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為什么悟道的是王陽明(11)
- 知行合一王陽明1:(1472-1529)
- 度陰山
- 3514字
- 2014-08-04 12:20:33
王瓊和王陽明的關系在歷史上并不明朗。王陽明在1510年末回北京時,王瓊因得罪劉瑾正在南京坐冷板凳。不知是什么原因,直到1513年末,王瓊才被調回京城到戶部任副部長。而這時,王陽明已回老家浙江余姚了。兩人正式見面坐而論道可能在1515年,王陽明以禮儀部候補大臣的身份回北京述職。王陽明給王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陽明的老成持重、自制、氣定神閑和言談舉止中不易察覺的威嚴讓王瓊斷定此人必是大用之材。他對王陽明心學的興趣并不大,只是對王陽明在心學熏染下練就的“不動心”狀態大為驚嘆。他對王陽明說,將來我在朝中有話語權時,必會給你個創造奇跡的平臺。
王陽明只是笑笑,臉色平靜。在此之前,他剛在南京講“存天理去人欲”,這是理學家和心學家共同的使命。有人問他,既然你說天理都在心中,又何必用存?他回答:“天理是在我心中,但由于世俗的浸染和自己的不注意修心,天理雖然沒有離開你的心,可卻被蒙蔽了。我說,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要你們把沾染到天理上的塵埃擦掉,讓它回復本來面目。而我說去人欲,其實就是存天理,存了天理,人欲就沒有了。一個人只要能恢復他內心的天理,那內心就必能強大。”誰都不得不承認,一個沒有人欲的人必然是內心強大的人。
可是,功名利祿的心是否是人欲,王陽明給出的答案很有機鋒:那要看它是被你請來的,還是它主動來找你的。內心強大的人心如明鏡,來了就照,去了也不留。
正在王陽明大談“存天理去人欲”的時候,王瓊被推上了國防部部長(兵部尚書)的椅子。但他沒有馬上踐履對王陽明許下的諾言,因為他還有另外的打算。他的眼光停留在大明帝國疆域圖的江西南昌,眉頭緊鎖。
在南昌城,有位王爺,正帶著高貴的微笑審閱著他的衛隊。這位王爺就是寧王朱宸濠。按王瓊的洞察力,他遲早有一天會謀反。他的計策是,要王陽明到江西去注意這位王爺。不過,朱宸濠畢竟是位王爺,在沒有正式起事前,誰都不能揣度他要造反。如果王瓊對朱厚照說,朱宸濠可能要造反,這是以下度上,是大罪。王瓊沒那么笨,他一年來始終在找合適的機會把王陽明這道防火墻插進江西。而很快,他就找到了南贛匪患這個機會。
王陽明接到朱厚照要他巡撫南贛圣旨的同時,也接到了王瓊的私信。王瓊在信中先是對王陽明夸贊一番,然后對朱厚照的浩蕩皇恩表示高興。接著他說,作為國防部長,他對南贛匪患深感憂慮。他希望王陽明能抓住個機會,創建不世之功。最后他說,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人。南贛這個非常之事必須要你這個非常之人來解決了。
王陽明接到圣旨和王瓊的私信后,心動了。他畢竟還是個凡人,他把建功立業的理想埋在心里幾十年,從未生根發芽,甚至都快要腐爛。他后來雖然能心平氣和地看待取得事功的理想,隨心所欲地去傳播心學,然而正如他所說,事情沒有來時,人人都能穩坐釣魚臺。一個人是否成熟,要看他在面對事情時的態度。這個平臺,他等了幾十年,終于來時,他不可能不激動。他貪婪而不急躁地看著圣旨,最后手指不易察覺地顫抖著放下。慢慢地,他冷靜了下來。
一旦冷靜下來,他就把心思投入到如何處理這件事上了。一般人首先會考慮的是剿匪的難度,王陽明卻沒有擔心這個。心學本身就是一門要人自信的學問,他認為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和智慧剿滅土匪,所以他不會考慮這種不言而喻的問題。他想的是:“我不是皇帝忠實的走狗,我有我自己的意志,不能皇帝說什么,我就屁顛屁顛地去做。這么多年來,如果不是王瓊的大力舉薦,那個沉浸在紫禁城極樂世界的皇上會想到我?你固然是至高無上的皇上,但不代表我就是隨叫隨到的小狗。況且,要我巡撫南贛是真的看重我,還是只是例行公事?如果是例行公事,那就是不重視我。既然不重視我,我將來的成果在他眼中,也不過是瓜熟蒂落。”
但這些問題很快就被他驅逐出腦海。他不應該這樣想,建功立業的目的是為一方的安寧,他是奔著拯救那里的百姓去的。他應該不為名利,只憑良心來做事。他的良心現在就告訴他,應該去實現理想,拯救萬民。
但去之前,他必須給朱厚照寫封信。這封信看著是謙虛,實際上卻有兩個目的:一是發發多年來不被重用的牢騷;二是試探下朱厚照,他是否真的就是朱厚照心中巡撫南贛的不二人選。
他上了一封辭官信。信中說,這么多年來他一直尸位素餐,最近一年,他的身體每況愈下。而且他的才能低劣,要他去巡撫南贛是誤國誤政。他又說:
“任何人得了這樣一個大權在握的官職,都會興奮,我也不例外,可我真是擔心自己干不好。如果在我當年意氣風發時還有這個信心,可現在已入黃昏之年,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他還說,“我提出退休,是因為我祖母年事已高,作為孫子,我應該在她有限的時間里陪伴她,送她最后一程。”最后他說,“我知道這是違反條例的,但有什么辦法呢。”
這封請求退休的信一上,他就從南京出發大張旗鼓地回浙江余姚。實際上,他在路上幾乎可以用“挪”來形容。他走得難以置信地慢,幾天時間才出了南京地界。他的目的太明顯了:等著朱厚照的反應。
朱厚照的反應有點讓人失望,他指責王瓊,看你推薦的什么人啊!我沒讓他巡撫南贛時,他什么事都沒有。我一讓他巡撫南贛,你看他,居然要退休。
左說右說一大堆,其實就是不想去,膽小鬼。
中央官員們起哄了,很多人已為自己對王陽明的分析得到證實沾沾自喜。
王瓊當然不能對朱厚照說,王陽明這是在發牢騷和試探。他只能說,王陽明是在謙虛,謙虛的人才證明他穩重,才能成事。那些給份工作就上的人,都是冒失的笨蛋。
朱厚照想了想,說:“那就再給他下道圣旨,要他不要再謙虛了,馬上去江西!”
王瓊馬上請求,希望皇上能給他便宜行事的權力。
朱厚照想都不想,說:“準了。”
于是,第二道圣旨到了王陽明面前:巡撫南贛等地,軍馬錢糧作戰等事,除非是天大的事,其他小事可自行定奪。
王陽明此時在杭州城,仍然沒有回音。朱厚照有點不高興了,他問王瓊:
“這老先生是什么意思?”
王瓊回答:“事不過三。”
朱厚照耐著性子,發出第三道圣旨:你怎么敢以病為借口推辭本應盡的義務?如今南贛地區盜賊遍地,百姓倒懸于水火。你如果還拖拖拉拉,豈不是更加誤事?趕緊去,不許辭職,不許推脫,欽此。
1516年農歷十二月初二,組織部(吏部)的一封信幾乎趕上了朱厚照的那道圣旨:按皇上的意思,王陽明不準退休,南、贛地方多事,趕緊去辦事,用心巡撫。
王陽明長出一口氣,對他的弟子們說:“走,去江西。”
本年十二月農歷初三,王陽明離開即將春回的杭州城,走向那些活蹦亂跳的土匪,走向只有土匪才肯居住的原始森林,走向他多年以來企盼的刀光劍影的戰場。
據說,王陽明從杭州出發前,他的一位道家朋友對人說:“王陽明此番前去,必立大功。”人問原因。這位道士說:“我觸之不動。”
“觸之不動”正是王陽明心學的目標,它是希望我們無論面對什么樣的處境時都應寵辱不驚,不因得失而動心。“不動心”也是王陽明自龍場悟道到江西剿匪這段時間傳播的主要心學思想。黃宗羲說王陽明心學有三個階段,“不動心”就是第一階段。
王陽明創建心學后,發現來學習心學的人都有浮躁之心,所以要他們靜坐以滌蕩內心的欲望,使心保持一個澄凈的狀態。為了讓人相信自己的心沒有絲毫欲念,他講“知行合一”,認為一個惡念就是一個行動,所以必須要靜心。
但他又擔心弟子們把靜坐當成目的,流入枯禪,所以提倡事上練。
這一切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讓人“存天理去人欲”,去人欲的目的就是讓人心存天理,有真理在心,就不會對任何榮辱動心。他以此希望人人都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任何事和物來觸之,都不會因之而動。
也許下面這段記載于《傳習錄》中的問答可以讓我們知道如何才能不動心,讓內心強大起來。
弟子問:“這幾年因厭惡學問,常常想獨自靜坐,以求摒棄思慮念頭。但是,不僅不能達到目的,反而更覺得心神不寧,這是什么原因?”
王陽明回答:“思慮念頭,如何能打消它?只能讓它歸于正統。”
弟子問:“念頭是否有沒有的時候?”
王陽明說:“的確沒有無念之時。”
弟子又問:“既然如此,因何說靜呢?”
王陽明說:“靜并非不動,動也并非不靜。戒慎恐懼就是念頭,為何要區分動和靜?”
弟子說:“周敦頤為什么又要說‘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呢?”
王陽明說:“沒有欲念自然會靜,周敦頤說的‘定’也就是‘靜亦定,動亦靜’中的‘定’,‘主’就是指主體。戒慎恐懼的念頭是活潑的,正體現了天機的流動不息,這也就是所謂的‘維天之命,于穆不已’。一旦有停息也就是死亡,不是從本體發出的念即為私心雜念。”
弟子又說:“當用功收斂身心的時候,若有聲色出現在眼前,還如同平常那樣去聽去看,只怕就不為專一了。”
王陽明說:“怎么能不想聽,怎么能不想看?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聾眼瞎之人。雖然聽見、看見了,只要心不去跟隨它也就行了。”
“只要心不去跟隨它”就是不動心。正是這“不動心”的心靈正能量,才讓王陽明創建了光芒萬丈的蓋世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