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心·廣博·融通:川渝通識教育探索
- 馮曉云 崔凱主編
- 6250字
- 2021-12-30 11:46:39
大學生閱讀行為及其改進——基于四川某大學的問卷調研
陳秋生 張同修 姬曉旭
摘 要:本文以問卷形式對四川某大學本科生閱讀現狀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當前大學生具有較好的閱讀認知和閱讀計劃,興趣是大學生閱讀行為產生的首要動力,教師推薦是學生閱讀材料的主要來源,缺少閱讀氛圍、沒時間、閱讀資源不足是阻礙大學生閱讀的主要因素。提升和改進大學生的閱讀能力,高校要大力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和環境;優化培養方案,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大力豐富圖書文獻資源,強化對學生的閱讀指導。
關鍵詞:大學生;閱讀;教師指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閱讀。2012年,“開展全民閱讀活動”被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全民閱讀”連續七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倡導和推廣全民閱讀,成為重要的國家文化發展戰略。2014年,“世界讀書日”前夕,李克強總理在給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的回信中指出:讀書不僅事關個人修為,國民的整體閱讀水準,也會持久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閱讀能使人常思常新。好讀書,讀好書,既可提升個人能力、眼界及綜合素質,也會潛移默化影響一個人的文明素養,使人保持寧靜致遠的心境,砥礪奮發有為的情懷。
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2.84本,人均紙質報紙的閱讀量為16.33期(份),人均紙質期刊的閱讀量為2.33期(份),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報刊和電子書閱讀量均有所下降。作為文化生力軍的當代大學生也因忙于應對各種課程學習、社團活動、技能考試,加之缺乏良好閱讀甄別能力和閱讀習慣,閱讀能力和現狀整體不容樂觀。
立德樹人是大學的根本任務,閱讀是大學生獲取信息、提升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圍繞大學生閱讀能力提升和閱讀習慣養成,近年來,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等國內高校紛紛開展形式多樣的經典閱讀活動,顯示出高校對大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和閱讀習慣養成的高度重視。鑒于此,本文以四川某大學本科生為樣本進行問卷調查,以數據形式呈現大學生的閱讀現狀及影響因素,為進一步優化大學閱讀環境、提升大學生閱讀興趣和能力提供參考。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以四川某大學全日制本科生為對象,共有776人參加調查,其中男生217人,女生559人,大一學生104人,大二學生355人,大三學生247人,大四學生70人,男女生比例與學校在校學生比例基本一致。樣本情況統計表如表1所示。
表1 樣本情況統計表
(二)調查方法及內容
調查采取網絡問卷方式,通過問卷星軟件發布,問卷內容主要包括閱讀計劃、閱讀態度、閱讀時間、閱讀地點、閱讀內容、閱讀數量以及影響閱讀的因素等,問卷以選擇題為主,共18題,其中開放性題目2題,單項選擇題5題,多項選擇題11題。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閱讀計劃
調查顯示,776位受訪者中有閱讀計劃的為439人,占樣本總人數的56.57%;沒有閱讀計劃的為337人,占樣本總人數的43.43%。在有閱讀計劃的學生中,有303人表示在大學前已制訂良好的閱讀計劃,占有閱讀計劃人數的69.02%。在大一期間制訂閱讀計劃的有78人,占有閱讀計劃人數的17.77%;在大二期間制訂閱讀計劃的有42人,占有閱讀計劃人數的9.57%(見表2)。隨著時間的推移,入學越久越難以制訂閱讀計劃。
表2 閱讀計劃養成統計表
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前沒有閱讀計劃的學生(337人)中,有181人在進入大學前曾有閱讀計劃。
(二)閱讀數量
學生的閱讀數量從書籍(期刊)和文章兩個層面統計。其中,每月書籍(期刊)的閱讀量在1~3本的有385人,占總人數的49.61%;閱讀量在4~5本的有131人,占總人數的16.88%;閱讀量在6本以上的有34人,占總人數的4.38%;閱讀量不足1本的有226人,占總人數的29.12%。
從每月文章的閱讀量來看,66.37%的受訪者閱讀量在6篇以上。其中,閱讀量在10篇以上的有316人,占總人數的40.72%;閱讀量在6~10篇的有199人,占總人數的25.64%;閱讀量在1~5篇的有239人,占總人數的30.8%;閱讀量不足1篇的有22人,占總人數的2.84%。
調查結果還顯示閱讀量與學生的年級呈現出一定的相關性。從年級上來看,82.19%的大三學生和75.78%的大二學生每月閱讀書籍(期刊)在4本以上,大四學生和大一學生的這一比例分別為27.14%、15.39%。在閱讀量少于 1本的學生中,大一學生和大四學生的占比分別為33.65%、28.57%,大三學生和大二學生的這一比例分別為4.05%、4.79%,大一學生和大四學生的書籍(期刊)閱讀量明顯少于大三學生和大二學生的書籍(期刊)閱讀量。
究其原因,大二學生和大三學生在學習階段上正處于專業類課程學習階段,閱讀量大也許與專業課學習要求相關,而大一學生由于正處于大學生活適應階段,因此還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大四學生已基本結束專業課程學習,面對就業和深造壓力,也難以保持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閱讀內容
在閱讀內容上,學生閱讀選擇排名前三位的分別為文學藝術類、青春勵志類、考試考證類等,其比例分別為79.51%、41.37%、38.79%;選擇社會科學類、經管理論類等專業類作品的分別占比32.35%、31.57%,表明學生在閱讀類型的選擇上首先以文學休閑類、考試工具類為主。僅有不到1/3的學生對經管理論類書籍感興趣,這也說明大學生將閱讀作為興趣而非專業學習的有效支撐(見表3)。
表3 大學生閱讀內容選擇
從不同年級對閱讀內容的選擇來看,雖然各年級大多數的學生都選擇了文學藝術類和青春勵志類作品,但隨著年級的增長,其所占比例在逐步下降,尤其是青春勵志類作品的閱讀選擇下降了一半左右;而選擇專業類作品的比例在逐年提升,特別是在經管理論類作品和考試考證類作品上表現得更為明顯(見表4)。這表明學生的閱讀類型與其人生發展具有相關性,隨著學生學習的深入和發展目標的明確,其更愿意閱讀與其發展相關的書籍,提升自己的素養和能力,為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表4 各年級閱讀類型選擇占比
(四)閱讀材料來源
在閱讀材料來源上,教師要求或推薦、自己淘書發現以及豆瓣等榜單推薦是大學生閱讀材料來源的主要渠道,同時閱讀材料來源又因為性別和年級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數據顯示,男生課外閱讀材料來源前三位分別是教師要求或推薦、自己淘書發現以及豆瓣等榜單推薦,比例分別為67.74%,67.28%、59.91%。女生閱讀材料來源前三位分別是教師要求或推薦、豆瓣等榜單推薦、同輩推薦,比例分別為71.20%、63.86%、61.90%。其中,在同輩推薦這個選項上,女生的比例比男生高了21.35個百分點,而在自己淘書發現這個選項上,男生的比例比女生高了12.9個百分點(見表5)。這說明,女生閱讀某部課外作品更傾向于被動推薦,而男生則更愿意自己主動去發現。
表5 不同性別學生閱讀材料來源統計表
在不同年級的閱讀材料來源上,選擇教師要求或推薦的指定材料在大一至大三基本穩定,在大四的時候迅速下降,這可能與大四課程安排較少及與教師接觸少有關系;選擇同輩推薦的比例在大學四年分別為65.38%、47.61%、62.35%、61.43%,在大二有所降低后迅速上升;選擇自己淘書發現的比例在大學四年分別為51.92%、61.97%、54.25%、60.00%,表現出明顯的波動性;豆瓣等榜單推薦的影響則以大一的52.88%迅速上升至大二的64.79%并在大三和大四保持穩定;圖書促銷對學生閱讀選擇的影響則由大一的14.42%迅速降至大二的6.20%并在大三和大四逐年下降(見表6)。這說明,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生的閱讀材料來源越來越廣泛,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學生也越來越有主見和個性差異。
表6 不同年級學生閱讀材料來源統計表
(五)閱讀行為
此項主要考察大學生的閱讀時間、閱讀地點和閱讀載體。調查顯示,大學生進行閱讀的時間依次為寒暑假(60.82%)、小長假或周末(58.51%)、大于30分鐘的課余時間(57.60%)、小于等于30分鐘的課余時間(49.36%)、上課時間(5.15%)、其他(1.13%)。從閱讀時間上來看,大多數學生傾向于在有較長的空余時間時閱讀。
在閱讀地點的選擇上,依次為寢室(84.54%)、圖書館(49.23%)、家里(45.62%)、教室(25.77%)、自習室(25.52%)、草坪等室外場所(4.38%)、其他(1.03%),從閱讀地點的選擇來看,大多數學生傾向于在安靜的環境下閱讀。
在閱讀載體的選擇上,93.56%的受訪者選擇閱讀紙質材料;通過手機應用軟件閱讀的受訪者占比為59.92%;通過電子閱讀器(kindle)和電腦閱讀的受訪者占比分別為19.20%、18.81%。從閱讀載體的選擇來看,紙質載體依然是大學生閱讀的首選,但移動閱讀載體也深受學生的歡迎。
三、閱讀行為的影響因素
(一)閱讀計劃與閱讀量的關系
進一步的分析表明,是否形成閱讀計劃和學生閱讀量及閱讀類型顯著相關。在書籍(期刊)閱讀上,沒有閱讀計劃的學生中有51.93%的人每個月閱讀書籍(期刊)少于1本,而有閱讀計劃的學生中僅有11.62%的人每個月閱讀書籍(期刊)少于1本;有閱讀計劃的學生中有54.67%的人閱讀量為1~3本,沒有閱讀計劃的學生的這一數據為43.03%;在4本以上閱讀量中,有閱讀計劃的學生的比例為33.71%,而沒有閱讀計劃的學生的比例為5.04%,兩者具有顯著差異,制訂了閱讀計劃的學生每月閱讀的書籍(期刊)數量明顯多于沒有制訂閱讀計劃的學生。
在文章的閱讀數量上,沒有閱讀計劃的學生每個月閱讀的文章數主要集中在1~5篇,比例為40.95%;有閱讀計劃的學生每個月閱讀的文章數主要集中在10篇以上,比例為51.71%。顯而易見,就每月平均閱讀文章數來說,有閱讀計劃的學生閱讀的數量更多。
在閱讀類型上,無論是否有閱讀計劃,學生都首先傾向于閱讀文學藝術類作品,但在其他類型的作品的閱讀上,有閱讀計劃的學生對其他類型的作品均有涉獵,較為平衡;而沒有閱讀計劃的學生則有51.63%選擇閱讀青春勵志類作品,其閱讀范圍較窄。
(二)閱讀行為的激勵和阻礙因素
1.閱讀行為的激勵因素
筆者對閱讀行為的激勵因素進行分析,按照“沒什么效果”“有點效果”“一般”“比較有效”“非常有效”設置選項,各選項的得分值分別為0、25分、50分、75分、100分,該部分剔除選擇“不適用”的人。各部分的得分采用加權平均的方法,具體公式如下:
閱讀促進因素得分表如表7所示。
表7 閱讀促進因素得分表
從閱讀行為的激勵因素(閱讀促進因素)得分情況來看,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有課外閱讀計劃,喜歡閱讀”“覺得有價值,有利于自身發展”“及時更新電子及紙質資源”“出于課程學習或科研的需要”以及“學校建立獎勵機制,如頒發獎學金、證書等”,得分分別為77.45分、77.22分、70.26分、67.40分、62.85分,說明對閱讀的主觀認識是激勵學生閱讀的首要原因,其次是有良好的閱讀資源,再次是有相應的制度激勵,但選擇“學校建立獎勵機制,如頒發獎學金、證書”等的比例偏高也反映出部分學生的閱讀行為并非自我需求,功利化閱讀的思維依然存在。
2.閱讀行為的阻礙因素
筆者對閱讀行為的阻礙因素進行分析,按照“完全不符合”“有點符合”“一般”“比較符合”“完全符合”設置選項,各選項的得分值分別為0、25分、50分、75分、100分,該部分剔除選擇“不適用”的人。各部分的得分采用加權平均的方法,具體公式如下:
閱讀障礙因素得分表如表8所示。
表8 閱讀障礙因素得分表
從表8可以看出,在影響學生閱讀行為的因素中,得分最高的前兩個選項是“沒有閱讀氛圍”和“沒什么時間讀課外作品”,得分分別為50.61分和48.52分;得分最低的兩個選項是“不喜歡閱讀課外作品”和“覺得沒什么實質性的作用”,得分分別為26.51分和23.74分。這說明,當前影響學生閱讀行為的原因更多是閱讀氛圍的缺少和閱讀時間的缺乏,而非學生不愛閱讀。
3.教師推薦對學生閱讀行為的影響
在學生閱讀資料的來源中,教師要求或推薦對學生的影響最大。776名受訪者中有727人曾閱讀過教師推薦的閱讀材料,49人未曾閱讀過教師推薦的材料。在727人中,選擇“自己感興趣閱讀”的有652人,占89.68%,選擇“因教師強制要求,與成績相關”的有328人,占45.12%;選擇“有額外獎勵”的有47人,占6.46%;選擇“其他原因”的有28人,占3.85%。可以發現,內在的興趣是學生閱讀的首要動力,同時將閱讀行為與學生學習成績掛鉤的要求會影響學生的閱讀行為。
在未閱讀教師推薦材料的原因中,共有740人參與調查,學生未閱讀的原因如下:選擇“沒有興趣”的有492人,占66.49%;選擇“沒有時間”的有359人,占48.51%;選擇“推薦太多,不知選擇哪本”的有306人,占41.35%;選擇“教師不強制要求”的有164人,占22.16%;選擇“沒有資源”的有129人,占17.43%;選擇“教師沒有交流反饋”的有104人,占14.05%;選擇“其他原因”的有10人,占1.35%。結果顯示,興趣依然是影響學生閱讀行為的首要因素。因此,提升大學生的閱讀動力,要在培養其良好興趣的基礎上,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閱讀空間,同時幫助學生制訂良好的閱讀計劃并強化閱讀指導。
四、結論與思考
調查顯示,當前大學生具有較好的閱讀認知和閱讀計劃,興趣是大學生產生閱讀行為的首要動力,其閱讀載體以紙質閱讀材料為主,但網絡、手機閱讀逐漸興盛;在閱讀內容上,與經管理論類等專業類經典文獻相比,學生更傾向于文學藝術類、青春勵志類、考試考證類等休閑類和工具類材料;在閱讀行為中,缺少閱讀氛圍、沒時間、不知道讀什么是阻礙學生閱讀的主要因素。基于此,并結合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筆者認為,促進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高校應在以下幾方面加以改進:
(一)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從大學生的閱讀動機來看,興趣是大學生閱讀行為產生的首要動力,而閱讀氛圍缺失是大學生閱讀量不足、淺閱讀盛行的重要因素。改變這一現狀,高校要從良好的閱讀環境營造入手,大力營造具有濃郁書香氣息的校園環境,通過將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相結合、舉辦各種讀書活動等,重塑良好的閱讀風氣。高校要從新生入學開始培養其保持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充分利用校長(院長)薦書、教師薦書等活動以及開展黨團讀書活動、班級讀書活動等方式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吸引學生主動讀書,熱愛讀書。
(二)優化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深化教學范式改革,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空間
從大學生閱讀行為影響因素來看,大多數學生認為學業壓力大,沒有時間是影響其閱讀的主要因素。從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專業學習和畢業要求來看,大學生畢業學分要求普遍在160學分以上,周學時普遍在25學時以上,再加上參與第二課堂活動、參加課外文體活動的要求,學生的課外學習時間過少,其課外閱讀必然會受到影響。要想改變這一現狀,高校必須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精簡課程門數和課堂學時,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同時,高校要優化教學設計,改革教學內容,提升閱讀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精心遴選推薦閱讀材料,從制度上保障學生的閱讀投入。此外,高校要綜合設計、深度融合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將閱讀活動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提升學生的閱讀參與度。
(三)強化圖書資源建設,做好學生閱讀的保障
豐富的閱讀資源和良好的閱讀環境是大學生課外閱讀的保障。在影響學生閱讀行為的客觀因素中,及時更新閱讀資源是促進學生閱讀行為產生的首要條件,而沒有良好的閱讀場所、比較難以獲取課外作品資源是阻礙學生閱讀的主要原因。為促進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高校必須強化閱讀資源建設,改善圖書館的設施和閱讀環境,為學生提供溫馨、舒適的閱讀場所,在充分滿足學生的紙質閱讀材料需求的基礎上豐富數字閱讀資源,以順應越來越興盛的網絡閱讀、手機閱讀趨勢,滿足讀屏時代學生的閱讀需求。
(四)建設閱讀推廣平臺,強化閱讀指導,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調查顯示,當前大學生有良好的閱讀認知和閱讀動機,但不知道看什么書也越來越影響學生的閱讀選擇。從大學生閱讀材料來源看,讀書類應用軟件和網絡閱讀榜單的推薦對學生的閱讀選擇影響居于前列,但讀書類應用軟件和網絡閱讀榜單推薦的材料往往更關注閱讀材料的商業推廣價值,對閱讀材料本身的品質和適用性關注不足,難以滿足大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和專業能力的提升的需求,這就要求高校注重做好校內閱讀平臺建設,精心遴選書單,做好優質閱讀材料的宣傳和推薦,同時強化閱讀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選擇鑒別優質閱讀材料,提升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