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2018中國水利發展報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 3013字
  • 2021-10-25 20:24:59

加快推進農村水利改革

水利部農村水利司

2017年,水利部會同有關部門和各地方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決策部署,把改革創新農村水利發展體制機制作為加快補短板強弱項的關鍵舉措,在系統協調推進農村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堅持目標和問題導向,以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為重點,攻堅克難、狠抓落實,推動農村水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實現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全面推進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土資源部制定印發了《關于扎實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通知》《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績效評價辦法》等文件,把農業水價改革納入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和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水利部成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加強指導督導,深入湖北、陜西等地開展專題調研,督促地方落實主體責任,各地建立省級領導機構或協調機制,編制審批實施方案,出臺配套政策措施,逐級壓實目標任務,結合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高效節水灌溉等工程建設,同步搞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通過召開全國和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及灌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座談會,加密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簡報編印頻次,發掘、總結、提煉形成一批示范案例等,推動改革由試點進入全面推進階段,2017年完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灌溉面積3200余萬畝,改革覆蓋全國797個縣共計5200余萬畝,畝均節水約100m3,灌溉周期平均縮短約20%。

通過積極實踐探索,各地涌現了一批涵蓋不同區域、不同水源條件、不同灌溉方式、不同作物類型和不同改革目標、不同改革路徑的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典型經驗和做法。在夯實改革基礎方面,各地不斷拓寬投資渠道,大力推進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配套改造,不斷夯實改革“硬件”基礎。如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松山區采用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4700余萬元,完善農田灌溉設施配套,打好水價改革基礎;陜西省在大型灌區配套建設計量設施,實現用水計量到地頭;山東省陽信縣組建專業化維修養護公司,對農田水利工程實行物業式管理,設施管護水平明顯提升;四川、甘肅等地加強水權制度建設,將農業水權劃分到村或用水合作組織;河北省結合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調整種植結構,合理確定灌溉定額,為實施分類分檔水價奠定基礎。

在水價形成機制方面,截至2017年年底,有15個省份制定了農業水價成本核定和價格制定辦法,612個改革試點縣或灌區完成了農業供水成本監審工作,為水價調整奠定了堅實基礎。如陜西省13個大型灌區全部完成了成本監審。農業水價改革試點區水價普遍從改革前的0.11元/m3左右提高到0.17元/m3左右,多數達到運行維護成本水平,部分地區達到全成本水平。如山東省試點區農業水價從0.34元/m3提高到0.41元/m3,總體達到運行維護成本水平;河南省試點區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平均水價分別為0.23元/m3和0.77元/m3,基本達到全成本水平;湖北省遠安縣對糧食作物執行成本水價,對經濟作物和種糧大戶執行微利水價,水價分別達到0.07元/m3和0.12元/m3;四川省綿陽市游仙區推行農業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用水量超過定額10%以內的,按0.02元/m3加收,超定額10%以上的,按0.04元/m3加收。

在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方面,各地按照總體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原則,因地制宜落實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據初步統計,2017年各地共落實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資金16.2億元。如河南省省級財政安排1685萬元資金用于獎補,對定額內用水的提價部分或對水管單位、農民用水戶協會運行維護費用予以補貼;河北省桃城縣采用按量提價、按畝返還的方式,對畝均用水量低于全縣平均水平的農戶給予獎勵;浙江省實行“一把鋤頭放水”,對管理到位、節水成效明顯的放水員予以獎勵。

二、農村水利多元化投融資機制探索實現新突破

堅持兩手發力,在發揮各級財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強化規劃統籌整合的同時,總結推廣云南、安徽、山東、甘肅、新疆等地引入社會資本參與農村水利建設運營的經驗,持續加大以獎代補、先建后補、金融支持、水價改革、稅收優惠等對農村水利的支持力度,各地農村水利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加快破題,社會資本參與農村水利建設與管護的范圍和規模不斷擴大。一些地方還積極探索財政與企業合作設立農田水利專項投資基金、利用農田水利設施產權或使用權抵押融資等模式,撬動社會資本參與農田水利。據統計,2017年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高效節水灌溉和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的資金,分別占總投資的13%和30%左右,其中云南、廣東、廣西、福建、新疆等省(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社會資本投入經濟作物高效節水灌溉比例超過20%。

三、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和運行管護機制改革取得新進展

堅持先建機制、后建工程,工程管護主體、責任和經費得到較好落實。水利部圍繞三大類工程、13項改革措施,會同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扎實推進全國100個縣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試點任務如期完成,各地還因地制宜同步驟、同標準開展了104個省級試點,探索積累了一批寶貴的改革創新經驗,并在條件適宜的地區得到了推廣復制和創新完善。各地普遍推行“兩證一書”制度(工程所有權證、使用權證、管護責任書),全國一半以上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完成產權制度改革。河北、黑龍江、浙江、安徽、山東、福建、四川、云南、貴州等地探索建立了工程產權交易轉讓、抵押借貸融資、股權量化等機制。2017年通過中央財政水利發展資金安排農田水利設施維修養護經費20.5億元,帶動地方采取財政適當補助、水費計提以及受益者分攤等措施落實農田灌排工程管護經費。江蘇、浙江、湖北等地以績效為導向,探索建立了農田水利工程維修養護資金分配獎懲機制,有效調動了地方管護工程的積極性。河南、福建等地還探索引入商業保險完善農田水利管護機制。

四、基層水利服務支撐體系建設邁上新臺階

指導和支持各地以規范人員配備、改善基礎設施、配備設備裝備、健全管理制度等為重點,狠抓規范化和標準化建設,全國2.9萬余個基層水利服務機構能力建設基本完成,其中95%的水利站人員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導各地加快推進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創新發展與規范管理,支持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申報、實施、管護和持有農田水利工程,積極開展國家級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示范社創建,水利合作社、用水戶協會等農民用水合作組織達8.3萬個,3125個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334個被評為國家級示范社,開展了254個示范社跟蹤監測,目前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管理灌溉面積3.26億畝。探索采取政府購買服務、財政獎補等培育和扶持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專業管護公司等參與工程管護,以管養分離、委托經營等方式推行農村水利工程專業化社會化管理。如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湖北、重慶、寧夏、新疆等地積極推廣高效節水灌溉專業化物業式管理;山東省設立“水利116”、吉林省建立噴灌微灌設施維修隊和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維修養護中心等,提高了社會化服務水平。

2018年,農村水利改革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積極踐行新時代水利工作方針和治水新思路,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全國水利廳局長會議部署要求,針對農村水利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加大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力度,統籌推進多元投入、產權制度、運行管護、基層服務體系等農村水利改革攻堅,加快推進農村水利高質量發展,為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水利支撐。

周玉 李進凱 袁曉奇 宋昆 張羽翔 執筆

王愛國 倪文進 審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满城县| 府谷县| 合肥市| 三原县| 绍兴市| 海兴县| 且末县| 长沙市| 汽车| 大足县| 浏阳市| 扎囊县| 滕州市| 阿拉尔市| 屏东市| 岳阳县| 黑山县| 茶陵县| 瓮安县| 苏尼特右旗| 中西区| 凤城市| 武义县| 昭苏县| 环江| 东乌珠穆沁旗| 衡南县| 巴中市| 广河县| 迁安市| 阜城县| 嘉峪关市| 建水县| 英德市| 渝北区| 封开县| 湘潭市| 乌审旗| 盐源县| 龙岩市| 忻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