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技術
- 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組織編寫 楊進懷主編
- 4093字
- 2021-10-22 21:35:05
1.3 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成效
1.3.1 有效保護了飲用水源
到2016年,全國累計建成生態清潔小流域約700條,有效地維護了水源地水質。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一期工程完成后,水源涵養能力進一步增強,進入水庫的面源污染物明顯減少,據陜西省水文局7個水質監測斷面分析,漢江、丹江年度水質基本穩定在Ⅱ類或優于Ⅱ類。截至2016年年底,北京市在1085條小流域中共實施了350條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工程。密云水庫水質長期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Ⅱ類水質標準,官廳水庫下游三家店引水口長期保持在Ⅲ類水質標準。
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通過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道路硬化和村莊綠化美化等綜合措施,有效保護了水源。
1.3.2 構建起面源污染空間防護體系
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安全越來越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為此,近年來各地各部門積極采取措施,加強水源地水資源保護工作,但面源污染控制一直是工作的難點。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從源頭著手,對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進行全程控制和治理,是解決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徑。
以昆明市松華壩水庫為例,長期以來,由于水庫周邊陡坡開荒、坡耕地種植、農業生產大量施用化肥農藥的情況十分普遍,加上村莊缺乏污水和垃圾收集處理設施,面源污染問題非常嚴重。為此,昆明市委、市政府在庫區積極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從山頂到河谷構筑“遠山生態修復、農地綜合治理、庫周生態緩沖”三道防線,按照面源污染的形成輸送路徑,對遠山實施退耕還林、封禁治理,養山保水,控制林地徑流,減少水土流失;在山腰臺地開展坡耕地改造,興建坡面水系配套工程,控制農田徑流,提高耕地質量,減少人為水土流失,同時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在山腳村莊實施污水和垃圾收集處理、沼氣池、道路硬化措施,進行村落面源污染控制;在入庫河道兩側200m內實施“農改林”“止耕禁養”,對河道進行綜合整治,改善河道水質。通過構建環環相扣的立體式多級防治體系,實現了面源污染的有效防控。以鐵沖小流域為例,治理后流域水體中總氮(TN)、總磷(TP)、生化需氧量(BOD5)、化學需氧量(COD)、懸浮物(SS)分別降低95.35%、88.39%、77.25%、78.77%、98.31%,實現了無污水直排河道的目標。
目前,國務院在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項目中將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作為防控面源污染的主要措施,北京、山東等地通過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也在重點飲用水水源地面源污染防控方面取得成功。
1.3.3 明顯改善了人居環境
天下要事,民生為先。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點在農村,難點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山丘區。山區農村更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群眾貧困的突出地區。如何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妥善解決好農村發展與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是當前農村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之一。水土流失與貧困互為因果,水土保持工作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作為溝通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橋梁與媒介及實現生態文明的有效載體,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把處理好農民致富與生態保護的關系作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把解決群眾生計和發展作為根本出發點和基本切入點,把改善人居環境、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產業緊密結合起來,在措施安排上做到水土流失治理與水環境保護、農業集約化生產、人居環境改善有機結合,讓農村和農民實現可持續發展。
以昆明市盤龍區鐵沖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為例。為鞏固和提升松華壩水源區水質保護成果,保障水源保護區農民生計,小流域建設在大幅削減花卉種植等農藥化肥施用量大的產業的同時,積極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結合坡耕地改造引進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藍莓、油桃等綠色產業,在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同時,開拓了新的農業增收渠道。據統計,項目區農民每戶每年因土地流轉年租金、果園勞工工資和果業分紅新增收入近3000元,果園每年吸納當地勞動力就業約7300人次。同時,鐵沖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在村莊實施道路硬化、村間綠化、農居改造美化、路燈鋪設、村民文化中心、清潔能源、污水垃圾收集處理設施等建設,使得村容村貌得到徹底改觀,治理后村莊景觀優美,河道水質清潔,人居條件舒適,村民的文明意識也大幅增強。
實踐證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生產方式、農民對生活品質的需求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可有效推動農村產業發展和人居環境改善,解決農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對于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有效保護水土資源,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帶動山丘區群眾脫貧致富,實現山更綠,水更清,人更富,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是可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支撐和保障的一項重要基礎工程。
1.3.4 全面提升了生態環境質量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態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在新形勢下,黨中央、國務院對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對加強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明確要求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做出重要部署。黨中央、國務院相繼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全方位部署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作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以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應用系統工程思路統籌建設綠水青山的理念,成效顯著。
例如南京市高淳區國際慢城(椏溪)小流域于2016年被命名為被“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清潔小流域建設工程”,建設前,村莊道路只有主干道路全部硬化,次要道路以泥濘道路為主。老百姓出行不便,經常“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降雨量雖豐富但降雨時間比較集中,基本農田灌溉得不到保證,年際間旱澇經常發生,生產生活條件得不到保障,人均收入較低。同時由于未修建污水處理設施,村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庫塘,嚴重影響村民飲用水安全。通過水土流失治理、生活垃圾處置、農村污水處理及村莊環境整治,大力推進國際慢城生態文明清潔小流域建設,圍繞小流域治理、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面源污染防治、生態修復、高效有機農業建設等六大工程建設,形成了防控體系完善、人居環境優美、運行管理規范、防治效益突出、示范作用明顯的新局面。
2010年7月,與高淳縣結為友好城市的意大利波利卡市市長、世界慢城(一種放慢生活節奏的城市形態)聯盟副主席安杰羅·瓦薩羅到訪,看了依山傍水、鳥語花香、樹木蔥蘢的椏溪鎮生態之旅風光帶,感到十分驚訝,認為這里的一切,完全符合“國際慢城”的標準。2010年11月27日,在蘇格蘭舉行的國際慢城會議上,高淳“椏溪生態之旅”被世界慢城聯盟正式授予“國際慢城”稱號,成為中國第一個國際慢城。國際慢城(椏溪)生態文明清潔小流域的建設,進一步放大了“慢城”生態優勢,凸顯慢城特色,最終實現了產業發展與生態發展的良性互動,實現了美麗鄉村與富民增收的雙贏。如今的“慢城”,已呈現出了春天看油菜花、秋天采摘果實的喜人景象,慢生活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人們在這里返璞歸真,散發出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交融的韻味。生態清潔小流域與慢城相融相生,生態文明的理念將繼續為慢生活理念注入新的活力。
1.3.5 促進了當地產業結構的優化
各地通過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在改善生態和人居環境的同時,也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投資環境,為當地經濟結構由單一農業生產向生態旅游、休閑觀光、綠色產業多元化發展創作了重要機遇和條件,許多地方走上了通過保護生態環境帶動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以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為基礎,在一些具有山水、民俗旅游資源優勢的地區,當地政府和水利水保部門圍繞“水”做文章,充分挖掘當地資源優勢,開創了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新局面。以南京市為例,2005年,南京市江寧區水利部門對石塘小流域開展治理,疏浚了5.7km河道,開挖清淤32座塘壩,打造出石塘小流域生態、清潔的水環境。有了良好的水環境后,2007年,江寧區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主投,群眾參與”的模式,由區政府牽頭多部門對石塘進行集中治理開發,同時引進社會企業投資進駐開發旅游資源。2011年,水利部門繼續深入推進石塘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編制了《石塘生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方案》《石塘竹海旅游區水系景觀設計》,投入1800萬元對石塘村進行水環境綜合整治,發掘“水文化”內涵,進一步提升了水景觀質量。經過一系列打造,石塘小流域的人居環境、交通設施、生產條件和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改善,成功打造出“石塘竹海”等旅游景區,休閑觀光產業因此迅速發展起來,節假日石塘小流域內游人如織。南京市溧水縣在實施小流域治理的基礎上,通過水系溝通工程,對境內的12個小流域進行資源整合、統一開發,發展出規模可觀的現代生態農業園和影視基地。
再以四川省為例,瀘州市納溪區清溪河于2016年被命名為被“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清潔小流域建設工程”。瀘州市納溪區清溪河按照“生態治理、生態修復、生態保護、生態產業”多方結合的工作思路,對該區域開展山水田林路水土保持綜合生態治理,通過在小流域實施“最美生態環境、最美生態旅游、最美生態農業”等項目建設,將清溪河打造為具有當地特色的生態清潔小流域示范亮點。同時,搶抓瀘州列入“第一批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機遇,在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中響亮提出建成“中國最美小流域”的終極目標,將納溪建成“綠色產業基地、秀美人文納溪”。通過實施護岸措施、整地措施、污染源治理、生態水系、林草植被修復等,徹底改善了該區域的生態環境。特色生態農家樂、特色農業花卉園、葡萄生態采摘園、“九色甜元”農業觀光體驗園、特色生態有機茶園、優質草坪等連片農業生態園,已成為當地鄉村特色休閑農業生態觀光基地;中國首個以白酒精神文化為領地的綠色“酒鎮·酒莊”,花期覆蓋春、夏、秋、冬的“花田酒地”以及“歡天酒地漂流”等項目的相繼建成,讓清溪河流域成為人們旅游、觀光、休閑、放松的理想之地;農民增收增強了老百姓對水土保持生態治理的滿意度和支持度,企業增效提高了社會參與水土保持生態治理的積極性,實現了“最美生態環境小流域、最美生態旅游小流域、最美生態農業小流域”的規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