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人力資源社會分析

一、人力資源社會結構

(一)人力資源教育結構

一般來說,人力資源在體質方面的差異不會過大,因此,人力資源的質量結構主要在于“智力”方面,這體現在勞動力人口,特別是經濟活動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上。通常來說,人力資源的質量結構是以文化程度劃分的“文盲、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大學以及大學以上”各個等級勞動力人口的比例。此外,社會勞動者的職業技能不同等級的比例,也是人力資源質量結構的一個方面。

由于高質量人力資源不同類別之間的替代性較差,合理的人力資源質量結構不僅要求不同等級的人力資源形成一種適宜的比例,而且要求各個等級人力資源內部從事不同類型職業勞動的人力資源比例也比較協調。否則,此長彼短,就可能造成人力資源結構性失業的浪費。

(二)人力資源職業結構

職業是人們所從事工作的種類,是人力資源的生活方式。職業有著不同的門類。我國古代將職業分為“士、農、工、商”四大階層,人們所說的“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也是對職業結構的形象概括。職業因其不同的勞動內容、不同的勞動工具、不同的勞動方法、不同的勞動對象以及不同的勞動條件和環境,而存在著很大差異,因而也就有了職業的分類,有了人們的社會職業評價和對職業的不同選擇。

職業的社會階層結構如下。

1.從社會角度分類

從社會的角度看,職業分類是根據工作內容、工作方法、工作對象和工作環境的特點而劃分的。按照國際勞工組織的標準,職業分為八個大類,在八大類下面還分為若干層次和不同種類。這種職業結構反映了人們的社會選擇,也反映了一定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狀況。我國參考國際標準編制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其八個大類如下:

(1)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事業單位負責人;

(2)專業技術人員;

(3)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

(4)商業、服務業人員;

(5)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

(6)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

(7)軍人;

(8)不便分類的其他從業人員。

這八類職業,可以進一步歸結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兩大類別。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腦力勞動性職業比重不斷加大。而且在體力勞動內部,生產性人員逐漸減少,服務性人員比重有所增加,體力勞動中的技術性、含有腦力性成分的職業增多,并出現大批工人技師性的工作,“藍領”的顏色正在“變淺”。

2.從社會地位和社會關系分類

從社會地位和社會關系的角度,職業可以分為以下七個部分:

(1)專門職業人員、政府官員、高級經理階層;

(2)雇主、一般經理與管理人員;

(3)白領人員;

(4)熟練工人,即技術性較強的工人與領班;

(5)半熟練工人,即技術程度略差的機器操作工人、司機等,農民、商業服務業人員一般也屬于這個類型;

(6)非熟練工人,即一般從事無技術工作,尤其是重體力勞動和臟差環境工作的人員;

(7)家庭服務與個人服務人員。

二、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人力資源與社會

人是社會生產者,也是社會消費者,人構成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更是經濟運作的主體和主角,如企業家有配置資源方面的作用,勞動者本身就是創造財富的人力資源,個人創業也有解決就業問題的作用。這就成為一個客觀實在的經濟運動主體。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存在著國家(即政府)、市場(尤其是市場機構)、用人單位、勞動者個人四種要素和四個運動主體。企業不僅是最主要的用人單位,也是各種用人單位的典型和代表。這四個主體之間互相聯結,形成六對關系。這四個要素和由之所形成的六對關系,構成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結構。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一)國家調控市場

第一,國家運用經濟杠桿(如稅收、銀行利率、信貸等)、法律、法規、經濟政策、自身經濟實力(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經濟組織(如商會)和行政機構(如工商行政管理局、稅務局),對市場運行進行引導、控制、服務、監督,以調節宏觀經濟的運行。

第二,國家對人力資源配置的基本原則、方向作出規定和指導,從根本上決定勞動市場的格局。值得注意的是,市場不僅是經濟概念,勞動市場更有其社會內容。

第三,國家對市場體制下人力資源的運作制定規則,如就業資格、雇傭制度(如訂立合同)、最低工資標準、職業介紹管理規定、勞動安全衛生標準、雇傭工資指導線等。

第四,國家直接從事基礎性的即低層次勞動市場的運作,如政府舉辦公益性勞動市場機構,從事免費的就業服務、就業指導等。

(二)市場引導企業

第一,企業作為經濟單位,它的收益取決于市場。市場需求是企業取得收益的動力(市場上有某種產品或勞務的需求,企業進行生產,就可以取得利潤),市場上需求的變化、競爭對手的狀況、人力資源的擇業標準和傾向,都構成企業的壓力。

第二,企業的行為總目標是在市場上尋求利益最大化。企業在提供市場需要的產品和勞務、可以取得盈利的條件下,還考慮盡力節約各種成本和節約人力資源的使用。

第三,在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擇員行為是由市場直接引導的。企業自由選擇各項生產要素包括人力資源要素,市場(包括各種要素市場)的變化會影響企業的活動,影響企業對要素的選擇。市場上求職者的擇業意愿、價格要求(即對工資的要求)和素質狀況等,對企業的擇員也產生一定的影響。

第四,企業經營者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對整個市場也產生重要影響。“企業經營者與產權所有者的關系”本身就是一種體制因素,解決好企業經營者(以至各種經濟單位、社會組織的“經營者”)方面的問題,是有效地協調和整合各種生產要素的重要內容。

(三)“國家—企業”的關系

從理論上講,理想的國家與企業關系是“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國家是不直接管理企業的。在理想的市場經濟狀態下,國家主要管經濟政策、產業發展方向、宏觀總供求、經濟環境、發展戰略,并直接管少量關鍵部門和企業。即使是在國家“管企業”時,市場制度也不是像我們過去的“計劃—行政”模式那樣對企業進行全面控制,而是將人力資源的使用權交給企業,使它們成為真正的經營活動主體、資源配置主體和人力資源雇傭主體。

不同的體制,有著不同的“國家—企業”關系,也有著不同的企業權利義務。在我國過去的計劃體制下,國有企業和大集體企業是隸屬于政府的、完成其經濟職能的行政單位,由計劃部門和勞動人事部門決定分配給其生產要素、安排人力資源。國有、大集體企業作為政府計劃的執行部門,沒有自己決定雇傭數量、擇員標準的權利。在目前的經濟體制改革中,國家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正在發生變化,目標是在盡量短的時間內使公有制企業全面走向市場,大力發展從市場中成長起來的各類非公有制企業。

(四)國家對個人的保障

第一,國家要保證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生存權,保證每一個成員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這一般通過最低工資和社會救濟等途徑來實現。我國曾實行的“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其性質實際上是變相的失業救濟。國家要保證有就業要求者就業的實現,要通過調節社會的勞動要素供求、提供就業門路、進行工作安置、從事就業服務、限制企業解雇等途徑達到。教育培訓是國家提高人力資源個體就業能力的重要手段。

第二,國家通過法律和社會管理活動,達到平等的社會目標。平等,意味著個人發展的障礙、不同的個人在身份上的歧視和“等級”性都不存在。與各種用人單位相比,勞動者,尤其是求職者一般是弱者,國家則通過勞動法、有關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和行政管理活動等途徑來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

第三,國家通過經濟體制的選擇、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的運用,特別是工資政策與福利政策,刺激和調動人力資源的工作動力、就業動力,尤其是自我配置和自我創業的動力。

(五)市場對人力資源的配置

第一,健全的勞動市場或人力資源市場,是公開、平等、全面、高效的市場,它應當具有完善的勞動就業服務功能和較高的求職實現率。

第二,人力資源市場是有著不同層次的。從國內外的情況看,總體上可分為一般的勞動力市場或普通勞動力(尤其是技工)市場與高級人員市場(或人才市場)。一般來說,人才資源有著比一般的人力資源大得多的競爭優勢,是有一定的“賣方壟斷”傾向的;而普通的勞工階層,則往往處于相對不利的和被雇傭單位“買方壟斷”的地位。

第三,市場體制是競爭體制,它不僅給人以機會,而且導致優勝劣汰和兩極分化。人力資源市場體制要求求職者個人素質與觀念的提高,它鼓勵人向上,鞭策不努力、素質低的人上進。

(六)“企業—個人”的關系

第一,企業與作為人力資源主體的個人之間,存在著平等關系。首先,雙方在市場中的相互選擇地位是平等的;其次,企業錄用求職者就業后,在勞動過程中個人與所在組織具有平等的地位與權利、義務;最后,企業與個人進行平等的價值交換,即勞動付出與工資報酬相交換。

第二,企業與人力資源個人之間具有法律關系。雙方通過法律契約關系連接在一起(這體現為勞動合同),雙方的矛盾、爭議、沖突,以法庭為最終裁決機構。

第三,人力資源個體對所在的企業負責,承擔應完成的工作,承諾有關的義務(如對企業商業秘密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并要有一定的職業道德。

第四,企業對人力資源個體負責。企業對所雇傭人員的勞動條件與安全、生活福利等方面負有一定的責任,并擔負社會保險的責任。

第五,企業的發展目標和組織文化對用人類型和用工模式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各層次管理者的人性觀、用人理念和管理風格對勞動關系也有很大影響。

本章小結

本章從經濟、社會的角度對人力資源概念進行深入分析。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了人力資源的經濟結構與供求關系;從社會角度分析了人力資源的社會結構、市場體制下人力資源與國家、市場、企業的關系。這是對人力資源宏觀環境進行的分析。

關鍵概念

人力資源產業結構 人力資源城鄉結構 人力資源職業結構 人力資源供給 人力資源需求 供求關系 市場體制六對關系

復習題

1.人力資源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分別包括哪些具體內容?

2.人力資源供給的含義是什么?

3.如何理解人力資源需求的性質?

4.存在哪幾種人力資源的供求關系?

5.市場中有哪些社會關系?簡述其內容。

6.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活動有哪些主體?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討論提高題

1.聯系實際,試述我國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宏觀環境。

2.結合實際,分析我國的人力資源供求關系。

3.怎樣看待我國的人力資源過剩問題?試提出幾條解決的途徑。

4.管理者對員工管理,有“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和復雜人”的不同看法。如果你是管理者,你屬于哪一種?為什么?如果你是雇員,你喜歡哪一種管理者?為什么?

5.你認為,能否兼顧雇主與員工的利益?為什么?對此應當如何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昌县| 沙湾县| 琼海市| 名山县| 利川市| 斗六市| 怀集县| 邮箱| 连云港市| 色达县| 广南县| 两当县| 承德市| 奉贤区| 南乐县| 茂名市| 岳阳市| 囊谦县| 南和县| 高邑县| 于都县| 鄱阳县| 土默特右旗| 仙桃市| 珠海市| 安溪县| 香河县| 天柱县| 西乌珠穆沁旗| 敖汉旗| 定西市| 梧州市| 双流县| 宝应县| 和平区| 凤翔县| 通许县| 文水县| 柳州市| 龙胜| 上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