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巴爾扎克的逆境逐夢》
- 人間筆話
- 極致至神
- 5071字
- 2023-05-14 21:44:09
在探尋文學之路的征程中,我邂逅了巴爾扎克的生平故事,那跌宕起伏、充滿坎坷的經歷,猶如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既給予我莫大鼓舞,又似熊熊烈火,點燃了我心底想成為新時代文壇新星的熾熱渴望。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幾部小說創作下來,我依舊默默無聞,在文學的浩瀚海洋里,不過是一朵毫不起眼的小浪花。起初,我著實不太敢提筆為巴爾扎克這般世界級文豪撰文,畢竟,他們宛如人類史上璀璨奪目的明珠,靈魂卓越非凡,深諳人生浪漫真諦,珍視生命寶貴,懷揣理想且矢志不渝,任逆境狂風呼嘯,也絕不改初心,始終昂首挺胸、迎難而上。拿自己這點小波折與巴爾扎克一生的磨難相提并論,仿若在巍峨高山旁的小土丘上揚言比肩,著實有自不量力、妄自尊大之嫌。要知道,在這茫茫人世間,數億人之中,僅有寥寥數位能堅守初心,披荊斬棘,最終站在文學殿堂的巔峰熠熠生輝,巴爾扎克便是其中熠熠生輝的一位。此刻,我懷著崇敬之心,為他那充滿傳奇色彩、意義非凡的一生,唱響贊歌。
“假若你問我生命究竟是什么,我便用我的筆頭以及短暫而又充實一生來告訴你,苦難可以激發人無窮的潛力,逆境可以造就天才茁壯成長。我今日所得到榮譽,是在你不曾看到的背后,我所遭受到的委屈、無數次的挫折,和承受莫大的孤獨感之后,觀察到市井人物,世態炎涼,于是便笑罵成了文章。”
巴爾扎克,這位被尊稱為“法國現代文學之父”的巨匠,降生于圖都爾市一個在革命浪潮中崛起的中等資產階級家庭。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風順,恰似一艘在驚濤駭浪中艱難航行的帆船,歷經無數次的顛簸與搖晃。早年,他甚至在寫作與從商之間徘徊掙扎,命運的奇妙轉折就在于,經商的慘敗,猶如一扇緊閉的大門無情關上,卻意外推開了文學創作這扇窗,讓一個個鮮活靈動、有血有肉的人物,從他的筆端魚貫而出,躍然紙上,走進讀者的心田。
遙想他的青澀時光,與英國大文豪狄更斯相仿,起步之路布滿荊棘,舉步維艱。或許,這便是命運設下的嚴苛考驗,上天像是位嚴厲的考官,審視著每一個懷揣夢想之人的勇氣與毅力。好在,他們憑借心中勾勒的宏偉藍圖,靠著那堅如磐石、百折不撓的信念,一步一個腳印,硬是從人生的低谷中攀爬而出,走出了屬于自己的康莊大道。
巴爾扎克自幼鐘情于文學,心底藏著一個成為大文豪的綺麗夢想,宛如一顆種子,在心田悄然種下,渴望破土萌芽、茁壯成長。然而,父親卻固執己見,一心想讓他鉆研法律,踏上那條在當時看來安穩、體面的道路。這般場景,在生活中并不鮮見,眾多父母懷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切期望,滿心以為這是為孩子鋪就的金光大道,卻不知,有時恰恰是將孩子的夢想幼苗,無情扼殺在搖籃之中。他們往往是想讓孩子去完成自己未竟的事業,或是按自己一廂情愿的設想,塑造孩子的未來人生。
但巴爾扎克怎會輕易屈服?他有自己的堅守,人各有志,這四個字在他心中分量極重。父子倆為此多次激烈交鋒,矛盾沖突不斷升級。有一回,父親怒火中燒,質問巴爾扎克:“我讓你學習法律,你為何要癡迷文學?文學之路,談何容易,我看你根本不是那塊料!”巴爾扎克毫不退縮,目光堅定,沉穩回應:“爸爸,您清楚,我對法律實在毫無興趣。”父親一聽,暴跳如雷:“毫無興趣?那你感興趣的是文學?哼,搞文學,簡直是癡人說夢,你別再執迷不悟了!”巴爾扎克卻斬釘截鐵地反駁:“那不一定!一個人的成功,關鍵在于信心與努力,我堅信自己行!”父親見狀,氣極之下,提出條件:“好,那給你兩年期限,要是搞不出名堂,就乖乖回來學法律,你敢答應嗎?”巴爾扎克毫不猶豫,大聲答道:“敢!”
自此,巴爾扎克猶如被囚于文學創作的“牢籠”,整日閉門不出,埋頭于紙筆之間。起初,他滿懷熱忱創作的歷史劇,因閱歷淺薄、對劇本特性把握不足,遺憾折戟。可他并未一蹶不振,灰心喪氣,在他心中,那團名為“信念”的火焰,燃燒得愈發熾熱。他深知,若想在文學領域闖出一片天,知識儲備與生活閱歷,缺一不可。于是,他開啟了瘋狂的“充電”模式,如饑似渴地閱讀世界文學名著,一頭扎進書的海洋,汲取著前輩們的智慧精華;同時,他頻繁穿梭于市井街巷,深入社會各個角落,洞察人間百態,觸摸生活的真實脈搏。
為了讀書,巴爾扎克近乎癡迷,常常出入圖書館與書店,總是最早抵達,最晚離開,像一塊干涸的海綿,拼命吸納知識的甘霖。有一回,他在圖書館查閱資料,全神貫注,邊看邊記,沉浸其中,忘乎所以,館員下班竟都渾然不覺。直至次日清晨,館員上班時,才驚見他仍在奮筆疾書,這般廢寢忘食的勁頭,著實令人動容。還有一次,他為小說構思一場打架斗毆情節,為求逼真,特意上街尋覓素材,好不容易碰上兩個青年人起爭執,他趕忙湊上前去,試圖煽風點火,引得兩人大打出手,卻沒料到被識破“計謀”,反倒被兩人聯手轟走,鬧了個灰頭土臉,但這份對創作的執著與較真,可見一斑。
巴爾扎克創作時,更是“兩耳不聞窗外事”,閉門謝客,甚至家人都難以踏入書房半步。有次門鎖故障,他索性從窗戶翻進屋內,再緊閉窗戶,訪客見門鎖高懸,只得無奈離去。如此專注投入,只為能在文學天地里精耕細作,雕琢出不朽佳作。
在 30歲前,巴爾扎克始終未能寫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生活的重壓也如烏云壓頂,步步緊逼。親人見他在文學路上艱難前行,收入微薄,便勸他棄文從商,盼著能改善家境,過上富足日子。無奈之下,巴爾扎克踏上經商之路,先后涉足多個領域,辦廠子、與出版商合作、經營鑄字廠和印刷廠,可命運好似跟他開玩笑,厄運如影隨形,這些生意無一例外,紛紛倒閉,巨額債務如山般壓來,足夠他用 30年時光去償還。
身無分文的他,為了生計與還債,只能重操舊業,賣字求生。一年內,他像上了發條的機器,瘋狂創作 3部小說,可現實卻潑來一盆冷水,作品反響平淡,銷量慘淡,加之當時版權保護不力,辛苦寫成的小說,換來的稿酬不過是杯水車薪,難以解決燃眉之急。之后,他轉行做記者,每日為多家日報撰稿,筆耕不輟,換取微薄收入,勉強維持生活。
債主頻繁上門逼債,那聲聲催討,猶如奪命追魂咒,讓他陷入絕望深淵,放棄的念頭也曾在腦海一閃而過。可就在這至暗時刻,他將拿破侖的畫像置于書桌,這位白手起家、意志如鋼的矮個子皇帝,憑借非凡毅力與軍事才能,帶領法蘭西軍隊南征北戰,所向披靡,成為西方軍事史上的傳奇。巴爾扎克望著畫像,心底涌起無盡力量,堅信自己也能在文學領域開疆拓土,成為一方“霸主”。他曾感慨:“逆境,是天才的進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之淵。”(我亦當以古之豪杰為榜樣,像秦始皇那般,橫掃六國,統一文字,奠定中華大一統根基,心懷壯志做學問,當有海納百川之胸懷,虛懷若谷,砥礪前行。)
自此,巴爾扎克開啟了“瘋狂寫作模式”,每日僅睡四五個小時,靠著大量咖啡提神醒腦,宛如與時間賽跑的勇士。每晚 8點上床小憩,午夜時分準時起身,在靜謐夜色中,奮筆疾書,直至清晨 8時,曙光初現才擱筆。為了讓文字盡快變現,償還債務,早餐過后,他便火急火燎將手稿送往印刷廠。因創作時間倉促,初稿難免瑕疵百出,錯字連篇、文理不通,他也毫不含糊,對著校樣反復修改,有時并非小修小補,而是大刀闊斧,整段重寫,這般精益求精的態度,讓排字工人都叫苦不迭,甚至抗議不愿再排他的文稿。
然而,正是這份近乎“癡狂”的執著與努力,巴爾扎克在 30歲之后,猶如文學領域的“高產井噴”,20年內,創作 100多部小說,其中《人間喜劇》《高老頭》等數十部佳作,成為傳世經典,在文學長河中閃耀不朽光芒。
就拿《高老頭》來說,書中人物刻畫細膩入微,栩栩如生,仿佛能從紙頁間徑直走進現實生活。鮑賽昂子爵夫人,舉止高雅端莊,宛如一朵綻放在貴族花園的嬌艷玫瑰,渾身散發著高貴氣質;伏脫冷呢,外表看似隨和,與人相處如春風拂面,實則城府極深,精明干練、足智多謀,恰似隱藏在暗處的狡黠狐貍;伏蓋太太,則盡顯市井俗氣,吝嗇、貪婪,對房客們“區別對待”,按膳食費高低決定照顧程度,精準得如同天文學家觀測星辰,客廳壁爐只有節日才生火,可面對陌生的德·昂倍梅尼伯爵夫人,卻瞬間變臉,精心侍奉,生火長達六個月,還送上貴重帽子,前后態度對比鮮明,將其自私、卑鄙、虛偽與庸俗的性格特點暴露無遺。
書中環境描寫與人物塑造相得益彰,開篇對伏蓋公寓的刻畫,宛如一幅色調暗沉、充滿生活煙火氣的市井畫卷,為伏蓋太太庸俗吝嗇的性格鋪就底色,讓人覺得其性格與環境渾然一體,可信可感。在對拉斯蒂涅的描寫上,更是巧妙運用環境對比,將巴黎的燈紅酒綠、繁華奢靡與家鄉的貧困破敗、古舊落后并置,強烈的反差沖擊著拉斯蒂涅的內心,激發他對權力與金錢的熾熱渴望。當他踏入子爵府,那奢華場景仿若夢幻童話世界,令他驚嘆折服;回到伏蓋公寓,卻是彌漫霉味、不修邊幅之人用餐的寒酸畫面,這般鮮明對比,將拉斯蒂涅內心的野心勾勒得淋漓盡致,也暗示著在物質欲望侵蝕下,他逐漸迷失本心,忽略了繁華背后的哀怨凄涼。
高老頭的形象塑造更是神來之筆,初入伏蓋公寓時,他身著十八件荷蘭細布襯衫,襟飾花邊配鉆石別針,金鏈搖曳,頭發精心梳理,吸鼻煙時盡顯富足愜意,活脫脫一個意氣風發的資本家;可短短三年,衣衫襤褸,棉布替代華服,首飾一件件消失不見,面容憔悴,皺紋橫生,身形佝僂,昔日風光不再,淪為落魄老人,前后對比仿若冰火兩重天,強烈沖擊讀者心靈,凸顯其被女兒榨干錢財、情感上慘遭拋棄的悲劇命運,令人唏噓不已。這般人物間、人物自身前后的強烈對比,貫穿全書,猶如重錘,一下下敲打著讀者內心,使其對書中人性、社會現實有了更深刻洞察。
巴爾扎克秉持“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創作理念,以筆為刀,勇敢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本質,將被金錢腐蝕的社會萬象、被私欲吞噬的人心、被欲望扭曲的人性,毫無保留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筑起一座宏偉壯麗、堅如磐石的文學大廈。
巴爾扎克離世,猶如一顆巨星隕落,整個法國文壇沉浸在悲痛之中。作為摯友的維克多·雨果,這位感情細膩、對世間萬物有著敏銳感知的大作家,內心更是五味雜陳,悲痛萬分。他見證著巴爾扎克在有限生命里創造的無限輝煌,感慨著人生的意義、榮辱得失。1850年 8月 20日,陰云密布,細雨綿綿,巴爾扎克葬禮在拉雪茲公墓莊重舉行,雨果迎著西沉落日,面向送葬民眾,宣讀葬詞:“他的一生是短暫的,但卻非常充實,他的作品比數不清的日子還要豐富。悲哉!這位力量驚人、從不疲倦的工作者,這位哲學家,這位思想家,這位作家,這位天才,在我們中間經歷了所有偉人都不能避免的那種充滿風暴和斗爭的生活。今天,他在平和寧靜之中安息了。現在,他超脫了一切爭吵和仇視。在同一天,他進入了墳墓,但也進入了榮譽境界,他將繼續在飄浮于我們頭頂的云層上面,在我們祖國的眾星中間閃耀光芒。”
為紀念這位文學巨匠,羅丹肩負起為其塑像的重任。長達 7年時光里,羅丹反復揣摩、多次修改構思,力求捕捉巴爾扎克最具神韻的瞬間。最終,他敲定以巴爾扎克深夜受靈感驅使,身披睡袍、翹首天空、發絲凌亂、身體后傾,即將伏案寫作的姿態呈現,用人體力量展現其創作激情與才華。為此,羅丹精心雕琢近 20尊雕像,多次推遲交付日期,只為達到完美效果。1950年 12月 1日,羅丹博物館將復制像贈予法國文學家協會,讓巴爾扎克的文學與精神,以雕塑形式繼續傳承、熠熠生輝。
提及底層逆襲,不得不說英國文豪狄更斯。1822年冬日,在倫敦泰晤士河畔一家商店櫥窗內,一個十歲男孩熟練展示包裝鞋油技巧,他衣衫襤褸、食不果腹,受盡屈辱磨難,只為幫負債入獄的父親贖身。這個男孩,便是日后聲名遠揚、繼莎士比亞后英國文壇的中流砥柱——狄更斯。他一生踐行“頑強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其作品《大衛·科波菲爾》中,主人公道出成功秘訣:“無論我在生活中試圖做什么,都全力以赴地,做好它”,“無論我獻身于什么事業,都毫無保留地獻身于它”,“無論做大事還是做小事,我總是一絲不茍,兢兢業業“,“我始終認為,任何天生的或后生的才干,若不與堅忍不拔、謙遜踏實和埋頭苦干的品質相結合,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蘇軾也曾言:“凡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蓋世之才,必先有堅韌不拔之志也!”人生之路,荊棘叢生,最艱難處并非他人不解,而是自我迷茫,當明晰為何而活,便能坦然承受一切痛苦。我們可心懷憧憬規劃明天,但務必腳踏實地做好今日之事,切不可有“明日復明日”的拖沓懈怠。人生天地間,你我皆是過客,應活在當下,珍視旅途每一刻時光。“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度沉湎過去,會荒廢當下;一味幻想未來,會讓此刻焦慮不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世間萬物皆循自然規律,興衰交替,我們唯有順應規律,在文學與人生道路上,堅守初心,砥礪奮進,方能如巴爾扎克、狄更斯般,在逆境中綻放華彩,書寫屬于自己的傳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