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途徑芻議——基于網絡游戲特點視角

吳翔

摘 要: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定問題,具體表現為部分教育內容脫離實際、教育形式較為單一、教育過程彰顯學生主體地位不足、思想道德認識與行為教育脫節等。網絡游戲因其主體性、生動性、互動性和實踐性等特點吸引著廣大的青少年學生。本文基于網絡游戲的特點反思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議要尊重大學生的發展需要,歸還其主體地位;德育內容要結合大學生的需求,回歸生活世界;教育形式要靈活多樣,師生參與互動;加強大學生的道德實踐活動。

關鍵詞:思想道德教育;網絡游戲;大學生

教育規律表明,德是學生個性的主導因素,對智、體、美等方面的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思想道德教育是大學德育的中心任務,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習創造。對于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我們常抓不懈,卻難受到學生的青睞。網絡游戲深受大學生歡迎,我們不妨從網絡游戲的特點出發,探尋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網絡游戲的流行及其特點分析

(一)網絡游戲的流行

依據中國數據中心(IDC)在2002年12月《中國網絡游戲2002年產業報告》中的定義,網絡游戲指利用網際協議(TCP/IP),以互聯網為依托,可以多人同時參與的游戲項目①。電子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互聯網的逐步普及促進了網絡游戲的迅速擴張。現在,網絡游戲正在迅速將其“觸角”伸入廣大人群中,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大學生參與其中。

多個省(區、市)的調查數據表明,在各類網絡行為中,大學生網絡游戲行為最為突出。對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長沙五所城市青少年運用互聯網狀況的抽樣調查顯示,68.9%的青少年在玩網絡游戲……網絡游戲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學生的業余時間甚至是全部業余時間。

(二)網絡游戲的特點分析

網絡游戲對青少年為何存在如此大的吸引力呢?究其深層原因,網絡游戲自身所具有的特點就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1.主體性

網絡游戲的主體性表現在玩家可以自主、自由地選擇游戲門類,并且可以自由選擇游戲伙伴、游戲時間、游戲地點。大多數網絡游戲的進程和結果是由游戲者的操作決定的,這就給了游戲者一個自由發揮的創造空間。多人同時在線的網絡游戲可以使玩家在虛擬世界中發揮現實中無法展現的“潛能”或實現“能力”的延伸,充分展現出其主體性。

2.生動性

很多網絡游戲都擁有唯美的畫面,并且采用三維人物建模,給人很強的視覺沖擊力。游戲者看到的是生動的二維、三維影像,雖然是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但給人的感覺卻是比較真實的。網絡游戲往往還配有震撼人心的聲音效果,加上吸引人的故事情節、豐富的文化內涵……無論是視覺上還是聽覺上都強烈地吸引著玩家。

3.互動性

網絡游戲的互動性表現在它允許多個人同時參與,玩家在游戲中可以創造自己的角色,并通過控制這個角色的行動與其他人進行對話,在實時的在線交流過程中實現游戲者之間及時的互動。同一個網絡游戲允許多人同時參與,玩家在游戲中遠離現實、扮演角色、互動交流,玩家可以享受強大的互動性所帶來的快樂。

4.實踐性

任何一個玩家所進行的任何一次網絡游戲都是主體性很強的實踐性活動。玩家從游戲門類的選擇、游戲伙伴的選擇,到具體游戲互動過程中的行為,都是玩家主體性的實踐。玩家在這樣的主體性實踐中感受游戲帶給他們的快樂,并樂此不疲。

二、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誤區分析

(一)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從現在的社會環境來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全面確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和大規模人口流動,我國未成年人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今天的大學生生活在一個變數極大的世界中——家庭變故、升學競爭、就業挫折、價值觀沖突等,于是容易出現“道德失范”現象,這給他們的成長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他們將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當然,高校要把大學生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人才的培養在教育,而思想道德教育是21世紀教育的靈魂。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至關重要。正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的:“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①

(二)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現狀及誤區分析

當前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大學生的整體道德品質狀況并不令人滿意。雖然我們的德育工作者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但實效也并不令人滿意。道德教育在學校中的重要地位與其成效有待提高的矛盾迫切需要我們去好好反思現有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誤區。

1.德育過程彰顯大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足

目前,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大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指傳統德育的方向、內容、目標以及過程主要不是從大學生視角出發的,而是把大學生作為被塑造的客體。具體實施德育的過程中往往表現出不注意學生的思想基礎、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特征的差異,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進行教育,把大學生僅看成一個個受教育者,很少真正考慮其自身的主體地位。部分德育工作者沒有能夠將有爭議的問題、敏感的價值問題以及他們個人真實的想法在教學中展示給學生。

2.部分德育內容脫離大學生的生活實際

在內容方面,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不足之處表現為它脫離大學生的實際生活需要。這方面的問題主要包括道德教育高深的理論遠離了大學生的實際生活需要,其抽象難懂的教育內容影響了大學生的理解,并且單一的標準也影響著學生多樣化的發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與現實生活世界剝離,與大學生的人格和心理塑造處在分離狀態。思想道德教育的表現形式呆板,大部分是文本形式,趣味性不強,人性化不夠,沒有更多地從青少年的角度設置教育內容。

3.德育形式較為單一,無法滿足青少年的需求

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較為單一,很難引起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的道德教育還是主要采取“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的課堂教學模式,或者是“聽報告、開大會、讀報紙”的方式,對有利信息的陳述多于對不利信息的分析,對教育內容的宣講多于對教育方法的培養,事后的宣傳解釋多于事先的引導。受教育者在一個封閉的環境里接受“灌輸”,而教育者由于信息資源的局限性、表達手段的單一性,很難使德育達到預期效果。

4.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在一定程度上脫離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培養過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的矛盾運動過程。思想道德教育呈現出的不良結果之一就是大學生道德認知教育與道德行為教育的嚴重脫離,大學生知行發展出現脫節。調查表明,許多大學生在思想認識、行為表現以及知行結合上都表現出一系列的問題。一些大學生在某一道德問題上有正確認識,但在行為上卻是我行我素。

三、網絡游戲的特點給大學生德育的啟示

多年來,相關政府部門三令五申,強調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工作者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然而成效卻不足。網絡游戲在中國流行的時間并不長,卻迅速受到廣大青少年的青睞。當然,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問題,網絡游戲的流行并不意味著它完美無缺,它的缺陷特別是對社會造成的不利影響值得我們深思,但這不是本文探討的問題。審視網絡游戲的特點,反思大學生德育的誤區,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一)歸還主體地位,尊重主體需要

如前所述,各類網絡游戲的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主體性。這個特點充分顧及到了大學生主動選擇、自由選擇的心理需求。在德育中,如果把大學生放在被塑造的客體位置上,結果他們就毫無自主性可言。這樣的德育無視大學生需求,讓大學生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根本談不上主動參與。沒有大學生個體的積極參與,思想道德何談形成?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作為其中之一更不例外。長期以來,大學生德育工作出現“異化”現象,那就是德育者充當了德育過程的主體,而把大學生當成客體塑造。要提高德育的實效,就要摒棄傳統的強制、灌輸和懲罰等錯誤的行為,使德育回歸于“人”,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就要尊重學生的主體需要,建立起民主平等的主體性德育觀。所謂主體性德育觀,是指確立和尊重個體在整個教育目標和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充分發揮其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以達到培養有道德的人的目的的道德教育思想。

(二)回歸生活世界,內容結合實際

網絡游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的一個原因是其具有生動有趣的內容。很多游戲的內容都竭力模擬現實生活,貼近實際,讓游戲者在身臨其境的感覺下進行探索。如前面誤區分析所述,部分道德教育的內容脫離了大學生的生活實際,脫離大學生的實際生活需要。道德教育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求回歸到生活世界,要求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煥發出道德教育的生命力。

從發生學的角度看,思想道德教育原本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因此,在德育內容的選擇方面,我們建議應當更多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貼近學生,貼近實際。教育活動和人在教育中的生活都是屬于生活世界的,生活世界本是教育的根基,是教育之所以能夠促進學生個體多種品質生成的奧妙所在。陶行知先生指出:“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了教育。”生活決定教育,表現為教育的目的、原則、內容、方法都為生活所決定,是為了“生活所必需”。杜威也強調要重視學生的校園生活質量、課堂生活質量,重視學生當下的生活,從當下的生活中來吸取學生發展的動力。先進的思想道德教育,已開始注重面向現實生活、貼近現實生活,尤其是既關注人的生活,又關注社會的發展,以滿足和適應“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需要,從而不斷更新、充實學校德育內容。

(三)形式靈活多樣,師生參與互動

網絡游戲中人際交流的虛擬環境,可以使人擺脫時間、地域、性別、年齡、身份等諸多客觀因素的限制,縮小人際交往的心理距離,減少心理防衛,玩家可以在網上“毫無顧忌”地進行真實心態的交流,發表自己的意見,真正實現互動。

目前,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脫離了大學生的現實需求。在德育方法上,我們要改變強制、封閉、僵化的灌輸方法,提倡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等交流,運用激勵、引導、支持、幫助等積極方法,給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機會,從而使學生由道德教育的聽眾變為道德教育的主體。相關研究表明,做好大學生德育的良性互動需要注意教育中施教和受教雙方的互動以及構成學生道德教育工程的各個部分、各個“要件”之間的互動。道德教育互動性可以喚醒生命、激揚生命,引導學生去展示生命的力量。

(四)加強道德實踐,知行并駕齊驅

網絡游戲過程中,玩家操縱著游戲的整個過程,體會游戲的所有環節,表現出很強的主體性。網絡游戲的實踐性這個特點也是吸引大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現在思想道德教育出現的問題的癥結之一就是大學生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嚴重脫離,知行發展顯現出矛盾性。

道德知識(包括道德規范、道德原理)不同于科學知識之處就在于它是人們社會生活的產物,具有鮮明的實踐性。而道德學習本質上是一種體驗式學習,是以體驗為核心的知、情、意、行整合學習。任何外部影響與教育作用的發揮都必須經過人的體驗才能起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要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注重自覺實踐、自主參與,引導未成年人在學習道德知識的同時,自覺遵循道德規范。”①我們應有針對性地多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切實有效的德育實踐活動,在重視理論傳授的同時,還要重視實踐引導。我們要積極鼓勵大學生走出校園,投身社會,培養“服務社會,改造社會”的精神,讓大學生在實際的社會交往中,學習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學習處理好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社會、國家的關系,學會做人、學會關心,逐步培養道德自覺性,真正提高道德素質。

參考文獻

[1]佐斌,馬紅宇.青少年網絡游戲成癮的現狀研究——基于十省市的調查與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7):117-119.

[2]朱小蔓,其東.面對挑戰:學校道德教育的調整與革新[J].教育研究, 2005(3):3-12.

[3]肖川.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魯潔,朱小蔓.道德教育論叢:第1卷[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① 梁維科.網絡游戲——青少年德育不可失守的陣地[J].社會,2004(3):61-63.

① 人民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EB/OL].(2004-02-26)[2020-10-31].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3/2405224.html.

① 人民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EB/OL].(2004-02-26)[2020-10-31].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3/2405224.html.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沅陵县| 体育| 逊克县| 巴南区| 商丘市| 白银市| 陇西县| 宝山区| 任丘市| 马公市| 观塘区| 华宁县| 安远县| 海兴县| 宁阳县| 古浪县| 乌兰浩特市| 东丰县| 贵港市| 上饶市| 克什克腾旗| 枞阳县| 略阳县| 岳阳县| 探索| 洪湖市| 德安县| 封丘县| 墨竹工卡县| 鹰潭市| 临海市| 甘南县| 绍兴县| 洛隆县| 香格里拉县| 临漳县| 昌平区| 视频| 永靖县| 资源县| 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