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大學義證
  • 黎荔
  • 5738字
  • 2021-10-29 17:46:53

三、《大學》結構說

《大學》所提供的是一套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基本理論和為學次第,要點是通過修身去達到適應外界,而不是去摧毀這個外界來滿足自身,跟西方文化有著根本性的區別。這特別值得今天研究中華文化傳統的學人高度重視,其精華庶幾于此。

(一)

《大學》以“修身”為根本,基本文本結構是三綱、六證、兩條、六目?!叭V”是內圣外王的模式:“明明德”是內圣即根基,“親民”是外王即規模,“止于至善”是境界即目標。根基是人人必備的志向,路徑是“明明德而止于至善”,成者即素王;規模是部分人才能實現的理想,路徑是“明明德、親民而止于至善”,成者即帝王。境界是修齊治平的目標,成者即圣賢。成賢成圣,論的是成色、而不是論成就,成色是自身修養的純度、成就是自我獲得的功績。“明明德而止于至善”的目標是“明心見性”,“明明德、親民而止于至善”的目標是“經世濟民”,要注意其相似性和差異性。

(二)

“三綱”合言之為“一事”,分而言之則相當于“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等?!傲C”從“知止”至“能得”,其中次第為“有定、能靜、能安、能慮”簡稱“止定靜安慮得”?!爸埂奔础爸褂谥辽啤保澳艿谩奔础暗弥褂谥辽啤?,以“止于至善”代表“三綱”,共同構成了“三綱領”的基本內容。“兩條”即通常所說的格物、致知,是三綱、六目的功夫。本章是《大學》最玄秘的難點,其最大的難度就在于“物有本末”至“則近道矣”跟“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至“國治而后天下平”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至“此謂知之至也”內在關聯。

(三)

“物有本末”至“則近道矣”一段,朱熹以為屬于上一段,《大學義證》歸于下一段。本段是起承上接下作用的,自然可以用來總結上面之“三綱、六證”。如《大學或問》曰:

此結上文兩節之意也。明德新民兩物而內外相對,故曰本末。知止能得一事而首尾相因,故曰終始。誠知先其本而后其末,先其始而后其終也,則其進為有序而至于道也不遠矣。

可本段落的“本末、終始、先后”等“關鍵字”跟下面兩個段落更為緊密,所以我們劃在“兩條”部分。

把這段話中的重點話語綜合起來研讀,其線索和含義就可以清楚了。第一層次的重點話語是“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第二層次的重點話語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第三層次的重點話語是“修身為本、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對比這三個層次可以發現,研究《大學》文本之結構,至少可以從“文字對應、行文習慣”方面進行。

1.文字對應

(一)

從文字對應討論《大學》文本的結構,可以分為下面幾個方面:

基本內容是:第一層次“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跟第二層次“致知在格物”、第三層次“修身為本、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等有密切關聯。“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的“物、事”跟格物的物等密切關聯?!拔镉斜灸钡摹氨尽备靶奚頌楸?、此謂知本”的“本”等有密切關聯。“知所先后”之“知”跟“致其知、物格而知至、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的“知”(其中包括“致其知”即“致知”,“知之至”即“致知、知至”)等有密切關聯。

(二)

第一,物字和事字:“物有本末”的物,傳統的注釋是,盡管兩個字肯定有所區別,可混而言之物即事、事即物,這是可以說的。因此格物的物相當于物即事,第一層跟第二層關系密切。

第二,“本”字和“末”字:“物有本末、修身為本、此謂知本”的“本”是一個“本”,而這個“本”是“修身”,因此“修身”為“本”,其余為“末”。注意:修身是功夫,身修是功德,其余仿此。分而言之,“物有本末”而“修身”是一事,則“本”是“身”,進而推演誠“末”是“家國天下”等?!肚f子·讓王》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緒余[23]以為國家,其土苴[24]以治天下。”就“身”而言,身不僅是“身心”對比所言之“身”?!吧怼庇凶匀恢恚梢杂蒙眢w表示)和心性之身(可以用身心表示)之別。作為“本”的“身”,是“身體”之“身”與“身心”之“心”。“身體”之“身”與“身心”之“心”的關系分為三個層次:上是“安身而安心”、中是“身危而安心”、下是“身危而心危”。王艮[25]曰:“安其身而安其心者,上也;不安其身而安其心者,次之;不安其身又不安其心,斯其為下矣(王艮《明儒王心齋先生遺集》,民國六年袁承業刻本,下同)?!薄靶奚頌楸尽睉撌窃谶@個含義上說的“修身為本”。有不少學者主張改《大學》文本的某些“身”為“心”,其原因就是不明此理,如程朱理學于“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指出“身當為心”。

第三“知”字:“知所先后、此謂知本”之“知”跟“六證”之“知止”的知含義相通,是動詞,相當于明白、知曉等;而“致其知”即“致知”、“知之至”即“知至”的知含義相通,是名詞,相當于覺知、感知等。“致其知”比較具體、“致知”比較抽象,含義差不多,只是說法上的不同,跟“誠其意、正其心”“誠意、正心”等類似?!爸痢奔础爸痢焙x也相近,只是不同語境的不同說法?!爸轮钡摹爸隆备恋摹爸痢辈皇呛唵蔚乃^通假字或錯別字問題,而是《大學》文本刻意所為,跟“格物”與“物格”、“誠意”與“意誠”是不一樣的?!爸?、至”的含義不同、作用不同、用法不同?!爸轮诟裎?、物格而后知至”中的“致、至”,不是筆誤,“致”是過程、“至”是目標,此必須明辨經緯、條分縷析。

(三)

“物有本末、格物、物格、事有終始”的“物、事”,“物有本末、修身為本、此謂知本”的“本”,“知所先后、致其知、物格而知至、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的“知”,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這個部分所說的就是格物、致知,相當于其后分別闡釋“誠意”等。黎立武認為:“自篇首《大學》之道句而釋之以序,則格物、致知誠意三條當著于此,然自物有本末至修身為本,百六十余言,于物格而后知至,其說已盡,繼之以誠意章,于知至而后意誠,其序甚明,詳于前而略于后,故此不復條釋,獨揭此謂知本一語而引聽訟、無訟明之,三條之義融貫無遺矣。”孫奇逢曰:“格物無傳,此大學最精微處?!崩枇⑽?、孫奇逢其實已經完全解決了程朱理學所謂《大學》漏簡“格致傳”等說法。

2.行文習慣

(一)

從行文習慣討論《大學》文本的結構,可以分為下面幾個方面:

第一,第一層次的“事有終始”跟第二層次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跟“終始”的關系。第二層次的“致知在格物”位于此句之最后位置即“終”,第二層次的“物格而后知至”在此句之最先位置即“始”,“事有終始”而不言“事有始終”,前后相互照應,此為其玄妙處之一。本段第一層次接著“六證”而來,六證起于“知止”、終于“能得”,本段由“物有本末”經“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國治而后天下平”至“……修身為本……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其中的關鍵詞句是“知止能得、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本知之至”。《大學》作為“為學次第”的經典,其路線圖是“物格”而“知至、知本”,“知止”而“能得”,這是《大學》“為學次第”之格物、致知?!爸埂艿谩薄氨灸?、終始、先后”,“能得”就是知道事物之“本末、終始、先后”,因而“致知在格物”則“近道也”?!爸尽本褪恰爸佬奚頌楸尽保爸埂本褪恰爸乐褂谥辽啤?,“修身”就起點言,如“明明德”或“誠意、正心”,“身修”就目標言,如“止于至善”。兩者混言之則同,所以也沒有必要改“誠意章”的“此謂知本”為“此謂知止”。

第二,第二層次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跟“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之間的關系。“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和“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的用字值得特別注意。按照行文的前后一貫性,“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之后當是“欲致其知先格其物”,而不應該是“致知在格物”?!洞髮W》文本之所以作“致知在格物”,很明顯是為了強調“致知”和“格物”特別是“格物”的性質跟“六目”的不同。格物具有不同于“治其國、齊其家、修其身、正其心、誠其意”等的顯著的區別性特征。格物跟“致其知”或“致知”之所以同時出現,而“誠其意”沒有出現“誠意”等說法,這是因為格物跟“致知”具有同一性、而跟“誠其意”沒有同一性。格物是主體作用于客體之“言行舉止、視聽言動觸嗅思”,“致知”是所“格之物”的“知”反作用于主體。格物、致知都是主體的言行舉止,而物是認知的客體、“知”是主體認知客體的成果。格物、致知的功夫可以分別投射到“誠意、正心、修齊治平”,而從來沒有把“正心”投射到“齊治平”上。由此可見,不僅有“物格而后知至”,而且可以有“物格而后意誠、物格而后心正”,乃至“物格而后天下平”等。格物是在事事物物上的格物、“致知”是格物在事事物物上的“致知”,格物是“致知”的功夫,“致知”是格物的功德。格物是方法、功夫,所以有“致其知”的說法而沒有“格其物”的說法,只有格物和“物格”的說法,沒有“格其物”的說法,這跟只有“平天下”,而沒有“平其天下”的說法一樣。這說明格物具有“本末、終始、先后”的特點,這是《大學》文本深思熟慮、畫龍點睛之筆?!爸缕渲钡奈谋窘Y構相當于“誠其意”等,因而“致其知、誠其意”至“治其國”等一樣,是格物在事事物物上的先后次序,而不能凌虛蹈空地“致知”或“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等?;谶@種思考,《大學》文本作“致知在格物”而不作“欲致其知先格其物”。

第三,六目“誠意”之“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與六目“正齊章”之“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之間關系?!罢\意”之“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按照程朱理學所謂“八條目”的觀點,行文應該是“所謂誠意在致其知者,毋自欺也……”。其所以《大學》古本是“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而不是“所謂誠意者在致其知者,毋自欺也……”,這是因為《大學》作者認為“誠意”跟格物、致知不在一個層次,而是比“誠意”更高的層次。而《大學》文本之所以為“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而不是“所謂誠意者在致其知者,毋自欺也……”以便跟“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相一致,也因為“誠意”是《大學》六目中之第一目,是緊接著“兩條”的、是“六目”的起點,而不是承接朱熹等所謂的格物、致知?!罢\意”之所以為“第一目”,正如《王陽明·傳習錄》曰:“大抵《中庸》功夫只是誠身,誠身之極便是至誠;《大學》功夫只是誠意,誠意之極便是至善?!薄罢\意而至善”,是陽明經典的概括。《大學》文本以“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所謂治國必先齊家者、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闡述之,其理由就在這里。

(二)

朱熹《大學或問》云:“格物、致知所以求知至善之所在,自誠意以至于平天下所以求得夫至善而止之也?!敝祆湔J為格物、致知是“求知至善之所在”,“自誠意以至于平天下”是“求得夫至善而止之”,難道不是朱熹自覺不自覺地認為格物、致知跟“自誠意以至于平天下”不屬于一個層次嗎?朱熹《大學或問》接著說:“人皆有以明其明德則各誠其意、各正其心、各修其身、各親其親、各長其長而天下無不平矣?!敝祆錄]有這樣說:“人皆有以明其明德則各格其物、各致其知、各誠其意、各正其心……”,這不是也在說明朱熹認為格物、致知跟“齊治平”不在一個層次嗎?

格物、致知作用于事事物物上,而《大學》中的事事物物主要是“誠意正心、修齊治平”之六目?!洞髮W》的結構是“三綱、六證、兩條、六目”,這就是大學的基本構架?;诖?,兩條之格物、致知為方法或手段,以六條目“誠意正心、修齊治平”為對象或材料。六目以“修身為本”,誠意、正心為“修身”的功夫,齊治平為“修身”的功德。因此“誠意、正心”因“修身”言,“修身”因“齊治平”言,并非“修身”跟“誠意、正心”或“齊治平”平起平坐、平鋪直敘。

(三)

考察《大學》文本及傳統經典的元典,從來都沒有出現過“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此序列的說法,雖然“修身”在傳統經典元典中經常出現,可這樣的“修身”不屬于《大學》序列中的“修身”。這是因為《大學》是“為學”的綱領、條例和條目,是功夫(格物)和功德(物格)的混成結構。格物、致知與“明明德、致良知”等同,“格、明、致”含義相通,物即“明德”,“知”即“良知”。“明德”就“人之性、物之理”言,“良知”就“知之正、心之明”言。格物、致知即“格致”“事物”之“本末、終始、先后”即“身、家國天下”等的“本末、終始、先后”。格物、致知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六事的功夫。“修身”相當于“明明德、親民、止至善”,是功夫;“身修”相當于“明德明、民親、至善止”,是功德。就六目言,“修身”是“誠意、正心”兩目的功德、是“齊治平”三目的功夫。就人的自然性、社會性言,六目之“誠意、正心”為個體內在之修養,人人可為、人人必為。這是人作為社會性的角色之中華文傳統價值觀所決定的?!叭巳私钥蔀閳蛩础敝傅氖恰罢\意正心修身”,而不可能也沒必要是“誠意、正心修身、齊治平”。有家者必須“齊家”,有國者必須“治國”、有天下者必須“平天下”,而在滾滾紅塵之人間世,無家、無國、無天下者則不可能“齊治平”。此即“思不出位”,所謂“在其位謀其政”。

“事物”之有“本末、終始、先后”,“格致事物”的“本末、終始、先后”,是“真知、篤行”的次第。格物、致知是之于功夫系統的方法論。王陽明《傳習錄》說:“《中庸》言不誠無物,《大學》明明德之功,只是個誠意,誠意之功,只是個格物。”格物、致知是基本方法,如《中庸》“誠”或“中、和”。“修身”由“誠意”起,利根之人“生而知之”即“率性之謂道”,習心之人“學而知之、困而學之”等即“修道之謂教”,而“誠其意、正其心”的功夫、功德,所差無幾,因此勤能補拙、笨鳥先飛,如是則“修齊治平”可矣。

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齊治平”八條目,是后代讀者或研究者總結出來的,而不是《大學》文本本身的內在聯系,這點必須明白。朱熹等人研究《大學》總結出所謂“三綱領、八條目”,而《大學》古本不合乎“三綱領、八條目”的結構,所以朱熹殫精竭慮,不惜違背學術的規矩和學者的身份,越俎代庖,調整《大學》古本的文序、增加《大學》古本的內容,造成了很不好的歷史影響,至今遺禍無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潜江市| 翁牛特旗| 阳谷县| 大姚县| 淳化县| 韶关市| 昆山市| 西乌| 赤壁市| 土默特左旗| 晋江市| 张家川| 金乡县| 九龙城区| 大余县| 拜泉县| 宁海县| 南充市| 平谷区| 长阳| 郑州市| 旺苍县| 景谷| 舟山市| 丰镇市| 铜陵市| 宜宾县| 施甸县| 井冈山市| 中江县| 元朗区| 外汇| 贵南县| 蛟河市| 津市市| 清远市| 师宗县| 阳西县| 怀化市| 浮梁县| 浦东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