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力資源管理(第五版)
- 姚裕群 楊俊青主編
- 4156字
- 2021-10-28 15:17:19
第二節 人的個性
一、個性基本分析
(一)個性的含義
人的個性,即人在心理條件上的不同特點。個性,用通俗的話來說,即人的“脾氣秉性”;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說,是個體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征(如性格、興趣、氣質等)的總和。西方心理學則將其稱為“人格”。個性心理特征,是在個體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和一定的社會條件下,通過個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的個性心理特征是通過心理過程形成的;已經形成的個性心理特征反過來又會制約心理過程,并在心理過程中表現出來。
(二)個性與人力資源
人的個性與其成為特定的資源和得到運用有著重要聯系。一方面,個性中的性格、興趣、氣質等,制約著人們職業種類和就業單位的選擇;另一方面,在一定的崗位上,人的個性不同,其資源運用效果也大不一樣。例如,張三活潑好動,李四文靜細心,同在公共關系崗位上,張三會比李四做得成功;若同在會計崗位上,李四會比張三做得出色。因此,人應當尋求適合自己的職業,在合適的崗位上發揮自己的才能,發展和完善自己的個性。
二、人格學說
(一)人格特性論
人格特性與職業因素匹配理論的基礎,是人格特性理論。人格特性理論認為,人格可以劃分為若干種特性,每一特性都是人所共有的,但不同的人在同一特性方面的強度或水平數值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特性結構,因而就有了人格的差異。
此理論最有代表性的是卡特爾的16種人格因素(16PF)理論(注:參見[美]L.A.珀文:《人格科學》,16頁,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它把人格特性分為表面特性與根源特性。根源特性是人格的基本特性,包括“樂群性、聰慧性、穩定性、好強性、興奮性、有恒性、敢為性、敏感性、懷疑性、幻想性、世故性、憂慮性、實驗性、獨立性、自制性、緊張性”16個項目。根據一個人在這些項目上的不同水平,可以判斷其人格的總體特征狀況。
(二)人格類型論
人格類型方面的理論學說很多,主要是按照氣質、價值觀、興趣等劃分的學說。
最常見的劃分是氣質法,它把人的氣質分為多血質、膽汁質、黏液質、抑郁質四種。這種方法由古希臘醫生提出,被現代科學實驗所證實。
人的氣質以及人格特征與職業應當達到匹配。但是,這種匹配不是絕對的,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和代償性,關鍵是個人的適應性。實際上,各種氣質和各種人格特征的人都能夠取得成功。
(三)五大人格論
比上述人格類型更簡明、更常見、更實用的,是科斯塔和麥克雷提出的“五大人格”(five factor model,FFM)理論。這一理論把人格分為五個大的因素類別,依此制成了五大人格測驗工具。“五大人格”也稱為“大五人格”,其具體內容有:
(1)親和性(agreeableness),也稱合作性、宜人性。其特征為具有親和力、體貼和同情心。
(2)可靠性(conscientiousness),也稱責任感。指注重細節、盡忠職守和富有責任感。
(3)外向性(extroversion),也稱外傾性。即有活力和主動性、社交性。
(4)情緒穩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也稱神經質。指針對情緒的控制力與對壓力的容忍力。
(5)經驗的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也稱創新性。其特征為獨立并能夠包容不同的經驗。(注:參見李誠主編:《人力資源管理的12堂課》,58~59頁,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我國心理學家孟慶茂認為,在個性人格方面,中國人的五大人格中最主要的是責任感、合作性和創新性三個方面。
三、情感學說
(一)情感因素及作用
情感或者情緒,是人們對待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或感受)以及相應的行為反應。人的情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范疇。一個人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往往是讓人難以捉摸、無法把握的,但它的重要性又日益為各界人士所認知。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待情感范疇,即人們對待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主要是人的自我認識和評價、自己的動力因素和對待外界的反應。因此,在人格因素中的“情感”就包含自信心、需要與動機、耐沖擊力以及情緒穩定性的內容。進一步來說,還有對待自己、對待自身活動、對待與他人關系的自覺看法。此外,人們處理自身與外部的關系,也屬于情感因素的能動性問題。
據國內外的研究,一個人的情感因素狀況,與其生涯的方方面面都有著重大的聯系,“情商”在個人事業成功方面的作用大大高于智商的作用。美國學者小喬治·蓋洛普在20世紀80年代的研究,就得出“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知情達理’,而智力因素僅僅排在第四位”的結論。一個人的發展前途、功名利祿,甚至生老病死、婚姻聚散,都能夠從情商中找到線索。
不少學者和管理實踐者還關注和研究情感因素,尤其是“情商”在組織管理中的作用,以有效地解決開發與管理人力資源的問題。
(二)情感智力
對情感因素的把握,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對它的測量。為此,一些學者使用了“情商”的概念。所謂情商(emotional quotient,EQ),是指人們在情感方面的心理測試指標,正如同“智商”是人們智力方面的心理測試指標。
“情商”包含了豐富的內容,但它是一個界限并不清楚的模糊概念。如此復雜的內容,不僅是人力資源自身的狹義個性問題,還有人的社會品格和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問題。對這樣復雜問題的指標,要完成科學的測量是極其困難的。
對此,該學說的發明人、美國心理學家戈爾曼指出,這種人們在情緒方面的特征是一種智力,因而稱為情感智力或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EI)。但是,這種情感智力的各構成部分目前還不能夠全部測量,因而不能計算出其得分水平即“情感商”或“情緒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而只能夠計算“情感智力”或“情緒智力”,因而談“情感智力”才是科學的。
從一般的角度看,人們的情感智力的內容包括:
(1)對自身情緒的體察;
(2)對自身情緒的把握;
(3)對他人情緒的認識;
(4)對人際關系的把握;
(5)對自身的要求和激勵。
基于對情感智力的應用,心理學家還提出了“情緒勝任力”的概念。
四、個性與職業匹配
每一個人力資源個體都具有一定的個性特點,這種特點與使用該資源的職業崗位特點相適合,具有重要的意義。個性與職業之間的匹配問題不僅是社會實踐領域,而且是科學研究的范疇。在勞動人事管理的社會實踐推動下,個性與職業之間的匹配形成了“人職匹配”的理論。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職匹配理論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一)人格特性與職業因素匹配
人格特性與職業因素匹配理論,是依據人格特性及能力特點等條件,尋找具有與之對應因素的就業崗位的職業選擇與指導理論,也稱“特性—因素匹配理論”。該理論是由職業指導領域的創始人、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帕森斯所創立的,由著名職業指導專家威廉遜等人進一步發展成型。
人格特性與職業因素匹配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特性與能力模式,這種特性和模式與社會某種職業工作內容對人的要求之間有較大的相關度。個人進行職業選擇時,以及社會對個人的選擇進行指導時,應盡量做到人格特性與職業因素的接近和吻合。
(二)人格類型與職業類型匹配
人格類型與職業類型匹配理論,是將人格與職業均劃分為不同的大的類型,當屬于某一類型的人選擇了相應類型的職業時,即達到匹配。社會對個人擇業的指導,也是要達到人格類型與職業類型的匹配。人格類型與職業類型匹配理論同人格特性與職業因素匹配理論相比,優點是簡單、應用方便,缺點是不夠精細。
這一理論由著名的美國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提出,成為沿用至今、被公認為有效的重要理論。
霍蘭德從心理學價值觀理論出發,經過大量的職業咨詢指導實例積累,提出了職業活動這種人力資源應用意義上的人格分類,包括現實型、調研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常規型六種基本類型。相應地,社會職業也分為六種基本類型,從而形成“人職類型匹配理論”。
1.現實型
現實型也稱實際型。現實型人格者,一般喜歡從事技藝性或機械性的工作,能夠獨立鉆研業務、完成任務,長于動手并以“技術高”為榮;不足之處是人際關系能力較差。
屬于這一類型的職業有木工、機床操作工(車工等)、農民、操作X光機的技師、飛機機械師、魚類和野生動物專家、自動化技師、機械工人、電工、無線電報務員、火車司機、長途汽車司機、機械制圖員、機器修理工、電器師等。
2.調研型
調研型也稱調查型、研究型或思維型。調研型人格者,喜歡思考性、智力性、獨立性、自主性的工作。這類人往往有較高的智力水平和科研能力,注重理論;但不重視實際,考慮問題偏于理想化,且領導他人、說服他人的能力較弱。
屬于該類的職業有科學研究者、技術發明家、計算機程序設計師、氣象學者、生物學者、天文學家、藥劑師、動物學者、化學家、科學報刊編輯、地質學者、植物學者、物理學者、數學家、實驗員、科研人員、科技文章作者等。
3.藝術型
藝術型人格者,喜歡通過各種媒介表達自我的感受(如繪畫、表演、寫作),其審美能力較強,感情豐富且易沖動,不順從他人;其不足之處是往往缺乏文書、辦事員之類具體工作的能力。
屬于該類的職業有作曲家、畫家、作家、演員、記者、詩人、攝影師、音樂教師、編劇、雕刻家、室內裝飾專家、漫畫家等。
4.社會型
社會型也稱服務型。屬于社會型人格者,喜歡與人交往,樂于助人,關心社會問題,常出席社交場合,對公共服務與教育活動感興趣;其不足之處是往往缺乏機械能力。
屬于該類的職業有社會學家、導游、福利機構工作者、咨詢人員、社會工作者、心理治療醫生、社會科學教師、學校領導、精神病工作者、公共保健護士等。
5.企業型
企業型也稱決策型或領導型。屬于企業型人格者,其性格外向,直率、果敢、精力充沛,自信心強,有支配他人的傾向和說服他人的能力,敢于冒險;其不足之處是忽視理論,自身的科學研究能力也較差。
屬于該類的職業有廠長、經理、推銷員、采購員、商品批發員、律師、政治家、市長、校長、廣告宣傳員、調度員等。
6.常規型
常規型也稱傳統型。常規型人格者,喜歡從事有條理、有秩序的工作,按部就班、循規蹈矩、踏實穩重,講求準確性(如數字、資料),愿意執行他人命令、接受指揮而不愿獨立負責或指揮他人;不足之處是為人拘謹、保守,缺乏創新。
屬于該類職業有記賬員、會計、銀行出納、法庭速記員、成本估算員、稅務員、核對員、打字員、辦公室職員、統計員、計算機操作者、圖書資料檔案管理員、秘書等。
從理論上說,每一種類型的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也有一定的短處。但從社會的角度來看,人的心理差異無所謂哪一種好些、哪一種差些,而只有與職業類型是否協調、是否匹配的問題。社會中的人是復雜的,往往不能用一種類型來簡單概括,而是兼有多種性質,即以一種類型為主,同時具備他種類型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