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人格的統(tǒng)一性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4774字
  • 2021-09-18 15:25:16

學校不僅應該認識到兒童具有完整、獨立的人格,并對其進行悉心培養(yǎng),還應該學會用心理學的知識來對兒童的特定行為進行判斷和評估。

不能脫離整段旋律來理解單個音符的含義,學校也必須基于兒童的整體人格來看待他們的具體行為。

兒童的人格統(tǒng)一性

兒童的心理生活特別奇妙,無論對它的哪一方面進行研究,都會讓人深深著迷。其中最重要的是,如果我們想要了解兒童的某一特定行為,就必須先了解其整體的生活畫卷。兒童的所有行為都會展現(xiàn)他們的整體人格,如果對隱藏其中的背景信息沒有了解,就很難理解這些行為,我們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人格的統(tǒng)一性。

人格統(tǒng)一性的發(fā)展是把人的行動和表現(xiàn)協(xié)調(diào)成一個單一模式的過程。這種發(fā)展始于童年時期。社會生活的要求迫使一個孩子以統(tǒng)一的方式進行回應,這種回應不僅構(gòu)成了他的性格,也使他的所有行為個性化,從而區(qū)別于其他孩子。

很多心理學學派忽視了人格的統(tǒng)一性,即使沒有完全忽視,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因此,在這些心理學理論和精神病學的實踐中,人們常常會單獨挑選出一個特殊的姿勢或者表情來進行討論,仿佛它們是獨立存在的。有時,人們會把這些姿勢或者表情稱為一種情結(jié),認為它們能夠與個體的其他活動分離開來。這就像是從一段完整的旋律中挑出一個音符,并在不考慮其他音符的情況下,試圖理解這個音符的意義。這種做法顯然并不恰當,卻又廣泛存在。

個體心理學認為自己有義務站出來反對這些不恰當?shù)淖龇āH绻@種廣泛存在的錯誤做法用于兒童教育,會產(chǎn)生更惡劣的后果。這在關(guān)于兒童懲罰的理論中更加突出。在一般情況下,當兒童做了會導致懲罰的事情時會發(fā)生什么?通常人們會通過腦海中的整體印象來評價兒童,并對其進行懲罰,但這種懲罰往往弊大于利。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孩子總是犯同一種錯誤,老師或家長就可能會對他形成偏見,認為他屢教不改。但是,如果他大部分時間都表現(xiàn)得很好,人們就會因為對他的整體好感而對他犯下的錯誤從寬處理。在這兩種情況中,人們都沒有認清問題的本質(zhì),即沒有基于兒童的人格統(tǒng)一性對其所犯的錯誤進行理解。這和脫離整段旋律來理解某個音符的意義類似。

如果我們問一個孩子他為什么懶惰,我們基本不可能從他口中得到我們想知道的根本原因;同樣,我們也不能指望他告訴我們?yōu)槭裁此麜鲋e。蘇格拉底以洞悉人性著稱,幾千年來,他的名言時刻在我們耳邊回響:“認識自己是多么困難!”既然如此,我們又有什么資格要求孩子回答這么復雜的問題呢?即使是心理學家,要回答這樣的問題也是勉為其難。只有找到理解一個孩子整個人格的方法,我們才能理解他的具體行為所表現(xiàn)出的意義。這個方法并不是描述他的所作所為,而是要理解他在面臨任務時的態(tài)度。

下面這個案例將會闡釋了解兒童整體生活背景的重要性。

案例的主人公是個十三歲的男孩,五年前他有了一個小妹妹。在妹妹出生前,周圍的人都很喜歡他,會滿足他的所有愿望。他的母親很寵愛他,對他百依百順。他的父親是軍官,經(jīng)常不在家,所以他自然而然跟母親更親近一些。母親是個聰明善良的人,哪怕他既愛依賴人,又固執(zhí)不已,也會盡量滿足他所有心血來潮的需求。不過,盡管如此,母親還是因為他的無禮行為和威脅性的動作而生氣了。因此,家里開始出現(xiàn)緊張的氛圍,主要表現(xiàn)在他不停地對母親頤指氣使,將她使喚來使喚去,甚至還時常捉弄她。簡而言之,他總是隨時隨地以各種無禮的方式來惹人注意。

雖然男孩的行為很討厭,但是鑒于他沒有其他惡劣的表現(xiàn),母親對他還是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依然幫他整理衣物,輔導功課。由此,他確信,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母親都會為他解決。他是個聰明的孩子,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樣受過良好教育。在八歲以前,學習成績也一直不錯。但是,就在他八歲那一年,他身上發(fā)生了重大改變,讓父母不再能夠容忍。他開始自暴自棄,漫不經(jīng)心、懶散拖沓地度日。只要母親稍不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會扯她的頭發(fā)、捏她的耳朵或者掰她的手指,讓她不得安寧。他拒絕改正自己的行為,隨著妹妹逐漸長大,他越來越固守自己的行為模式。妹妹很快就成了他戲弄的對象。雖然他沒有過分到做出傷害妹妹的舉動,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已經(jīng)明顯表現(xiàn)出他對妹妹的嫉妒。他的“墮落”自妹妹出生后便開始了,因為從那時起,妹妹成了家人關(guān)注的焦點。

我們需要特別強調(diào)一點,當兒童的行為開始變壞,或者表現(xiàn)出令人不快的現(xiàn)象時,我們不僅要注意這種轉(zhuǎn)變出現(xiàn)的時間,還要注意促使它出現(xiàn)的原因。尋找這樣的“原因”時應當謹慎,因為沒有人知道為什么妹妹的出生會導致哥哥出現(xiàn)問題,盡管這種現(xiàn)象經(jīng)常發(fā)生。當然,這個哥哥對妹妹的態(tài)度顯然不正確。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并不是物理學意義上的因果關(guān)系,因為我們不能宣稱,一個孩子的降生必然會導致他的哥哥或者姐姐變壞。我們可以說,當一塊石頭落向地面時,它必然會以一定的方向和速度下落。但是,個體心理學的調(diào)查研究告訴我們,在心理“下落”方面,嚴格意義上的因果關(guān)系并不起作用,而那些不時產(chǎn)生的或大或小的錯誤卻在發(fā)揮作用,甚至影響個體的未來成長。

毫無疑問,人在心理成長過程中會出現(xiàn)錯誤,這些錯誤與其導致的結(jié)果密切相關(guān),集中體現(xiàn)為某種失敗或者錯誤的人生方向。這種錯誤的根源在于心理目標的設(shè)定,這種目標設(shè)定與判斷有關(guān),而一旦涉及判斷,就有犯錯的可能。這種目標設(shè)定在個體的童年時期就開始了。在一個孩子兩三歲的時候,通常他會為自己設(shè)定一個目標,這個目標總是在指引著他,并激勵他以自己的方式為之奮斗。錯誤目標的確定通常是基于不正確的判斷。兒童的目標一旦確定,就對他們有或多或少的約束力。兒童會以自己的行動落實自己的目標,并適時調(diào)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從而全力以赴地追求和實現(xiàn)目標。

我們應該牢記這一點的重要性:兒童的成長取決于他們對事物的個體性的理解。此外,只要在新情境中遇到困難,兒童就可能會因為受制于自己已經(jīng)形成的錯誤觀念而犯錯。我們知道,新情境給兒童留下的印象有多深不是取決于客觀事實或環(huán)境(比如弟弟或妹妹的降生),而是取決于兒童看待客觀事實和環(huán)境的方式。這足以用來駁斥因果關(guān)系理論:客觀事實與它的絕對意義之間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但是客觀事實與關(guān)于事實的錯誤觀點之間并不存在這種聯(lián)系。

行為模式

對于人類的心理生活,真正讓人感到驚訝的一點在于,我們對事實的看法,而非事實本身,決定了我們的行動方向。我們所有的行動和人格構(gòu)建都是基于這一點,所以它極其重要。有一個經(jīng)典案例可以佐證這一點,那就是愷撒剛登陸埃及時發(fā)生的一個小故事。愷撒在踏上海岸時被絆了一下,不慎摔倒在地上。羅馬士兵認為這是不祥之兆,因而躊躇不前。這時如果不是愷撒興奮地張開雙臂,激動地喊道:“非洲,你屬于我了!”這些原本英勇無畏的羅馬士兵一定會打道回府。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現(xiàn)實自身的結(jié)構(gòu)對人行為的影響是多么微小,以及這種影響又是如何被我們結(jié)構(gòu)化的、整合良好的人格所制約。這一點同樣適用于大眾心理與理性的關(guān)系:如果在一個大眾心理占優(yōu)勢的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了理性常識,這并不是說環(huán)境本身決定了大眾心理或理性常識,而是這兩者都代表了當時環(huán)境自發(fā)的觀點。在一般情況下,只有在錯誤、荒謬的觀點受到批判時,理性常識才會出現(xiàn)。

讓我們回到那個十三歲男孩的案例。我們可以想象,他很快就會陷入困難的情境之中。不會再有人喜歡他,因為他的學習成績沒有進步,依舊我行我素。他那些給別人造成困擾的行為,已經(jīng)成為他人格的完整表達。這樣下去會發(fā)生什么呢?每當他給別人造成困擾時,他就會受到懲罰。他的不良行為會記錄在案,他的父母也可能會收到關(guān)于他的投訴信。照這樣發(fā)展下去,最終學校會建議他的父母讓他退學,因為他顯然并不適合學校生活。

一旦出現(xiàn)這種情況,最開心的人可能就是男孩本人了,反正他也不想要其他的東西。他行為模式的邏輯連貫性再次體現(xiàn)了他的態(tài)度,雖然這是一種錯誤的態(tài)度,但是一旦形成,它就會持續(xù)地表達出來。他一直想成為眾人的焦點,這是他所犯的最根本的錯誤。如果他要因為某種錯誤而受到懲罰的話,那么就是這種錯誤。這種錯誤導致的后果是,他會不停地試圖讓母親伺候自己。此外,他的所作所為仿佛在宣告他是一位國王,擁有絕對權(quán)力長達八年,而妹妹的出生讓他突然失去了王位。在此之前,他只為母親而存在,母親也只為他而存在。他認為是妹妹的降生讓他失去這一切,于是他拼命地想要奪回曾經(jīng)屬于自己的東西。這是他犯的另一個錯誤,盡管如此,但我們還是必須承認,他的錯誤與任何天生的壞或者惡毒無關(guān)。只要一個孩子處于一種他完全沒有為之做好準備的情境中,并且人們?nèi)斡伤跓o人教導的情況下自行行動,惡毒的行為就可能會在他的心中萌發(fā)。這個案例中的男孩已經(jīng)習慣別人全身心地只為他付出,突然之間,他身處相反的情境:在學校中,老師需要一視同仁,一旦某個孩子索要更多的關(guān)注,老師就會覺得他十分討厭。這對這個被慣壞的男孩來說充滿危險,但是在一開始,他并不是那種惡毒的、屢教不改的孩子。

不難看出,這個案例中的男孩的生活方式和學校要求的生活方式之間是有沖突的。如果通過示意圖來把這種沖突呈現(xiàn)出來,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男孩人格所追求的目標方向和學校生活所設(shè)定的目標方向是不同的。一方面,因為男孩生活中所發(fā)生的一切都是由他自己的目標決定,所以他一心一意地朝著這個目標前進,沒有轉(zhuǎn)變過方向;另一方面,學校總是期待每個學生都按照正常的方式學習生活。在這種情況下,男孩和學校之間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學校忽視了這種情境中男孩的心理,既沒有體現(xiàn)出管理上的寬容,又沒有采取措施根除沖突。

我們知道,男孩的生活是被一種明顯的欲望推動的,那就是讓母親伺候自己,并且只伺候自己一個人。他想要獨占他的母親,但學校對他的期望與此完全不同。學校希望他能夠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好好上課和做作業(yè),整理好個人物品。這就好比讓一匹比賽用的烈馬去拉貨,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男孩的表現(xiàn)并不好,但是當我們了解他的處境后,就會傾向于同情他。學校沒有必要對他進行懲罰,因為這會讓他確信自己并不適合待在學校。如果他被勒令退學,他反而會覺得離自己的目標更近了。他錯誤的統(tǒng)覺[1]方案就像一個陷阱,讓他感覺自己這樣做是有好處的:母親會重新被自己掌控,再一次把全部精力花在自己身上。當我們知道這件事的真實情形時,我們有必要承認一點,那就是對這個男孩的一兩種錯誤進行懲罰是沒有用的。例如,他忘記帶課本去學校,是因為他知道不管忘記什么,母親都會為他操心。這并不是一個孤立的行為,而是男孩整個人格圖式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明白,人格的所有表現(xiàn)都密切相關(guān),共同形成一個整體,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男孩的行為與他的生活方式是一致的。他的行為與其人格相一致,這說明他學業(yè)不佳并非因為他愚笨,因為智力水平不高的人無法始終如一地遵循自己的生活方式。

這個復雜的案例還告訴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我們所有人的處境都與案例中的男孩相似。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生活的理解,從來不曾與傳統(tǒng)的社會規(guī)范完全一致。我們曾經(jīng)認為傳統(tǒng)的社會規(guī)范是神圣而不可違背的,但是如今我們意識到,人類的社會規(guī)范并不是恒定不變的。相反,它們在不停地發(fā)展變化,為之提供動力的就是社會中個體的不斷奮斗。社會規(guī)范是為了個體的方便而存在,而不是反過來。雖然具備社會意識確實會使個人得到真正的解放,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強迫個人完全按照統(tǒng)一的標準行事。

對個體和社會之間關(guān)系的思考是個體心理學的基礎(chǔ),同時,對學校和學校中難以適應的學生的處理有著重要意義。學校不僅應該認識到兒童具有完整、獨立的人格,并對其進行悉心培養(yǎng),還應該學會用心理學的知識來對兒童的特定行為進行判斷和評估。就像我們前文所說的那樣,不能脫離整段旋律來理解單個音符的含義,學校也必須基于兒童的整體人格來看待他們的具體行為。

注釋

[1]統(tǒng)覺(apperception),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通常指當前事物引起的知覺與過去的知識經(jīng)驗相結(jié)合,以增強意識清晰度并充分理解事物意義的心理活動。——編者注。以下若無特殊說明,均為編者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梓潼县| 庆安县| 穆棱市| 南康市| 高清| 盐边县| 莱阳市| 马边| 红河县| 平果县| 泰来县| 乐亭县| 荆门市| 新巴尔虎右旗| 苏尼特右旗| 南木林县| 原阳县| 灵台县| 锦州市| 青铜峡市| 泰兴市| 兴国县| 贺兰县| 牡丹江市| 宜都市| 临桂县| 泸水县| 崇文区| 新闻| 呼玛县| 响水县| 保德县| 锡林浩特市| 土默特左旗| 酒泉市| 清镇市| 贡嘎县| 泰来县| 凉山| 潼南县| 铜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