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成果報告(上冊)
- 山西省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編著
- 4711字
- 2021-10-22 18:33:02
第7章 水土保持情況普查
7.1 水土保持普查成果
7.1.1 土壤侵蝕
1.水力侵蝕
在山西省境內水力對土壤的侵蝕面積為70282.57km2,其中輕度侵蝕26706.92km2,中度侵蝕24171.75km2,強烈侵蝕14068.72km2,極強烈侵蝕4277.48km2,劇烈侵蝕1057.70km2。
2.風力侵蝕
本次風蝕普查的范圍是朔州市的朔城區、平魯區、右玉縣,忻州市的河曲縣、偏關縣、五寨縣、神池縣及大同市的新榮區、左云縣共9個縣(區)。在山西境內風力對土壤的侵蝕面積為63.06km2,其中輕度侵蝕60.97km2,中度侵蝕2.09km2。
7.1.2 侵蝕溝道
山西省侵蝕溝道普查涉及6個市的39個縣,其中高塬溝壑區涉及3個市的6個縣,丘陵溝壑區涉及4個市的2個縣。全省共提取侵蝕溝道108908條,溝道面積3202458.61hm2,其中:在高塬溝壑區溝道數量為34902條,溝道面積968182.97hm2;丘陵溝壑區溝道數量為74006條,溝道面積2234275.64hm2。
在提取的侵蝕溝道中,長度≥500m、<1000m的溝道91786條,溝道面積2087995.4hm2;長度≥1000m的溝道17122條,溝道面積1114463.21hm2。在高塬溝壑區中,長度≥500m、<1000m的溝道29198條,溝道面積625528.83hm2;長度≥1000m的溝道5704條,溝道面積342654.14hm2。在丘陵溝壑區中,長度≥500m、<1000m的溝道62588條,溝道面積1462466.57hm2;長度≥1000m的溝道11418條,溝道面積771809.07hm2。
7.1.3 水土保持措施
1.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工程
截止到2011年底,山西省水土保持措施普查現狀數量為50482.5km2,占全省行政區面積的32.3%,治理度為46.5%,其中:梯田819373.3hm2,占16.2%;壩地121129.2hm2,占2.4%;基本農田484273.1hm2,占9.6%;喬木林1697898.2hm2,占33.6%;灌木林716569.4hm2,占14.2%;經濟林451933.9hm2,占9%;種草122496.6hm2,占2.4%;封禁治理620412.1hm2,占12.3%;其他措施14163.8hm2,占0.3%。淤地壩分布在全省10個市的85個縣(市、區),普查現狀數量為18007座,已淤地面積25751.4hm2,其中治溝骨干工程1116座,中型淤地壩774座,小型淤地壩16117座。小型蓄水保土工程中點狀工程、線狀工程分別分布在全省11個市的93個縣(市、區)和9個市的40個縣(市、區),普查現狀數量點狀的有213439個,線狀的有2657.5km。山西省水土保持措施面積及比例見圖7-1,山西省淤地壩數量與比例見圖7-2。
黃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分布在全省10個市的85個縣(市、區)。普查現狀面積為32139.2km2,占流域面積的33.1%,占全省水土保持措施普查面積的63.7%,治理度為45.7%。其中:梯田569788.2hm2,占17.7%;壩地77136hm2,占2.4%;其他基本農田336084.2hm2,占10.5%;喬木林1038619.2hm2,占32.3%;灌木林419301.4hm2,占13%;經濟林341319.1hm2,占10.6%;種草74214hm2,占2.3%;封禁治理345556.8hm2,占10.8%;其他措施11901.5hm2,占0.4%。淤地壩分布在全省9個市的65個縣(市、區),普查現狀數量為17676座,已淤地面積24945.8hm2。小型蓄水保土工程中點狀工程、線狀工程分別分布在全省9個市的66個縣(市、區)和8個市的23個縣(市、區),普查現狀數量點狀工程156750個、線狀工程1738.4km。黃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面積與比例見圖7-3。

圖7-1 山西省水土保持措施面積及比例

圖7-2 山西省淤地壩數量與比例
海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分布在全省9個市的46個縣(市、區)。普查現狀面積為18343.3km2,占流域面積的31%,占全省水土保持措施普查面積的36.3%,治理度為48.1%。其中:梯田249585.1hm2,占13.6%;壩地43993.2hm2,占2.4%;基本農田148188.9hm2,占8.1%;喬木林659279hm2,占35.9%;灌木林297269hm2,占16.2%;經濟林110614.8hm2,占6%;種草48282.6hm2,占2.6%;封禁治理274855.6hm2,占15%;其他措施2262.3hm2,占0.2%。淤地壩分布在全省6個市的27個縣(市、區),普查現狀數量為331座,已淤地面積805.6hm2。小型蓄水保土工程中點狀工程、線狀工程分別分布在全省8個市的34個縣(市、區)和6個市的18個縣(市、區),普查現狀數量點狀工程56689個、線狀工程919.1km。
海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面積與比例見圖7-4。

圖7-3 黃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面積與比例

圖7-4 海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面積與比例
2.水土保持治溝骨干工程
水土保持治溝骨干工程分布在全省8個市的49個縣(市、區),陽泉、長治、晉城3市未予涉及,普查總數量為1116座。按所屬項目劃分:黃河中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603座,占54.03%;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壩工程355座,占31.81%;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黃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貸款項目、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共6座,占0.54%;其他項目(上述項目以外)152座,占13.62%。按庫容劃分:庫容在50萬~100萬m3的有938座,占84.05%;庫容在100萬m3以上的178座,占15.95%。
7.2 普查成果分析
7.2.1 土壤侵蝕
1.水力侵蝕成果分析
(1)水力侵蝕面積。
在本次普查成果中,山西境內水力對土壤的侵蝕面積為70282.57km2,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4.97%;20世紀末全國第二次遙感調查時山西省水力侵蝕面積為92863km2,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9.42%。兩次相比水土流失面積相差22580.4km2,減少了24.32%,侵蝕面積率下降了14.45%。由此表明,近10余年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成效較為顯著。
(2)水力侵蝕強度。
山西省輕度侵蝕面積26706.92km2,占水蝕面積的38.00%;中度侵蝕面積24171.75km2,占水蝕面積的34.39%;強烈侵蝕面積14068.72km2,占水蝕面積的20.02%;極強烈侵蝕面積4277.48km2,占水蝕面積的6.09%;劇烈侵蝕面積1057.70km2,占水蝕面積的1.5%。山西省不同強度水力侵蝕面積及比例見圖7-5。

圖7-5 山西省不同強度水力侵蝕面積及比例
與第二次遙感調查成果相比,輕度侵蝕所占比例增加5.62%,中度侵蝕所占比例減少3.96%,強烈侵蝕所占比例增加7.56%,極強烈侵蝕所占比例減少2.52%,劇烈侵蝕所占比例減少6.7%。兩次相比,總體侵蝕強度降低,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水土保持成效顯著。
(3)水力侵蝕總體狀況。
山西省境內的水力侵蝕作用主要分布在黃土丘陵溝壑區、黃土殘塬(高塬)溝壑區、黃土丘陵緩坡風沙區、黃土丘陵階地區、土石山區五個類型區,與第二次遙感調查相比,全省水力侵蝕面積減少,強度降低。水力侵蝕主要以輕度、中度侵蝕為主,中度以下侵蝕面積50878.67km2,占水蝕面積的72.39%,主要分布在黃土丘陵緩坡風沙區、黃土丘陵階地區和土石山區;強烈以上侵蝕面積19403.9km2,占水蝕面積的27.61%,主要集中在黃河東岸的黃土丘陵溝壑區與黃土殘塬(高塬)溝壑區。黃土丘陵緩坡風沙區由于處于水蝕、風蝕交錯區,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均較為嚴重。
2.風力侵蝕成果分析
(1)風力侵蝕面積。
在本次普查中將復合侵蝕面積歸并到水力侵蝕面積后,全省風力侵蝕面積為63.06km2,僅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0.04%,風蝕面積很小。
(2)風力侵蝕強度。
全省輕度風蝕面積60.97km2,占風蝕總面積的96.67%;中度風蝕面積2.09km2,僅占風蝕總面積的3.33%。風蝕以輕度為主,不太嚴重。
(3)風力侵蝕總體狀況。
水力和風力復合侵蝕區歸并到水力侵蝕區后,全省風力侵蝕強度為中輕度侵蝕,且以輕度侵蝕為主,主要集中在晉西北長城沿線的黃土丘陵緩坡風沙區,這一區域風力資源豐富,屬風電開發區,符合客觀實際。
7.2.2 侵蝕溝道
1.侵蝕溝道數量
從侵蝕溝道數量分布情況看,主要分布在水土流失嚴重的丘陵溝壑區,數量占絕大多數。丘陵溝壑區溝道條數有74006條,占普查總條數的67.95%;高塬溝壑區溝道條數有34902條,占總條數的32.05%。全省溝道數量最多的縣是丘陵溝壑區的臨縣,有7832條;溝道數量最少的縣是高塬溝壑區的河津市,有469條。
2.侵蝕溝道面積
從侵蝕溝道面積分布情況看,主要分布在水土流失嚴重的丘陵溝壑區,溝道面積與溝道條數一樣也是占絕大多數。普查溝道總面積3202458.61hm2,其中:丘陵溝壑區溝道面積2234275.64hm2,占69.77%;高塬溝壑區溝道面積968182.97hm2,占30.23%。全省溝道面積最大的縣是丘陵溝壑區的興縣,面積為200864.97hm2;溝道面積最小的縣是高塬溝壑區的河津市,面積僅10745.04hm2。
3.侵蝕溝道長度級別
從侵蝕溝道長度分級情況看,長度≥500m、<1000m的溝道條數91786條,占總條數的84.28%,溝道面積2087995.4hm2,占溝道總面積的65.2%;長度≥1000m的溝道17122條,占總條數的15.72%,溝道面積1114463.21hm2,占溝道總面積的34.8%。侵蝕溝道以短小溝道為主。
4.侵蝕溝道普查與實際情況的吻合程度
本次侵蝕溝道普查僅涉及高塬溝壑區、丘陵溝壑區兩個侵蝕類型區。丘陵溝壑區由于地形破碎,暴雨集中,植被不良,水土流失嚴重,侵蝕溝道發育活躍,溝頭前進、溝壁擴張速度較快,故侵蝕溝道不僅數量多,而且面積也大;高塬溝壑區塬面較大,溝深坡陡,加之暴雨、植被、土壤等多種自然因素影響,侵蝕溝道發育亦比較活躍,但侵蝕程度次于丘陵溝壑區,故侵蝕溝道數量相對較少,面積也相對較小。通過與普查區地形地貌、土壤類型、植被類型、水土流失類型及分布對比,侵蝕溝道的分布符合地形地貌的分布特點,也與土壤類型、植被類型、水土流失類型分布規律比較吻合。
7.2.3 水土保持措施
1.水土保持措施普查面積、治理度與統計數據對比
山西省水土保持措施普查現狀面積為50482.5km2,統計的累計治理面積為55606.6km2,普查比統計減少5124.1km2,減少9.2%。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度普查數據為46.5%,統計數據為51.2%,普查比統計少4.7%。
本次普查,梯田819373.3hm2,比統計增加82160.1hm2;壩地121129.2hm2,比統計減少43493.9hm2;基本農田484273.1hm2,比統計減少7756.3hm2;喬木林1697898.2hm2,比統計減少293399.3hm2;灌木林716569.4hm2,比統計增加53465.5hm2;經濟林451933.9hm2,比統計減少155433hm2;種草122496.6hm2,比統計減少101423.7hm2;封禁治理620412.1hm2,比統計減少60692.6hm2;其他措施14163.8hm2,因統計無此項內容而無法對比。
普查數據和統計數據相比存在差異的原因為:①統計是在每年的初步治理面積基礎上逐年累計,對受洪澇、干旱、霜凍等自然災害影響,喪失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面積并未核減,而本次普查的成果數據是保存下來的現狀治理面積;②本次普查要求各項治理措施不能重復填寫,但統計中存在重復統計的現象,如在梯田、壩地中種植林草形成的重復統計,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面積在封禁面積中的重復統計,以往的低標準初步治理面積在以后進行了高標準治理所形成的重復統計;③本次普查的基本農田、水土保持林、經濟林、種草等措施的地塊面積均要求大于0.1hm2,封禁治理地塊面積要求大于10hm2,且林草郁閉度達80%以上,而統計數據是所有地塊每年的累計治理面積;④由于城鎮外擴及生產建設項目占用了水土保持治理成果面積的在統計數據中未進行核減。
2.淤地壩普查數量與統計數據對比
山西省淤地壩普查數量為18007座,統計數據為44342座,本次普查比統計減少26335座,主要是小型淤地壩數量減少較多。
(1)治溝骨干工程(骨干壩)。
治溝骨干工程普查數量為1116座,統計數量為1223座,普查比統計凈減少107座(減少136座,增加29座),減少8.7%。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庫容不達治溝骨干工程標準降為中型淤地壩的41座,占減少數的30.1%;企業占用改變功能的13座,占減少數的9.6%;統計數據中重復統計的69座,占減少數的50.7%;庫容超出500萬m3以及正在建設的13座,占減少數的9.6%。另外,因本年度剛驗收等原因未納入原統計數據的有27座,從中型淤地壩升為治溝骨干工程的新增29座。
(2)中型淤地壩。
中型淤地壩普查數量為774座,統計數量為708座,普查比統計凈增加66座(增加76座,減少10座),增加9.3%。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庫容不達治溝骨干工程標準降為中型淤地壩的41座,占增加數的53.9%;統計數據中未統計的30座,占增加數的39.5%;其他部門修建的5座,占增加數的6.6%。另外,因正在建設、已失去淤地壩功能等原因納入原統計數據的有7座,庫容不達中型淤地壩標準降為小型淤地壩的有1座,從中型淤地壩升為治溝骨干工程的有2座,共減少10座。
(3)小型淤地壩。
全省小型淤地壩普查數量為16117座,統計數量為42411座,普查比統計凈減少26294座(減少26492座,增加198座),減少62%。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庫容不夠小型淤地壩標準的17739座,占減少數的67%;已失去淤地壩功能的7750座,占減少數的29.2%;企業或其他占用改變功能的946座,占減少數的3.6%;統計數據中重復統計、正在建設以及歸入水利工程基本情況普查中統計為塘壩的共57座,占減少數的0.2%。另外,因其他部門修建等原因未納入原統計數據的有197座,從中型淤地壩降為小型淤地壩的有1座,共新增198座。
3.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數據與實際情況的吻合程度
從以上水土保持措施的數量、結構分析看,本次普查的水土保持措施數量符合目前各地的實際情況,水土保持措施結構與各地的治理特點、多年來的治理項目安排及投資規模大小基本上相吻合。措施中的梯田、壩地等基本農田建設工程和溝道攔泥工程,主要集中在呂梁山區黃河沿岸一帶;經濟林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地區;水土保持喬木林、灌木林及封禁治理措施在全省各地均數量較大。例如淤地壩,呂梁、忻州、臨汾3市共16312座,占普查總數的90.6%,這3個市的多數縣位于沿黃地帶,屬黃河中游多沙粗沙集中來源區,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因此建設的淤地壩工程多。作為山西省治溝工程的重點項目——黃河中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和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壩工程共958座,占本次普查總數的85.8%,與項目建設投入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