕到南京,坐著冷板凳。父子二人相見,抱頭痛哭。王陽明愧疚地對父親說,自己對不起父親的養育之恩,對不起王家列祖列宗。王華卻說:“我們都以為你真的自殺了,如今能看到活著的你,還有什么奢望。你從小性格就野,不與人同,步入仕途后三心二意,我從來未在光宗耀祖上對你寄予厚望。雖然如此,你那道上書是對的。正義總需要一些人來維護,你只是做了你該做的事。”
王陽明對父親說,他已經決定去龍場,勇敢地面對這次放逐。臨行前,王華讓兩個倒霉的仆人跟隨王陽明。在重新上路前,王陽明寫下了動人心弦的一首詩:“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云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
普遍認為,王陽明用這首詩表達了他決定直面前途未卜的未來之后如釋重負的感覺,里面透露出的勇氣讓人深深感動。
人的力量永遠來自心靈。當你的心靈產生力量后,外界的環境看上去也就沒有想象中的險惡了。所以他后面的路雖然異常艱辛,但他從浙江到江西,再從江西進入湖南,從湖南進入貴州,一步一個腳印,終于在1508年初到達了他的放逐地——貴州龍場驛站。
做自己的主人
王陽明雖然對放逐地的嚴酷現實有思想準備,不過到達龍場驛時,他的心還是瞬間冷了下來。
龍場驛位于今貴州貴陽西北約八十里的修文縣城,地處荒僻,蟲蛇甚多,瘴氣流行。如果你說此地不是人類所能居住的,但是當地居住了很多彝人、苗人等少數民族;如果你說這個地方是人類可以居住的,但是和山頂洞人的生活條件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