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生有緣(上):譚談說朋友
- 譚談
- 1650字
- 2021-10-29 14:52:52
春鳥啼唱友誼歌——訪老詩人朱子奇
我們走進詩人、中國作協書記處常務書記、最近被選為中國筆會中心副會長的朱子奇同志辦公室時,他正埋頭于案前,翻看一份復印的舊報紙。見我們去了,子奇同志將復印的舊報紙向我們遞過來,興奮地說:“這是四十多年前陜甘寧邊區出版的鉛印詩刊《新詩歌》,上面有我的一舊作,是蕭三同志最近找到的?!?/p>
我們把報紙接過來。這是一張四開八版的詩歌報。頭版上首,印著一行醒目的標題,我歌頌偉大的七月——為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二十周年而作。署名:朱子奇。
一篇散失幾十年的舊作,猛地回到作者自己手里,詩人興奮之情溢于言表。我們的話題,自然從延安的新詩歌運動開始了。他告訴我們,當時,延安的新詩歌創作很活躍。光詩歌組織,就有山脈詩歌社、戰歌社、新詩歌會等幾家。《新詩歌》就是新詩歌會主辦的。《新詩歌》三個字是毛主席親筆寫的。蕭三、公木、賀敬之、郭小川等許多詩人,都在上面發表詩作?!拔覍戇@首詩歌的時候,還是個二十歲的小青年,許多事都不懂呵!”說到這里,詩人很有感慨地用手理了理自己滿頭的白發,嘆道:“歲月如流水,一晃四十多年了,現在我已是六十過頭的老翁了?!?/p>
“那么,你離開故鄉多少年了呢?”我們問。
詩人沉默了,不時望望窗外。此時,晴朗的天空里,幾朵白云,向南飄去。這情這景,更加觸動了老作家滿腔的鄉思……
朱子奇是我省汝城縣城東門外津江村人。離開故鄉已經四十五年了。1937年12月,不滿十七周歲的朱子奇,下決心去西北新區,到八路軍長沙辦事處找到了徐特立同志。次年三月,徐老介紹他奔赴延安。到延安后,入了抗大,后在抗大政治部和軍委直屬政治部工作。后來,黨組織送他到軍委俄文學校學俄文。接著,派他到內蒙古蘇聯紅軍司令部當翻譯。五個月后回到張家口。在此期間,他堅持業余寫作,在《解放日報》上發表了不少的詩歌和散文,并結識了柯仲平、蕭三、艾青、公木、郭小川等詩人。
作品是作家生活的記錄。全國解放以后,朱子奇同志二十多年奔波于國外,忙于國際活動。1949年,新中國一成立,他擔任任弼時同志的秘書,和任弼時同志一起去了莫斯科。后來,他又被委派到世界和平理事會任中國政治秘書,中國書記(駐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還擔任過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中國亞非團結委員會副主席、秘書長。他的足跡,遍及世界許多地區。所以,他的作品,也多是取材于國際題材,謳歌中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他先后出版了《十二月的莫斯科》、《和平勝利的信號》、《友誼集》、《春鳥集》等散文、詩歌集,并翻譯了一批外國文學作品。詩歌《碧藍碧藍的海南島》、《重訪布加勒斯特》等被選入了《中國優秀詩歌選》。散文《十二月的莫斯科》被選入中學課本。吸取民歌的精華寫就的《刺猬歌》,是他1978年冬寫贈奧地利對華友好協會代表團團長、奧國防部雷施部長的。雷施部長寫了《攀登高峰》回贈他。奧地利的許多報紙紛紛刊登和稱贊朱子奇同志這首詩。他寫羅馬尼亞及南斯拉夫的詩,受到這兩國人民的普遍喜愛。他還寫了懷念任弼時同志的長篇散文《駱駝頌》。
“你們還記得《莫斯科——北京》這首歌嗎?”子奇同志簡略地介紹了他革命和創作的經歷以后,突然轉過話頭,問我們。
見我們笑著連連點頭,他高興地回憶說:“那天,這首歌的作者在莫斯科舉行的慶祝中蘇友誼的大會上演唱了這首歌后,連夜交給我。我也連夜翻譯,用電報發回來,登在《人民日報》上。很快,這首歌在我們國家也唱開了。”說到這里,老人沉默了一會,心情很不平靜地說:“現在,中蘇兩國雖然籠罩著烏云,但我相信,中蘇人民的友誼是他們破壞不了的?!弊悠嫱镜脑娮g成了俄、越、德、羅、南等國文字。他新編的散文集將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談話行將結束的時候,詩人送給我們一本他新出版的詩集《春鳥集》。我們接過這本精裝的詩集時,心頭不禁一熱,想:朱老,不正象一只春鳥在我國和世界各國人民中間,不停地啼唱著友誼歌。他送我們出門時,還要我們給故鄉的中青年作家們帶回一句情真意切的話:“這幾年,我們湖南出了一大批中青年作家,春華秋實,我祝賀他們取得更大的成績?!?/p>
(原載《湖南日報》1982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