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力資源管理(第五版)
- 姚裕群 楊俊青主編
- 2244字
- 2021-10-28 15:17:19
第三節 人的行為
一、行為鏈條
人,是一個蘊涵著一定的神秘色彩的客體。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脾氣、個性;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價值取向、生活目標;不同的人對同樣的事物有著不同的看法、反應和對策;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行為方式。我們研究社會人力資源問題,有必要對人的行為進行分析,進而把握人的意識這個根本方面。
按照行為科學家的研究,人的行為是由動機引起的,動機又是由人的需要決定的。這就形成了“需求—動機—行為”這樣一個鏈條。進一步分析,這個鏈條還可擴充為如圖2-2所示的狀態。

圖2-2 人的行為鏈條
二、需求分析
“需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范疇,它不僅是人力資源管理的一項基本內容,也是管理學和行為科學的一個基本范疇,而且是經濟學、社會學的重要內容。
所謂“需求”,是指人們缺乏某種東西而產生的一種“想得到”的心理狀態,通常以對某種客體的欲望、意愿、興趣等形式表現出來。
人的生理狀態、個人的認知(思想)和外部環境在一定條件下均能引起需求。需求同人的活動緊密相關,是行為的基本動力。需求一旦被意識到,就以動機的形式表現出來,激發人去行動,驅使人從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標,以求得自身的滿足。需求越強烈、越迫切,所引起的行動就會越有力、越迅速,人的潛能調動也會越多。
人的需求多種多樣。按其起源,可分為自然需求和社會需求;按其對象,可分為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等。人的不同需求造成需求結構的千差萬別,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需求結構;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社會條件下,同一個人的需求結構也不同。西方行為科學家們提出了多種理論,其中最著名的是需求層次理論、成就需求理論、雙因素理論等。
(一)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原本是五層次論,他在晚年又將之擴展為更加全面的七層次論。這七個層次為:
(1)生理需求,即對維持生命所需要的衣、食、住等方面的需要。
(2)安全需求,即希望得到安全保障,以免遭受危險和威脅的需要。
(3)社交需求,即歸屬感,希望得到伙伴、友誼、愛情以及歸屬于某一組織的需要。
(4)尊重需求,即自尊心,希望他人尊重自己的需要。
(5)求知需求,即好奇心、求知欲、探索心理和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
(6)審美需求,即追求勻稱、整齊、和諧、鮮艷、美麗等事物而引起的心理上的滿足。
(7)自我實現需求,即希望施展個人抱負和有所成就的需要。
上述七個需求層次,構成一個由寬到窄的塔形結構。馬斯洛認為,某一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以后,下一層次的需求就會產生,而已經得到滿足的某種需求也就不再成為行為的誘因。
(二)成就需求理論
麥克利蘭提出成就需求理論,該理論認為,在人的生理需求基本得到滿足的前提下,人的基本需求有三種:成就需求、權力需求和友誼需求。這三種需求中,成就需求的高低對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國家的發展和成長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高成就需求的人一般都較為關心事業成敗,喜歡挑戰性的工作,愿意承擔責任,敢冒風險,并且希望得到對他們所做工作的具體反饋。
不同的人對成就、權力和友誼三種需求的排列順序和所占的比重各有不同,人們的行為主要取決于被環境激起的那些需求。
決定一個人成就需求水平的因素有兩個:直接環境和個性。人們的成就需求可以通過教育和培訓得到提高。
三、動機分析
動機是指個人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人的行為發生的內在驅動力和直接原因。動機通常以愿望、念頭、理想的形式表現出來,并將人的活動引向一定的、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具體目標。人的動機有不同的分類:根據動機的起源,可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根據動機的性質,可分為高尚動機與低級動機;根據動機作用的強弱,可分為主導動機和次要動機等。
動機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當某種需要被意識到并成為推動和維持人們活動的動力時,這種需要就成為行為的動機。除了需要外,動機的產生還受到外在條件的影響。影響動機的個人心理因素有:個人的興趣、愛好、價值觀和抱負水準。個人興趣和愛好決定人的行為方向,價值觀和抱負水準影響動機強度和行為調動的程度。
動機是一種主觀狀態,具有內隱性的特點。只有通過一個人的言論、情緒、行動等外在活動,才可能間接地了解個人的真實動機。
四、行為分析
行為是指人們去做某種事,即人們的某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行為是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用公式表示為:B=f(P·E)式中,B為人的行為;P為個體;E為環境;f為它們之間的函數關系。這一公式的含義是:人的行為是在人的生理、心理等內部身心狀況基礎上,因時、因地、因所處環境的不同而表現出的不同反應。
人的行為受動機支配,動機又以需要為動因、以目標為誘因而形成。個體內在的需要、愿望、緊張、不滿等構成動因,是人產生行為的內部原因;目標構成行為定向的誘因,是行為產生的外部原因。影響人的行為的主要因素有:
(1)個人因素。包括個人的家庭、教育、生活經驗與工作經驗、身心健康狀況、個人心理特點等。
(2)環境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和政治、經濟、法律等社會環境。
(3)文化因素。包括一般的社會文化因素和具體的組織文化因素。
(4)情景因素。即通過制造一種情景使人改變行為,如利用組織賦予個人的權力影響人的行為或威脅他人以改變其行為。
五、價值觀
所謂價值觀,是人們的最基本的理念,是從事活動起決定作用的個人心理傾向,是把握人們的社會意識、決定人們社會行為的最基本心理動因。“價值”一詞,是指對個人有用的或重要的東西,并往往是個人所追求的東西。因此,人的價值觀有助于形成人的特定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斯普蘭格提出六種價值觀的學說,包括:理論型、經濟型、藝術型、社交型、權力型和宗教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