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青年幸福觀及其培育研究
- 樓天宇
- 2010字
- 2021-09-30 11:54:08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意義
我國歷代領導人都重視青年群體。毛澤東同志曾把青年生動地比作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鄧小平同志認為青年一代的成長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興旺發達的希望所在;江澤民同志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胡錦濤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深刻指出“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青年是社會上最有朝氣、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贏得青年就贏得了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力奮斗。
幸福作為一個古老而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常成為人們追問、爭論、探尋的核心問題。那么,什么是幸福?這一問題從古至今一直延續,牽人心弦,但無論是哲學家、倫理學家、教育學家,還是經濟學家、心理學家都很難清楚地回答。盡管如此,人們從未停止對幸福的追求。早在2000多年以前,哲學家們就已經將幸福定位為哲學研究的首要目標,哲學研究的目的就是幫助人們生活得更幸福。在探索幸福的旅途中,對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不同的研究領域對幸福的界定也不盡相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幸福是人們的需要、欲望、目的得以滿足所產生的一種主觀感受。物質的或精神的,感官的或心靈的,享樂主義取向或奉獻主義取向,都可以帶來幸福感。從倫理學的角度來看,幸福是人的合乎道德的根本需要或總體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愉悅感。理論家皓首窮經,從各自學科的角度探討幸福問題,雖然研究結論中對幸福的理解是多元的,有一點是共通的:幸福即是一種主觀的積極的心理體驗,同時也是一種客觀的生存狀態,離不開人生重大的需要、欲望、目的的實現,是主觀形式與客觀內容的統一。
幸福觀是與幸福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個概念,是人們對“什么是幸福”的根本看法和觀念。它是人生觀、世界觀在對待幸福問題上的特殊表現,是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幸福觀產生于一定的文化中,以一種主觀的形態起作用,是深層次的價值選擇體系,具有主觀性、選擇性、導向性和社會歷史性,是產生并形成幸福感的關鍵。青年幸福觀是青年在對待幸福問題時的根本看法、態度和觀點。同樣的刺激,對于不同的人,或對于在不同條件下的人,產生或不產生幸福感,或產生不同的幸福感,做出這種轉換選擇的正是人腦中的“中間變量”,我們稱之為“幸福觀”。[3]存在過的、存在著的幸福觀的數量,表明了人們對幸福含義理解的數量。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幸福觀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不同的歷史時期、社會環境下的幸福觀表現形式各不相同,并隨著時間和地點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青年在現代社會中同時扮演各種角色,承載著來自工作、生活、學習等的競爭壓力、信息壓力和選擇壓力,更需要關注和建設其精神家園。身處社會轉型期,目前的青年群體在社會分層結構中并不占優勢,這一點既體現在收入、住房、財富等硬件方面,也體現在工作經驗、人際資源、知識積累等軟件方面。“蝸居”“蟻族”等社會現象反映出一部分青年的生活狀態和生存壓力,他們對幸福生活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感。“421”家庭時代的到來,養老及生活壓力也給當代青年出了一道難題,使一些青年不堪重負。“人總是追求幸福的,如果這一判斷是有不證自明的公理性,那必定意味著,對幸福的追求是人的宿命,人的天性。”[4]在競爭和壓力無處不在的現代社會,青年群體如何認識、理解和追求幸福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幸福觀對青年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青年擁有正確的幸福觀,不僅有利于青年自身的成長和發展,而且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進步。當代青年自我意識強烈,重視個人價值,他們的幸福感更多地取決于個人的感受,但幸福問題關涉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正如馬克思所言:“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5]個人的幸福離不開社會這個大舞臺,在廣闊的生活領域里,存在著人與人之間的多種多樣的相互關系。幸福是個人幸福和集體幸福的有機統一。人們處在家庭生活、職業生活和公共生活等諸多關系中,個人的幸福離不開他人的、眾人的幸福。只有全體人民各得其所、各盡其能,進而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狀況下,整個社會才能實現和諧與進步。
青年幸福觀培育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在社會深刻變革、思想日趨多元、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合理合法地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已經成為社會精神風貌的主流。但值得注意的是,受市場經濟的挑戰、西方個人主義幸福觀的滲透、網絡媒體的消極傳播以及青年自身的特點影響,也存在諸如部分青年以自我為中心、對金錢盲目崇拜、追求感官刺激、價值理想虛無化等現象,阻礙了青年的全面發展,也侵蝕著社會的健康肌體。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新起點上,建設幸福中國,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經濟文化背景下引導當代青年確立具有驅動功能和導向作用、擁有自我生長能力的正確的幸福觀,既是關乎青年實際的現實問題,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予以回應的理論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