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玉根講策略:少即是多
- 荀玉根
- 1632字
- 2021-11-05 10:21:13
恪守紀律,知行合一
如果說在辨識大勢和選擇產業時,要做到知輕重、抓主要變量、聚焦大概率事件,那么這部分討論的就是懂取舍,即守護好能力圈。在討論投資的基本原則時,沃倫·巴菲特說:“第一不要虧損,第二永遠記住第一條!”在投資世界里,防范風險是需要首先考慮的問題。
股市波動大,防范風險為先
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在1966年就曾經說過:“近幾十年來發生了5次經濟衰退,而股票市場信號卻表明發生了9次。”市場波動大源于人的有限理性。丹尼爾·卡尼曼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他提出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不可靠,并開創了行為經濟學。
本書第5章會詳細介紹股市類似于鐘擺的波動特征。A股波動的次數可能會更多。A股還很年輕,如果美股類似于35~40歲的中青年,A股可能就類似于13~18歲的青少年,情緒波動更大,市場的波動比基本面的波動大得多。
正是因為股市的高波動難以避免,做好風險控制才尤為重要。凱恩斯說:“市場保持非理性的時間,比你保持不破產的時間更長。”1720年南海泡沫時,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也投入其中,泡沫破滅時最終虧損2萬英鎊,而他當時年薪只有2000英鎊,牛頓感慨:“我可以預測天體運動的軌跡,卻無法預測人性的貪婪。”
股市常見的認知陷阱
大衛·休謨在《人性論》中寫道:“人類不受理性的宰制。人類永遠無法克服自身或者他人狹隘的靈魂,人人短視近利,只顧眼前。這就是人性,不要妄想去更改。”正是因為人的有限理性及人性難以改變,在股票市場中,才會存在一些錯誤的心理傾向。
第一,承諾與一致陷阱:對已經做出的決策更有信心,即“屁股決定腦袋”。心理學家分析過賽馬場上人們的奇妙心理:只要一下注,他們對自己所挑之馬獲勝的信心立刻大增。
第二,小數定律陷阱:從少量信息中得出結論。比如“逢八危機”是經常出現的詞,就字面意思而言,這是一個統計概率,但這是個大概率嗎?只要回顧一下歷史就會發現,樣本量越大,這個結論越不靠譜,實際上這跟守株待兔是一樣的小概率事件。
第三,沉沒成本陷阱:不愿意處理浮虧操作,“已經被套就拿著吧”。實際上,如果買錯了公司,虧損有可能永不停息,公司甚至會退市。A股進入注冊制時代,退市將更加常態化。
再看兩個收益率陷阱,背后是漲跌的不對稱性。第一,股價下跌10%需要上漲11%才能回本,下跌20%需要上漲25%才能回本,下跌30%需要上漲43%才能回本,下跌50%需要上漲100%才能回本。第二,看兩個組合:投資組合A每年獲得收益率10%;投資組合B第一年收益率為40%,第二年收益率為-20%,第三年收益率為40%,第四年收益率為-20%,以此類推。看起來兩個投資組合每兩年算術收益率相同,但累計收益率會隨著時間分化巨大,10年后組合A累計收益率為159%,組合B僅僅為76%。
通過紀律控制風險
股市投資永遠隱含風險,想控制好風險,除了專業的分析研究,還需要用紀律來約束投資行為,可以說投資紀律是投資者的盔甲。股市有句諺語:“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是師傅,會空倉的才是大師。”在股票市場,管理欲望、保持耐心非常重要。
前文打過比方,股價與基本面類似于狗與主人,如果遛狗的繩子足夠長,又碰上霧霾天氣,狗和主人之間的偏離會很大,甚至方向是否對都是個問題。當這種情況出現時,需要理性地分析,并用投資紀律規范投資行為。當分析框架顯示風險收益比高、贏面明顯大時,自然未戰而先勝了。否則,只能守護好能力圈,耐心等待機會的出現。會空倉的才是大師,意思就是嚴格約束自己,珍惜交易的次數。
巴菲特的“20個打孔位”規則,就是通過投資紀律來控制風險。雖然巴菲特曾多次被質疑,但他仍然“跳著踢踏舞去上班”。他的成功和快樂源于堅持自己的信仰,懂得取舍。投資是一個修煉自我的過程。根據自己的投資哲學和理念,構建投資策略和風險管理體系,掙該掙的錢,框架不起作用時就休息,進退有序,從容面對市場,從“心由境造”到“境由心造”。
作為總論性的第1章的結語,我還是想提一句話: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本書的內容都是我過去的學習思考,用來指導未來可能會有偏差甚至出錯,請讀者抱一種批判態度看待。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