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力資源宏觀分析
本章要點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四大宏觀環境因素
◇人力資源經濟結構的幾種類型
◇人力資源供給與需求
◇人力資源供求關系的三種類型
本章引言
2001年的人才大戰
21世紀是人才世紀。跨入新世紀的第一年,我國的人才大戰即風云迭起。2001年1月,人事部舉辦新世紀人才交流大會,來自31個省、市的1192家單位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擺開擂臺:青海省副省長蘇森親自出馬,六州一地一市一個不落地前來“擺攤”,推出了2000余人的招聘計劃;山東省100多家單位浩蕩進京,幾乎包攬了國展的6號館;廣西提出了“歡迎全國各地人才前來打項目工、打鐘點工”的柔性政策,對有意到廣西的兩院院士、博導等高精尖人才許以“四室住房一套、公費醫療、用車、電話等方面享受正廳級領導干部待遇”的條件,南寧對簽訂服務合同的院士和著名專家分別給予100萬元年薪和30萬~50萬元年薪;哈爾濱圣泰制藥有限公司舉起了“起薪十萬,一套住房,特事特議”的招牌;寧波發出了“沒有學歷的人才也引進”的呼喚;青海、貴州推出了季節性引才的舉措。
這一盛況空前的大會,僅僅是人才市場“鏖戰急”的一個縮影。一年來,各地不惜重金延攬人才,優惠政策層出不窮。4月22日,江蘇省70多家骨干企業和科研單位聯袂進京,以幾十萬元、上百萬元的科研經費和優厚待遇公開招聘1050名博士后研究人員;6月15日至7月15日,浙江省召開了首屆網上人才交流大會,推出技術和管理崗位萬余個,其中20個特聘教授崗位,政府年津貼10萬元,200個年薪在10萬~50萬元的崗位;10月,寶鋼集團以年薪10萬元、20萬元、28萬元、40萬元四個等級的高薪,以及20萬元以上的住房補貼和提供購車無息貸款的優厚待遇,公開向海內外招聘冶金、信息、金融、貿易、采礦等41項專業技術管理人才。
高校攬才風頭更勁:清華大學年薪10萬美元聘“講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學23名講座教授分別獲得10萬元冠名津貼;中山大學以最高600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最高60萬元的安家補貼費并照顧配偶工作的條件推開了“百人計劃”;江西財經大學在22個專業設“首席教授”,可享受每月3000元的津貼和每年3萬元的科研經費;云南在省內高校設30個年薪10萬元的特聘教授。
為什么各地區、各單位如此高薪聘才?因為大家都看好發展的促動因素——人才,看中了人才能夠帶來的巨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