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盛黨史人物傳
- 中共萬盛經開區工作委員會 黨史研究室
- 3842字
- 2021-09-30 20:17:58
身經百戰是英豪
——陳有國傳略
陳有國(1900—1985年),漢族,原四川省渠縣嘉禾鄉金龍灣人。為了尋求革命真理,推翻黑暗腐朽的舊社會,他義無反顧地從貧病交加的雇農家庭中走出,投身到轟轟烈烈的革命武裝斗爭之中,為趕走日本侵略者、打敗蔣家王朝和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舍生忘死,殫精竭慮,貢獻了畢生心血,作出了應有的成績。
一、做長工飽受地主欺凌
1900年12月22日,陳有國出生于一個七口之家的貧困家庭,由于生活所迫,父母先后忍痛把陳有國兩個年幼的姐姐送當童養媳。陳有國八歲時,父親得了重病,因無錢就醫,幾天之后就拋下妻兒,溘然長逝。從此,缺少主要勞動力的家庭更加舉步維艱。無奈之下,悲痛欲絕的母親再一次作出了艱難的抉擇:她眼含熱淚把陳有國的三姐和妹妹送給別人收養,然后把陳有國送到姐姐家去生活,而她自己則到地主家去干活,努力維持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庭。陳有國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過早地體驗了生活的艱辛和社會的黑暗。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之下,年僅十二歲的陳有國離開了姐姐,只身來到廣安縣龍臺鄉高楊坎一個唐姓的地主家中放牛。刻薄的地主說:“你太小,我只管吃不管穿,要到十六歲后才管你的穿。”就這樣,陳有國開始了長期為地主做長工的艱苦歲月。八年過去,陳有國從一個少年成長為一個身強體壯的青年,但這個充滿殘酷壓迫和剝削的社會仍然讓他饑寒交迫、走投無路。陳有國二十歲時到一個已做了地主的隔房堂叔家去做長工,堂叔承諾每年付給他四串錢作為報酬。但令陳有國感到非常失望的是,剝削成性的堂叔自食其言,四五年都沒付給過他一次錢。每當陳有國談起工錢時,堂叔總是虛情假意地說:“存在我這里的錢,比啥都保險,以后給你安家。”——意思是用這筆工錢為陳有國成家立業。
做長工的第六個年頭,母親患病無錢就醫,陳有國向堂叔討工錢為母親治病。但讓陳有國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是,堂叔根本不講親戚情面,無情無義地斷然拒絕了。堂叔破口大罵:“你這樣(個)懶家伙,我管了你吃和穿,還要問我要錢。再向我要錢,你給我滾出去,我有錢雇得到外人來做活。”
堂叔的欺詐剝削和人面獸心讓陳有國怒火中燒,“心里痛恨這些有錢的家伙”但轉念一想自己勢單力薄,不是他們的對手。陳有國忍住了憤懣,“不敢罵出口來”敢怒不敢言地選擇了離開。
1928年12月,陳有國懷揣希望投奔到四川軍閥楊森部隊第四師當兵,他心中喜悅,“心想終于找到了出路。”讓陳有國始料不及的是,他剛出虎口又進了狼窩,在軍隊里“過著牛馬的生活”。為此,“日夜都想跳出這個火坑”,可是部隊管理嚴酷,陳有國始終沒有機會逃出楊森部隊。
1929年春,軍閥混戰在這個古老的國度再次上演,華夏大地烽煙四起,哀鴻遍野。陳有國隨同楊森的部隊到達漢口。9月,該部被軍閥唐生智部擊敗后,星夜狼狽逃竄,撤回四川。在返回四川的途中,陳有國等四名軍人掉隊了。在位于石門縣一個名叫洪湖的地方,四人遇到了紅軍第二方面軍的戰士。紅軍戰士熱情洋溢地向陳有國四人宣傳動員說:“我們都是窮人的子弟,在家里被地主壓迫和剝削到不能維持生活,逼迫我們給軍閥當炮灰。現在有機會了,我們應該回到人民部隊來。”
陳有國四人聽了紅軍戰士的宣傳后,當即高興地報名參加了紅軍。從此,陳有國的人生翻開了新的一頁,命運發生了重大轉折。
二、參加紅軍第二方面軍
1929年10月,陳有國參加了紅軍第二方面軍后,在洪湖外圍地區,即湖南的上石門和下石門同地主和軍閥進行不屈不撓的武裝斗爭,給反動勢力以沉重的打擊。在紅軍部隊,陳有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教育,在實踐斗爭中得到鍛煉,迅速成長了起來。1930年10月,陳有國由于表現出色、成績顯著,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后,陳有國以更加昂揚的斗志和前所未有的熱情投身到風起云涌的革命洪流之中,竭盡全力同壓迫人民的地主階級和反動軍閥英勇斗爭。在轟轟烈烈的武裝斗爭中,陳有國不斷成長,斗爭的手段和經驗日趨成熟,并被任命為班長。陳有國所在部隊駐守湖南上、下石門地區的五年間,同友鄰部隊和當地群眾密切配合,不僅多次粉碎了敵人的進攻和圍剿,而且還對窮兇極惡的敵人展開了反包圍。通過斗爭,保護了農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消滅了大量反動派。
1934年12月,陳有國隨紅二、六軍團離開洪湖一帶的廣大根據地,開始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1935年在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后,于1936年春勝利抵達陜北。長征途中,陳有國被提拔為游擊支隊三連排長。1937年,陳有國所在游擊支隊補充到八路軍115師685團三營,陳有國擔任三營11連排長。當時,三營的營長是陳云山,團長是后來成長為著名戰將的楊得志。
1937年,在日本侵略者的精心策劃下,北平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曠日持久的抗日戰爭全面展開。不久,八路軍115師開赴山西前線參加平型關大戰,陳有國隨685團開赴華北敵后的蘇、魯、豫邊區和隴海鐵路兩旁的沛、消、碭等縣開展靈活機動的游擊戰爭,給予敵人狠狠地打擊。1939年7月,陳有國奉命到河南范縣參加二個月的平原游擊戰術學習,之后分配到魯西游擊支隊擔任三營營長。這一段時間,陳有國所在部隊主要在范縣以南、鄆城以北地區開展工作。由于年輕缺少經驗,加上沒有文化,在復雜的對敵環境中,不可避免出現了一些失誤。多年后,陳有國總結說:“在這段時間內,工作中常常發生錯誤和缺點,如在作戰中繳獲的槍彈,只顧本單位”,“有時上級調干部或槍彈,總是不愿給好的或者打折扣。”
1940年9月,陳有國調到山東云蒙山學習村落戰術,期滿結束后分配到黃河支隊三團擔任副團長,在蘇、魯、豫邊區的黃河兩岸開展武裝斗爭,配合兄弟部隊有效地打擊了日軍。
1942年10月,中共中央根據形勢的需要,號召全黨開展精兵簡政工作,陳有國奉命調到范縣擔任糧秣股長。1943年,陳有國又調入八路軍八分區擔任糧秣股長。
三、經歷大小戰斗100多次
1945年解放戰爭爆發后,陳有國被調到二十旅擔任軍械股長,跟隨部隊相繼參加了攻打張德府和嘉鄉公路的戰斗,取得了殲滅敵人九個半旅的重大勝利。連續不斷的勝利讓年輕的戰士萬分喜悅,但也一度產生了驕傲自滿的不良情緒。1947年11月,部隊開出大別山,打下確山后,駐扎在騾河市以北、白城以下的沙河一帶,陳有國隨部隊在向城東南沙河邊的石牛鋪參加了由師長吳忠、副師長李覺領導的為期兩個多月的“三查”“三整”工作。“三查”,即查階級、查工作、查斗志;“三整”,即整頓組織、整頓思想、整頓作風。通過運動,陳有國同全體干部戰士一樣深受教育,認識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努力加以有效克服和改正,通過揚長補短,為下一步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了積極條件。
此時,部隊改編為52師,陳有國擔任軍械科長。在長期的軍械工作中,陳有國盡職盡責,盡其所能科學及時地調撥軍用物資,確保了部隊后勤需要,為部隊奪取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48年11月6日,陳有國隨部隊參加了淮海戰役,戰斗結束后,旋即在河南秋縣參加整訓。1949年5月,部隊駐守安徽省六安市孔城鎮。陳有國等人奉調由宋任窮率領至南京,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隨即,西南服務團南下重慶,陳有國擔任團部供給處股長。重慶解放后,陳有國調任重慶楊公橋職業學校軍事代表。
1951年,陳有國調入西南器材公司,先后擔任供應科長、儲運室主任、公司工會副主席。1953年10月,西南器材公司改為重慶市五金、交電、化工三個公司,陳有國擔任重慶市交電公司運輸科科長。1956年6月起,陳有國先后擔任重慶市石油公司和重慶市煤建公司副經理。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1954年10月,年過半百的陳有國被調往中共中央第七中級黨校學習文化。在學習中,陳有國克服了文化基礎、記憶、身體“三差”的困難,勤學苦練,孜孜以求,經過一年半努力學習,文化程度由文盲提高到高小,某些方面的知識甚至達到了初中水平。
1959年9月,陳有國調到重慶市南桐礦區(今萬盛),先后擔任商品銷售委商業局副局長、工商管理科副科長、區革委財貿辦公室副主任等職務。1964年3月24日,南桐礦區委組織部在擬提拔陳有國為區人委工商科科長時,對陳有國評價道:“陳有國同志工作積極肯干,干勁大,能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和上級指示,一般能完成所擔負的工作任務,有一定的領導能力。在歷次政治運動中立場堅定,觀點明確。生活艱苦樸素,作風平易近人,能注意聯系群眾,并能參加體力勞動。”
陳有國戎馬一生,轉戰南北,身經大小戰斗100余次,曾三次負傷。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勤奮學習,忘我工作,為黨作出了新的貢獻。1977年11月8日,陳有國經中共重慶市委組織部批準離職休養。離休后,陳有國不忘紅軍的傳統,永葆革命精神,堅決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擁護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自覺地與黨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保持一致。同時,陳有國還努力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著作,關心國家大事,謙虛謹慎,平易近人,深受群眾好評。
1985年2月4日,陳有國因病逝世,終年82歲。1985年2月10日,陳有國同志治喪委員會評價說:
他黨性強,覺悟高,為革命勇挑重擔,對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他襟懷坦白,為人厚道,謙虛謹慎,平易近人,愛護同志,團結同志;他無私無畏,堅持原則,敢于向一切危害革命利益的錯誤言行作斗爭;他光明磊落,表里一致,從不隱諱自己的觀點;他廉潔奉公,秉公辦事,不謀取私利,不搞特殊化;他實事求是,言行一致,作風正派,艱苦樸素,密切聯系群眾,關心群眾疾苦,博得廣大干部和群眾的愛戴;他勤于學習,關心國家大事,特別是離休后,雖年逾古稀,且體弱多病,仍自覺參加政治學習和黨的組織生活,就是在染病住院或外出參觀之日,也能做到事先請假,并囑咐家屬按期代繳組織費。
史料來源:
1.陳有國自傳
2.陳有國檔案
3.四川省渠縣黨史辦提供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