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腔:陸春祥雜文自選集
- 陸春祥
- 1192字
- 2021-10-28 16:01:39
介于聰明和愚笨之間的狐貍
有一個猶太故事一直沒有機會說它,人到中年的時候,才覺得它是那么的有意思。故事的大概是:葡萄園的籬笆上有一個小洞,狐貍身體太胖,鉆不進去。它就絕食三天,身體變瘦,鉆進去吃了個飽。吃完了,身體又發胖了,鉆不出來,它又絕食三天,身體變瘦,才得出來。這只狐貍是笨還是聰明呢?
一句兩句真是說不清。
說它聰明的理由大概認為狐貍本來給人的第一直覺就是狡猾,在漢語的語義里,有時候,狡猾就是聰明啊,不聰明那還叫狡猾?它有這個需求,它想吃那園子里誘人的葡萄,饞涎的津液逼得它想出了聰明的辦法去實施這個既果腹又解饞的計劃。好在有一個小洞,如果沒有這個條件,那整個計劃就無法實現。但以現有的條件,只怕是進不去的,必須要想法子,從給出的條件看,要實施這個計劃,只有兩個方法,要么把洞搞大,然后很輕松地進入園子,但也許是鐵蒺藜的籬笆,狐貍的肉牙肯定斗不過,既然斗不過,只有想另外的辦法,把自己變小,變小就是改變自己,如果改變自己能夠達到目的,為什么不試一試呢?從這個角度講,狐貍的確夠聰明的,因為它終于進去了,盡管它付出了比較大的代價,餓了三天,味道肯定不好,沒有點毅力是做不成這樣的大事的。也許在狐貍心目中,和人斗智,并且成功,其樂無窮。
說它笨也有足夠的理由。狐貍雖然聰明,但考慮問題畢竟不太周全,很有些鴕鳥政策,只管把自己的頭埋在沙里,就認為屁股別人看不到了。但殘酷的現實完全不是這樣,也就是說,事情絕沒有這么簡單。你看,它付出了代價進去了,也許還興高采烈,終于可以飽餐一頓了。于是我們可以設想,花了大代價進得園去的狐貍,極有可能像孫猴子進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園,肆無忌憚,摘一個,咬一口,咬一口,摘一個,因為園子里有許許多多顆葡萄啊,能不動心嗎?這個時候,別人勸要擔心噢,不要吃得太多噢,都是沒用的,就像那個撿金子的,不到太陽升起,不到撿到背不動,他是不會歇手的。這下好了,狐貍終于把自己的肚子哺得飽飽的,但惡果也要它自己嘗了,又胖了,出不去了!幸虧它還聰明,但早知這樣,何必當初呢?因為在葡萄園里,要將自己餓三天,沒有一定的意志更是不行的,面對這么多誘惑,痛苦不堪啊!
有一種觀點說,最聰明的還是那個莊園主人,他只將籬笆開個小洞,或者是別的什么原因造成了這么一個小洞,但他深信,沒有缺點的籬笆是沒有的,籬笆有些小缺點不算什么,因為這樣的小缺點并不會使他的莊園受到什么損失,他算準了,就是那愛吃葡萄的狐貍,要想從這個小洞里吃到他的葡萄,一定要付出不菲的代價,而且,有這么一次被折磨的經歷,聰明的狐貍一定不會犯二茬罪,從而讓自己吃二遍苦的。
一個又一個的貪官進去了,幾百萬,上千萬,甚至幾個億,最終又吐出來了,然而和葡萄園里的那只狐貍相比,那些貪官實在沒有它聰明,因為狐貍畢竟自己出來了,雖然餓了三天,不,應該是六天,權當買了個教訓,但吃了那么多國家的葡萄,雖然減了肥,但極有可能送掉老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