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心·廣博·融通:川渝通識教育探索
- 馮曉云 崔凱主編
- 4747字
- 2021-12-30 11:46:39
從語言之美到人生之美——論文學課程的美育功能①
李冬青 薛話雨
摘 要:美育在通識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文學課程是通識教育的重要課程,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欣賞也是大學生美育培養的重要渠道。本文根據過去三年來筆者承擔的文學賞析課程教學的實際經驗,指出文學課程應該具有的三項美育功能,即文學課程應該引導學生欣賞作品語言之美、感受作品情感之美、體味作品人生之美。
關鍵詞:語言;人生;文學;美育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育在通識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著名美學家朱光潛指出,求知、想好、愛美,三者都是人類天性。被稱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毛澤東語)、“中國美育之父”的蔡元培先生指出,愛美是“人類性能中固有的要求”。如果能夠對愛美之心予以因勢利導,“小之可以怡性悅情,進德養身,大之可以治國平天下”。當代大學生除了要在學校學習自己的專業課程之外,更應該學會感悟美、欣賞美的能力,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和人生理想,呵護自己的精神家園。
過去三年時間,筆者一直從事若干門文學賞析課程的教學,包括“外國經典文學選讀”“戲劇英語”和“中外詩歌比較與鑒賞”。這些課程主要通過賞讀中外經典的小說、戲劇和詩歌,讓學生增加知識,了解文化,拓寬視野,滌蕩內心。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注意引導學生欣賞作品語言之美、感受作品情感之美、體味作品人生之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美育:核心通識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育是大學生核心通識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馮惠敏教授參考美國大學生核心通識素養結構,指出當代大學生核心通識素養應該包括知識、能力、情感三個維度。在知識領域,大學生需要掌握多個領域的知識;在能力領域,大學生需要具備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情感領域包括道德價值辨別、社會責任意識、審美藝術情趣三個方面。
教育部一直重視大學生美育的重要性。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發布了《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在該意見中,教育部指出要實現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當時的“全面發展”并不包含“美育”,但是也明確指出要對大學生進行文學、歷史等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以提高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并特別指出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重點是人文素質教育。2010年,教育部出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包含了要“加強美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2014年4月,教育部出臺《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同樣要求學生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意見》中,教育部提出要大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并“將學生體育課和藝術課學習狀況納入考試招生和評價體系中,促進學生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審美素養”。以上文件都明確提到了美育的重要性。蔡元培指出,美育“與智育相輔而行”,教育的目的應該是“使人人有適當之行為”,因此應該“以德育為中心”。朱光潛則認為,美育為德育的基礎。以上論述,都說明了美育的重要性:美育與智育、德育一樣,都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文學課程:三項美育功能
文學課程是通識教育的重要課程,也是大學生美育培養的重要渠道。筆者所在學校為典型的以理工科為主的學校,理工科學生占到學生總數的90%以上,文科教育相對弱勢,文學氛圍并不濃厚。因此,如何營造文學氛圍,增強學生的文學修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而不是僅僅傳授各種科技前沿知識,避免讓學生成為單向度的人,成為學校管理者的重要課題。由于學校沒有設置中文系等與人文教育密切相關的系所,因此絕大多數的文學課程都由外國語學院來承擔,開課初衷主要是通過文學文化課程的學習,提升學生的語言水平。但是,“學文學不僅是學語言的最佳途徑,更是素質教育和人文精神培養的有效渠道”。通過閱讀文學作品,當代大學生可以欣賞其語言之美,感受文學作品中蘊含的強烈情感,更好地理解并體味人生,從而達到陶冶性情、開闊視野、提高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的目的。
(一)欣賞語言之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課程不僅可以教會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文學作品,學生可以欣賞其語言之美,并逐步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文學讓學生感受到語言之美。文學經典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經過時間長河的沖洗,能夠流傳下來的文學經典,大多語言優美、含義雋永。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閱讀經歷:有時候我們對一些文學經典的含義并不能完全理解,但就是覺得很美。叔本華在幼年時,非常愛讀詩,實則對其所蘊涵的意義和思想還不甚了解,常常只因為某些詩的音韻很美,便靠著音韻硬把它背下來。無獨有偶,梁啟超談到他讀李商隱的《錦瑟》等詩歌的體驗時說,那些詩歌講的是什么,拆開來看是什么意思,他都不理解,但是就是覺得作品很美,讀起來令人在精神上得到一種新鮮的愉快。讀戴望舒的《雨巷》,學生都強烈地感受到其音韻之美,正如著名詩人朱湘所言,“《雨巷》在音節上完美無缺”“比起唐人的長短句來,實在毫不遜色”,葉圣陶更是贊揚戴望舒“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大多數學生也許不知道《雨巷》創作的時代背景(《雨巷》寫于1927年,當時大革命失敗,詩人避居松江,心情苦悶彷徨),因此對其主題的理解并不是那么深刻,但是該詩音韻優美,聽起來和諧、悅耳,具有極強的音樂性,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因此深受學生喜愛。
學生通過文學作品感受語言之美,潛移默化之下,自己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等也能夠有所提高。目前,大學生的語言能力狀況不容樂觀。屠國平對中國大學生漢語水平的調查顯示,中國大學生漢語書面語和口語表達情況均不理想:書面語表達方面,得分在60分以上的僅占54.2%,而在口語表達方面,能夠在即興口語表達時做到口齒清楚、發音比較標準,表達流暢、條理清楚,內容符合話題的比例不到15%。在這種情況下,選修文學課程,不啻為很好地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的方法。
(二)感受情感之美
情感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蔡元培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在文學課上,通過對經典文學的賞析,充分體會文學作品中的審美情感,可以讓學生對作品中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之美,激發積極的情感,陶冶審美情操。例如,學習陸游的詩歌時,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了解陸游終身慷慨報國卻不得志的人生經歷,讓學生感受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熱忱,激發起學生的愛國之情。在夏洛蒂·勃朗特的經典名著《簡·愛》中,女主人公簡·愛從小歷經各種磨難,但是簡·愛卻在這些磨難中不斷追求尊嚴與自由,堅持自我,最終收獲了愛情與幸福。學生從簡·愛的經歷中,能夠體會到擺脫一切舊習俗和偏見,追求精神獨立的思想。愛爾蘭著名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的詩歌《當你老了》,表現了詩人忠貞不渝的愛情,語言簡單明快,情感真摯,成為讓世人傳頌的佳作,學生可以從中學習到健康積極的愛情觀。
文學不僅是審美對象、認知方式或載道工具,一個民族的文學蘊含了該民族的眾多集體無意識,而且是該民族文化及其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例如,孝道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曾在《孝經》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通過父親為“我”買橘子這樣一件小事,把父親對兒子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讓人感動。學生可以從中感受到父子之間的親情的可貴,學會對父親懷有感恩之心,并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孝文化。
(三)體味人生之美
美育使人追求人性的完滿。葉朗教授援引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的話說,只有游戲沖動(審美沖動)才能實現人格的完整、人性的完滿,才能使人擺脫功利的、邏輯的“關系網”的束縛而成為自由的人。如果沒有審美活動,人就不能實現精神的自由,更不能獲得人性的完滿。葉朗教授認為,美育是為了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滿,也就是學會體驗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個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對人生產生無限的愛戀、無限的喜悅,從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
文學教會學生體驗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作家喬治·R. R.馬丁(George R. R. Martin)曾說:閱讀的人在死之前經歷了1 000種不同的人生,而從不閱讀的人只經歷了一種人生(A reader lives a thousand lives before he dies,but the man who never reads lives only one)。13世紀阿拉伯詩人魯米(Rumi)則說:詩歌是危險的,特別是好的詩歌,因為它給人幻覺,讓人誤以為經歷過那些他們未曾經歷過的事情(Poetry can be dangerous,especially beautiful poetry,because it gives the illusion of having the experience without actually going through it)。文學讓人體會到人生中那些美好的情感:親情、愛情、友情等,從而增加學生的審美體驗。
文學也讓學生接受人生的不完美。人性的完滿,并非是人生完美無缺,而是在明知道人生有缺陷的情況下,仍然保持著樂觀的精神。大學生才從高中進入大學,突然面臨著與高中時代完全不同的人際關系、學業壓力等。凡此種種,都讓大學生感受到較大的心理壓力,個別學生變得抑郁,甚至自殺。閱讀文學作品,能夠讓學生更客觀地看待生命中所遇到的困難。作家蔣方舟在回答“讀過很多文學作品的人和沒讀過的人有什么區別”時如是說:如果把文學作品局限于小說的話,一個很大的區別是,前者能夠欣賞失敗、落魄、消亡的美感,對于苦難的接受能力更強,而后者不能。著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先生一生顛沛流離,遭遇很多苦難和不幸,但是卻一直保持著樂觀的人生態度。她說:詩歌的研讀,對于我,并不是追求的目標,而是支持我走過憂患的一種力量。生活的磨礪讓人對文學有更深的理解,令人內心強大,給人以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三、結語
從過去三年文學賞析課程的教學經歷中,筆者深深地感受到,文學賞析課程能夠帶給學生美感,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審美情趣。事實證明,學生對文學課程都非常喜愛。以筆者的教學實踐為例,2019年2月和9月兩個學期筆者共開設“外國經典文學選讀”“戲劇英語”和“中外詩歌比較與鑒賞”3門課程,合計8個教學班,課程結束后學生對筆者的評教成績均為最高級(5星)。在選修筆者的文學課程之后,很多學生開始對文學產生了興趣,開始自覺閱讀經典文學作品以提升自己的素質,部分學生還開始嘗試自己寫作詩歌,進行“審美創造”。
文學是人學,是語言藝術和人文精神的整合體,不僅給我們審美愉悅,更給我們以心靈的滋養。高校應重視通識教育中的文學課程,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使學生得到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光潛.無言之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73,177.
[2]蔡元培.精神與人格:蔡元培美學文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2015:33,227.
[3]王春暉.通識教育語境下的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改革[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6,16(5):58-60,64.
[4]馮惠敏,熊淦,徐仙.大學生核心通識素養結構的理論建構[J].中國高教研究,2016(12):46-51.
[5]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EB/OL].(2004-08-29)[2019-12-15].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34/200408/2982.html.
[6]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EB/OL]. (2010-07-29)[2019-12-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7]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EB/OL].(2014-04-16)[2019-12-15].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4/167226.html.
[8]藍仁哲.語言·文學·人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2):25-30.
[9]叔本華.文學的美學.生存空虛說[M].陳曉南,譯.北京:作家出版社, 1987:198.
[10]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41:120.
[11]朱湘.朱湘書信二集[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186-187.
[12]屠國平.大學生漢語言文字能力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9(12):76-79
[13]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06.
[14]莊嚴.在心靈的共鳴中暢享文學之美[N].石家莊日報,2014-12-10(11).
[15]康杰.通識教育選修課《英美文學經典賞析》教學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5(28):15-16.
① 本文受四川省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艾米莉·狄金森中國接受研究(SC16WY010)”、電子科技大學 2018年“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改革示范課建設項目”(2018XJYJ-ZD84)、“《中外詩歌比較與鑒賞》規劃教材建設項目”(Y0301902370100201042)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