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快樂被人遺忘了

  • 快樂七步走
  • 劉燁
  • 7237字
  • 2021-11-17 22:13:41

1.快樂的人為何越來越少?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斷言: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給人們帶來持續而深刻的痛苦。從疾病發展史來看,人類已進入(不快樂的)“心理疾病時代”。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目前至少有5億人存在各種情緒心理問題——精神疾病,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0%,這一狀況還在明顯升高和持續擴大。

美國芝加哥大學調查,1957年生活快樂的人為35%。40年來,美國人工薪增長3倍,快樂的人數減少5%,快樂的笑聲由每人每天18分鐘減少到6分鐘,減少2倍。

美國大學健康聯合會稱:2001年有76%的學生感覺心理壓力過重,有22%的學生有時極度沮喪。30%的學校心理指導員稱,2001年本校至少有一名學生自殺身亡。

2001年,在被調查的中國年輕人中有80%的年輕人認為自己的心理年齡已經到了“中老年期”。中國中小學生有20%的人被證實存在心理困擾,5%—8%有嚴重心理障礙,2%—3%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患者。日本高校學生自殺率已高達4‰。

心理學家調查,如今兒童不快樂的抑郁癥危險較20世紀頭30年增加10倍,而且年齡提前。

年青時我們曾放言:愛情與事業我們都要。我們追求純真美好的愛情,執著于我們年青的理想與愿望,我們并不看重金錢,甚至蔑視金錢。物極必反,當這個復雜多變的世界進入新經濟時代,當我們步入社會時,當我們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時,青春的激情四處碰壁,我們逐漸體悟到了金錢的好處與力量。于是,我們被環境驅使、被社會推著主動或被動地融入追逐金錢的洪流,畢竟擁有金錢總比永遠為金錢而苦苦掙扎要快樂得多。但十分不幸的是,我們大多數人正是因為太缺錢,太想掙錢,而不得不把自己束縛在某種工作上,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機械地,毫無激情地干著自己并不熱愛的工作,過著并不快樂的生活。還有一部分人,把斂財作為自己生活的惟一目標,他們縱使腰纏萬貫,內心也并不快樂,甚至極其孤獨。就像老洛克菲勒,追逐金錢到了一種嚴重的病態,直到醫生斬釘截鐵地要求他在要錢還是要命中作出最后選擇時,才重獲新生,我們也才有幸看到洛克菲勒基金惠福于人類健康。很多富翁是在暮年或臨終前才感懷:如果生命可以重來,愿用所有的金錢財富去換取健康、快樂、親情友誼。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當我們去努力獲取我們的第一桶金時,當我們去構建我們自己的事業時,當我們滿懷激情去創業時,難道我們不應該快樂度過生命中的每一天嗎?金錢僅是工具,它并不足以改變你的人品,也不會給你帶來真正的幸福,弄虛作假的幸福源于內心的體驗,生活態度的信念。我們應該熱愛他人,利用金錢;而不是熱愛金錢,利用他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財富得財富,種下快樂得快樂。保持一種心態的平衡,一種心靈的寧靜,給財富、金錢些許人文關懷,就會有一個快樂、富有的人生。

如何看待金錢與幸福、財富與快樂的關系?如何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如何規劃和度過我們珍貴而短暫的一生?也許你此時有一個非常溫馨、幸福的家庭,有足夠的錢買你想要得么的東西,但是,你仍然快樂不起來,在別人看來你的不快樂完全是在自尋煩惱,回想一下,你會大吃一驚:正如他人所說,你真的在為不值一提的小事自尋煩惱!

一個小女孩帶著淚水奔回房里,然后把音響的音量扭到最大聲,她心中有委屈,她心中有不滿……

然而寶貝女兒啊!當爸媽打開房門時,為什么你卻已經上吊自殺了?

不久前在媒體上報道了這個家庭悲劇,我們體會到這個家庭爸媽的心痛和遺憾,相信也讓不少爸媽心生警惕,我們不就是那個常對孩子吼叫“你是哥哥姊姊,你為什么不讓一下弟弟妹妹”的人嗎?我們不也是常煩孩子們整天吵吵鬧鬧的人嗎?

如今,有一個家庭在同樣的管教聲中,卻出現了令人錯愕的結果,這可該怎么辦才好呀?究竟該如何疏導孩子的情緒?究竟該如何解決孩子的紛爭?

在此,我們從孩子的角度,來探討他們的內心需求。

每個人來到世界上,最渴望的是擁有一種“生命價值感”。有了“生命價值感”,不管物質生活多么匱乏,也不管精神上受到多少折磨,都能甘之如飴,找到快樂。每個孩子最早能享受“生命價值感”的地方就是家庭,而關鍵人物當然就是最親近的爸媽了。

什么叫做“生命價值感”?

就是一個人感覺到自己活在這世界上有意義和重要性。簡單地說,當一個孩子從爸媽的眼神和語氣上,感受到被“看重”和被“關愛”時,整個“生命價值感”就被建立了。在這樣的相處中,孩子會感到快樂和信心。

那么,如果孩子犯錯,難道不要管教嗎?

當然要,只是下次別忘了,爸媽最好等心平氣和時,再“就事論事”地要求孩子改進;說完之后,別忘了把孩子摟進懷里,或笑著臉告訴他:“你還是爸媽所愛的孩子。”

讓孩子知道爸媽不高興的是已發生的“事”,而爸媽還是愛你這個“人”,這樣孩子比較能知錯就改,同時也保留了他的“生命價值感”。

2.有錢人為何也不快樂?

2001年,美國一家網站向網民征集聊天話題,在征集到的500多個話題中,選擇了一個話題:“有錢人是否活的更舒心(快樂)”在美國有錢人指中產階級以上的富人,這一話題如果在一個月內,有人做出了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并獲得50%以上的支持率,勝者將贏得到中國旅游的一張支票。一個叫斯提芬·羅塞蒂的人以否定的回答獲得勝利,支持率達到53%,有人說斯提芬·羅塞蒂50年前是法國富豪達俊的奴仆,1968年又成為伊朗國王巴列維的女仆,1980年巴列維國王去世,她又服務于巴列維國王的小女兒萊拉公主。2001年6月10日,31歲的萊拉公主自殺。斯蒂芬·羅塞蒂現定居美國費城,她在聊天室留下了這樣一些話:

一些我覺得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他們(有錢人)那里就會覺得奇大無比,早餐的雞蛋無法下咽,因為煮的不夠嫩;絲綢襯衫無法穿出去,因為上面有一道幾乎看不到的折縐;襪子沒烘曖就拿來了;早報消毒后,竟然沒有熨平;他們感覺人人都和他們做對。

在服務最周全的豪華大酒店,他們也會弄出一肚子氣來,因為白酒沒有溫到恰恰合乎他們口感的溫度,抬抬手指,侍者沒有在30秒內站到他們身邊。走時,門童總是磨磨蹭蹭,打開一個車門,竟讓他們足足等了一分半鐘。

回到家時泡個熱水澡,安靜地呆上一會,可是到處都在掃他們的興。就在寬衣解帶的時候,那貼身男仆突然跟了上來,趕在衣服掉在地板上之前,拾在手中。剛想邁入浴室,希望能在蒸騰的熱水里獨處一番,卻赫然發現女傭正屈身用臉頰測試水的溫度,把女傭攆走,一只腳剛踏進水時管家就手捧香檳進來了,問晚上的計劃,以便準備合適的衣服,他擺擺手,示意管家出去,手還沒有放下,墻壁上的電話響了,情人說她考慮再三,還是決定把孩子生下來。

人們都說,有錢人過的更舒適,可是,五十年來,我還沒有發現一個快活的富人和貴族。該網站在討論結束時透露,羅塞蒂拒絕了那張支票,因為她希望過幾天寧靜的日子。

如果要想在生命中永遠保存一種東西,那就得對它泰然處之。比如金錢,你只能用一顆純潔的心靈來擁有它,用清澈的眼睛對待它。否則,你會被它慢慢扼殺掉。

在此提供三個小故事,做為對“錢財”的另類思考。

有位先生在珠寶店窗外看了許久,最后他走進店內向老板致謝。

詫異的老板不明其里。

這位先生解釋:“一些有錢人把珠寶買回家里是用眼看的,我不用買、也不用怕小偷來,每天一樣能夠看到,你說,為什么我不感謝呢?”

另有一位富翁,常為錢財多而煩惱。

這時,他注意到鄰居做木工的小李,無論時機好壞,他總是快樂地吹著口哨回家,而且家中還時常傳出他的歌聲。

富翁既好奇又嫉妒,憑什么沒錢的小李竟然比他快樂呢?

這時,富翁決定做一個測試,故意派人送一筆錢給小李,結果從那一天開始,再也聽不到口哨聲了。當富翁偷偷靠近小李家窗外看時,只見小李緊抱著那筆錢不知如何是好,也失去笑容了。

錢財可以助人,可以害人,全憑我們自己如何取得心靈的平衡。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法國,有位名叫巴利斯的孤兒,從小靠乞討維生,他在街角行乞時,常說:“先生女士,您要快樂嗎?您助人為樂,請幫助我吧!”結果巴利斯因此累積了財富。

我們不必用巴利斯乞討的方式來過日子,但是如何循著正常軌道來銷售、來服務,讓付款人感到滿意、感到快樂,卻是古今中外的謀生通則,也是一個人東山再起的立足點。

有位年輕人從小因為家里貧窮,父母親沒有背景,好地位,所以他不快樂。于是,他認定“惟有成功才能帶來快樂”。

由于他受社會媒體的影響,誤以為賺很多錢,追逐高官名位,享盡榮華富貴,才是成功,才能快樂。

結果,他真的傾盡全力,在求學、在工作時都全力以赴,也真的在剛滿三十歲時,做到公司的經理,不但衣食不愁,還備受同仁的推崇、老板的器重。

“我這樣就快樂了嗎?”

有一天,他站在個人辦公室外的玻璃帷幕前,手上端的是香醇的咖啡,眼前是燈火通明的都市美景,剎那之間,他感受到的不是心滿意足的喜悅,反而是高處不勝寒的空虛。

接著,他放下了咖啡杯,望著電話筒,他有著一股沖動,想要打電話,可是要打給誰呢?他甚至期盼電話鈴聲響起,讓他在周末的夜晚不要這樣寂寞。

后來,他頹然地坐在電腦屏幕前,望著閃動的畫面,問著自己:“這樣是成功嗎?這樣就快樂了嗎?”

這位年輕人太過看重成功的結果,將畢生精力全投入到追求成功、金錢的欲望上,當成功真正屬于他時,他的心中一下子空虛了,以后怎么辦呢?如此之多的問題又開始困繞他,正像他當時追求成功與金錢一樣,新的困惑又開始了。快樂永遠屬于他,因為他從來不將生活當作一回事,他注重的只是一種結局,而忽視了其中的樂趣。

3.我們正在拋棄快樂

既然人人需要快樂,為什么人世間認為自己快樂的人少之又少?為什么患不快樂抑郁癥的人數以億計?為什么制藥廠成長最迅速的是抗不快樂的抑郁藥劑?為什么世界上許多偉大的藝術家、思想家(政治家更在其列)也不快樂?或郁郁而終甚至自殺身亡。為什么專家斷言,人類現已進入“心理疾病時代”?我們人類怎么了?根源在哪?

我們走錯了方向,找錯了地方——人類大多數人一生不遺余力地追求財富、權勢和榮耀,很少聽到有人說,我一生都在追求快樂。我們熱衷于生財之道以發財;做官之道以升官;成名之道以出名;成功之道以成就。而很少有人熱衷快樂之道——這一生命幸福之道,給生命幸福的滿意。我們用了錯誤的方式、錯誤的方法——我們以為追求到財富、權勢、榮耀就可以帶來快樂,擁有快樂。快樂不是隨嫁的“嫁妝”,不是購物附贈的東西。快樂有快樂的法則、快樂的規律——快樂之道與其它成功之道一樣。我們如果跟著法則走,循著道路行,才能創造出快樂來。實現快樂,擁有快樂,讓快樂驅散追求中的憂慮、抑郁和沮喪,解放競爭中的緊張、壓力和恐懼。使我們在快樂中追求成功。使我們生命的方向趨向正確而更加正確。

真正的快樂是什么?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有義務當負責你是否快樂,同樣,你也不必把自己當作別人的幸福快車,任由別人開來開去。自己是否快樂,應當自己來把握,只是,千萬別走錯了方向。

曾經有一只小雞,在破殼而出的一剎那正好見到一只烏龜路過,從此,這只小雞就永遠把蛋殼扛在背上,因為它認定了一生的第一印象。

背著蛋殼的小雞哪里有機會長大呢?背著蛋殼的小雞,又如何知道烏龜是和它不一樣的呢?

快樂的人是那種不去背自己“過去”包袱的人,也是不輕易把別人的人生包袱接過來的人。

有位女士常被媽媽責怪。那天,家族要辦聚會活動,輪到她負責企劃。在寫通知時,她的媽媽發怒地說:“不準通知你大伯母來,每次看到她我就頭痛。”

這位女士從小很習慣接受媽媽的指責,有時候甚至認為自己有錯才讓媽媽不高興。長大以后,她終于明白媽媽是對她進行“情緒勒索”,也就是制造女兒的內疚感,要女兒為媽媽的快樂與否負責。

成長后的女兒不想繼續背負媽媽的人生包袱,媽媽和大伯母的誤會,那是媽媽自己要解決的。所以一聽到媽媽又要怪她,立刻說:“媽,這是親族團聚,不可能不邀請大伯母,如果你不想讓她參加,請你自己打這個電話。”

后來,女士的媽媽真的打電話給大伯母,她們之間的關系,居然有了戲劇性的轉變,妯娌間的誤會冰釋了。而拿掉“蛋殼”的女士終于明白——不去背媽媽的人生包袱是何等快樂自在啊!

陽光來了,黑暗自然遠離

當景氣不好,當開銷日增,當工作面臨裁撤……當所有的艱澀撲來時,你是選擇終日唉聲嘆氣?還是重新振作?你是與痛苦為友?還是和快樂相伴?

有個寓言故事,提到有人告誡太陽先生:“你要小心點哦!最近到處都被黑暗盤據,黑暗像是魔鬼,制造了許多痛苦和不安,你千萬不要去碰他哦!”

太陽先生笑一笑,他倒是想測試一下黑暗究竟有多大威力,于是到處打聽黑暗的去處,他要和黑暗當面照會。

但太陽先生所到之處,黑暗根本消失得無影無蹤。太陽先生終于明白,原來繪聲繪色所描述的“黑暗”,只留在心存恐懼的人心里。

所以,時機再差,環境再困頓,帶著陽光般心情的人仍可以面對。例如:全家從水溻、煤氣、娛樂等開銷中更節省;公司從電話、快遞、影印等支出更精算。

有句話說:“在一片泥濘的濕地上,你是要等人鋪好皮革再行走?還是趕快著手編織一雙草鞋即可上路?”

能夠把握自己命運的人,心中充滿信心與希望,積極主動是他們理所當然的選擇,他們不會被途中遇到的困難所嚇倒,相反,與困難做斗爭是他們至高無尚的樂趣;只有弱者才會將不幸時時放在心上,不知不覺將這些不幸擴大,成為他們不敢向前的一種借口。

有位太太當年是早產兒出生,因此父母極盡可能地呵護她,照顧她。照理說,往后的人生她應該相當順利,可是不知道為什么,她總是被“跌跤”這兩個字所影響。

也就是求學時,她在同學、朋友間的人際關系中“跌跤”;結婚后,和丈夫的關系“跌跤”,和孩子的相處“跌跤”;工作后,和同事、客戶的來往也是在“跌跤”狀態中。

她不明白為何總是浮現“自己會跌跤”的心理情緒,而結果也真的如她所擔心的,到處“跌跤”。

后來,當她透過心理醫師的協助,去探尋幼兒時期的家人關系,才發現原來當她正在學走路時,爸媽為她準備了一間到處有柔軟墊的游戲室,每回她站起身,準備跨出腳步時,大人總是緊張兮兮地跟在后面喊著:“小必!小心!你會跌跤!”

“你會跌跤!你會跌跤!”也就是這些不停的呼喊,不知不覺中深深地灌注在這位太太的潛意識中,從此以后,正要嘗試的事情,正要努力的關系,就被“你會跌跤”這個負面想法所卡住了。

生活中,許多人都走不出一個怪圈,就是:我命中注定就是這樣的。他們在這個圈子中越陷越深,找不著出路,最后也就不去想,不去掙扎,聽天由命吧!殊不知,這個怪圈是他們自己套上去的,一時走錯了方向,便毀了一生。

4.快樂的錯覺

對于快樂的看法,許多人都把問題本末倒置了。比如說“努力去做,你就會快樂”、“如果成功了,我就會很快樂”,或“獻出了愛心,你就會快樂”。

其實,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你感到非常快樂,才能努力去做”、“有快樂相伴,更能取得成功”、“快樂的人,獻出的愛心更多”。

快樂不是賺來的東西,也不是應得的報酬。快樂不是道德的產品,就像血液循環不是首先的產品一樣,但血液循環與快樂兩者都是健康與生存的必需品。快樂只是“我們思想愉悅時候的一處心理狀態。”

如果你一直要等到有“值得”愉悅的思想時,你很可能永遠得不到快樂。“快樂不是美德的報酬,”司賓諾沙說,“它本身就是一各美德。我們不因為能抑制欲望而感到快樂,相反地,我們是因為快樂而快樂,因而我們能克制欲望。”

很多人畏縮不敢追求快樂,因為他們覺得那是“自私的”、“錯誤的”。不自私確實是走向快樂之門,因為它不僅將我們的心思導離了自我中心、犯錯、罪惡、困擾與自傲;同時還使我們能創造地表達自己、并完成幫助別人的善舉。

人類最愉悅的思想是被人需要的想法,是他能助人得到快樂的想法。然而,我們如果認為快樂是道德的問題,把它當成是因不自私而得到的報酬時,我們往往會因為缺乏快樂而感到罪惡。

快樂是起于不自私的行為,它是一種行為的自然伴隨物,不是薪餉,不是獎品。如果我們因不私自而得到報酬,那么下一個邏輯的推理是“如果我們使自己更自我犧牲,更窮困,我們就會更快樂。”這個前題所得到的荒謬結論是:快樂之門就是憂愁。

任何的道德,都是源自快樂而不是因為不快樂。不快樂的態度不僅痛苦,而且卑下丑惡。有什么東西比憔悴、淌淚的心情(不管外在疾病是什么)更加卑下無價值?有什么東西比用不快樂的態度傷害他人更甚?有什么東西比用不快樂的心情解決問題更加無助?這些只是產生困攏而已!只是徒然增加不利的情況而已!

帕斯卡說:“我們不是正在生存,而希望生存,并且盼望永遠快樂,這都是永遠不可能的事實。”

不快樂的人最普遍原因是他們企圖照著受阻的計劃生活;目前他們不是在生活,也不是在享受人生,他們是在等待將來發生的事情。

他們以為他們結婚以后,他們找到好職業以后;他們買房子后;孩子們完成大學教育以后;某項事業成就之后;贏得勝利之后,他們將會更快樂。無可避免的,他們失望了。

快樂是一種心理的習慣,是一種心理的態度,目前不練習這個習慣,不培養這種態度,將來就永遠不會體驗到。快樂不是在解決外的問題的條件下而產生的。一個問題解決了,另外一問題還會接踵而至。生活就是一連串的問題。如果要快樂,現在必須快樂起來,不要“有條件”地快樂。

林肯說:“人只要心里在決定已快樂,大多數都能如原以償。”

快樂純粹是內發的,它的產生不是由于事物,而是由于不受環境拘束的個人舉動所產生的觀念、思想與態度。

除了圣人之外,沒有人能隨時感到快樂。蕭伯納譏諷道:如果我們感到可憐,很可能會一直感到可憐。

對于日常生活中使我們不快樂的那睦眾多瑣事與環境,我們可以由思考做個簡單的決定,使我們感到快樂,這就是:大部分時間想著愉悅的思想。對于煩惱、小挫折,我們很可能習慣性地反應出來暴躁、不滿、懊悔與不安。這樣的反應我們已經“練習”了很久,所以成了一種習慣。

這種不快反應的產生,大部分是由于我們把它解釋為“對自尊的打擊”等這類原因——司機沒有必要沖著我們按喇叭;我們講話時某位人士沒注意聽甚至插嘴打斷我們;認為某人愿意幫忙,我們而事實竟不然。甚至個人對于事情的解釋,結果也會傷了我們的自尊——我們要搭的公共汽車竟然遲開,我們計劃要旅游,結果下起雨來,我們急著趕火車,結果交通阻塞,這樣我們的反應是生氣、懊悔、自憐或換句話說:“悶悶不樂。”

治療這類事情的最好藥方,就是放棄不快樂的來源——自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界市| 长丰县| 贞丰县| 务川| 平安县| 金塔县| 西乌| 揭阳市| 舞阳县| 沿河| 辽宁省| 舒兰市| 酒泉市| 含山县| 探索| 南溪县| 兰西县| 改则县| 金寨县| 定日县| 长寿区| 台湾省| 泾源县| 辽中县| 山阴县| 台东市| 吐鲁番市| 巨野县| 自贡市| 南充市| 九寨沟县| 比如县| 双鸭山市| 邯郸县| 乾安县| 彩票| 凯里市| 黎川县| 乳山市| 松溪县| 宽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