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力資源管理(第五版)
- 姚裕群 楊俊青主編
- 4989字
- 2021-10-28 15:17:18
第一節 人力資源基本分析
一、人力資源的概念
(一)人力資源的定義
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是指一定范圍內的人所具備的勞動能力的總和,也稱為“人類資源”、“勞動力資源”或“勞動資源”。從定義可以看出,人力資源是人的一種能力而不是直接地指勞動者。同時,人力資源并不是單一的某項能力,而是多方面勞動能力的復合。這種勞動能力的總和,構成了人能夠從事社會生產和經營活動的要素條件。
(二)人力資源的構成
一個社會的人力資源,在劃分了人的勞動年齡高低線的基礎上,由下列八個部分構成:(注:參見姚裕群:《人力資源概論》,47~49頁,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2。)
(1)處于勞動年齡之內、正在從事社會勞動的人口,它占據人力資源的大部分,可稱為“適齡就業人口”。
(2)尚未達到勞動年齡、已經從事社會勞動的人口,即“未成年勞動者”或“未成年就業人口”。
(3)已經超過勞動年齡、繼續從事社會勞動的人口,即“老年勞動者”或“老年就業人口”。
上述三部分人,構成了“就業人口”總體。
(4)處于勞動年齡之內、具有勞動能力并要求參加社會勞動的人口,這部分可以稱為“求業人口”。求業人口與前三部分一起,構成“經濟活動人口”。
(5)處于勞動年齡之內、正在從事學習的人口,即“就學人口”。
(6)處于勞動年齡之內、正在從事家務勞動的人口。
(7)處于勞動年齡之內、正在軍隊服役的人口。
(8)處于勞動年齡之內的其他人口。
這八部分統稱勞動力人口,即人力資源。見圖1-1。
圖1-1中標記(1)~(8)的部分,即人力資源。其中前四部分是經濟活動人口,構成現實的社會人力資源供給,這是直接的、已經開發的人力資源;后四部分并未構成現實的社會人力資源供給,它們是間接的、尚未開發的、處于潛在形態的人力資源。

圖1-1 人力資源構成
二、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進一步理解人力資源這一概念,可以從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人力資源數量
人力資源數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中具有勞動能力、從事社會勞動的人口總數或者其在人口總數中所占的比重,前者體現為人力資源的絕對量,后者為人力資源的相對量。不管用何種方式進行考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總量、人口的年齡構成、勞動力參與率、法定勞動年齡、教育普及程度、社會保險狀況、宗教及社會風俗、勞動與工資制度、經濟結構類型及其發展水平等宏觀因素都會影響到特定時期的人力資源數量。
(二)人力資源質量
人力資源質量,是指勞動者個體及群體創造社會價值的能力,通過人力資源的專業知識、就業能力、個性特征等方面,得以直觀地體現。一些經濟社會統計指標,如每萬人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小學普及率、中學普及率、專業人員占全體勞動者比重等,能間接反映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特定時期的人力資源質量狀況。人力資源質量通常受到先天遺傳和自然生長因素、營養保健、教育和培訓、經濟與社會發展狀況、人的主觀能動性等因素的影響。
(三)人力資源數量與質量的關系
人力資源數量可以滿足經濟活動的數量要求,而具有特定質量水平的人力資源供給能夠完成一定難度的經濟活動。根據馬克思的“復雜勞動等于倍加的簡單勞動”的思想,高質量的人力資源可以創造出遠多于同等人數低質量者的財富。除此之外,高質量的人力資源具有較高的操作能力,能夠完成許多同等人數低質量者的低水準工作,對低質量者具有較強的替代性。但是,低質量的人力資源因操作技能較差,無法完成高質量者的工作,對高質量者不具有替代性。
區分人力資源數量與質量,主要是為了突出兩者對人力資源總量的影響。人力資源總量表現為人力資源數量與質量的乘積,用公式可以表述為:人力資源總量=人力資源數量×人力資源平均質量
三、人力資源的特點
人力資源負載于作為社會性動物、有思想、有價值判斷的人身上,有著不同于物質資源的特點。
(一)人力資源的基本特點
人力資源的基本特點,包括生物性和社會性兩個方面。
1.生物性
人力資源存在于人體之中,是一種“活”的資源,它與人的自然生理特征相聯系。這一特點是人力資源最基本的特點。人力資源的生產基于人口再生產這種生命過程,其接受教育也需要一定的智力作為前提;人力資源的使用,更受到人的自然生命特征的限制,如身體疲勞、人體安全、勞動衛生、工作時間等。
人力資源的生物性還體現為人力資源的再生性,其再生性是通過人口總體內各個個體的不斷替換更新和“人力資源耗費—人力資源生產—人力資源再次耗費—人力資源再次生產”的過程得以實現的。
2.社會性
從一般意義上說,人的勞動能力都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結果,又都構成人類社會活動的前提。從社會經濟運動的角度看,人類勞動是群體性勞動,不同的人分別處于各個勞動組織之中,構成了人力資源社會性的微觀基礎。從宏觀上看,人力資源是處于一定社會范圍的,它的形成要依賴社會,它的配置要通過社會,它的使用要處于社會的勞動分工體系之中。
人力資源的使用,從直接的角度看,是某一個社會經濟單位(注:在本教材中,對微觀層面的社會經濟單位主要使用“組織”以及“用人單位”的概念,“企業”則是其代表性的形態。)的具體的事。但是,社會對這種活的、能動性資源,提供了開發和管理的外部條件和市場,也在一定程度上構成競爭環境。
(二)人力資源的資源特點
1.智能性
人力資源包含著智力的內容,即具有智能性,這使它具有強大的功能。人類創造了工具、創造了機器,把物質資料改造成為自己的手段,即通過自己的智力使自身人體器官得到延長和放大,從而使自身的能力無限擴大,推動數量巨大的物質資源取得巨大的效益。在當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社會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情況下,人力資源的智能性不僅具有“效益巨大”的優異性,而且是關系著國家和用人單位的發展乃至生死存亡的重要特征。
人類的智力具有繼承性,這使人力資源所具有的勞動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得以積累、延續和進一步增強。
2.個體差異性
個體差異性,即不同的人力資源個體在個人的知識技能條件、勞動參與率傾向、勞動供給方向、工作動力、工作行為特征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異。
人的個體差異性也導致社會人力資源需求崗位對其的選擇差異。
3.時效性
人力資源具有時效性,它的形成、生產、開發、使用,都具有時間方面的限制。
從個體的角度看,人有其生物有機體的生命周期,因此,作為人力資源,能夠從事勞動的自然時間就被限定在生命周期的其中一段。人們從事勞動的青年、壯年、老年不同時期,其勞動能力也有所不同。
(三)人力資源的主體特點
1.動力性
人力資源的動力性,即其主體推動性。經濟運行的主體,可以劃分為個人、用人單位和社會三個層次。個人是這三方面主體中的根本層次,人力資源之所以作為主體資源,正是因為它具有動力特征,能夠對物質資源加以推動、加以運用。人力資源與資本要素、物質要素的關系及其結合,均對經濟的運行及效果產生重大影響,因而也成為用人單位與社會(可以把政府作為其代表)管理行為的重要對象。
具體來說,人力資源的動力性體現在“發揮動力”和“自我強化”兩個方面。發揮動力,即人對自身能力或能量的自覺運用,這是人類能動性的重要體現,它對“人力”這一資源的潛力發揮和由此產生的工作績效,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自我強化,即人們通過自身有目的的積極行為,接受教育培訓,努力學習,鍛煉身體,積累經驗,使自身獲得更高的工作能力。
2.自我選擇性
自我選擇性是人力資源動力性的延伸。“人”具有社會意識,這種意識是其對自身和外界具有清晰看法、對自身行動做出抉擇、調節自身與外部關系的意識。由于人具有社會意識,作為勞動者的人在社會生產中居于主體地位,使人力資源具有能動的選擇性。人作為主體性資源,在構成勞動供給和勞動供給的投入方向方面,是有著自主決定權與選擇偏好的。“選擇的意義在于選取所偏愛的方案”,上述決定權與選擇偏好表現為:個人“想不想或要求不要求就業”、“到什么崗位上去就業”和“就業時間多長、工作強度多大”(注:[英]安東尼·德·雅賽:《重申自由主義》,75、80~83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3.非經濟性
非經濟性即人作為生產要素的供給,除了追求經濟利益之外,還有其他方面的考慮。人的職業選擇、勞動付出往往與職業的社會地位、工作的穩定性、晉升機會、管理特點、工作條件、個人興趣愛好、技能水平等非經濟、非收入因素相關聯。在經濟水平比較低的社會,人們重謀生,對非經濟的考慮較少、要求較低;在經濟水平比較高的社會,“衣食足而知榮辱”,人們對非經濟利益的考慮就會較多,強度也較大。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用人單位追求利益最大化,必然受到作為雇用對象的“人”的上述非經濟因素的制約。在宏觀層次上,政府要顧及社會就業、公民收入與消費、社會保障等問題,因而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考慮人的非經濟需求。
四、人力資源的作用
(一)基本作用
1.人力資源是社會經濟活動的前提
人力資源構成社會經濟運動的基本前提。從宏觀角度看,人力資源不僅在經濟管理中必不可少,而且它還是組合、運作其他各種資源的主體。也就是說,人力資源是能夠推動和促進各種資源實現配置的特殊資源。因此,人力資源成為最重要和最寶貴的資源。
2.人力資源是具有推動作用的特殊資源
人力資源對物質資源的運用,是因為它居于經濟運動的主體地位,具有推動作用。對國民經濟來說,物質資源是“死”的、被動的資源,而人力資源是“活”的、主動的資源。
3.人力資源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經濟學家早就指出,“知識的進展”是20世紀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因素。所謂知識的進展,主要是對人力資源進行投資、開發,使其文化水平和專業理論、專業技能提高,從而具備更高的運用物質資源的能力。據美國經濟學家丹尼遜的計算,在美國長達60年的國民收入增長中,“增加投入量”的比重在下降,“提高產出率”的比重在上升。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出,投入方面比重下降,主要在于物力因素,尤其是資本;產出方面比重增加,主要在于人力因素(即“知識進展”)。這正表明,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潛力在于人力資源方面。這一學說至今仍然是正確的和非常重要的。
(二)現實作用
1.有利于把人口壓力轉化為財富
我國作為世界第一號人口大國,肩負著養育13億人口和提高其生活質量的重大任務。這種巨大的人口壓力與我國尚不發達的經濟水平一起,決定了我國必然存在諸多的經濟社會問題。
解決好我國的人口與人力資源問題,將沉重的包袱轉化為巨大的財富,將消極的壓力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是21世紀繼續迅速發展的中國既重大又緊迫的課題。這要求我們必須全方位地搞好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
2.有利于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
中國自加入WTO和進一步開放、建立上海自由貿易區以來,正在迅速全面地融入世界經濟之中。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正在發生非常大的變化,發展的空間更大,對高素質的人才資源需求會大大增加,但國外對我國人才的吸引力同時也在增加。因此,進一步搞好高層次人才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是我們完成21世紀中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任務的戰略性措施,這就要求我們采取各種積極的、有力的、創新的、變通的政策來加以保證。
3.有利于塑造現代勞動者
我們知道,人是具有巨大潛能的,也是具有巨大可塑性的。一個社會的組織,包括宏觀組織和微觀組織,對人力資源進行開發與管理的種種活動,有利于對人力資源本身的能力培養、潛能發揮和文化賦予,使其能力得到發揮、動力得以釋放。這些活動在為組織創造效益的同時,也塑造了現代勞動者本身。
4.有利于塑造現代組織
現代管理學認為,員工是組織的主體,是組織的主人,是組織的內部顧客,即成為組織的“上帝”。組織的目標與員工的利益和目標是一致的。因此,搞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也就是在搞組織建設,是在塑造新時期的現代組織。
5.有利于中國經濟的進一步騰飛
中國擁有世界第一的人力資源,它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早在改革開放之初,世界銀行對我國大規模貸款之前進行了全面考察后指出:“在今后幾十年內保持快速增長,對中國來說將是一項艱巨復雜的任務。”)對中國來說,資金、技術、設備都不會成為發展的“瓶頸”,“中國的經濟前景將取決于能否成功地調動和有效地使用一切資源,特別是人力資源”世界銀行:《世界銀行中國經濟考察報告——1984》,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4。)。
21世紀是“人”的世紀。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在面對經濟劇烈變動的挑戰和經濟全球化壓力的格局下,采取什么措施,如何保證我國再持續一二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穩定、持續較高經濟增長,實現進一步騰飛,其秘密仍然在于:進一步“成功地調動和有效地使用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