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無用主義才是生活的詩意
- 一個人的自白和自我療愈
- 素心執(zhí)筆
- 1488字
- 2022-01-15 02:05:46
我是一個十分注重意義和實用性的人,如果一件事物沒有體現(xiàn)出它在精神或者物質(zhì)上的價值,那么我絕對是不會花費時間在上面的,即使那么做了,心里也會懊惱不已,覺得太不應該,簡直是在虛度時光。
這樣的心態(tài)并不少見,尤其在社會高度商業(yè)化發(fā)展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恨不得將所有有限的時間都用在換取物質(zhì)價值或者精神價值上。
小說成了“喪志的消遣”,散文成了“無用的廢話”,連無所事事的一杯茶的時間都會被社會控訴成“矯情的文藝病”。
前段時間因緣巧合看了《布魯克林有棵樹》的前言,重新審視了自己對于“有價值的作品”的定義。
過去的我總是覺得流于表面和膚淺的一切皆不可讀、不值一觀,一個好的作品必須有其思想深度,能夠啟迪心靈,觸發(fā)思考,帶來新的感悟和視角的。
但在那篇前言里,我糾正了自己狹隘的價值觀。我開始能夠理解到一些不被我認可的經(jīng)典之所以能成為“經(jīng)典”的原因所在——它們即使僅僅在描述生活,描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或者僅僅在有選擇性地放大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場景和畫面,沒有任何有深度的表達,沒有任何“背后的寓意和思想”,它們也是有價值的,其價值在于讓讀者(觀眾)在其中感受人類最自然的情感,從中與這個世界產(chǎn)生深層的連接,同時能夠在旁觀者的視角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并且由他們自己決定會獲得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而以這樣的方式在他們心中產(chǎn)生的影響和留下的東西都是他們內(nèi)心自發(fā)產(chǎn)生的,能夠真正撫慰它們靈魂,讓其進一步感受生命本身,延展自己的生命感受和體驗——這就是它們(這些作品)的價值。
“如果把一本可以輕松閱讀的推理小說當成厚重的哲學來賣,就無法發(fā)揮那本書原本的價值,更不可能為它注入新生命”,在《年輕人,你就是想太多》這本書看到這句話的當下,我感覺自己的腦袋被重重敲了一記。
那句話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如果把一本可以輕松閱讀的推理小說當成厚重的哲學來“讀”,就“感受”不到那本書原本的價值,更不可能從中感受到其生命力。
而我,恰恰是那個習慣用讀哲學書的節(jié)奏和思維去讀任何作品的人,我期待從文字中找到我想看到的“深度”和“清晰的邏輯”,并以此來評判這個作品的價值。
顯然,在這樣“鄭重其事”的閱讀下(我往往還喜歡標注,并且記錄自己的看法),一本原本可能趣味盎然的作品就被我讀成了一本缺乏深度、索然無味而且浪費時間的無聊消遣品。
同樣的,在生活中,如果時刻都要求“意義”和“價值”,那么生命就會少了很多的體驗和樂趣:
發(fā)個呆可能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它卻能幫助我們清理心靈的垃圾,讓不堪負重的大腦得以休憩;
閑暇時四處無目的地走走逛逛是沒有意義的,但我們卻總能在其中有不期而遇的驚喜:墻角的一朵花,路邊嬉戲的兩只狗,形狀多樣的云彩······并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一個地方、一座城市,以及在行走中的自己的每一種心情、每一份思考。
讀一本隨筆是沒有意義的,它既不能幫助我們提升技能獲得更多的物質(zhì)財富,也不能讓我們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提高我們的思想境界。但在跟隨作者散漫思維縱橫古今、游走于天地之間,以作者的視角重新看待人生時,我們也會有新的思考,并且看到一個與自己之前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不一樣的世界,生命的寬度和廣度由此也得到擴展。這一切,難道不值得嗎?
退一萬步,一件確實沒有任何收獲和意義的事情,我們經(jīng)歷了,它就在我們的生命地圖上畫下了一筆,無論輕重,它都是我們存在的印記,都屬于我們獨有的生命體驗——這,就是存在本身的價值,存在本身即價值。
當我們能以這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去經(jīng)歷生命,去參與生命的時候,我們能夠讓自己更加安于當下——無論你正在經(jīng)歷什么樣的人生,相信我,那都不會是沒有意義的,那是你獨有的人生,獨有的生命體驗,你存在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