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解讀快樂
- 快樂七步走
- 劉燁
- 10669字
- 2021-11-17 22:13:41
1.快樂的涵義
快樂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是對生活感到滿足時所表露出的愉悅情感。
“快樂”是一種個人由內而發的情緒,是靠自己在經歷了挑戰的過種后,享受到克服困難的成就欲。
人應該天天有份好心情,才能創造出有意義的人生和豐富多彩的生活。用好心情去工作,去生活,也不枉在世間走一趟。
有的人過的日子只是停留在“生存”的層面,于是整天汲汲營營,多半只為溫飽而已;有的人逐漸從“生存”層面再往上跨越,來到了“生活”的層面,也就是除了吃喝拉撒,他還懂成長,懂得情趣,讓每天過得多彩多姿。
從“生存”、“生活”,再更上一層樓,則來到了“生命”的層面,這個階段屬于心靈境界的學習和增長,日子過得更豐富、更自在。
曾經有個故事,提到一對兄弟爬山回家,發現電梯停電了,由于他們住在八十層樓,兩人只好各背著一大包行李慢慢往上爬去。
到了二十樓時,哥哥對弟弟說:“行李太重了,我們就放在這里吧!明天再來拿。”于是兩個人樂得輕松,繼續往上爬;到了四十樓,兩人一邊吃力地爬,一邊互相怨怪對方;就在邊吵邊爬中,逐漸來到了六十樓,這時,他們幾乎用盡了力氣,再也吵不出聲音,于是默默地、慢慢地再往上走,最后,終于來到了八十樓的家。
這時,哥哥很高興地說:“弟弟,鑰匙拿出來開門吧!”沒想到弟弟卻說:“哥哥,鑰匙不是在你那里嗎?”
哥哥愣住了,他說:“啊!我把它放在行李里面呢!”
原來鑰匙還在二十樓的包包里。
這個故事讓你想到了什么?
如果從“生存”的角度看,這是兩個蠢蛋的“笑話”、怎么有這么粗心的人,留下背包的時候,居然忘記把鑰匙拿出來。
如果從“生活”的角度看,這是個發人深省的“寓言”,兩兄弟盡管吵吵鬧鬧,畢竟還是相互扶持著走完全程。
我們對自己享有快樂的“權利”是如此執著,結果反而苦惱不堪,就這樣,我們追逐著幸福,并把幸福等同于財富和成就,而沒有想到擁有財富與成功的人未必快樂。他們一味追求,卻忘記隨身帶上一把開啟快樂人生境界的鑰匙。
快樂并不意味著企求我們所沒有的種種,而是用那把鑰匙開啟快樂之門,盡享眼前擁有的一切。有個青年講了他的故事,他說他已經懂得了如何尋找快樂。
事情要從半年前說起。在一個深夜,老爸又為他熬夜上網而痛罵不已,當時他正在興頭上,哪里肯關機,也認為老爸大驚小怪,沒想到老爸越說越離譜,連他高中休學一年、大學連考兩次才上榜的往事也搬出來講。他實在氣不過,抓起汽車鑰匙就往門外跑。
車子在半夜開起來既過隱又刺激,加上在盛怒中,他只顧往前沖,不料來到一個轉彎處時,可能因為下著細雨,路面濕滑,又加上車速太快,他覺得有點剎不住了,正巧對面也沖過來一輛閃著燈的轎車,就在那緊急的剎那,他覺得人生可能就此說再見了。
沒想到對方比他反應機靈,才一秒之間,刷地擦身掠過,又呼嘯而去,他的車子在原地打滑了兩三下,終于停住,他嚇出了一身冷汗,淚水也從眼眶直奔而出。
真的想死嗎?
自己究竟在氣什么?
老爸有這么可惡嗎?
剛才如果不是對方閃過,此刻爸媽、弟妹,還有女友趕忙而來,他們將會看到什么樣凄慘的畫面啊!
他在車廂內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場后,心中帶著一個領悟來的“秘密”,立刻把車開回家去。
那個秘密就是——假想每一刻都是和家人、愛人相處的最后時刻,這時,耐心、珍惜和喜悅就真心而出了。
那晚回到家,老爸仍悶坐客廳,見到兒子回來,又是懊惱,又是驚喜。
“爸,對不起,我回來了。”做兒子的他趨前去抱老爸。
老爸不知道兒子剛才發生了什么事,只覺得兒子似乎把他抱得好緊好緊。
如果擁有一把生命的鑰匙,你會希望這把鑰匙長什么形狀?什么顏色?平常你會把它擺在哪里?你會希望這把生命的鑰匙,為你開啟什么樣的大門?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都想擁有一把精致靈秀的生命鑰匙,當打開一扇大門時,里面展現許多古今中外的智慧好書。當你忍不住觸摸時,指尖沿著書背滑動,這時,不但可以感應到書中智者的呼喚,也可以感受到心靈怦然躍動的喜悅。
方紅可有這方面的親身體驗,記得有一回,方紅把一本書翻兩下后,覺得索然無味,立刻歸回收架。不料隔兩天,妹妹居然買了同一本書回來。這次,因為書已在家中,不看白不看,于是她隨手一翻,居然翻出了趣味,而且發現許多難得的見解。
在看完這本書的時候,她把書握在手中,左看看、右看看,方紅問自己:為什么同樣的一本書,當時我沒見著它的智慧?是不是一種自以為是的想法,讓我差一點和它失之交臂?
這時,有一種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感激每一位作者在凝聚心神埋首文字時的用心,感激每一位作者用他們的經驗和智慧正延續著驚人的影響力。
不管我們喜不喜歡,這個世界不會挖空心思來討我們歡心。生命就是在許多的辛苦和煩惱中滋長和延續的。有人說:“如果想遠離痛苦而得到快樂,那么痛苦反而會加劇;想放棄自己的一切責任,妄想一身輕松,煩惱反而會加深。如果有離開痛苦得到歡樂的話,那途徑只有一個:心甘情愿地擔起你的擔子,負起你的責任。”
2.快樂的來源
快樂的來源有很多,總體來說,可分為三個方面:
(1)來自感官上的快樂。
通過感官刺激而產生的感官快樂,是一種短暫即逝的快樂。
思念產生于感覺器官,是一種情緒狀態。當你突然想念起一個人,可能是某一首歌曲音符的觸動,可能是某一個身影擦身而過時的驚覺,也可能單純地只是因為在腦海中的某個角落一直保留著他的位置。
是的,思念是一種享受,思念的時候,所有的追憶都是美好的,所有故事都是難忘的,每當回憶起美好往事的時候,每個人都很快樂。
思念,是一種很幸福的感覺,奧修曾說過:“最快樂的情人就是彼此不見面的情人。”
不見面反而增加了情愫的吸引力,互相思念更增燃愛情的魅力。所以,如果你生命中曾經難分難舍的愛人忽然不見了,如果你朝思暮想的愛人竟然移情別戀了,你仍然慶幸自己還擁有一份“思念”的權利,這份“思念”創造了你無限想象的空間;這份“思念”成為創造你許多快樂的泉源!
(2)成就帶來的快樂。
人們以為追求到財富、權力、地位、名聲和擁有健康等,這些成就可以為自己帶來快樂。這也是一種誤區。成就雖然可以為我們帶來快樂,但也可能是瞬間的或暫時的。因為所有外在事物帶來的快樂,不能轉化為心靈深處的快樂,都不可能是持續持久的,世界上有許多成功的藝術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富翁并不快樂,曾為法蘭西帝國最有權威的皇帝拿破侖,擁有一般人們所追求的一切——財富、權力、榮耀和健康。有人問他是否快樂?他回答說:我所能記得的快樂時光不超過六天。而海倫·凱勒——一個終生又瞎、又聾、又啞的女子都表示:我發現生命是這樣的美好。
大圣先賢闡述道理時,常常在播種和打水,所以他們總是以山川魚鳥、四時耕作為例,因為當時人們的生活重心不外乎這些。他們的寓意當然遠不止于此,只不過大自然的律法已盡數涵蓋其中。不論你是牧羊人,還是電腦程序設計員,自然律法都一視同仁。
上帝不偏袒某一個人,只要你有所付出,就會有所回報。種豆得豆,種瓜得瓜是永恒不變的定律。
種豆的教訓是:“你先要工作,才有收獲。”你必須挖土、澆(努力),等待(耐心),然后才能采摘豆子。
有些人總是不明白這條定律。他們會問:“如果我今天種豆,明天可能收回什么?”答案是:“濕的豆種子。”種豆得豆定律說:“你今天種豆,你的收成是在日后!”現在種豆,四個月后可以收獲。當每個人都種植自己的食物時,他們會更明白這個概念。可惜這是個吃方便面的時代。
弗雷德說:“如果我有份體面的工作,我一定會拼老命好好干。可惜我是洗碗工,還能有什么作為!”你錯了,弗雷德!如果你能成為本地最好的洗碗工人,一定會有人賞識你,甚至提拔你。起碼,你也會活得非常有自信,有朝一日,你一定會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工作。
先努力,后收獲——這是不變的道理,先后次序也不容顛倒。瑪麗說:“只要老板升我的職,我就不會上班時睡覺。”弗蘭克說:“只要老板給我加薪,我就不會老是請病假。”簡說:“如果我的婚姻幸福,我一定會好好對待老公。”
為了找到幾位摯友,你結識了許多人;為了找到理想的雇員,你面試了五十個人;為了找到一些固定的客戶,你與不下一百家公司有過往來;為了找到最適合你口味的意大利海鮮粉,你吃遍了大大小小的餐廳。
懶惰的鳥雀舒服自在地在太陽下睡大覺,天氣一天比一天冷,鳥雀晚上凍得直哆嗦,這才想起應該建巢了。然而,它不吸取教訓,太陽一出來就又忘記晚上的冷了,繼續睡大覺,最終被凍死。老天獎勵勤勞的人,對像鳥雀一樣得過且過之人就不要妄想能夠得到什么東西了。
(3)來自心靈上的快樂。
心靈快樂是對生命的滿足和喜悅的領悟,是對生活的熱愛和滿意的深切感受。這種快樂是永久永恒的。快樂是純粹內在的心靈的、精神的、思想的、靈魂的。
關于快樂,誰都希望得到快樂,那樣,我們就會在平靜與安祥中度過每一天,在這繽紛喧鬧的世界上,我們的心靈才可得到真正的喜悅與安慰。
“久違了,快樂!”
這是讓我想到的第一句話,接下來還有“我沒有時間”、“快樂是什么?”、“又變了”、“趕快吧,換上旱冰鞋”等一系列鏡頭。
沒有時間和朋友約會,沒有時間陪家人聽音樂,沒有時間睡覺,他們那種快樂是自我安慰、是蒼白的、阿Q式的;應付變化,應付變化,還是應付變化;不趕緊,錢就讓別人賺了!不努力就要被解雇!不趕緊,股票又下跌了……
遠處的快樂,迎面走來的快樂,擦肩而過的快樂,與你握手、擁抱的快樂,你真的就無暇顧及了嗎?
在午夜孤獨的時候,在下班疲憊回家的路上,在上下翻滾的股市大屏上,在與朋友的電話問候中,在和商家出奇的談判里,或目送孩子背著沉重書包的背景時……
你與快樂有多近?或者還很遠?
孩子無辜的少年時代將怎樣度過?
當然,因為我們曾經的貧窮和不發達,我們還需努力、刻苦和自強不息,我們更不想只擁有蒼白、短暫、阿Q般自慰式的快樂,我們知道自己的位置和目標。
在事情不能得到完美結局的時候,也不要太過強求,不防明智地放棄,你會發現,彼此之間的感情雖遭到破壞,但那份想念卻是無論誰都阻止不了的,而且其中的快樂是別人無法體會得到的。
3.快樂的品質級別
快樂也有等級,也有程度上的差別。
(1)低品質的快樂。這種快樂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遵循競爭游戲規則者除外)。
幸災樂禍的人永遠得不到真正的快樂,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快樂寄托在別人的不幸之上,總在尋找別人的事情,往往忽略了自己的真正所需。
(2)合格品質的快樂——自己快樂。這是一種有益于自己,無損于他人的快樂。合格品質的快樂,也是對生命和生活的貢獻。
讓我們來想象一個畫面:有位得了血癌的十歲男孩,由于近半年在醫院進進出出,他的身體顯然有點虛弱,頭發也因為治療的需求而理光了。
盡管他的生命歷程出現了這樣的不尋常遭遇,卻沒有擊垮他繼續求知的熱忱。他的眼神總是閃耀著好奇的、渴盼的光芒。
惟獨讓他裹足不前的是:當回到學校的時候,同學們還會記得他嗎?大家愿意像從前一樣歡迎他嗎?還有,像他這樣頂著光頭,會不會有人來取笑他?
就在這樣心靈有點脆弱、有點忐忑的情況下,他在爸媽的陪伴和師長的保證中,重新回到學校。他走進教室。并且頭低低地躲進座位里。
“杰克,我們愛你!”
突然之間,全班同學摘下了頭上的帽子,并且對著小男孩歡呼。
看到一個個和他一模一樣的大光頭,剎那之間,小男孩所有的恐懼化為烏有,同時隨著同學的舉動,彼此觸摸光頭,互道貌岸然恭喜!
這樣的畫面深深打動這個沒有被病魔打垮的小男孩,使他幸福地感到活著是多么快樂,多么有趣!在生命快要走到終極的時候,老師與同學們的細心關懷、理解無時不牽動著他那小小的心靈。備受溫暖的他對生命更加留戀,發誓要與病魔抗爭到底!
有位在倫敦孤兒院長大的小男孩,白天必須在田里、廚房花園里工作十四小時,日復一日,生活沒有任何趣味可言。
這個小男孩一年里最期盼的就是在圣誕夜里得到最高的獎賞——一顆甜橘。
這一年,小男孩因為曾經有過逃跑的記錄,因此在圣誕夜里,他被罰站在房間的角落,眼睜睜地看著同伴從院長手中接到一顆顆亮澄澄的甜橘,然后喜孜孜地離去。
當天深夜,小男孩正躲在被窩里瑟縮哭泣,突然有位院童躡著腳尖走過來,并且把一顆已剝了皮的甜橘小心翼翼地交給小男孩。
小男孩詫異地望著手心里的小甜橘,霎時之間,他明白了,原來是同伴們一個剝下一瓣甜橘,參差不齊地圍成了這樣一個圓,也圍出了一個溫馨的圣誕節禮物。
小男孩長大以后,在文章里寫著:“這個甜橘是我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圣誕禮物。”
(3)優良品質的快樂——給予自己快樂,給予別人快樂,讓他人分享自己的快樂,自己分享他人的快樂,熱愛自身與自然,熱愛生命與生活的快樂。
快樂其實很簡單,但有些人在追求快樂的同時,忘記了快樂是什么,最終困惑不已。我們年看看奧修是如何看待快樂的。
那些懂快樂得最多的人就是那些跟改變的人生維持融洽關系的人,他甚至能夠愛那些在陽光下閃爍,產生出小彩虹的肥皂泡沫,這些人就是懂快樂懂得最多的人。
多么有趣的一個說法,跟改變的人生維持融洽關系的人,和肥皂泡沫有什么關系?
印度奧修大師一向語詞輕松卻又有些詭譎和逆向智慧思考。
好吧!讓我們來探索一個肥皂泡沫,究竟和快樂有什么關系?
當一個肥皂泡沫在瞬間產生時,透過陽光,我們看到的是個小精靈般輕巧、可愛的玻璃球兒,在它轉身舞動之際,我們還看見了美麗的彩虹飛上了泡沫的臉頰。
在驚見的過程、在欣賞的時刻,我們擁有了肥皂泡沫的生命精華,我們跟著它一起飛舞、一起探險,我們絕不想去碰觸它、捏碎它。
可是才一眨眼之間,它在空氣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最重要的也就在這“一眨眼”的時刻里,痛苦的人因為失去泡沫的蹤跡而懊惱、后悔、感嘆。快樂的人卻因為了解生命中“變”的真理,反而不在得失之間浮沉。
陽光下閃爍的一個肥皂泡沫,快樂的人和它一起經歷曾經的“存有”、欣賞它曾經的“變化”,也接受它曾經的“無有”。
所以,在奧修的想法里,接受生命的“變”的人,比不能接受“變”的人更為快樂。因為人生萬事萬物,無時無刻不是在“變”當中,尤其在人際關系里、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紛紛擾擾的變化不斷地在挑戰一個人的心志,在考驗一個人的智慧。
世界就是這個樣子,我們要學會適應環境,在其中尋找樂趣。如果你實在找不出快樂的話,就多注意空中飄著的白云,花叢中飛翔的蝴蝶,樹枝上吱吱叫的鳥雀。你會發現,熱愛大自然同樣可獲得無窮樂趣。
4.快樂的價值
對于快樂的價值,只有四個字:快樂無價。
的確,快樂是一個人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
財富誠可貴,健康價更高,若無快樂伴,兩者輕飄飄。
哀大莫過于心死,福大莫過于心樂。
如果能更積極地充實自己,凡事往好的方面去想,而不是自陷于壞的深淵而無法自拔,在往好的方面想的過程中,再從現實的生活中去努力增加自己的能力。如此相輔相成,人生夢想才有實現的一天啊!
銀行職員小劉最近總感到壓力重重,看到家人容易發脾氣,晚上躺在床上老是翻來覆去睡不著。
在探尋他的“壓力源”時,請他先列下“壓力名單”,究竟哪些事項致使他有壓力的感覺?
結果,他寫下了:
1、工作時間太長。
2、辦公室新進一位主管,溝通不易。
3、曾經在會議上提供建議,但是未獲采納。
4、薪資和工作表現不成正比。
5、上下班時,花太多時間在塞車和找停車位。
原來造成他大部分壓力的來源是“工作環境”。再分析這五項主要壓力,其中有一項(也就是第五項)主控權在自己,因此針對這項,請他列下可行性高的三項“減壓行動”。
這時,他寫下:
1、提前十五分鐘出門,避開交通高峰期。
2、在車上聽有聲書,一方面增長智慧,一方面減少等候的焦慮。
3、有時改搭計程車或公車上班。
接著再分析另外四項,都是和公司政策或企業文化相關,等于他必須面對一個事實——有些狀況不是個人一時能力所能改變,如果不是選擇“辭職”,則是必須選擇“適應”來減輕壓力。
經過引導,這位男士寫下他針對前四項的“減壓行動”。
1、簡化工作,謝絕不必要的應酬。
2、以一個月為一個短程期限,等候新進主管適應新的工作后,再提供建議。
3、公司不見得必須采納員工所有建議。過去平均建議五項,會采納三項的情形,也是不錯的表現了。
4、除了“有償”的薪資,其實自己也累積了不少“無形”的資產,例如:相關行業的人際關系、豐富的專業知識、有效率的管理技巧等。
寫到這里,這位男士已經若有所悟地露出笑容了。
王玲,一個三十多歲的婦人,當她來到輔導機構尋求咨詢時,話不多,總是靜靜地,然后帶著不是很自然的微笑。
她的好友英子提前私下和咨詢專家談到好友的狀況,她說:“王玲以前不是這樣,高中時代的她非常活潑,可是結婚以后,整個人改變了。”
在咨詢專家開始進行面談時,發現王玲總是對曾經發生過的事件輕描淡寫,比如問到先生的狀況,她說:“他已經走了。”問到有幾個小孩,她的回答是:“沒有。”問到工作狀況,她說:“就是老樣子。”
明顯地,王玲把壓力“合理化”了,她使用了許多“包裝”而“自我安慰”的言詞把自己塑造成“我沒有問題”的人。后來,經過多次真心交談后,王玲才正視到造成今天不快樂的“壓力源事件”。
原來在婚后第二年就懷孕了,孩子卻不幸流產,當時家人怕她傷心,私下決定不讓她見孩子一面,然后安慰她:“反正你還年輕,還可以再生。”后來當她先生罹患癌癥時,周邊的家人也都不斷地安慰她:“你很堅強,你一定度得過這個難關。”就這樣,她逐漸活在一個假象里,她的內心壓力沒有真正的紓解出來,多數的人都在“教”她該怎么做,沒有人“問”她:“你現在有什么感覺?”“此刻,你希望怎么做?”
如今,透過咨詢過程,王玲淚流滿面地寫了一封信給未曾謀面的兒子,告訴他——做一個媽媽的關愛和歉意,同時,也到丈夫的墳前祭拜,同時說出心中的感謝和思念。王玲最大的收獲是——她學到不再把壓力全理化,她愿意把“真正的感覺”表現出來,并且面對壓力、接受壓力和調整壓力。
我們看古代顏回的快樂,就可以發現快樂的價值,而且我們也會有足夠多快樂的理由。
孔子曾說:“顏回太好了!吃的是粗飯,喝的是清水,住在又窄又小的巷子里,要在別人就愁死了,但是顏回還是照常快樂。顏回太好了!”
顏回可以說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不但欣賞顏回,也如同對待自己的孩子般地引導他。顏回從孔子那里習得了勤奮、好學、積極、樂觀、謙虛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
顏回從小家庭窮困,卻沒有影響他的心志成長。
顏回安定貧窮的生活、樂于陋巷的日子,禁不住讓人們思索著——每個人對“快樂”的詮釋可能都不太一樣。
口欲者,可能認為吃到美食,嘗遍美味,是人生一大樂事。
物欲者,可能注重名牌打扮,要求住豪華大宅,或隨時以開車自豪。
性欲者,可能流連于美色,日日追逐感官的興奮。
玩欲者,可能喜歡旅游,沉溺于網上聊天,或手不離電動玩具等。
以上這些是屬物質方面的快樂,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接觸,像顏回這樣物質欲望很低的人,可以稱為“智欲者”,屬于追求智慧成長的人,往往在領悟中得享人生快樂。
且讓我們來想象,假設我們真的進入顏回的世界來過日子,我們真的可以忍受沒有雞鴨魚肉的飯菜,沒有牛奶、沒有飲料的生活,然后每天在狹窄巷弄里進進出出嗎?
如果我們想要享受顏回清淡人生的快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降低各種物質欲望。說不定,在調整過程,我們反而發現了顏回快樂的秘密:原來顏回不用擔心膽固醇過高,不用害怕體重過胖,他早已讓身體過得很“環保”,而且他的精神更因為專注在修身養性上而富足得很哩!
5.快樂的作用
快樂可以把地獄變成天堂,不快樂可以把天堂變成地獄。
即使你生活在人間地獄,只要你快樂就可以讓地獄變成天堂。
即使你生活在人間天堂,如果你不快樂,也將讓天堂變為地獄。
快樂就是生活在人間天堂。
艾匹特塔斯說:“只有一條路可以快樂,那就是停止擔心超乎我們意志力之外的事。”做無謂的掙扎,只能陷入人間地獄;相反,知足常樂,無論是貧困還是富有,都會生活在人間天堂。
一位六十多歲的爸爸,在馬來西亞柔拂聽一位作家演說后,靠到作家身邊來。
他說:“為什么我的孩子都不肯跟我說話?”
原來身為華僑的他,為了給孩子最好的生活條件,最好的教育背景,因此從年輕起就拚命賺錢,回到家則嚴格教孩子,以致于孩子看到他就躲。
當作家傾聽了這位皮膚黝黑的老華僑的心聲時,瞧見他的紅眼睛強忍著淚水,真是于心不忍,作家試著引導他:“有否想過回家時,先對孩子露出笑容?”
老爸爸嚴謹的臉龐露出尷尬的表情,他說:“我不習慣笑——”
老爸爸的臉上真的只有一些固定的、下垂的線條。沉默的他,不知道有多久沒有開懷大笑?苦悶的他,不知道有多么渴望和孩子有說有笑?
望著這張失去笑容的臉龐,作家告訴他透過撫摸臉部的皮膚、輕拍臉部的肌肉,開始放松線條吧!作家試想著他的孩子如何在爸爸的笑容里找到被愛的安全感。
一個隨時開心快樂的人,周圍的人也很容易被感染,從而營造出愉悅、輕松的氣氛。
其中的關鍵,就是因為“模仿”的緣故。也就是在人際相處時,透過“觀看”,我們不知不覺中會模仿了對方的表情變化,同時也感染了對方的情緒。
所以,想要快樂的人,不妨多“面對”快樂的人,至少自己在照鏡子時,也可以創造線條向上而柔和的笑容吧!
一位年輕媽媽問那位激情演講的暢銷書作家:“如何讓孩子更開朗、更快樂?”
作家問她:“你怎么知道孩子不快樂?”
她說:“因為很少聽到孩子在家中有笑聲。”
作家接著問:“你們夫妻在家中笑不笑?”
年輕媽媽說:“很少!”
“你想笑嗎?”
太不可思議了!笑——是這樣美好、這樣有趣的簡單的動作,年輕媽媽卻很少享受到。
于是全場聽眾陪著她練習“開口笑”,先把嘴角肌肉往上牽動,再發出“哈哈哈”自然的笑聲,這時候,我發現年輕媽媽下意識地把手拿去遮掩口部。有可能在成長過程中,她被教導成:笑的時候不要太張揚,不要太失禮。
確實,笑,有各樣笑法,有各種姿態,注重禮貌是對的,但也別阻礙了笑聲暢通而出、笑容自然而發,使自己的快樂能夠內外銜接一致。
全場聽眾在年輕媽媽練習笑之后,報以熱烈掌聲,同時感謝她的分享,讓大家領悟到一個家庭里“笑”的重要性。
在演說現場,作家注意到有位中年男士一直沒有笑容,盡管聽眾都綻放笑臉開心地分享,他卻是帶著沉郁的表情,默不作聲。
從外表看,他并不是權威嚴肅的人,之所以沒有笑容,可能是不知如何適當表達。
當作家問及:“有誰想做情緒探索?”時,他很快地舉手了。他問:“為什么我總是有憂慮的情緒?”
作家邀請他出列,并進一步問他:“從小你和父親,還是和母親近?”
他說:“母親!”
作家又問:“那么,母親臉部的表情大部分是……?”
中年男士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同時說:“原來如此!我是從母親那里學到憂慮的習慣。”
沒錯,親子關系越親近,孩子越容易感染母親或父親表達情緒的模式。心理學家曾探討“情緒是否會傳染”這個問題,結果從科學研究證實,當一個人長期模仿另一個人的面部表情變化時,就可能已經感染了對方的情緒而不自知。所以,情緒是有傳染力的。
也就是一位長期和孩子相處的大人,他的情緒表現在臉上,不知不覺地讓孩子模仿到相同的表情,接著就出現類似的情緒感受。
所以,如果想教養出開朗快樂的孩子,怎能不注意圍繞在孩子四周的人究竟有些什么表情?而做父母的,自己更要盡量讓孩子看到大人開心的笑容。
演說現場的中年男士終于找到多年來“憂慮”情緒的癥結所在,也明白無論如何,一定要徹底改變臉部表情,改善身心狀態的感覺。他說:“我不能讓家里的孩子傳染到憂慮的情緒。”
公園的草坪上,有個約三歲的小男孩,在陽光下,正追逐著肥皂泡泡玩耍。由于他穿著紅色上衣和黃色長褲,使得整個畫面看起來可愛極了。
小男孩快樂地奔跑、拍打……所謂的快樂,不就是這樣忘我的游戲嗎?
正當小男孩玩得興致正濃時,身后他媽媽拉開嗓門地喊叫小男孩的名字。
小男孩媽媽帶著怒氣的臉,一陣紅一陣白地。而六十公尺遠的小男孩實在太快樂了,他仍然忘情地在陽光下自由自在地與泡泡玩耍。
只見那位媽媽快步走向小男孩,而且一把抓起小男孩就用力打下去,一邊打,還一邊罵。
不用說,小男孩已經大聲哭起來,他一定想不通:“為什么媽媽不和他一起追著泡泡玩?為什么上一刻這么快樂,而下一刻卻是這樣的痛苦?”
后來,媽媽一手抓著小哥哥,一手抓著痛哭流涕的小男孩,只見小男孩腳步跟不上媽媽,小小的身軀被半抓半提地跑。不知道小男孩下回再看到空中自由飛舞的泡泡,是伸手去抓呢?還是就此學乖了,同時也失去了游戲的樂趣?
6.快樂的意義
千百年來,幾乎所有人都在追尋人生的意義,其中也包括那些著名的詩人、學者以及哲學家們。當然,答案五花八門,各不相同。
那么,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什么樣的人生才最有意義?人活著究竟為了什么?
原來,人生的重大意義之一就是快樂。最有意義的人生是快樂人生。人活著就是快樂地讓生命活著——給自己的生命以快樂,給別人的生命以快樂。
談到快樂的意義時,著名醫生史懷哲談說:
“我要成為醫生,為的是不用高談闊論就可以發揮功效。多少年來我一直以說話來付出,在神學教師及傳道師的職位上也得到快樂。但我知道這份新的工作不是談論愛的宗教,而是完全地實踐。”
——《史懷哲智慧語錄》,陳五福博士提供,梁祥美、黃力書譯,曹永洋編選,史懷哲之友雜志社出版。
史懷哲醫生,1875年1月14日生于法國,家境優裕,但他從來不穿過于華麗的衣服,以免在貧窮鄰居的孩子面前顯示優越。他愛做白日夢,但學習能力不太強,可是說也奇妙,后來他在追求知識上的表現卻一發不可收拾。
1900年,史懷哲已經取得神學和哲學雙科博士,對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而言,取得這樣的成績,在當時已是非常杰出,但是他不滿意自己,他的生命內里還有另外的呼喚!
是的!他在尋找人生的意義!
盡管他站在講壇上滔滔不絕,盡管他虔誠地傳達上帝的旨意,盡管有不少的教友視他為偶像,盡管他表明從中可以得到快樂;但是不斷尋找人生價值感的史懷哲,最終仍重新選擇服務人群的方式,他渴望透過實踐找到快樂。
1909年,史懷哲進入醫學院念書,1913年取得醫學博士。之后,他到非洲行醫,直到1965年,享年九十歲逝世為止。
史懷哲能找到更上一層樓的快樂,是因為他發現:如果能奉獻給真正需要的人,才能活出自己的意義。所以,當他清楚非洲需要醫療人才時,哪怕自己都已經三十四歲了,他仍毅然決然地從醫學系一年級開始念起。
由此可見,快樂的意義在于能使他人得到快樂。如果只是貪圖個人快樂,而不顧及他人的感受,甚至蔑視他人的不幸與痛苦,或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的痛苦之上,那么,這樣的快樂便毫無意義。當然,這是先進人物的人生快樂觀,并非所有人都能達到這樣的思想境界。
每個人對待人生的方式不同,因此對快樂意義的理解與認識也不同。但不論怎樣,在生活當中,如果你只認為自己最重要,如果你的生活平靜如水,如果你時時都在抱怨,那么,快樂永遠不屬于你,無緣無故的快樂并不是真正的快樂,只有將快樂與人分享,尤其是犧牲自己的代價而為別人帶去快樂的做法,一個人才會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意義,快樂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