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我國水資源、水環境主要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舉國上下在解決水問題上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農業用水高峰期與主汛期嚴重不一致等國土氣候自然條件和基本水情無法逆轉。

多年來,由于過度關注經濟增長,不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不重視水污染治理、不重視水生態與水環境保護等諸多問題的長期積累,至今我國的部分地區仍然缺水,不少河湖生態蛻化,許多地方地下水嚴重超采,我國正面臨著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損傷、水污染嚴重等水問題的挑戰。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承載能力不足、水生態損傷已經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瓶頸。

一、我國水資源基本情況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m3,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水資源只有2300m3。按人均水資源量評價,加拿大為中國的48倍、巴西為中國的16倍、印度尼西亞為中國的9倍、美國為中國的5倍,中國的人均水資源量也低于日本、墨西哥、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約為全球平均值的1/4,居世界第 110 位,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

若扣除難以利用的洪水徑流和散布在偏遠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全國實際可利用的水資源量約為8000億~9500億m3,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900m3。據評價,有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低于聯合國確定的1700m3用水緊張線,其中有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低于500m3嚴重缺水線。

二、近年我國供用水基本情況

根據1998—2013年的水資源公報統計分析,15年來,我國用水總量從5435億m3增加到2013年的6183.4億m3,平均每年增加用水49.89億m3。2014年全國總供水量6095億m3,占淡水資源總量的21.68%。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921億m3,占總供水量的80.8%;地下水源供水量1117億m3,占總供水量的18.3%,在地下水源供水量中,淺層地下水占85.8%,深層承壓水占13.9%。

2015年全國總用水量6180億m3,占水資源總量的21.83%。比2014年增長1.4%。其中:生活用水970.26億m3,占總用水量的15.7%,增長3.1%;工業用水1483億m3,占總用水量的24%,增長1.8%;農業用水3979億m3,占總用水量的64.4%,增長0.9%。人均用水量450m3,比2014年增長0.9%。

如果與現實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量比較,2015年全國總供水量約占現實可利用淡水資源總量的55.5%。

三、水資源賦存與生產力布局不相匹配

我國處于季風氣候帶,汛期降雨量占全年的70%~80%,南北東西降水差異也非常大,限于防洪壓力和水資源調蓄能力,洪水作為水資源的主要部分難以充分利用,洪水期前后漫長的枯水期常常成為許多地區的干旱時期。

水資源的空間分布與生產力分布不相匹配。黃河、淮河、海河三個流域是我國水資源最緊缺的地區,土地面積占全國的13.4%,耕地面積占全國的39%,人口占全國的35%,GDP占全國的32%,而水資源量僅占全國的7.7%,人均約500m3

我國的北方地區國土面積、人口、耕地面積和GDP分別占全國的64%、46%、60%和45%,但其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19%,華北、西北地區缺水非常嚴重,其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遠遠超過國際公認和合理開發的標準。

根據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成果,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在許多地區已經遠遠超過水資源承載能力。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極不均勻,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形勢。這是我國的基本水情,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長期面對的基本國情。

四、農業干旱缺水與農業用水低效率并存

由于水資源時空分配不均,我國是世界上旱災最頻繁的國家之一。根據史書記載,從公元前206年到1948年的2154年間,全國發生較大的旱災1056次。有數據表明,20世紀90年代全國因旱災共損失糧食產量約2600億kg,占同期糧食產量的比例為5.43%。

進入21世紀,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連續4年干旱少雨,到了2003年3月下旬,全國農田受旱面積發展到2.56億畝,一度有1256萬農村人口、1038萬頭大牲畜因旱發生臨時飲水困難。東北地區發生了嚴重的春旱,全年農作物因旱受災面積3.73億畝,其中成災2.17億畝,絕收4470萬畝,因旱損失糧食3080萬t,1384萬頭大牲畜因旱發生飲水困難。

據有關部門統計,2000—2005年,我國農業每年缺水都在250億~300億m3,影響糧食產量大約在250億~300億kg,損失最大的年份是2000年,因旱災減產糧食599.6億kg,占當年糧食產量的13%。因旱災糧食減產造成農業產值損失為13873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0.2%。

2010年,西南8省(自治區)大旱。2010—2011年冬春,華北地區、黃河、淮河流域大面積干旱,干旱的時間之長、影響范圍之廣和造成的經濟損失之大歷史罕見。

2014年,北方冬麥區及湖北、四川、云南等地發生冬春旱,東北、西北、華北、黃淮及長江中上游部分地區發生夏伏旱。據統計,2014年干旱災害共造成全國23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億人次受災,1473.1萬人次因旱需生活救助,1012.5萬人次因旱飲水困難需救助。農作物受災面積1227.17萬公頃,其中絕收148.47萬公頃。初步估計,2014年農業缺水340億m3[1]

與此同時,我國農業用水效率不高,大水漫灌的現象在許多地方普遍存在。統計數據表明,從1997—2013年共16年間,我國農業耕地實際灌溉畝均用水量由492m3下降至418m3,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提高0.021。農業用水效率總體上沒有明顯改善。

有關學者研究指出:“從2000—2010年的11年間,我國農業用水效率沒有出現明顯的改善趨勢。”這個研究結果與水資源公報的統計數據基本相同,證明了我國農業用水效率提高比較緩慢,見圖1-1。

圖1-1 我國水資源利用效率變化趨勢

為橫向對比農業用水效率,筆者利用《中國水資源公報》和世界銀行公布的相關數據,選擇農業用水占所在國用水總量比例相近的西班牙(63.5%)、澳大利亞(65.7%)、巴西(60%)與中國(63.5%)就萬美元農業增加值用水量進行比較,我國2014年萬美元農業增加值用水量比西班牙2010年用水量多15%、比澳大利亞2013年用水量多34.8%、比巴西2010年用水量多10.6%。從表面上看差距不大,但實際上,西班牙的人均水資源量比中國多14%,澳大利亞的人均水資源量是中國的10.16倍,巴西的人均水資源量是中國的13.5倍。換句話說,如果將各國的人均水資源量統一折算成中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并做比較,則西班牙的萬美元農業增加值用水量比中國低29%、澳大利亞約為中國的1/12、巴西約為中國的1/14。比較的結果表明,我國農業用水效率進一步提高的空間還比較大,[2]見表1-1。

表1-1 各國農業用水效率對比情況

五、城鄉用水矛盾日益突出與工業用水效率不高并存

城鎮化的過程是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所經歷社會變遷的一種反映。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我國的城鎮化步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進。2000年我國的城鎮化率為36.22%,2015年上升到56.1%,每年大約增長1%。

城鎮化不僅僅是城市人口和城市數量的增加,也包括城市的進一步社會化和資源的集約化,是一個復雜的空間形態變化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和對供水保證率要求的不斷提高,城市供水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城鄉用水的矛盾更加突出。

研究表明,我國的城鎮化率水平每提高1%,工業用水比例相應提高約0.69%,生活用水比例相應提高約0.62%。農業用水比例相應降低約0.47%。研究者還根據全國總用水量和城鎮化率之間存在的長期均衡關系指出,當城鎮化率達到60%時,全國總用水量將達到6877億m3。這將超過國務院提出的6700億m3用水總量控制紅線。如果研究的結論真實有效,農業用水比例不僅不能增加,還要減少2%左右,按照2015年農業用水總量測算,需要減少近80億m3。原本農業干旱缺水的狀況將更為嚴峻,城鄉供水的矛盾將更為突出。

另一方面,我國工業用水效率還有待于提高。統計數據表明,經過近十幾年的努力,我國工業節水取得了顯著成效。1997—2013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由1997年的705m3下降到182m3,16年間下降74%。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從363m3下降到94m3,16年間下降74%。另外,從圖1-1我們可以看出,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主要是工業用水效率提高作出的貢獻。應該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

然而,盡管我國在推進工業節水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工業用水利用效率也有較大幅度提高,但是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工業用水效率總體還存在較大差距。我國萬美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與人均水資源量相近的高收入國家如日本、西班牙、意大利、英國等相比,分別是日本的6.46倍、西班牙的2.49倍、意大利的1.49倍、英國的6.39倍。與同樣是中高等收入的國家如墨西哥、泰國、南非、哥倫比亞、伊朗等相比,分別是墨西哥的2.38倍、泰國的1.77倍、南非的4.12倍、哥倫比亞的3.9倍、伊朗的4.15倍。

衡量一個國家工業用水效率的重要指標是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國家統計局以2005年為基期,對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測算。根據2015年3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05—2013年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指數,“到2013年,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指數達到137.6,與2005年相比,平均每年提高4個點。”“其中,廢物回用進展較慢。”“從各項指標來看,與2005年相比有升有降,其中:能源回收利用率提高0.5個百分點,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4.4個百分點”。筆者據此進行測算,認為直至2013年底,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應為64.73%左右,[3]而早在2005年,發達國家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平均就已達75%~85%。[4]這說明,我國2013年的工業用水效率還不如發達國家2005年的水平,這中間的差距十分巨大。

六、城市缺水、地下水超采與城市生活用水浪費并存

2013年出版的《城市管理藍皮書》指出,全國669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問題,其中有136個缺水情況嚴重。同時,有50%的城市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32億人年均用水量嚴重不足,一些城市已經出現水資源危機。

地下水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地下水具有分布廣、水質好、不易被污染、調蓄能力強、供水保證率高等特點。對于我國大多數城市和地區,地下水作為極其重要的飲用水源維持著公民的生活。2014年,在全國總供水量中,地下水源供水量1117億m3,占總供水量的18.3%。在地下水供水量中,淺層地下水占85.8%,深層承壓水占13.9%。其中,北方省份地下水供水量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河北、河南、北京、山西和內蒙古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下水供水量約占總供水量的一半以上。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地下水超量開采與城市用水浪費已經成為城市供水安全面臨的重要挑戰。2014年,國家有關部門對北方16個省級行政區的73萬km2平原地下水開采區進行統計分析,年末淺層地下水儲存量比年初減少72.5億m3。其中河北、遼寧和山東分別減少53.1億m3、16.6億m3和12.5億m3

地下水超采還會引起生態損傷。在濱海平原,超采地下水會破壞地下淡水與海水的壓力平衡,使海水內侵,造成機井報廢、人畜飲水困難、土壤鹽堿化、地下水質惡化。大量的研究證明,華北最大的濕地白洋淀近年的干淀危機在一定程度上與地下水超采導致地下水位快速下降有關。

在地下水超量開采的同時,我國城市用水浪費現象仍然十分普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國許多城市的管網漏損率很高。早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第一波次的城鎮化,城鎮供水建設出現了一次高潮。但囿于當時經濟技術條件的限制,城鎮供水設施大多采用陶管、石棉水泥管和灰口鑄鐵等管材。由于老舊管網更新替換困難,這些管材中相當一部分仍然沿用至今。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我國供水管網中不符合國家標準的灰口鑄鐵管的比例仍然超過50%,其中使用年限達到50年以上的老舊管道占比達到6%。這是造成城鎮供水管網漏損率居高不下,城鄉供水存在嚴重浪費、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有關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城鎮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為15.2%,其中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級行政區供水管網漏損率較高,超過20%。據2014年有關數據統計,我國國內600多個大中城市供水管網的平均漏損率仍然超過15%,最高達35%以上。

另一項針對我國408個城市的統計表明,管網漏損率平均 21.5%,相對于日本供水管網的大約9.2%、美國8%以下、德國6%以下的漏損率都高出了很多。另外,由于計量的失真和統計口徑的嚴重不統一,在實際供水過程中,很多城市的管網漏損率甚至會超過30%或者更高。

城鎮供水設施落后導致的城市供用水浪費是當前我國城鎮用水存在的最大問題。據《2014年中國水資源公報》對世界上60個國家的水資源利用效率進行比較的數據分析,我國用水效率與發達國家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2014年,我國人均水資源量2093m3,人均用水量447m3。在進行比較的60個國家(含中國)中,人均水資源量超過中國的有40個國家,有14個國家的人均用水量小于中國。見表1-2。

表1-2 人均水資源量與人均用水量國際比較

續表

按人均用水量由小到大排列。

由表1-2中數據比較可知,人均用水量最小的為斯洛伐克,人均水資源量比中國多11%,而2007年的人均用水量只有中國的28.6%。統計數據年份最接近的瑞士,人均水資源量是中國的2.38倍,而2012年的人均用水量只有中國的55.5%。可見我國水資源利用效率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以北京為例,北京是嚴重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資源不足200m3,2014年全國城鎮人均生活用水量213L/d,而北京城鎮人均生活用水量233L/d。有數據顯示,僅北京洗浴中心洗澡一項每年消耗水資源就高達8160萬m3,相當于41個昆明湖。用水浪費進一步加劇了城市水資源緊缺的局面。

七、水環境承載能力嚴重超負荷

水是生態環境的控制性要素,目前我國水環境最突出的問題是污水排放量大,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超過水環境的承載力,水環境污染嚴重且呈現出流域性、結構性、復合性、長期性的特點。我國是世界上水生態嚴重退化的區域,我們的COD、氨氮等排放都是全球第一,目前又檢測出多種新型污染物。

2004年,國家有關部門的研究單位對我國的水環境承載能力進行研究測算,考慮中國的水資源、水環境的質量要求,按照質量標準衡量,我國水環境的大致承載能力是COD740萬t,氨氮不到30萬t。而統計數據表明,2014年我國廢水排放總量716.17億t,比2010年的617.2億t增加98萬t,增長16%。COD排放量2294.59萬t,比2010年的1238.10萬t增加了1056萬t,增長85.29%。氨氮排放量238萬t,比2010年120萬t增加98%。

按照水環境承載能力測算,2014年我國的COD排放量是2294萬t,是740萬t承載能力的3.1倍。氨氮排放量238萬t,是30萬t承載能力的8倍。

水污染負荷居高不下,排放的污染物過多,排放量和承載能力之間存在較大差距,水環境問題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八、江河湖泊水污染嚴重

所謂的水污染是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水體遭到污染后,主要表現為水體發黑發臭,水體富營養化(水體呈現為藍色、綠色,甚至紅色),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體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等。水污染分為自然污染及人為污染。自然污染是指由于自然環境中的非人為因素而導致的水體污染,如“水葫蘆”污染等。人為污染主要來源于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業廢水等,人為污染對水體破壞性較大。

我國地表水水體污染的趨勢至今仍在蔓延,點源污染不斷增加,非點源污染日漸突出,每年有約250億m3的水因受污染而不能使用,有470億m3未達到質量標準的水被供給居民家庭、工業和農業使用,導致相應的損害成本上升。

2014年3月14日,環境保護部發布的首個全國性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有2.5億居民的住宅區靠近重點排污企業和交通干道,有2.8億居民使用不安全飲用水。

據《2014年中國水資源公報》數據,2014年,對全國21.6萬km的河流水質狀況進行評價,劣于Ⅳ類水質的河長共有5.87萬km。對全國開發利用程度較高和面積較大的121個主要湖泊共2.9萬km2水面進行水質評價,劣于Ⅳ類以上的湖泊83個,占67.76%。對上述湖泊進行營養狀態評價,處于富營養狀態的湖泊有93個,占評價湖泊總數的76.9%。與2013年相比,富營養狀態湖泊比例上升6.7%。國家重點治理的太湖全湖總體水質為Ⅴ類(總氮參評)。滇池耗氧有機物及總磷、總氮污染仍然十分嚴重,無論總氮是否參加評價,水質均為Ⅴ類。巢湖無論總氮是否參加評價,總體水質均為Ⅴ類。

2014年全國評價水功能區5551個,水質不達標的水功能區2678個,占評價水功能區總數的48.2%;對635座水庫的營養狀態進行評價,處于中營養狀態的水庫有398座,占評價水庫總數的62.7%,處于富營養狀態的水庫237座,占評價水庫總數的37.3%。水污染加劇的態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已經成為最嚴重和最突出的水環境問題。

九、地下水污染日趨嚴重

在地下水超采的同時,地下水污染日趨嚴重,加劇了城市供水不足的矛盾。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藥、化肥、生活污水及工業“三廢”的排放量日益增大,而這些污水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放,構成了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而過量開采造成地下水位的不斷下降,客觀上為廢污水的加速入滲創造了有利條件。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發現地下水水質污染的地區及城市已有136個,其中污染較為嚴重的有包頭、沈陽、蘭州、西安等城市。

2014年,有關部門對主要分布在北方17省(自治區、直轄市)平原區的2071眼水質監測井進行了監測評價,地下水水質總體較差。其中,水質優良的測井占評價監測井總數的0.5%,水質良好的占14.7%,水質較差的占48.9%,水質極差的占35.9%。

2015年,有關部門依據《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93)對全國202個地級市開展了地下水水質監測工作,監測點總數為4896個(其中國家級監測點1000個)。監測結果表明:水質呈優良、良好、較好級的監測點1885個,占監測點總數的38.5%;水質呈較差、極差級的監測點3011個,占61.5%。

十、水生態傷害不斷顯現

水生態系統是指水生物群落與其所在環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統。一般由無機環境、生物的生產者(如藻類、水草、岸坡植物)、消費者(草食動物和肉食動物)以及還原者(腐生微生物)四部分組成,包括河流、湖泊、水庫、濕地等。在自然水生態系統中,動植物作為水生態系統的基本主體,其活動受水制約,同時也影響水的存在狀態以及水循環過程,兩者的相互作用共同影響著自然水生態系統的形成與變化。人類活動如取水—輸水—用水—排水—回歸等過程在很大程度上作用并影響著水生態系統,河湖萎縮、濕地退化、生物多樣性下降等很大程度上是人類活動的結果。

水生態傷害的問題可分為兩類:一是水質惡化或河湖生態流量不足傷害到水生態系統中的無機環境,破壞了自然水文過程、水域形態、地貌特征和水生物群落的生存繁殖;二是過量開發利用水資源帶來的生態災害,如地面沉降、濕地干涸、河湖藍藻、海水入侵等。

當前,我國的水生態傷害不斷出現,已經演變為嚴重的環境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河湖萎縮、濕地干枯等。

(1)地下水漏斗。地下水漏斗是過量超采地下水導致采補失衡的生態傷害。黃淮海平原是中國最重要的糧食主產區,由于該地區地下水超采嚴重,水資源瀕臨枯竭,地下水位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下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區(漏斗區面積73288km2,占總面積的52.6%)。根據266個樣本點的多數據源融合空間插值測算,黃淮海平原淺層地下水位以0.46±0.37m/a、深層地下水以1.14±0.58m/a的速度下降,與世界上另外兩大地下水漏斗區域相比(北美平原水位下降約0.3m/a,印度西北平原水位下降0.8m/a),是世界上面積最大、下降速度最快的地下水漏斗。其中山東德州深層地下水位由1965年的2m降到2008年的137.5m,石家莊淺層地下水位由1980年的10m降到2007年的32m。

(2)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是地下水漏斗帶來的一種生態損傷,也是當前我國水生態存在的主要問題。由于地下水過度超采,造成弱透水層和含水層孔隙水位壓力降低,黏性土層孔隙水被擠出,使黏性土產生壓密變形,出現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是緩變過程,一般不容易被發現,但是一旦出現就難以修復,后果極其嚴重。如在平原地區,地面沉降會影響河道輸水、導致地面裂縫頻發、危及城鄉建筑安全。

據2010年國家有關部門的調查數據,全國地面沉降面積已達到6.4萬km2,50多個城市地面沉降嚴重。僅長江三角洲以南地區因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200億元,間接損失近3500億元。比較嚴重的有天津、滄州、西安、太原、上海、阜陽以及蘇錫常地區,其中上海市是我國最早發現地面沉降的城市。河北平原地面沉降大于500mm的面積達到6430km2,大于1000mm的面積達到755km2,沉降量大于2000mm的范圍已經覆蓋了整個滄州市區。

(3)海水入侵。海水入侵是指由于陸地淡水水位下降,而引起的海水直接侵染淡水層系統(或濱海地帶的沉積地層中)。海水入侵主要發生在我國沿海城市地區,問題比較嚴重的地區主要有遼寧的大連市、河北的秦皇島市、山東的青島市。20世紀末,有關部門對遼寧、河北、山東三省進行調研發現,三省的地下水水位低于海水水位的地區已超過2000km2。在過去的30年里,海水入侵嚴重的地區已超過500多km2。其中大連及煙臺尤為嚴重。海水向大連內陸入侵了3300m,最大入侵面積130km2。海水入侵區達433km2,海水入侵沿海地區的深度平均達5~8km,最深達11km。地下水中氯化物濃度達到500~2000mg/L。

(4)河湖萎縮。有關數據表明,從20世紀50年代到2010年,全國范圍面積大于10km2的湖泊有230個發生萎縮。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湖北省,湖泊數量從1309個下降到771個,減少41.1%;湖泊面積從8503.7km2縮小到3318km2,減少60.9%。

(5)濕地干枯。所謂的濕地就是處于陸地生態系統(如森林和草地等)與水生態系統(如海洋等)之間的過渡帶。是水體系統與陸地系統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多種功能的生態系統。濕地是地球表層最獨特、最復雜、對環境變化反映最敏感的生態系統,是地球表層系統最重要的“物種基因庫”,是人類重要的經濟、文化、科學和生活資源庫。世界自然保護大綱將濕地與森林、海洋一起并列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

據統計,濕地僅占地球表面積的6%,卻為地球上20%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環境。濕地還是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據科學家研究估計,每公頃濕地生態系統每年創造的價值達4000美元,分別是熱帶雨林和農田生態系統的2~7倍和45~160倍。

據史書記載,明清時期銀川平原1/4以上面積為濕地,這些濕地形成了獨特的生物種群,生存著許多瀕危的獸類、鳥類和植物,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二級保護動物15種,有水鳥10目19科102種。北部川區的濕地還是西北候鳥遷徙的重要棲息地和繁殖地。大面積的濕地生態系統,對于地處西北內陸、干旱半干旱地區、三面都是沙漠、土地沙漠化極為嚴重的寧夏來說非常珍貴。它既是防止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屏障,還對保護黃河、調蓄洪水、調節氣候具有重要作用。

中國現有濕地面積6594萬hm2(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濕地的10%,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其中:天然濕地約為2594萬hm2,包括沼澤約1197萬hm2,天然湖泊約910萬hm2,潮間帶灘涂約217萬hm2,淺海水域270萬hm2;人工濕地約為4000萬hm2,包括水庫水面約200萬hm2、稻田約3800萬hm2

近幾十年來,由于長期的干旱缺水和人類對濕地的過度開發破壞,我國的濕地資源數量和質量急劇下降,短時間內退化十分嚴重。許多濕地持續干枯。據科學考察發現,占我國自然濕地面積8%的東北三江平原濕地有80%已經退化。

在黃河上游的首曲若爾蓋濕地,每年枯水期對黃河干流的補給量達到45%以上。近20年來,氣候變化、人為排水、過度放牧,使得首曲若爾蓋濕地面積急劇退縮,導致大面積土地沙化,成為黃河中下游流域來水減少的重要因素。

濕地生態系統消亡嚴重威脅生物多樣性。由于濕地大面積減少,造成動物棲息地減少、覓食范圍縮小,生物多樣性銳減。據調查,近年來,許多濕地無論是生物種類還是種群數量都在減少,如果現存的濕地得不到有效保護,濕地獨特的生物種群將可能消失。如果濕地繼續退化,后果不堪設想。

主站蜘蛛池模板: 蚌埠市| 会东县| 旅游| 广南县| 九龙城区| 邳州市| 株洲市| 祁阳县| 五指山市| 灵台县| 阳西县| 盐津县| 榕江县| 上饶县| 巴彦县| 德化县| 南部县| 巨野县| 扶沟县| 永春县| 正定县| 礼泉县| 郯城县| 大石桥市| 静宁县| 临沂市| 恩平市| 彭泽县| 阿坝县| 香港 | 台湾省| 屏东县| 潮州市| 从江县| 清河县| 内江市| 崇左市| 东城区| 杭州市| 宜春市| 揭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