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青年幸福觀及其培育研究
- 樓天宇
- 11786字
- 2021-09-30 11:54:08
第二節 相關學科研究成果綜述
古今中外,每個人都對幸福有著各自獨特的思考和追求,對幸福的理解和闡釋亦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學科都從不同的視角來詮釋幸福。
一 心理學視域中的幸福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人為本”的理念滲透到各個學科。幸福作為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逐漸成為心理學的研究熱點。20世紀末,在西方興起的一個新浪潮——積極心理學,作為一股重要的心理學力量,是當代心理學的最新進展。積極心理學于1998年由美國前心理學會主席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倡導并推廣,反映了心理學的研究取向從病態模式(ill-being)到發展模式(well-being)的轉變[6],也就是從消極心理模式的研究向積極心理模式的研究轉變。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研究的積極趨向,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試圖以全新的理念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以更開放的姿態詮釋、實踐心理學。追求幸福是人生的最終目的,是每個人所具有的天賦權利。“積極心理學的使命就是科學地探索如何締造個體的幸福生活與和諧美好的社會。”[7]積極心理學的代表人物馬丁·塞利格曼、艾倫·蘭(Ellen Langer)、格蘭特(Grant)等人分別從人的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觀、積極心理特質和自我實現等主題入手,提出了一些有關幸福心理的重要理論,開發了一系列測量工具。
西方幸福感的理論研究經歷了描述比較、理論建構、整合模型三個主要的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心理學對幸福的研究最初著眼于主觀幸福感的外在影響因素,如宗教、收入、性別、教育等。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統計學的維度,描述與比較不同人群的幸福感。但研究表明,大多數外在影響因素對主觀幸福感雖有影響,但影響不大。心理學對幸福的研究進而轉向對內在影響因素的關注,如個體如何掌控環境、如何應對消極事件、如何設立生活目標等。第二階段,以Diener撰寫的《主觀幸福感》為標志,重點研究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機制。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對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機制進行了理論解釋,提出了認知理論、目標理論、適應理論、自我決定理論等眾多的理論模型,促進了幸福感理論研究的深化。第三階段,在早期幸福感測量發展的基礎上,整合不同的概念框架,融合幸福感多元化的理論,提供多種理論框架支持的幸福感整合模型。現代幸福感測評顯示出多方法、綜合化的姿態。對不同測量模型進行比較分析,建構更為有效的幸福感測量指標,成為當代幸福感研究的新趨勢。[8]幸福感不僅是個人對生活滿意度的主觀評價,也包括其生命潛能和人生價值的客觀實現。幸福感的研究成果為人們建構幸福生活、規劃美好社會打開了新的視角,提供了有價值的科學知識。
在理論層面,國外研究幸福的主要成果有:Tal Ben-Shahar著《幸福的方法》(2007),Alan Carr著《積極心理學——關于人類幸福和力量的科學》(2008),David Lykken著《幸福的心理學》(2008),Martin Seligman著《真實的幸福》(2010),Daniel Nettle著《追究幸福:微笑中的科學》(2010),Will Bowen著《你可以幸福》(2013)等。另有一些相關主題學術論文發表在《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雜志》《心理學探究》等期刊上,增進了人們對幸福的產生與發展過程的了解。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速,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國內心理學界也開始關注積極心理學的進展,并開展了相關研究。國內心理學研究的幸福問題主要集中在幸福的概念、幸福的要素、幸福與快樂、主觀幸福感及其研究狀況、西方各種幸福理論和幸福觀等。2000年鄭雪出版《幸福心理學》一書,2010年清華大學召開“中國首屆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同年北京師范大學也舉辦了“積極心理學與教育國際研討會”。清華大學主辦的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為中國國內積極心理學研究者交流提供平臺,至今已舉辦五屆。通過各類研討會分享了國內外積極心理學領域研究的最新進展,拓展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領域,推廣和加強積極心理學在國民心理素質建設、國民個體幸福追求與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隨著研究的深入,國內關于幸福的論文和著作日漸豐富,涉及理論研究、應用研究、跨文化研究等諸多方面,旨在共同研究、探索和發現有關幸福的規律、方法和機制。國內也有學者對主觀幸福感這個主題進行了研究。《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陳姝娟等)、《30年來西方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理論發展》(吳明霞)、《主觀幸福感概述》(段建華)、《幸福感:生活質量研究新視角》(苗元江等)、《影響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因素》(李儒林等)、《老年人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劉仁剛等)等論文介紹了主觀幸福感的含義、內容和特點,分析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總結了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理論。苗元江的博士學位論文《心理學視野中的幸福》一文中,整合了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幸福感的概念模型與測評指標,提出幸福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快樂與意義的統一、享受與發展的統一,呼吁心理學應該關注人類生存與發展,致力于研究人類積極品質,促進幸福感。
在實踐層面,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念廣泛應用于學校教育、企業組織管理、和諧社會建設等方面,為幸福研究的實踐提供了土壤。為了讓學生獲得真正的幸福,對抗物質主義給社會帶來的危害,英國頂尖的私立學校之一——威靈頓公學從2006年9月開始,為該校14—16歲學子每周上一節幸福課,而幸福課的基礎就是“積極心理學”。幸福課受到了哈佛大學學生的歡迎,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導論》。我國在進行幸福教育理論研究的同時,這方面的實踐探索也在積極進行,且成效初顯。吉林一中確定了“為每一位學生的終生幸福奠基”的辦學理念,并將幸福教育理念貫穿到學校工作的全過程。實施幸福教育工程,開發幸福課程、打造幸福課堂、營造幸福校園,完善幸福教育體系。實現學校教育教學的新突破,譜寫幸福教育的新篇章。臨江林業局中小學開展“知福、感福、創福、思福”四福教育活動。東營市勝利第四小學學校秉承“幸福教育”的辦學理念,持續追求教育的民主化、生態化、現代化,讓每一位教師幸福地生活,讓每一個孩子擁有幸福童年和幸福人生,把學校打造成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園——中國的巴學園。國內大學也紛紛開設“幸福課”。目前,浙江大學、云南大學等知名高校紛紛仿效哈佛大學,給學生上起“幸福課”。據稱,報名學生踴躍,反響熱烈。
二 倫理學視域中的幸福
幸福問題是倫理學的經典命題。“幸福”一詞吸引了古今中外眾多倫理學家的關注,發表過無數相關的論述,但至今關于幸福的一些基本問題仍然眾說紛紜。西方倫理學對幸福的關注有著相當長的歷史,并且還積累了豐厚的思想資源。當代研究幸福觀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凱瑟琳·曼斯菲爾德著《幸福》,弗格森著《幸福的終結》,阿蘭著《幸福散論》,伯特蘭·羅素著《羅素論幸福人生》《幸福之路》《快樂哲學》等。其中,英國學者弗格森在《幸福的終結》一書中,從宗教、信念、道德、激情、感官性五方面,分析了西方現代社會在宗教社會學層面上的幸福價值觀,表達對幸福的崇高向往和仰視。著名的英國學者羅素在《幸福之路》一書中,從哲學和倫理學的角度,深入透徹地闡釋了人類不幸的源泉:錯誤的倫理、心理和生活習慣;而人類幸福的來源是“善”,包括愛和知識兩個方面,節制、外向和生活的統一性是獲得幸福的重要途徑。羅素根據東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倫理道德與社會觀念,總結出具有普遍適應性的獲取幸福的原則。
我國倫理學關于幸福觀的研究起步較晚。一直以來,人們更多的是討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直到改革開放以后,幸福觀研究才開始逐漸走進人們的視線。國內倫理學界研究幸福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陳根法和吳仁杰著《幸福論》,馮俊科著《西方幸福論》,江暢著《幸福之路:倫理學啟示錄》,高兆明著《道德生活論》,孫英著《幸福論》等。其中,馮俊科著的《西方幸福論》一書中,把西方幸福論的發展歷史分為三個階段,即古希臘羅馬奴隸制時代、中世紀封建社會時代和近代資本主義時期,并論述了各個時期的幸福論思想。江暢著的《幸福之路:倫理學啟示錄》一書中提出,任何一種真正的倫理學都是一條通往幸福之路,進而全面分析了幸福與道德、享受與完善、義務與價值、利己與利他、目的與手段、動機與效果、他律與自律等一系列相關概念的關系,研究實現幸福的道路。高兆明在《道德生活論》中對幸福的內涵進行了論述,分析了高尚的道德生活與幸福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進而闡述了實現個人幸福的社會條件。孫英的《幸福論》通過收集和梳理前人對幸福問題的觀點和今人對幸福論的疑問,圍繞“什么是幸福”“為什么追求幸福”“怎樣實現幸福”三個問題,論證了幸福概念、幸福本性、幸福價值以及幸福規律、幸福規范等基本問題,構建了獨具特色的幸福論體系。
三 教育學視域中的幸福
教育學承擔著整合多學科力量、通過有效手段來引導人們獲得幸福的重任。縱觀歷史和現實生活,我們可以看到,生命意識的敬畏、道德情懷的養成、積極品質的塑造、幸福生活的獲得,都是與教育密切相關的。“與文學、心理學不同,教育學在以世俗之心來關乎人心的同時,主要任務不是解釋靈魂,而是塑造靈魂,教育學要塑造的靈魂是一個具有強烈生命自覺的意識和強大自覺能力的靈魂。他相信,這個靈魂才會是一個幸福的靈魂,是一個在這個漂泊無定的俗世里可以依托的生命根基。”[9]生命是具有可塑性和可能性的,這是教育學對人的生命持有的根深蒂固的觀點。人從出生就開始接受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進而接受學校教育,在各種教育的長期影響下,人們求知、生活,在生命自覺中追求和獲得幸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的:“在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中,規定了給予學生各種知識,但卻沒有給予學生最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里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就是教育應該追求的恒久性、終極性價值。”[10]
教育和幸福之間密切相關。首先,幸福需要教育。如果我們對幸福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則必然會妨礙我們對幸福的追求。雖然人人都向往和追求幸福,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體驗和獲得幸福。察知幸福、體驗幸福、追求幸福與創造幸福都是一種需要磨礪和培養的能力。構成幸福的要素有很多,我們很難一一羅列,但不可否認的是,幸福觀、幸福品質、幸福能力是構成幸福的重要因素。教育不僅提供給人們一個很好的機會來提高對幸福的認識,還有助于人們提升追求幸福的水平。教育不僅能帶來個人物質生活質量的提高,還能帶來精神的愉悅和身心的和諧發展。就人的整個一生來說,受教育不僅僅是目的,也是獲得幸福的手段之一。從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結果看,可以肯定的是,教育對于幸福,正效應是主要的(正強負弱、正長負短)。[11]同樣,教育也需要幸福。教育的過程本身應是幸福的,教育的結果要促進、引導師生能夠更加幸福地生活,內心具有幸福感。幸福教育必須融入生活世界。幸福教育不僅要追求結果的幸福,還要注重過程的幸福。教育源于生活,最終又為生活服務,而生活與幸福是統一的,沒有了生活,幸福就是無木之花、無根之水。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強調幸福教育要融入生活,也是要求教育要成為受教育者當下現實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把教育視為通往未來美好生活的一種手段。
教育是引導人獲得幸福的事業,幸福是教育所要實現的目標。盡管教育與幸福的關系如此密切,教育中卻存在著大量背離幸福的現象。幸福問題已越來越引起教育學界的重視。近年來,國內外教育教學改革的狀況和趨勢都越來越強調人的情感向度上的突出地位。在我國正在進行的課程改革中,也越來越強調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現在我國高校德育,與傳統社會和改革開放之前相比,已大大加重了對人、對受教育者的關注。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和實施,幸福教育理念開始在德育研究中初見端倪。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感到幸福之于教育的重要性,他們提出了一些對幸福教育的見解,但對幸福教育的內涵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對幸福教育的途徑也各有不同。在理論研究上,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劉次林博士的學位論文《幸福教育論》,教育專家沙洪澤出版《教育——為了人的幸福》等,在理論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表明關于幸福的教育思想正逐漸成為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識。2007年10月12日到14日,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教育基本理論專業委員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在陜西師范大學召開,年會的主題為“教育與幸福”。在大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參會人員達300人,與會者以不同形式,對幸福的概念、教育與幸福的關系、幸福教育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12]教育學界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幸福開展研究。北京師范大學的檀傳寶教授用兩個命題來闡述幸福和教育的關系:命題一,幸福需要教育;命題二,教育需要幸福。[13]劉次林博士認為,所謂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幸福情感為目的的教育,它要培養能夠創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對“幸福教育”這個概念可能產生兩種理解:一是把幸福作為一種有待于教、有待于學的情感內容;二是把幸福當作教育過程中師生雙方的情感體驗。而只有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在幸福的感受中進行幸福內容、幸福觀的教育,幸福教育才能取得完整的意義。[14]苗元江教授等認為,幸福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是教育對人的發展理解的深化與把握。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情感培養為目的的教育,通過這種教育培養能夠創造幸福、擁有幸福的人。[15]東營市勝利第四小學的高峰校長認為,幸福教育是一種人性教育的回歸,它既是一種教育理想,也是一種教育實踐。[16]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受教育者的幸福。人類一切活動的終極目的都指向幸福。教育作為人類一項重大的活動,其目的指向毫無疑問也應該是人的幸福,也就是受教育者的幸福。教育作為一種飽含著對人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以人文關懷的領域,本身就具有倫理意義。如果它不關心學生的存在和生活的意義以及生命價值,那還能有什么更值得去關心、關注和關懷的呢?[17]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這句話給我們兩個啟示:一是通過教育,讓學生獲得幸福的生活;二是通過教育,讓學生獲得實現幸福的能力。隨著現代知識迅速積累,社會對現代人參與社會生活的準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即將從學校步入社會的這一代人,很多人在學校度過十余年的時光,占到整個人生的四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在人生的這一個漫長的時間里,如果缺少幸福感,那么受這種體驗和性格形成過程的影響,今后就較難擁有幸福的人生,或者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教育生活對人生具有重大影響,對人生具有基礎性的作用。教育生活應該是幸福的生活,教育的最終目的應該促進人的幸福。
四 經濟學視域中的幸福
幸福既是一種主觀的積極的心理體驗,同時也是一種客觀的生存狀態,離不開一定的經濟條件。經濟學研究同樣要回答人類如何獲得幸福、避免不幸福的問題。經濟學家紛紛從人口因素、經濟因素、體制性因素等方面對幸福開展研究。他們不僅希望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為人類創造最好的生產方式和資源分配方式,并且致力于讓這種經濟生活與人的尊嚴、自由緊密聯系在一起。
18世紀,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代表著作《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中,將以利己為本性的“經濟人”和以自利為本性的“道德人”密切結合起來,論證了收入與幸福的關系,將更多的關注投向人類幸福的道德維度。他說:“無論人如何被視為自私自利,但在其本性中顯然還存有某些自然的傾向,使他能關心別人的命運,并以他人之幸福為自己生活所必需,雖然除了看到他人的幸福時所感到的快樂外,他別的一無所獲。這就是憐憫和同情。”[18]他認為,幸福來自積極的生活和適度的財富,既要追求個人的利益,也要為絕大多數人的自由與幸福著想。
19世紀初,英國經濟學家威廉·湯普遜以功利主義為最高指導原則,認為生產并擁有大量財富是人類幸福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并主張從財富的使用和分配的角度來增進人類的幸福。他認為:“對于一個社會來說,重要的不是僅僅擁有財富的問題,而是財富的正確分配問題……人要想快樂,便脫離不了享受的物質手段,這在一切文明社會里主要就是財富,但是人們可以在擁有較少財富的情況下達到前所未有的快樂境地,而在財富極為充裕的情況下,卻仍可能非常痛苦。和社會利害攸關的主要是財富的使用和分配問題,而不是財富的多寡。”[19]隨著工業革命后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人類對幸福的追求片面理解為對物質財富的追求,大多數經濟學家理所當然地認為財富的增長會促使幸福的增長。經濟學對幸福的關注失去了人性的光輝,取而代之的是一層硬邦邦的物質外衣。
1974年,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理查德·伊斯特林教授就財富與幸福的關系展開研究,通過調查數據發現:“通常在一個國家內,富人報告的幸福水平和快樂水平高于窮人,但如果進行跨國比較,窮國的幸福水平和富國幾乎一樣高。”[20]由此,人們把幸福不隨財富增長而增長的現象稱為“伊斯特林悖論”,又稱“幸福悖論”。“幸福悖論”的提出開啟了幸福經濟學研究,激發了當代經濟學家對幸福問題的研究興趣。西方幸福經濟學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研究領域涉及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20世紀80年代,幸福經濟學被引進到我國,成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幸福經濟學最初圍繞“幸福悖論”展開,并逐漸深入,因此關于幸福與收入關系的研究成果最為豐富。“學術界對幸福悖論的解釋主要存在四種理論:定值理論、享樂水車效應、滿意水車效應和社會水車效應。這四種理論分別從人的個性因素、享樂適應、期望水平和社會比較幾個方面來解釋幸福悖論。”[21]當前幸福經濟學還重點研究幸福的影響因素、測量工具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環境惡化、群體性事件不斷爆發、食品安全事件屢有出現……這些事實警示人們:經濟的發展不能只強調數量和速度,還應兼顧質量和方向。隨著“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深入和完善,各級政府高度注重民生問題,民眾幸福感成為衡量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重要標準。幸福意識的增加使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質量的改進。幸福經濟學的傳播有助于中國社會朝著物質豐裕、精神充實、政治清明、生態舒適、社會和諧的方向發展。
五 青年幸福觀相關研究成果
青年問題一直是研究的熱點,雖然與青年幸福觀間接有關的論文和調研報告較多,但尚未看到對青年幸福觀的系統的大型調查及發表的研究專著。我國對青年幸福觀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并多以“價值觀”為研究重點,其中包含對青年幸福問題的分析和闡述。
國內外關于青年價值觀的大型調查和研究專著,可以給青年幸福觀的研究以啟迪和借鑒。在國內,有關青年價值觀研究的重大課題有: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由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進行的“改革開放10年來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演變”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前期由該單位再次進行的“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青年問題”的研究。1996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共同完成的《中國青少年發展狀況研究報告》。2005年,文萍、李紅等學者運用羅克奇價值觀調查表,針對南寧、桂林等全國7個城市千余名大中學生,進行了歷時性研究,即將調查結果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調查結果進行比較,試圖揭示在我國社會轉型背景下,青少年價值觀的變化特點。1996年香港青年協會出版《今日青年——五地青少年發展狀況分析》一書,書中有關青年價值觀的問題有專門章節的論述。2008年,中國人民大學王易對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大學生的價值觀、社會公德、社會責任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調研,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并出版專著《當代大學生價值觀調查報告》。2013年,為全面了解當代中國青年的價值觀現狀,人民網在全國范圍內展開調查,調查內容包括青年人的職業觀、婚戀觀和親情觀等,最終形成《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調查報告》。海外的研究機構和學者也進行過青年價值觀的調查研究,較有影響力的有: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Morris用“生活方式問卷”對青年價值觀進行分類測量,用13種價值尺度對應青年所喜歡的生活方式類型,通過青年的選擇折射出他們的價值取向。70年代初另一學者Rokeach提出了價值調查表,其包含終極性價值和工具性價值兩個量表,為當代世界青年價值觀的實證研究打下了基礎。1972年日本總理府青少年對策本部與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進行的“世界青年意識調查”,實際上是一項全球青年價值觀的比較研究。1981年歐洲價值體系研究小組在歐洲九國進行的“歐洲價值體系調查”曾就青年的閑暇、勞動、生活意義、道德、宗教、家庭和政治七大部分等280個問題作了調查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洲各國的專家每隔9年對本土國民(包括移民)的價值觀進行跟蹤調查,并對青少年數據進行單獨處理與解讀。2014年5月,第四屆歐洲公民價值觀調查的青少年版正式出爐,對歐洲乃至世界青少年發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為進一步了解國內學者在“幸福觀”研究方面的總體狀況,筆者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查詢以“幸福觀”為篇名的文獻,截至2020年6月,共檢索到2200篇。其發表年度(篇數)分布如下:2020(62)、2019(175)、2018(143)、2017(129)、2016(126)、2015(170)、2014(187)、2013(253)、2012(249)、2011(218)、2010(113)、2009(69)、2008(86)、2007(49)、2006(37)、2005(25)、2004(12)、2003(17)、2002(14)、2001(9)、2000(11)、1999(3)、1998(1)、1997(3)、1996(3)、1995(3)、1994(2)、1993(2)、1992(3)、1991(1)、1990(2)、1989(3)、1988(2)、1987(1)、1986(1)、1984(1)、1983(5)、1979(1)、1966(1)、1965(2)、1964(5)、1963(1)。從檢索中可以看出,我國最早的幸福觀研究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中國知網中最早記載的文章是1963年谷方的《學習雷鋒同志的幸福觀》一文。自2000年起,幸福觀相關研究不斷增多,2010年后呈現出迅猛增加的發展狀況。研究內容涉及馬克思主義幸福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幸福觀、西方文化中的幸福觀、大學生等特殊群體幸福觀、幸福觀教育等。
為了解目前國內學者對“青年幸福觀”研究方面的總體狀況,筆者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查詢以“青年”并且“幸福觀”為篇名的文獻,截至2020年6月,共檢索到50篇。其發表年度(篇數)分布如下:2020(3)、2019(7)、2018(6)、2017(2)、2016(3)、2015(3)、2014(6)、2013(2)、2012(5)、2010(1)、2009(1)、2008(1)、2006(2)、2002(1)、2000(1)、1993(1)。研究內容主要涉及青年幸福觀的影響因素、特點、培育條件和途徑等。
近年來,對青年所做的幸福觀研究多側重于圍繞大學生群體等特殊群體展開。筆者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查詢以“大學生”并且“幸福觀”為篇名的文獻,截至2020年6月,共檢索到425篇。其發表年度(篇數)分布如下:2020(10)、2019(26)、2018(24)、2017(29)、2016(34)、2015(36)、2014(53)、2013(64)、2012(44)、2011(23)、2010(23)、2009(14)、2008(10)、2007(12)、2006(7)、2005(3)、2003(3)、2002(3)、2001(2)、2000(3)、1999(1)、1989(1)。這些文獻數量較多,研究內容涉及大學生幸福觀現狀、困境、歸因、路徑、對策等,可見大學生群體的幸福觀研究是當前的一個熱點問題。大學生是當代青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個群體,他們肩負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使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幸福觀不僅關系到大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也關系到民族的未來和國家的命運。
我國學界對青年幸福觀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隨著青年群體的社會地位不斷上升,社會作用不斷凸顯,而來自工作、生活、學習等的競爭壓力、信息壓力和選擇壓力卻讓不少青年感到迷茫焦慮、缺少幸福。因此,青年幸福觀逐漸引起學界的關注。通過對以上文獻檢索結果進行分析,我們發現,目前學者們在青年幸福觀研究領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主要表現在:
(1)青年幸福觀的相關概念界定。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幸福觀歸屬于人生觀,是人生觀“內容的具體表現”或“具體表現”。[22]也有學者認為,“從幸福觀對人生觀的作用看,幸福觀應成為人生觀的重要內容,是人生觀形成的基礎”。[23]不同的人生觀使青年具有不同的幸福觀。青年幸福觀是青年對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幸福的根本看法。
(2)青年幸福觀的現狀。對青年幸福觀現狀所做的研究多側重于圍繞特殊群體展開。如學者們對大學生這一群體的幸福觀尤為關注。吉林大學《關于大學生對于幸福觀理解現狀及對策研究》課題組對吉林大學行政學院、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400多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大學生感到最幸福的前四項內容依次為:能夠幫助別人(84.5%)、家庭美滿(79.8%)、學業優良(69.1%)、別人對自己道德方面的評價(66.7%)。調查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陷入了價值觀的誤區,出現了價值主體的個人主義傾向、價值標準的拜金主義傾向、價值取向的實用主義傾向、價值實現的庸俗主義傾向,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24]柴素芳在《全國七所高校大學生幸福觀現狀的調查與分析》一文中從“需要與幸福”“道德與幸福”“能力與幸福”三種關系對來理解幸福,調查得出“多數大學生對于幸福含義的理解是比較客觀、全面、理性的”。調查顯示,“大學生感到幸福的主要因素”是:身心健康(79.24%),家庭美滿(62.29%),有尊嚴、有價值(62.10%),生活富裕(62.90%),有理想目標(58.29%),人際關系協調(46.29%),有良好品格(25.14%),國家越來越強大,人民生活質量越來越高(19.62%),樂于助人(7.62%),其他(3.05%)。在對大學生實現幸福的途徑的調研中,認為應該“靠自己努力創造”的大學生占66.48%,認為“靠機遇”的占19.24%,“靠父母、社會力量支持”的占8.95%,說明大部分學生認可實現幸福的主要途徑是“靠自己努力創造”。[25]
(3)青年幸福觀的特點。學者對青年幸福觀的特點已有涉獵。如齊英艷通過對“90后”大學生的幸福認知與影響因素研究,認為當代青年的幸福觀具有現實性、個體性、精神性與過程性的特點。具體來說,關注未來但更注重現實,關心集體但更偏重個人,注重物質但更傾向精神,在意結果但更享受過程。[26]吳冬梅認為,目前國內青年群體幸福觀的特征有時代性、主觀性和穩定性,即青年群體的幸福標準觀、幸福模式觀、幸福傳播觀具有較強的時代性;青年群體對生活環境的反映、對幸福的認識具有較強的主觀性;青年群體的外在刺激渠道、內在驅動因素、社會環境具有較強的穩定性。[27]
(4)青年幸福觀的影響因素。青年幸福觀的影響因素研究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從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方面進行分析。主觀因素包括認知模式、歸因方式、人格特質、情緒因素等。一般而言,積極正向的認知模式、歸因方式、人格特質、情緒因素能使青年更容易感受到幸福。客觀因素包括經濟條件、家庭環境、教育背景、社會支持等。另一類是從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四個方面的因素進行分析。社會因素包括經濟發展水平、政治制度、文化環境等。學校因素包含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環境等。家庭是青年生活和成長最長久的環境,不僅滿足他們生理、心理的需求,還給予他們生命傳承和文化依托。個人因素包含一個人的價值觀念、目標追求、人格特質、歸因方式等。
(5)青年幸福觀培育的重要性。學者們對青年幸福觀培育的重要性均予以肯定。李敏認為,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新時期,青年具有符合時代需求的現代幸福觀顯得尤為重要:社會的和諧與進步,要求青年具備符合社會價值取向的幸福觀;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要求青年培養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相統一的幸福觀;當代青年的自我完善和全面發展,要求青年樹立消費性幸福與創造性幸福相統一的幸福觀。[28]孫丹薇認為,青年幸福觀培育依賴于正確的價值引導,要特別關注理性、進取、平衡、愛與責任等價值內容,其價值引導既要包括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和提高,也要包括人們在對物質文化的追求中所獲得的長久的意義體驗。[29]
(6)青年幸福觀培育的具體措施。關于青年幸福觀的培育途徑和措施,專家們也提出了一些思考。劉春輝認為,首先要認清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的統一問題;其次,要正確引導當代青年對不幸的認識;再次,在塑造正確的幸福觀的同時,也要加強對道德人格的塑造;最后,還應當在全社會大力開展人文素質的教育。[30]鐘萬林認為,由于受到市場經濟負面作用的影響,部分青年在幸福觀問題上出現了偏差,形成了與無產階級幸福觀相背離的幸福觀。在培育正確幸福觀過程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來對青年進行教育,使青年認清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的統一問題,正確引導當代青年對不幸的認識,加強對道德人格的塑造,并在全社會大力開展人文素質的教育。[31]
綜上所述,關于青年幸福觀這個議題,學者們的研究從不同角度、不同群體進行探索,這為本研究提供了基礎和素材。盡管如此,目前的研究未系統梳理當代青年幸福觀的歷史演變,沒有從宏觀上把握青年幸福觀的發展脈絡與趨勢,這種局限導致人們在研究中國青年幸福觀時缺乏歷史縱向的對照。目前的研究對當代中國青年幸福觀培育的相關理論,如中國青年幸福觀的形成條件、過程及規律等研究成果還很少見,對當代中國青年幸福觀培育的重要性及存在的問題和提升對策的研究成果論述較少,將青年幸福觀的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更少。本研究在總結前人成果的基礎上,以幸福觀的內涵、特征、評價等為切入點,結合當代青年的基本特征和群體概況,總結出當代青年幸福觀的形成過程和規律,從理論層面梳理了中西方幸福觀的思想精髓,探究了馬克思主義對幸福觀問題的科學闡釋。進而對當代中國青年幸福觀進行歷史考察,通過實證調查了解當代中國青年幸福觀的現狀和問題。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結合青年自身的特點,本研究提出了當代青年幸福觀培育的內容,對培育過程中要把握的原則、方法、路徑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刻和系統的研究,為切實加強當代中國青年幸福觀培育提供有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