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生有緣(上):譚談說朋友
- 譚談
- 1438字
- 2021-10-29 14:52:52
他泛舟在藝術的河流上——訪作家葉蔚林
走出京西賓館,我的心情是歡快的、充實的。剛剛結束的訪問,象奔騰的小河,在心頭翻波滾浪……
這次全國中篇小說評獎,我省作家葉蔚林的《在沒有航標的河流上》,榮獲一等獎。于是,我登上了這棟大樓,尋訪他來了。
“您還不了解我呵!”聽我說明來意,葉蔚林握住我的手,哈哈笑了。
是的,我們相識八年了。第一次見面,是在那個秀麗的山村。當時,在那樣的政治氣氛里,他居然寫出了扣動人心的散文《過山瑤》;居然沖破“愛情禁區”,寫出了《激流飛筏》。記得,當時作品的署名是韋凌。我問他:“改筆名了?”他一聲苦笑,沒有作答。別人告訴我:上面還沒有批準他署“正名”呢。頓時,我的心一沉,感慨萬端。一個作家,用心血寫出了作品,卻不能理直氣壯地署上自己的名字,這作何道理呵!后來才知道,他當時還帶著“問題”,下放在那條美麗的瀟水河邊的瑤家山寨,做一個“等外公民”!
葉蔚林,1934年出生于廣東惠陽縣一個海濱山村。十六歲參加人民解放軍,先后當過文工團員、文化教員、宣傳干事、團俱樂部主任。1954年在《南方日報》上發表了第一篇小說《風雨第七夜》,從此走上了文學道路。1957年,他發表了十多萬字的作品。年底,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散文集《海濱散記》;第二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短篇小說集《邊韁潛伏哨》。這時候,他二十四歲,正處在血氣方剛的黃金歲月,一場意外的災難,卻降臨到了他的頭上。他的父親,一個正直的中學教員,被錯誤地補劃為“右派”。不久,他便轉業了。1960年,調到我省民間歌舞團創作歌詞。這時期,他努力鉆研湖南民歌,經常下鄉,并帶著全家到資興縣生活了兩年多,寫出了《挑擔茶葉上北京》、《洞庭魚米鄉》等在全國有影響的歌詞。
十年動亂開始了,他和許多革命的文藝工作者一樣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接著,全家下放到江華瑤鄉當社員。他和社員們一起耕作,一起砍柴。炎熱的夏天,在田野里勞動。休息時,躺在田埂的草地上,也睡得很香。社員家起房子,他也爭著去幫工,扛樹,擔磚。房子建成后,主人請大家吃一頓豆腐,他覺得味道怪美的。這樣一來,瑤家人把他當成了自己中的一員,什么心思都愛對他說。他和瑤鄉人民的思想感情很快地融為一體了。盡管當時他并沒有想到寫作,可是,這沉甸甸的生活,卻全都悄悄地儲藏到了他創作素材的“倉庫”里了。
生活的河流是慷慨的。它翻波滾浪,嘩嘩地流到了這個生活在山民中間的作家的心頭。勤勞、樸實、勇敢、善良的瑤鄉人,活生生地留在他的腦海中了。當黨讓他重新拿起筆來的時候,一個個可親可敬的瑤鄉人,站到了他的面前,生活的河水,流到了他的筆尖,流出了《藍藍的木蘭溪》,流出了《沒有航標的河流》……
葉蔚林把手中的筆,當作一片槳,努力在生活的河流里泛舟,努力在藝術的河流里泛舟。他工作勤奮,創作態度嚴肅。每寫一個作品,藝術上都有所追求。《藍藍的木蘭溪》中的善良、漂亮的廣播員,憨厚、聰明的機手,活靈活現地留在廣大讀者心中,獲得了全國短篇小說獎。他接著寫作《在沒有航標的河流上》,盤老五這個鮮明的藝術典型形象,又聳立在讀者面前了。這一個個藝術形象,是他在藝術的道路上探索的閃光的足跡,是他在藝術的河流上泛舟的耀眼的浪花。
當我提筆寫這篇短文的時候,又欣喜地讀到了他發表在《芙蓉》今年第二期上的新作:中篇小說《黑谷白狐》。第三期《芙蓉》,還將發表他另一個中篇小說:《大海知道他》。我衷心地祝愿這位勤奮的作家,在藝術的河流上飛舟勇進!
(原載《湖南日報》1982年8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