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中國制造2025”的現代職業教育本科人才培養改革研究
- 翟希東
- 4922字
- 2021-12-30 13:14:27
3.1 《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規劃與人才需求特點
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等先進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帶來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形成全球供應鏈國際產業分工新布局,這給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產業結構變化帶來了巨大影響,而《中國制造2025》則是應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內外環境的變化、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的重要戰略舉措。同時也應該看到,《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推行實施,離不開各層次人才的支撐與保障,而現代職業教育本科人才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其所具有的應用性、高層次、技術技能性等特征,對《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順利實施以及制造強國目標的順利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3.1.1 《中國制造2025》概述
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最重要體現。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全球產業結構變化,國際產業鏈重塑,導致世界各國對世界產業和經濟即將發生的變化格外關注,而制造業則是各國抓住新一輪工業革命發展機遇、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突破口。基于此,全球制造強國先后出臺了相應的戰略和規劃,以促進本國的制造業發展,盡快占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制高點,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趨勢和潮流,確保本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高。
2008—2016年,美國、德國等國家從各自的制造業發展實際出發,相繼出臺了相應的戰略和計劃,以促進本國制造業的快速、高質量發展,具體如表3-1所示。其中,德國的工業4.0戰略尤為引人注目。工業4.0的實質是通過數據流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以互聯網為橋梁實現制造業的智能化,形成新的商業模式,從而帶動產業結構和產業模式變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表3-1 部分國家制造業發展相關戰略和計劃
3.1.1.1 《中國制造2025》的框架構成
為了更好地把握第四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發展契機,進一步夯實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基礎,提升制造業的發展水平,2015年5月,我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該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是我國現代制造業世界領先的制度保障。
《中國制造2025》戰略由五部分構成,即基本方針、基本原則、戰略目標、戰略任務和重點、戰略支撐和保障,具體內容如表3-2所示。
表3-2 《中國制造2025》戰略構成框架表
表3-2(續)
根據《中國制造2025》的具體內容,可將《中國制造2025》簡單概括為:以十個關鍵領域的突破發展為手段,通過五大工程的推進實施,實現我國制造業發展的“三步走”戰略,最終達到成為制造強國的目標。具體而言,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十大關鍵領域為重點,集合社會各層次的資源,促進十大關鍵領域的快速優質發展,突破瓶頸,補足短板、增強優勢。以此為基礎,帶動整個制造業發展的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增強制造業的發展基礎,同時,以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強化基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綠色制造工程、高端裝備創新工程的推進和實施為手段,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制造業發展基礎和發展模式。同時,《中國制造2025》戰略中也提出實現我國在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2035年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2050年躋身世界制造強國前列的“三步走”戰略目標。通過扎實推進現代制造業的發展,引導我國制造業從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品牌質量意識低逐步向具有較強創新能力、較高產品質量和制造水平的綠色化、信息化、國際化、智能化制造業轉變,從而保障我國制造強國建設目標的實現,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和保障。
3.1.1.2 《中國制造2025》的特征
(1)系統性特征
我國制造業目前已形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制造業體系。作為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國,我國制造業的轉型發展、提質增效是一項巨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則是這項復雜系統工程的行動綱領和制度保障,具有明顯的系統性特征。
在戰略目標上,“三步走”的戰略目標首先是強化當前優勢,繼續加強我國制造大國的地位,強化優勢領域,積極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簡稱“兩化”)融合;其次要以我國制造大國的發展優勢為基礎,重點領域實現突破,形成較強的制造業競爭力,成為世界制造強國;最后是繼續穩固制造強國地位,在世界制造業發展中起到引領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制造2025》戰略目標是一個相互銜接、逐層遞進的目標,具有明顯的系統性。
在衡量指標上,《中國制造2025》構建了兩級指標組成的指標體系,涵蓋四個一級衡量指標和九個二級指標[38],以反映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成效。如圖3-1所示,每個一級指標下有各自的二級指標,通過二級指標的衡量和測算,反映一級指標的發展狀況,指標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形成了衡量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有機指標體系。
圖3-1 《中國制造2025》衡量指標體系圖
(2)層次性特征
《中國制造2025》作為推動我國龐大復雜的制造業體系發展升級的重要戰略規劃,在具有系統性的同時,還具有明顯的層次性,主要體現在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
在宏觀層面,主要涉及制造業的頂層設計和相關制度、政策的制定。《中國制造2025》中指出,在頂層設計方面,要以科學系統的規劃和戰略引導我國制造業發展提升的方向,明確我國制造業發展水平提升的階段和目標,完善并出臺有關制造業發展的制度政策,營造出制造業發展的良好市場環境和人文環境,促進和引導形成中國特色的制造文化,同時從全球戰略角度,充分利用全球制造資源,進一步提升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水平,形成新的比較優勢。
在中觀層面,主要強調重點產業和領域的發展與突破,通過十個重點產業、重點領域發展瓶頸的突破,形成我國制造業在全球制造領域的制高點,以五個重點工程建設為基礎,帶動重點產業和領域的優化調整,發展高價值、高技術含量制造,進而從中觀層面提高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品質。
在微觀層面,注重將保障我國制造業發展提升的措施落到實處。《中國制造2025》不僅關注制造業重點企業建設和相關品牌的建立,還關注中小微企業的發展,甚至還可對某些重點領域的重點產品給予重點關注和支持,促進其研發與創新,盡快實現技術突破,如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石墨烯等。
(3)創新性特征
制造業發展的提升離不開創新。《中國制造2025》戰略指導思想的第一條明確了創新驅動,指出創新是我國制造業發展提升的核心,因此,創新性是《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本質屬性。具體而言,創新性表現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產業創新三個方面。在技術創新方面,《中國制造2025》強調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互聯網技術等先進科學技術的創新應用和發展。無論是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領域,還是電力裝備、農機裝備等傳統領域,均需要創新思維,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發展支撐。在制度創新方面,制造業的升級發展需要科學的、系統的制度、政策體系來支撐和保障。《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指出,需要進行制度、政策、體制和機制的改革與創新,以更加開放的機制、科學的制度、有力的支撐政策保障我國制造業發展水平的提升。在產業創新方面,《中國制造2025》關注重點產業和關鍵領域的創新與突破,特別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創新發展,是我國制造業發展水平提升的重要標志。
(4)全面性特征
全面性特征是《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本質特征之一,具體表現為產業的全面性、制度的全面性。在產業全面性方面,《中國制造2025》戰略既涉及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規劃,也對傳統的制造業領域提出了升級發展的要求,同時還包括相應的生產服務行業以及相關商業體制的升級,我國制造業發展在提質增效的同時,產業部門更加全面和完善。在制度全面性方面,《中國制造2025》戰略要求不斷完善有助于提高制造業發展品質的相關政策、制度和體制,打造中國特色的制造文化,從不同層面、不同維度,全方位保障我國制造強國目標的實現。
3.1.2 《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人才需求特點分析
《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推進實施,需要全方位的人才支持。制造業發展品質的提升,涉及新材料、新技術、新方法、新領域、新產品,需要制造業相關的研發、生產、制造、服務、管理等各領域、各部門的全方位提升與保障。因此,《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推進實施需要不同專業領域的不同層次的研發、應用、制造、服務、管理相關人才的支持和保障,形成一個完整的人才支撐體系。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中,41處提到人才,同時在戰略方針和支撐保障中,都有專門關于人才需求的論述。通過梳理《中國制造2025》相關的制度性文件,《中國制造2025》對相應人才需求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3.1.2.1 人才類型方面
《中國制造2025》戰略所涉及的人才類型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首先是職業領域的人才類型。根據《中國制造2025》所涉及的行業領域,可將相應的人才需求分為技術、管理、服務三個職業大類領域。對于技術類型的人才而言,這類人才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并能夠借助自身所擁有的技術技能,實現產品、服務的研發、設計、轉化和生產,是制造業升級發展的重要人才支撐。制造業的升級發展最終取決于企業的發展質量和發展狀況,而管理類人才則是制造業相關企業提升生產效益、壯大生產經營規模的重要人才因素,是制造業升級發展的重要保障。服務類人才則是制造業升級發展過程中支持性服務活動所需的人才類型,如生產服務業的相關人才,這類人才是推動制造業順利升級發展的重要輔助力量。其次是產業部門相應的人才類型。 《中國制造2025》戰略指出,努力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這里的門類是指制造業發展相關的產業部門。當前,我國制造業已形成門類齊全、體制完整的制造業體系,但是,就制造業整體而言,還存在結構不合理、發展水平不高等問題,究其原因,各門類人才的分布結構和數量結構不合理,高水平人才缺乏是我國制造業發展品質不高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無論是職業類別,還是產業門類,都需要建立一支結構合理、數量合適、質量匹配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3.1.2.2 人才層次方面
《中國制造2025》戰略中涉及研發、技術技能、技能三類不同層次的相應人才。研發人才,主要是指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設計人才,對其理論知識基礎、創新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技術技能型人才,則是指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將設計圖紙、方案等概念性產品轉化成實際產品或服務的相應人才,對其技術技能應用和創新能力有較高的要求;而技能型人才,則是針對某一具體行業,擁有專門的生產加工、管理服務實踐技能的相應人才,其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這三類不同層次的人才,涉及不同層次產品或服務的生產與分工,都是制造業升級發展所必需的人才保障。
3.1.2.3 人才培養方面
《中國制造2025》戰略就制造業升級發展所需的人才培養進行了專門的部署和規劃,如“卓越工程師”培養、專業領域的碩博士培養等,強調從類型和層次等不同的方面加大制造業相關人才的培養力度,以滿足制造業升級發展的人才需求。首先,在學校層面,通過引導相應學校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轉型發展、推動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等手段,促進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數量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借助高等院校較為齊全的學科門類,滿足制造業不同領域、不同部門對高層次應用技術型人才的需求;其次,通過培訓不斷提高制造業相關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和水平,以職業教育發展為基礎,不斷提升技術技能培訓的水平,為制造業從業者提供最有效、最先進的知識更新和技能訓練,促進制造業從業者專業知識、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
3.1.2.4 人才管理方面
要提升中國制造業發展品質,達到成為制造強國的目標,需要以人為本,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這是《中國制造2025》人才管理方面的具體要求和基本遵循。在人才管理方面,《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需要從內外兩個方面提升人才管理的成效,激發人才的活力和動力,實現制造業各層次人才價值創造的最大化。對內而言,要求制造業及其相關行業部門,在研發、技術、技能和管理領域,遵循科學的人才成長規律,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和流動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管理制度,實現人才價值創造、價值評估、價值分配等方面的變革與創新,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外而言,則需要建立有效的人才引進制度和激勵機制,積極吸引制造業發展急需的高端人才、緊缺人才,不斷壯大有利于制造業整體提升發展的人才隊伍,為制造業的升級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