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技術
- 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組織編寫 楊進懷主編
- 2957字
- 2021-10-22 21:35:05
1.2 生態清潔小流域的概念、建設理念及意義
1.2.1 生態清潔小流域的概念
小流域是指地表水及地下水分水線所包圍的集水單元,一般面積不超過50km2。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是傳統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發展、提高和完善。
北京市地方標準《生態清潔小流域技術規范》(DB11/T 548—2008)將生態清潔小流域定義為:流域內水土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溝道基本保持自然生態狀態,行洪安全,人類活動對自然的擾動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之內,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人與自然和諧,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小流域。
水利部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行業標準《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技術導則》(SL 534—2013)則將生態清潔小流域定義為:在傳統小流域綜合治理基礎上,將水資源保護、面源污染防治、農村垃圾及污水處理等結合到一起的一種新型綜合治理模式。其建設目標是溝道侵蝕得到控制、坡面侵蝕強度在輕度(含輕度)以下、水體清潔且非富營養化、行洪安全,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小流域。
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是傳統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繼承和發揚,與傳統小流域綜合治理相比,生態清潔小流域更加注重生態、自然、系統的理念,更加關注水土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更加關注生存環境的健康宜居,更好地體現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思路。
1.2.2 建設理念
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理念是十幾年來實踐經驗的提煉,是對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科學內涵的認識,是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應遵循的基本方向。
1.2.2.1 生態優先
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小流域規劃突出生態優先,措施布局注重與自然景觀相協調,注重保護本地生物多樣性,采取近自然治理措施修復被過度人工化的溝渠和小型水體,保護河湖水系的健康生命。
1.2.2.2 綠色發展
流域內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降低能耗和物耗,推廣生活垃圾資源化,實施污水處理工程,開展節水灌溉,從源頭開展清潔生產,減少污染物的產生與排放。
1.2.2.3 生態安全
拓寬行洪空間,實施泥石流危險區移民搬遷,實施防護工程,開展安全教育,建立監測預警系統,保障小流域內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流域內的生態安全。
1.2.2.4 系統建設
堅持山水林田路村統一規劃,攔蓄灌排節治污,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服務新農村建設,解決好小流域水土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問題。
1.2.2.5 統籌推進
堅持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統籌;堅持多學科多部門相統籌;堅持區域統籌。統籌好小流域與大流域的關系、小流域與功能區定位的關系。
1.2.3 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意義
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是民生建設的重要抓手,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舉措。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連續多年被中央一號文件列為重點工程,并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和《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隨著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工作的深入開展,國家也將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作為水源保護的重要舉措,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意義和成效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1.2.3.1 推動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傳承和創新
1980年,水利部在山西省吉縣召開了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座談會,標志著水土保持從單項措施到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開始。經過多年的實踐,小流域綜合治理形成了“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攔蓄灌排節綜合治理”的模式,實現了從單一治理到防治并重,從追求生態效益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籌兼顧的轉變。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程序、資金來源、管理方式等都是按照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開展的,繼承了小流域綜合治理成功經驗。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環境質量的需求也不斷提高,在這一前提下,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者在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深度和廣度上進行了積極探索,在規劃、治理目標與理念、治理措施等方面不斷創新,提出了“以水源保護為中心,構筑‘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的理念。
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既是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提高的必然要求,也是城鄉居民對水環境的要求、水質的要求和休閑旅游的要求。在傳統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基礎上,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具有以下5個新的特點。
(1)理念新。突出水源保護、堅持生態優先,強調與當地自然景觀相協調,加強水質保護。
(2)思路新。以“三道防線”為布局,“養山保水、進村治水、入川護水”,不論是大流域還是小流域,都按這個布局,思路清楚,簡單明了,不論是農民還是干部都容易理解和接受。
(3)目標新。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是比過去更高層次的水土保持,而且突出以“水”為主線。在防治水土流失、理水保土的基礎上,突出水源保護,強調對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服務新農村建設和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4)措施新。除了傳統措施外,在坡面、溝道的基礎上,增加了村莊,突出村莊及周邊的環境整治、水體的自然修復,增加了農村污水、垃圾處理等很多新的措施,還包括政策等非工程措施。
(5)機制新。建立了部門行業的協作機制、生態補償機制、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機制、流域水務站和農村水管員機制等。
1.2.3.2 豐富和發展了水土保持的理論與實踐
我國開展水土流失防治以來,水土保持工作與時俱進,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和完善。半個多世紀以來,水土保持從單項措施到小流域綜合治理,從單一治理到防治并重,從講求生態效益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籌兼顧,從涉農水保到非農領域水保,從人工治理到人工治理同生態自我修復結合,從單個小流域到集中連片、規模治理,水土保持不斷豐富、創新和發展,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水土保持只有不斷地拓展發展空間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可以說,水土流失防治的過程,也就是水土保持不斷發展的過程。生態清潔小流域,是水土保持適應新時期要求的新發展。在小流域內劃分“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從山頂到河邊,全流域進行系統治理與保護,從空間上進行了全覆蓋。在每道防線內,有針對性地開展了不同的措施,層層防護,保護了水資源和土壤資源,改善了水環境和人居環境;在治理對象上,增加了污水、垃圾、廁所、面源污染等內容,是水土保持外延的拓展和內涵的深入,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水土保持的理論,也必將在更加廣闊的范圍內服務公眾、服務社會。
1.2.3.3 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中央、國務院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出發,做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部署,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落實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部署,必須從經濟社會各個方面、各個微觀單元入手采取措施。
山區的小流域多數是城市供水水源地,是當地居民生產生活的家園,也是城市居民休閑游憩的理想場所。針對每一條小流域,通過工程、林草、農業、管理等措施的有機結合,從源頭上減少土壤中的養分流失,對化肥、農藥等污染物就地控制、就地降解,對村莊的污水和垃圾進行治理,建成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生產穩定發展的生態清潔小流域,從而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生態清潔小流域的建設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保護并改善環境,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維護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清潔小流域的建設符合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需求,隨著經濟發展,物質水平的提高,人民對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生態清潔小流域的建設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符合水土保持自身發展的需求。
- 計算流固耦合動力學及其應用(水科學博士文庫)
- 水質理化指標檢測工作頁
- 2015中國水利發展報告
- 河床組成勘測調查技術與實踐
- 水庫調度方式與泥沙淤積形態關系研究
- 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管理研究
- 水力機組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
- 巖土工程勘察技術
- 城市供水與地下管網
- 貴州區域干旱演變特征及預測模型研究
- 水利科技貢獻率測算及科研成果評價體系研究
- 水土保持與水生態保護實務
- 水資源綜合管理
- 中國水利教育協會20年
- The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of 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s(China-ASEAN Clean Energy Capacity Building Program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