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河湖開發治理保護情況普查

6.1 河湖開發治理保護普查成果

6.1.1 河湖取水口

1.數量與分布

山西省境內河湖取水口共有2614個。其中規模以上807個,占總體數量的30.87%;規模以下1807個,占總體數量69.13%。山西省河湖取水口數目按行政區分布情況見表6-1。

表6-1 山西省河湖取水口數量按行政區劃分布情況表 (單位:個)

2.2011年取水量

山西省河湖取水口總供水人口為791.88萬人,總灌溉面積為817.90萬畝,2011年總取水量為339424.55萬m3。其中:規模以上河湖取水口2011年取水量321557.51萬m3,占總取水量的94.74%;規模以下河湖取水口2011年取水量17867.04萬m3,占總取水量的5.26%。山西省河湖取水口供水人口、灌溉面積、2011年取水量指標按行政區劃分布情況見表6-2。

表6-2 山西省河湖取水口供水人口、灌溉面積、取水量按行政區劃分布情況

續表

從取水水源來看,山西省河湖取水口以從河流取水為主,水庫取水次之,湖泊取水最少。經普查統計,從河流取水的取水口共有2323個,占總取水口數目的88.87%,2011年總的取水量為221802.90萬m3;從水庫取水的取水口共有290個,占總取水口數目的11.09%,2011年總的取水量為117616.05萬m3;從湖泊取水的取水口僅有2處,占總取水口數目的0.04%,2011年總的取水量為5.6萬m3。

山西省河湖取水口按取水水源類型按行政區劃分布情況見表6-3。

表6-3 山西省河湖取水口按取水水源類型按行政區劃分布情況

從取水用途看,山西省河湖取水口取水主要用于農業、城鄉供水、一般工業、火(核)電和生態環境,其中:農業取水口有1973個,占總取水口數目的75.48%,2011年總的取水量為273272.48萬m3;城鄉供水取水口有458個,占總取水口數目的17.52%,2011年總的取水量為36090.33萬m3;一般工業取水口有154個,占總取水口數目的5.89%,2011年總的取水量為11557.05萬m3;生態環境取水口有18個,占總取水口數目的0.69%,2011年總的取水量為9212.93萬m3;火(核)電取水口有11個,占總取水口數目的0.42%,2011年總的取水量為9291.76萬m3

山西省河湖取水口按取水用途分行政區劃統計結果見表6-4。

表6-4 山西省河湖取水口按取水用途分行政區劃統計結果表

6.1.2 入河湖排污口

1.數量與分布

山西省境內入河湖排污口共有1149個,其中:規模以上有349個,占總數量的30.37%;規模以下有800個,占總數量的69.62%。規模以上排污口中工業排污口128個,生活排污口98個,混合排污口123個。入河湖排污口數量按地級行政區劃統計詳見表6-5。

表6-5 山西省入河湖排污口數量按地級行政區劃統計結果

2.規模以上入河湖排污口廢污水量

全省規模以上入河湖排污口,2011年排出廢污水量為45715.17萬t,其中:工業污水9924.40萬t,占總量的21.71%;生活污水14462.09萬t,占總量的31.63%;混合污水21328.68萬t,占總量的46.66%。登記或批準的入河湖排污口排出的廢污水量為22159.92萬t,占總量的48.47%;未登記或批準的入河湖排污口排出的廢污水量23555.25萬t,占總量的51.53%。據2011年度環境統計顯示,山西省廢水排放量總計116219.94萬t,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39753.11萬t,生活污水排放量76439.06萬t。山西省入河湖排污口廢污水量按行政區劃、水資源分區分布情況見表6-6。

表6-6 山西省入河湖排污口主要指標按行政區劃分布情況表

續表

從排入水域類型來看,山西省規模以上入河湖排污口數目以排入河流為主,排入水庫次之,排入湖泊最少。經普查統計,排入河流的排污口有339個,占總排污口數目的97.13%,2011年總排污量為43419.31萬t;排入水庫的排污口有8個,占總排污口數目的2.29%,2011年總的排污量為851.08萬t;排入湖泊的排污口有2個,占總排污口數目的0.58%,2011年總的排污量為1444.78萬t。山西省入河湖排污口按排入水域主要類別分行政區劃情況見表6-7。

表6-7 山西省入河湖排污口按排入水域類別分行政區劃分區統計結果表

續表

從入河湖排污口廢污水量的主要來源地及排污口數量多少看,全省規模以上入河湖排污口分別來源于工業企業直排、生活直排、城鎮污水處理廠、市政直排與其他方面等。經普查:來源于工業企業直排的排污口有176個,占總排污口數目的50.43%,2011年排污量為12316.52萬t;來源于生活直排的排污口有70個,占總排污口數目的20.06%,2011年排污量為8661.57萬t;來源于城鎮污水處理廠的排污口有56個,占總排污口數目的16.05%,2011年排污量為18804.69萬t;來源于其他方面的排污口有25個,占總排污口數目的7.16%,2011年排污量為1414.90萬t;來源于市政直排的排污口有22個,占總排污口數目的6.30%,2011年排污量為4517.49萬t。山西省入河湖排污口按廢污水量主要來源分行政區劃情況見表6-8。

從排污口入河湖排污方式看,全省入河湖排污口按排污口數目排序分別是明渠、暗管、其他、涵閘、泵站和潛沒。經普查統計:以明渠方式排入河湖的排污口有178個,占規模以上排污口的51.00%,2011年廢污水量為20393.02萬t;以暗管方式排入河湖的排污口有143個,占規模以上排污口的40.97%,2011年廢污水量為21560.62萬t;以其他方式排入河湖的排污口有9個,占規模以上排污口的2.58%,2011年廢污水量為691.52萬t;以涵閘方式排入河湖的排污口有8個,占規模以上排污口的2.29%,2011年廢污水量為1197.06萬t;以泵站方式排入河湖的排污口有6個,占規模以上排污口的1.72%,2011年廢污水量為1608.36萬t;以潛沒方式排入河湖的排污口有5個,占規模以上排污口的1.43%,2011年廢污水量為264.59萬t。山西省入河湖排污口按排入河湖方式分行政區劃情況見表6-9。

6.1.3 河湖治理情況

1.河流治理情況

山西省達到普查標準的河流共有434條,填報的治理保護河段普查表共有781張,河段總長度為20411.51km。有防洪任務的河段長度為9715.83km,其中防洪標準<10年的河段長度1386.28km,防洪標準<20年且≥10年的河段長度4599.25km,防洪標準<30年且≥20年的河段長度2802.57km,防洪標準<50年且≥30年的河段長度646.61km,防洪標準<100年且≥50年的河段長度217.82km,防洪標準≥100年的河段長度63.30km。已治理的河段長度為3237.40km,治理河段達標長度1807.61km,劃定水功能一級區河段長度2161.89km。山西省治理保護河段相關主要指標按地級行政區分布統計結果見表6-10。

從河道治理情況看,山西省有規劃的各防洪標準下已治理的河段總長度為3237.40km,其中:防洪標準<10年的河段長度325.93km,占治理河段總長度的10.07%;防洪標準<20年且≥10年的河段長度1476.85km,占治理河段總長度的45.62%;防洪標準<30年且≥20年的河段長度1008.60km,占治理河段總長度的31.15%;防洪標準<50年且≥30年的河段長度235.91km,占治理河段總長度的7.29%;防洪標準<100年且≥50年的河段長度142.74km,占治理河段總長度的4.41%;防洪標準≥100年的河段長度47.37km,占治理河段總長度的1.46%。

表6-8 山西省入河湖排污口按廢污水量主要來源分行政區劃統計結果表

表6-9 山西省入河湖排污口按排入河湖方式分行政區劃統計結果表

表6-10 山西省治理保護河段主要指標按地級行政區劃統計結果表

表6-11 山西省治理保護河段在各防洪標準下治理情況分行政區劃統計結果表 (單位:km)

有規劃的各防洪標準下治理達標的河段總長度為1807.61km,其中:防洪標準<10年的河段長度203.49km,占達標總長度的11.26%;防洪標準<20年且≥10年的河段長度737.31km,占達標總長度的40.79%;防洪標準<30年且≥20年的河段長度616.05km,占達標總長度的34.08%;防洪標準<50年且≥30年的河段長度143.16km,占總達標長度的7.92%;防洪標準<100年且≥50年的河段長度62.90km,占達標總長度的3.48%;防洪標準≥100年的河段長度44.70km,占達標總長度的2.47%。山西省治理保護河段在各防洪標準下治理情況分行政區劃統計結果見表6-11。

2.湖泊治理情況

山西省達到普查標準的湖泊有2個,即運城市鹽湖區的鹽池和硝池。環湖堤防長度分別為56.4km和3.25km,湖區內耕地面積分別為1.68萬畝和0.4萬畝,湖區內人口分別為0.41萬人和0人。兩個現狀條件下湖泊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堤防不達標、不完善、湖泊淤積、圍湖造田與水體污染。山西省治理保護湖泊相關主要指標統計結果見表6-12。

表6-12 山西省治理保護湖泊相關主要指標統計結果表

6.1.4 地表水水源地

1.數量與供水量

山西省地表水水源地共有76個,分布在除朔州外的10個地市。按水源類型分類,河流49個,水庫27個。

已劃分水源保護區的水源地數量為33個,分別是:太原市的汾河水庫水源地,陽泉市的上冶頭水庫水源地、原坪水庫水源地、娘子關排泄區水源地、尚怡水庫水源地、西水源水源地,晉城市的丹河北王莊水源地、沁水縣杏河萬慶園截潛流、沁水縣梅河大坪截淺流、陵川縣臺北水源地、陵川縣浙水水源地、陵川縣磨河水源地,晉中市的東源供水公司水源地、九京供水工程水源地、介休市洪山水源地、城市供水公司水源地、子洪水庫水源地、龐莊水庫水源地、昔陽縣關山水庫水源地、昔陽縣楊家坡水庫水源地、昔陽縣洪水潛流一水源水源地、昔陽縣洪水潛流二水源水源地、昔陽縣秦山水庫水源地、昔陽縣趙壁集中供水水源地、榆次區藺郊水源地、石匣水庫水源地,忻州市的娘子神鄉邢家溝河泉水源地、汾河源頭水源地、牛家莊泵水源地,運城市的太寬泉水源地、白沙河水庫水源地;臨汾市的臨汾市龍祠水源地、霍泉水源地。

山西省2011年供水量為38096.7609萬m3,供水人口為791.2250萬人。按取水水源類別分類,河流供水11511.1579萬m3,水庫供水26585.6030萬m3;按供水用途分類,城鄉生活供水4123.9323萬m3,城鎮生活供水33620.6586萬m3,鄉村生活供水352.1700萬m3。

山西省地表水水源地數量按地級行政區劃統計結果見表6-13。

2.水質監測與保護情況

(1)水源地監測及達標情況。

在山西省76處地表水水源地中,有水質監測的地表水水源地為61處,且監測結果全部達標;沒有水質監測的地表水水源地為15處。

(2)水源地保護情況。

在山西省76處地表水水源地中,已劃分水源地保護區的為33處,未劃分水源地保護區的為43處。

表6-13 山西省地表水水源地數量按地級行政區劃統計成果表

6.2 普查成果分析

6.2.1 河湖取水口

1.河湖取水口取水計量情況分析

山西省河湖取水口取水量獲取方式有計量記錄、綜合推算和其他三種。規模以上河湖取水口共有807個,2011年取水量為321557.5萬m3,占2011年總取水量的94.74%。取水量獲取方式為計量記錄的有258個,取水量為214075.3萬m3,占2011年總取水量的63.1%;獲取方式為綜合推算的有497個,取水量為94680.8萬m3;取得方式為其他的有52個,取水量為12801.4萬m3。

雖然規模以上河湖取水口有計量設施的僅占取水口總量的31.97%,但有計量記錄的取水量占2011年總取水量321557.5萬m3的66.6%,而采用綜合推算方式獲取水量的河湖取水口占61.59%,取水量卻占比較小,故取水口總取水量的獲取方式滿足科學要求,相對合理準確。如太原市計量率僅11.58%,但有計量記錄的取水量卻占本區域總取水量的88.9%。

各地級行政區規模以上河湖取水口取水計量方式具體情況統計詳見表6-14。

表6-14 山西省各行政區規模以上河湖取水口取水計量方式統計分析表

2.河湖取水口2011年取水量對比分析

山西省河湖取水口2011年的總取水量為339424.55萬m3,未普查河湖取水口取水量40531.39萬m3,調出供水量129147.98萬m3,調入供水量76162.06萬m3。2011年山西省地表水供水量為326970.00萬m3,與《2010年山西省水資源公報》比較,2011年普查數較2010年地表水總供水量294617萬m3增加32353.02萬m3。2011年地表水供水量普查成果與2010年《山西省水資源公報》中地表水供水量對比情況見表6-15。

普查中2011年地表水供水量較2010年的水資源公報地表水供水量增加,通過對比分析,主要原因為:①近年山西省加大水利工程建設力度,尤其是35項應急水源工程相繼建成;②新建、擴建了大型灌區和大型引水工程;③對百余座病險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故2011年取水口總供水量增加。同時,《山西省“十二五”發展規劃》的發布與實施,進一步加快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各地市新建的大中型企業用水量增加,特別是農業灌溉面積猛增100余萬畝,致使農業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太原市用水量減少的原因主要是2011年太原市一電廠節水改造等直接影響地表水供水量的減少。

表6-15 山西省2011年地表水供水量與2010年的水資源公報對比表 (單位:萬m3

3.河湖取水口畝均取水量對比分析

山西省劃定為農業取水的河湖取水口共1973個,2011年取水量為273272.48萬m3,取水口控制灌溉面積為817.9萬畝。由于畝均取水量為334.11m3,經濟社會用水典型調查的畝均毛用水量為259.87m3。由此可知,定義為農業取水口畝均取水量比經濟社會用水典型調查的畝均毛用水量每畝多用水74.24m3。山西省各地市畝均取水量對比分析詳見表6-16。

表6-16 山西省各地市畝均取水量對比分析表

對比山西省及各地市河湖取水口畝均取水量與經濟社會用水典型調查的畝均毛用水量指標,太原市、陽泉市、長治市、晉城市4個市的差異較大,出現差異較大的主要原因為:①定義為農業取水口的取水量中有部分是用于農業灌溉以外,亦同時為城鄉、工業以及生態環境供水,該取水口2011年所取水量為總取水量,沒有把定義為農業取水口取水量用于其他用途的用水量剔除出來,故出現畝均用水量偏大的現象,如汾河灌區取水口的水量不僅用于灌溉,還用于工業用水以及生態用水;②部分取水口為引調水取水口,位置雖然在本市,但其用水并不完全發生在本地區,而用于本行政區域之外的用水量未剔除出來,故使畝均用水量偏大,如汾河灌區取水口在太原市,而用水量大部分卻在晉中市。

6.2.2 入河湖排污口

本次普查中入河湖排污口2011年廢污水量為45715萬t,在山西省水資源公報中2010年廢污水量為71255萬t,相差25539萬t。入河湖排污口各行政區2011年廢污水量與水資源公報中2010年廢污水量對比分析詳見表6-17。

表6-17 2011年各行政區廢污水量與水資源公報數據對比情況表 (單位:萬t)

廢污水量相差較大的分別為太原市(13035.502萬t)、晉城市(6152.057萬t)。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為:①本次普查只統計規模以上入河湖排污口廢污水量,對規模以下排污口廢污水量沒有統計,另有大量非常小的沒有固定排污口的排污量未被登記,故普查統計排污量偏??;②發揮污水處理廠污染減排效力,將廢污水集中處理后使之成為能夠重復利用的中水,提高了污水回用率,減少了排入河湖的廢污水量;③加大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僅2010年就有28個城鎮污水處理廠建成,并對已建污水處理廠不斷完善管網配套,增強了廢污水的處理能力,經過處理的污水用于工業、綠化及農田灌溉,降低了廢污水排放量;④環保部門對相關企業排放不達標、污染嚴重的項目實施關停淘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廢污水排放量;⑤有計量記錄的排污口很少,在統計廢污水量時有一定難度,部分排污口管理單位采用綜合推算或其他方式上報的廢污水量偏小。

6.2.3 河湖治理情況

1.與河湖名錄對比

本次普查山西省治理保護河流有434條,治理保護湖泊2個。經普查過程中不斷的審核、匯總、修正,并與山西省河湖組編制的河湖名錄參考對比,不存在河流與湖泊多報與漏報問題。

2.治理保護河段主要指標對比分析

山西省治理保護河段總長為20411.51km,其中:有防洪任務的河段長度9715.83km,占總長度的47.60%;治理河段長度3237.4km,占有防洪任務的河段長度的33.32%;治理河段達標長度1807.61km,占治理河段長度為55.84%。山西省各地市河流治理保護情況主要指標對比分析見表6-18。

表6-18 山西省各地市治理保護河段主要指標匯總分析表

山西省對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治理情況偏低,尤其是運城市、長治市和忻州市,屬實際情況。近年來由于對100km2以上河流沒有做過全面的統一規劃,只對省管五大河流中汾河、滹沱河進行過較全面的規劃和治理,規劃長度和治理長度均較其他河流高。市、縣兩級行政區因財政有限,極少對轄區內的河流進行系統治理,一般只對轄區內河流的危險河段進行局部短暫的維修、養護和加固,以求達到行洪暢通和不危及兩岸安全即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牟定县| 会宁县| 项城市| 桃园市| 大关县| 拜城县| 大连市| 岳西县| 田阳县| 南雄市| 肥东县| 滁州市| 自贡市| 正蓝旗| 德格县| 长沙市| 华阴市| 贡嘎县| 房产| 汶上县| 定南县| 北安市| 离岛区| 威信县| 黔江区| 定边县| 微山县| 永泰县| 瑞安市| 温州市| 吉隆县| 东源县| 平罗县| 新邵县| 新沂市| 商河县| 固原市| 灌阳县| 包头市| 蕉岭县| 正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