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方興未艾的民國鄉村建設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術界逐步興起了民國鄉村建設研究,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諸多學科對近代以來的中國鄉村建設思想史、民國鄉村建設運動史、不同鄉建學派代表人物傳記、典型村落調查等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21世紀初,國內學者重拾近代鄉村建設話題不僅與史學研究范式的轉變有關,更與中國“三農問題”或“三農危機”大背景密切相關,研究的動力更多來自對現實的關懷,力圖通過對近代中國鄉村社會建設的研究來反思和拓展當代農村治理和發展議題。總的來說,“研究者從不同的學科背景和視角去探索、審視鄉村建設運動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理論、性質、歷史地位、具體實踐及對社會變遷的影響”[14]

一 從“運動史”到“現代化”的轉變

關于民國鄉村建設的研究,大體可以分為“運動史”和“現代化”兩大研究視角。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相關研究大多從“運動史”角度進行探討鄉村建設,基于思想史分析范式和論述框架,以鄉建派代表人物思想入手來審視鄉村建設運動,通過鄉村建設中的實踐活動來透視理論及成效。

魯振祥和李善峰[15]較早對鄉村建設運動進行了學術梳理,研究簡要分析了鄒平、定縣等不同鄉建派的實踐內容、理論根源和社會影響及其對當代的啟示,肯定了鄉村建設理論的價值和積極意義。鄭大華的《民國鄉村建設運動》是國內最早對整個鄉村建設運動進行了全面系統研究的專著,對民國鄉村建設運動進行了細致的概況介紹,也注意到鄉村建設不同派別間的分歧、民國政府的態度等問題,總體上該書資料較為翔實,盡管今天看來略缺理論剖析深度,但對系統研究鄉村建設運動而言仍具有開拓意義。祝彥的《救活農村:民國鄉村建設運動回眸》宏觀審視了梁漱溟、晏陽初、高陽、黃炎培、陶行知等人領導的鄉村建設運動內容、模式以及成效等方面,該著作更多是對鄉村建設運動總體狀況的資料羅列和簡單分析,并未有深入的問題意識和相關探討。

王景新的《民國鄉村建設思想研究》對諸多鄉村建設思想進行了系統梳理,作者力圖“將中共早期鄉村建設思想史、民國鄉村建設思想史、新中國鄉村建設思想史研究納入到一個整體框架中,把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國名村納入到鄉村建設思想史研究體系,將村落精英和草根人物的思想納入研究范疇”[16]。雖然作者嘗試擺脫傳統思想史分析范式和論述框架,但依然側重于統治者和領袖人物思想的表達框架,分類式地論述了各個鄉建派理論思想與實踐,缺乏對各個派別間思想進行深入比較分析。吳星云以思潮史和社會史相結合的方式考察了鄉村建設思潮及其不同鄉建派群體的發展歷程,著力探討了“鄉村建設思潮對民國社會所生產的影響,尤其在中國鄉村社會改造問題上所具有的價值”[17],從鄉村社會重構、知識下鄉、鄉村工業化三個方面總結了鄉建思潮的現代性意義和現實價值。總的來說,早期學界的著述更注重對民國鄉村建設運動進行全面的考察,從鄉村建設運動的社會背景,代表性人物的基本理論、實踐模式、價值以及性質等方面進行論述和分析,關注鄉村建設思潮及其不同鄉建團體間的具體內容,盡管研究成果大多注重挖掘文獻資料、擺事實,分析評論較少,但對學界深入了解鄉村建設運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對于民國鄉村建設的研究,當然也離不開對其性質評價,國內學術界主要存在三種態度:“大肯定、小否定”“大否定、小肯定”“成敗不定論”[18]。學界對鄉村建設運動的認識與評價上,“效果論”評價仍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以行動結果來推定成敗。例如,鄭大華[19]對鄉建運動的評價依然沿襲著孫冶方、李紫翔、千家駒和薛暮橋等人的理解思路,對鄉村建設運動性質評判上仍然持改良主義,強調二人是在維護既有社會制度和秩序前提下,主張用和平方式實現民族再造或是民族自救。有學者就提出需更加客觀地看待歷史問題,“我們不能說它失敗了,因為它的條件變化了”[20],其結果是忽略了他們對中國社會特殊性問題的深刻洞見,這種對鄉建運動歷史作用的評價顯然“缺乏應有的公允”[21]。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從實踐領域的“成敗”來評判鄉建運動,更要避免簡單地從一個短時段內的“成敗”來考量,這種二分法的簡單評價有著“去脈絡”危險,不利于我們深入探討鄉建運動背后的復雜脈絡與豐富內容。有學者強調對鄉村建設的認識“只有在時代的坐標中,才能確定其思想和所從事鄉村建設的位置,以作出適當的評價”[22]

20世紀90年代,一些學者從現代化視角對民國鄉村建設思想進行了研究,羅榮渠的《現代化新論》[23]、張汝倫的《現代中國思想研究》[24]、虞和平的《中國現代化歷程》[25]等著作都對鄉村建設運動中所體現的現代化思想給予了關注。進入21世紀以來,大量的研究從現代化視野來審視鄉村建設運動。王欣瑞從現代化的視角,“對不同時期典型的鄉村建設思想進行剖析,以揭示其在國家現代化過程中對鄉村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變革所作的思考和產生的意義”[26]。王欣瑞的研究論述非常翔實,內容廣而全,資料豐富,重點分析了晏陽初、梁漱溟和盧作孚的鄉村建設思想及實踐,以及當時媒體對鄉村建設理論的解讀,并對共產黨鄉村改造理論與實踐也進行了分析,從鄉村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角度宏觀探討了鄉村建設理論的現代化意義,當然,追求面面俱到的同時就很難深入分析現代化價值意義部分。劉旺華剖析了鄉村建設的現代化具體內涵,并把民國鄉村建設運動與印度“民眾科學運動”進行了比較分析,強調應該建立當代中國志愿者的再生機制,以推動鄉村發展[27]。邢宇宙認為鄉村建設派立足于現代國家建設的總體性目標,試圖通過鄉村教育、衛生、文化與組織改造等重建社會,強調農村社會動員和農民組織化的作用,這對于1949年后國家鄉村建設具體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8]

有的學者還從歷史縱向的視角進行了比較研究,對當代鄉村改革與民國時期的鄉村建設進行了縱向比較與分析。徐秀麗從基層社會治理的視角探討了農村治理的歷史和現狀,選取定縣、鄒平以及江寧作為研究案例,“試圖通過對分別在國民黨和共產黨領導下所發生的以鄉村自治或村民自治為核心的農村治理改革運動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他們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從歷史的比較分析中對中國農村治理的模式做出相應理論概括,并提出了解決農村民主治理中一般性難題的思路”[29]。該著對定縣和鄒平的鄉村建設主要是從具體治理措施方面進行分析和論述的,尋求對當下農村建設的借鑒價值。

有的研究則主要是對不同模式的鄉村建設實驗進行橫向比較研究。羅榮渠探討了鄉村建設派的共性問題,認為各地鄉村建設實驗都重視教育,是“以平民教育為中心的鄉村建設運動實驗區”[30],總體而言各地鄉村建設確實也都十分注重教育,但教育的方式以及內涵也有顯著的差別,這種籠統的歸納無疑具有簡單化和片面化的取向。吳星云就對各地鄉村建設的分歧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不同鄉建派的分歧的根源在于動機不同,“大致存在著兩種動機:政治上的動機和教育上的動機。一類基于改造中國政治的愿望從事鄉村建設,一類則懷著改造中國教育的抱負走向鄉村”[31]。這種將鄉建派分歧劃分為政治或教育兩類動機,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簡單二元化的偏頗。可以說,以往大量對不同鄉村建設實驗的比較研究成果,大多從實驗的具體內容和實踐模式等方面進行了對比分析,從文化、教育視角著眼居多,因“個人/派別”的差異消解彼此間更深層次的有機聯系與內在呼應[32],對鄉村建設模式在思想和實踐的異同及彼此關系的分析還不盡全面和系統。

就鄉村建設運動的整體研究來看,各類成果依然大多采取對主要代表人物的“個案”式的研究,較少從整體的層面進行系統研究,未能很好地將個案與整個鄉村建設運動相結合;另外,對各地鄉村建設的研究也大多從文化、教育視角進行探討,對鄉村政治和經濟方面的研究較少,也使得一些研究重復有余而創新稍顯不足。再者就是鄉村建設派之間的橫向比較研究較為缺乏且有代表性的成果嚴重不足,尚需對不同區域、不同模式的鄉村建設進行深入的對比研究。

二 梁漱溟鄉村建設研究

梁漱溟作為新儒家思想及鄉村建設運動的旗手性人物,其思想內容和理論視野十分寬廣,涉及哲學、政治、文化、倫理、教育、儒學、心理和鄉村建設等多個領域,諸多學者從不同學科和視角對梁漱溟思想進行了深入研究,相關研究也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本研究重點評析學界關于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文獻。

(一)國外學界的探索

國外學界最早關于梁漱溟的研究更多是推介性的研究,在研究其文化哲學思想基礎上,進而轉向其鄉建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梁漱溟出版《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后,日本學界首先對該書關注,20—40年代陸續出版了清水安三的《支那新人與黎明運動》、土田杏村的《日本支那現代思想研究》和神谷正男的《現代中國的思潮潮流》等,也都對梁漱溟思想做出簡要介紹和評論。20世紀40年代,木村英一的《梁漱溟的思想——關于〈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和小野川秀美的《梁漱溟的鄉村建設論的形成》兩篇文章,“描繪出了梁漱溟思想的基本面貌,為日本的梁漱溟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33]。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學界關于梁漱溟思想研究的論著有20余篇,涉及梁漱溟的哲學思想、宗教觀、倫理文化以及鄉村建設理論等各個方面,這些文章從不同視角對梁漱溟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也對梁漱溟學術思想進行了評價。日本學者土田正對這些研究進行了歸納:“有的論文因政治、社會局勢的變化,其論斷難免不無‘過時’或者‘國語意識形態化’之嫌,且有的論文因新資料的出現已基本上喪失了學術價值,又有些論文從一開始似乎就沒有多大的學術價值可言”[34]。可見,日本學界對于梁漱溟的研究具有長期性,且總體呈現逐步深入的趨勢。

美國學術界較早研究梁漱溟思想的是著名漢學家——芝加哥大學艾愷(Guy Salvatore·Alitto)教授,其學術生涯主要致力于梁漱溟及中國文化的研究。艾愷是較早將梁漱溟的研究置于現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中的學者,20世紀70年代末出版的《最后的儒家——梁漱溟與中國現代化的兩難》稱梁漱溟為文化守成主義者,并把他的鄉村建設理論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長期方案,“如果我們把梁漱溟作為對‘非保守’、‘非傳統’現象——現代化——的世界性反應的一種,或許能看出梁漱溟的真正意義”[35]。艾愷敏銳地察覺了梁漱溟文化理念上的相對主義,研究更注重將分析視角置于當時的歷史語境,關注梁漱溟理論實踐本身的復雜性與同時代其他思想主張的內在聯系,與胡適和毛澤東等都一一對比,進而討論鄉村建設理論實踐的內在張力及其與“中國現代化兩難”的呼應關系,擺脫了國內研究呈現類型化評價的模式。作為一本述評結合、中西合并的著作,其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評價部分相當深入和透徹,如“梁漱溟將農村的弊病看成是西化的結果”“梁漱溟對抗的是以西化為特征的‘現代化’”等觀點。改革開放后,親赴中國的艾愷和梁漱溟進行了多次的訪談,相繼出版了《世界范圍內的反現代思潮》《南京十年的鄉村建設》等著作,艾愷的著作都基于現代化視角來考量梁漱溟理論與實踐,對國內學界產生了較大影響。

1989年政治風波后,西方學界加強了對中國民主問題的關注,葉紅玉(Hung-YOK IP)從歷史視角對現代中國知識分子關于民主的積極態度和理解認知狀況進行研究,對比分析了“五四”時代激進主義者與儒家文化捍衛者的梁漱溟的思想差異,在她看來梁漱溟促進了文化的交融,致力于中西文化的兼容性,彼此結合的可能性,整合了自由、平等和權利的概念,而形成一個普遍化的民主框架,作為中介可以實現倫理理性和自然理性領域的有機整合。作者也對梁漱溟思想做出了評價:“作為一個傳統文化的捍衛者,梁漱溟從多重角度理解中西方文化以區別于五四時代的激進主義者,但與激進主義者相同的是,在探討西方文化本質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拋開了僅僅關注國家財富和權力范疇”[36],葉紅玉既客觀地闡述了五四時代學人對中西方文化分析的理路,也深刻地剖析了梁漱溟與同時代人的區別。改革開放后,艾愷關注的山東鄒平縣也成為對最早美國學者開放的社會調查點。從1987年至1991年的五年時間里,大批美國學者對鄒平縣進行了實地考察,學者們返美后大多以演講或發表文章等形式推介自己中國之行的研究成果。近五年的考察過程中,美國學者在重要媒體上發文20多篇,出版了4部專著,發表20多次演講[37]。這些文章更多是關注鄒平當代社會的發展變遷,展現了改革開放后中國鄉村的變革圖景。

(二)國內學者的研究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全面實施,一個農業大國的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農村、農民和農業的現代化轉型,也成為國內學界關心的重大議題之一。諸多的學者對梁漱溟文化哲學、倫理和鄉村建設理論等都進行了大量探索,鑒于研究的需要,本書主要是對梁漱溟鄉村建設之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成果進行述評,這些研究成果總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種研究類型在深入闡述梁漱溟鄉村建設具體內容的同時,強調梁漱溟以道德倫理和文化改良來推行鄉村建設運動,實現中國社會的發展和民族復興,但卻缺乏實現的可能性,研究既肯定其價值也帶著強烈的批判視角。韋政通在《儒家與現代中國》中分析了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他認為梁漱溟鄉村建設實驗的失敗,是因為過分估計了人性之善,忽略了外在制度性措施對人性的硬約束。熊呂茂認為梁漱溟試圖從文化思想中探尋民族文化的根本精神,并吸收和改造西方的近代思想,謀求鄉土中國的政治、社會以及文化諸方面的現實出路,其對西方現代模式的理性批判及其民族文化的維護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熊呂茂也辯證地看到:“梁漱溟等在山東展開的諸如興辦學校教育、改良農業等活動,是解決不了帝國主義和軍閥問題,也改變不了中國農村貧窮落后的面貌……他所向往的‘社會主義’帶有很大空想性,在現實社會中,中國的倫理社會和儒家的‘人生態度’與西方的‘科學技術’根本無法共存于‘中體西用’的框架之中。”[38]夏利的《梁漱溟政治研究》深入闡述了梁漱溟政治思想的階級實質,政治思想演變的根本原因及其影響,指出改良主義在中國行不通。[39]周祥林[40]認為梁漱溟的鄉村建設實驗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場道德實踐運動,體現了其倫理道德思想,在道德結構序列上,政治倫理具有首要性,經濟倫理具有主體性,文化倫理是根本性,教育倫理是現實道德理想的動力與根本途徑。這些研究總體上認為梁漱溟的鄉村建設實驗是置于傳統道德倫理之下,通過道德手段解決所有問題,使得他的鄉建理論也成為一個道德的烏托邦。

經觀榮[41]對梁漱溟思想轉變、鄉村建設理論及其鄉建實驗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認為梁漱溟思想與社會實踐工作是其人生態度的結果,更多肯定了梁漱溟積極投身實踐的探索精神。朱漢國認為梁漱溟一生都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調適于現代化問題,面對傳統與現代化二者的關系,“既不人為地割裂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聯系,又不能過分地依賴傳統,這也是鄉村建設在文化思想上對我們今天的啟示之一”[42]。作為較早研究梁漱溟鄉村建設的著作,朱漢國論著資料很翔實,對梁漱溟文化理論和鄉村建設實踐都進行深入分析,肯定梁漱溟鄉村建設的一些主張和建議,但對梁漱溟的評價上依然歸結為改良主義。

第二種研究類型多是從史料解讀層面來探討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論文主要有潘培志的《梁漱溟鄉村建設模式透視》、黃群的《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及其現代意義》等,這些文章的都是對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模式的分析探討,總結其經驗和價值意義。崔慧姝的博士學位論文《梁漱溟鄉村建設運動及其爭議研究》[43],關注的是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及實踐的爭議,將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對其的批評和批判進行了詳細分析,從梁漱溟鄉村建設運動和圍繞其生產的爭議中發掘出適合于現時發展的積極因素,為當代農村現代化提供參考和借鑒方法。還有大量的碩士學位論文都以梁漱溟鄉村建設運動為研究主題,如劉愛景的《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及其現代價值》(2002)、李黎明的《梁漱溟鄉村建設研究》(2006)、肖洲的《梁漱溟與山東鄉村建設運動》(2007)、許愛青的《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和實踐研究》(2008)、徐雷健的《梁漱溟與民國時期的山東鄉村建設運動》(2009)、胡麗娟的《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探析》(2010)、曹文君的《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的當代意義》(2011)等。這些研究大都細致地對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的產生背景、鄉村改造內容、性質做出論述和分析,間或探討梁漱溟鄉建理論對當代鄉村發展的借鑒意義,研究總體上視角相近,史料解讀多而分析評論少,新意略顯不足。

近幾年來,一些學者也從社會建設的視角探討了梁漱溟鄉建理論的意義和價值,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例如,錢理群的《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基于梁漱溟的社會建設和人生探索兩大目標與理想,詳細分析了他對中國問題的思考,鄉村建設的理論設計與鄉建實驗實踐層面的主張,“人”(農民)精神的培育等內容進行了翔實的論述,對于思考當代中國現實問題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性價值[44]。楊守森認為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主張及實踐探索中“包含著人類社會建設應有原則的思考”,梁漱溟并非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與文化保守主義者,而是一位胸懷宇宙的人類思想家[45]。魏文一則詳細地探討了梁漱溟從鄉治到鄉村建設的思想演進過程,從“非行政—社會動員”、市場動員以及民眾參與三個方面[46],論證了梁漱溟的社會組織構造學說對當下基層社會治理的借鑒意義。

此外,一些學者對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中的教育思想和工業化思想進行了專門系統的研究。如李劼的《梁漱溟鄉村教育理論與實踐探析》、汪海霞的《梁漱溟鄉村教育研究》等研究,認為梁漱溟把教育置于中國現代化的主導地位,探討了教育體系設置、課程方案、知識分子與農民相結合等思想,對于當前鄉村教育發展依然有著重要意義。也有對梁漱溟鄉村建設中的工農業思想進行具體探討,如童星、崔效輝的《梁漱溟工業化思想研究——從〈鄉村建設理論〉看中國現代化的道路選擇》、劉庭甫的《論梁漱溟鄉村建設實踐中的工業化思想》、何建華的《梁漱溟的農業合作化思想與實踐》,這些研究從鄉村建設的不同內容層面入手,進一步深化了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與實踐的研究范疇。

第三種研究類型是將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放置于現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考察。陳憲光的《梁漱溟的鄉村建設運動與中國現代化之路的探索》、袁洪亮的《現代化視野中的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馬瑞的《梁漱溟儒家政治人格及其鄉村建設實踐》等著述都從現代化角度論述了梁漱溟鄉村建設的內容、性質,并對鄒平鄉村建設實驗作出了各自的評價,對其重視教育、改良農業,傳統文化和現代關系的闡述等方面給予積極肯定,進一步拓展了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研究。善峰在翔實地闡述了梁漱溟社會改造方案的同時,認為梁漱溟最大的貢獻是凸顯了知識分子在考慮“現代化”問題時,力求克服西方社會業已出現的弊病和重視中國固有文化這一不可擺脫的背景因素[47]

崔效輝認為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是在中國社會轉型的背景之下產生的,非常具有時代特征和個人特色的理論,必須要把梁漱溟的思想放置于中國現代化甚至全球化大背景之下進行分析,他的鄉建理論“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一份重要的精神遺產,如果我們能夠放寬歷史的視野……將會有一個較為準確的定位”[48]。崔效輝結合現代化及參與式發展等理論,對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與實踐進行了系統分析,在現代化實踐部分,分析了梁漱溟和毛澤東對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問題的分歧,以批判視角對中國農業集體化實踐、日韓和我國臺灣地區農村的現代化情況進行了比較分析,結合鄒平當前發展,探討了農村現代化發展的走向,并從中國現代化發展歷程上對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做出了較為客觀和中肯的定位。

一些學者還將梁漱溟與毛澤東對農村問題及現代化的思想認識進行對比分析。郁建興等認為毛澤東和梁漱溟的共同之處在于“把現代化概念意識形態化、價值化,但他們對用以衡量現代化實現目標的價值原則的理解,卻是迥異的”[49]。時廣東認為毛澤東與梁漱溟對鄉土中國現代化的理念與主張不同,“二人目的是相同的,只是用什么方法,走什么道路則有著根本不同。前者主張使用革命、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后者主張采用‘文化改造方式來拯救中國”[50]。基于革命與改良的分析視角,王武嶺認為農村革命和鄉村建設是毛澤東、梁漱溟在探討救國之路上的兩種不同結論,都是基于對中國鄉村社會的認識和體察,都從農村入手采取革命或改良的手段來實現鄉土重建,因而,“不能簡單地以結果的成敗來評價一種理論”[51],革命與改良二者并不相悖,需要辯證地分析梁漱溟與毛澤東關于鄉土重建思想的區別。王宇雄對20世紀前半葉梁漱溟和毛澤東對農民問題的認識進行比較研究,從二人思考和解決中國問題與農民問題的關聯中找尋他們關于農民問題認知的異同,認為“毛澤東服從中國革命發展的需要考量農民問題,梁漱溟基于中國社會基礎的再造考量農民問題,他們探索的思想和方案都有其內在的合理性”[52]。這些成果對本研究關于鄉村建設緣何“失敗”等章節的探索具有重要參考借鑒。

總體而言,關于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與實踐,學者們從不同層面和視角進行大量的探討,不斷拓展和深化了我們對梁漱溟鄉土重建的思想認識。近年來研究的關注點基本擺脫了從微觀角度和史料解讀層面的分析,強調全面系統地研究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和實踐,開始注重從中國鄉村建設的歷史脈絡層面進行探討,一些研究也加強了對同時期鄉村建設實踐者的理論主張和思想實踐進行比較研究。

三 晏陽初鄉村建設研究

(一)西方學者的視野

自20世紀20年代初晏陽初在國內推行平民教育以來,他便通過新聞輿論積極尋求國內外的廣泛支持。晏陽初于1926年撰寫了《中國平民教育運動發展迅猛》一文發表于太平洋國際關系學會(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出版的新聞公告上。該文介紹了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的成立,平民教育的對象和范圍,對中國北方農村平民教育實踐的運作方式、農業推廣實驗站的做法、當前推進的青少年及成人的識字教育,以及后續將進行的公民教育、醫療衛生和農業發展等方面的程序安排[53],該文章翔實地介紹了晏陽初在中國鄉村教育運動,推動了中國平民教育運動在美國社會各界的影響。美國各界人士都對晏陽初平民教育事業頗為贊賞,此后,大批的政治家、教育家、作家、戲劇家及其他各界人士都曾赴定縣參觀考察并撰寫了相關文章,有力地推動了定縣鄉建實驗在國外的影響力。

1928年,《太平洋事務》雜志社根據晏陽初寄給孔力菲(J.B.Condliffe)的信件,編輯了《平民教育在中國》(Mass Education in China)的文章,介紹晏陽初在中國推動平民教育的努力,在士兵中推行識字運動的成功,后續大批民眾的基礎教育任務等內容情況。[54]在20世紀40年代初,諾貝爾文學獎女作家賽珍珠結合晏陽初的訪談及相關報告,撰寫了《告人民語》[55]最初發表在太平洋國際關系學會的公告手冊上。報告中一系列的長篇談話涉及晏陽初為何開始從事平民教育、定縣實驗的發起及平民教育的成效等話題,兩人也認同任何地方那些受壓迫和無知的人都可以通過平民教育的方式而受益[56]。可以看出,國外早期對于晏陽初的研究大都是肯定的、推介式的評論文章。

1951年,美國學者蓋瑞德·斯沃平(Gerard Swope)和理查德·J.威爾森(Richard J.Walsh)的《平民教育與JCRR》文章,兩人都是JCRR的執行委員,該文是對孟利文·康納德(Melvin Conant)質疑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57](the Joint Commission on Rural Reconstruction簡稱JCRR)以及中國平民教育事業的回應,文章肯定了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對中國鄉村發展的積極作用,強調定縣政府改革對平民教育的促進作用,回顧了抗戰時期整個平民教育工作的成績,對四川平民教育運動的開展也進行了總結和分析。文章反駁了康納德關于平民教育的主要資助都來源于其他國家的觀點,認為資金支持主要是國內自愿募捐和其他國家的支援,主要是美國的慷慨捐助,還描述了晏陽初赴美尋求資金援助時面見國務卿馬歇爾、總統杜魯門的情況。另外,該文也反映了作者反對中共的政治取向,“鄉村建設委員會(the Joint Commission on Rural Reconstruction)花費七百萬美元卻能夠為六千萬中國農民提供發展,毫無疑問是非常成功的,雖然鄉村重建項目獲得了巨大成功,但它行動的太遲以至于不能有效阻止共產主義征服中國”[58]

西德尼·甘布爾曾執教于燕京大學社會學并對中國農村進行了多次社會調查,他曾與平教會合作對定縣進行了社會調查,撰寫的相關調查報告直到1954年才由太平洋國際關系學會陸續發表,1968年斯坦福大學出版社以《定縣:一個華北鄉村社區》[59]為題出版,晏陽初為本書撰寫了序言。該書更多是對定縣農村進行資料性的調查研究,田野調查的時間跨度為20年代到30年代初,對定縣農村的人口、家庭、集市、經濟生產等方面進行細致調查,是一部定縣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集,書中還收錄了一百余幅關于定縣調查的照片。1967年,美國學者哈利·布里亞德·普利斯(Harry Bayard Price)編輯出版了晏陽初的《鄉村建設與發展:工作者手冊》[60],全書22個章節,首先宏觀概述了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發展國家農村面臨的問題,并認為平民教育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農民教育、醫療和公民權的提升有著重要作用,具體介紹了菲律賓鄉村建設的組織建設、整體計劃和成效,同時作為一部平民教育工作手冊,本書后部分詳細羅列了提高農村種植業、動物繁育、合作社建設和發展鄉村工業的具體方法,也分析了文學戲劇對社區精神的改善作用、如何提高居民健康狀況、鄉村自治管理等方面,最后探討鄉村社區的發展模式問題。這本給鄉建人員的工作手冊,晏陽初及圖書編輯者的部分意圖在于,滿足鄉建者對這種自下而上工作方法的學習需求[61]

美國學者海福德(Charles W.Hayford)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對晏陽初平民教育實驗進行研究,根據自己對晏陽初和其他參與者的廣泛訪談以及參考不同時期的文獻研究資料,完成了以中國平民教育為主題的博士論文,1990年,最終冠以《走向民間:晏陽初和鄉村中國》出版[62]。該書闡述晏陽初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農村推行的平民教育運動,以及中國鄉村艱難的轉變過程,該書特別推崇了晏陽初的基督精神,闡述了晏陽初領導的基督青年會在平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前四章主要講述平民教育總體情況,中間三個章節論述了定縣實驗,最后兩章介紹了抗戰時期和戰后平民教育的開展情況,本書還探討了晏陽初與毛澤東關于農村問題的認識與解決的區別。1985年,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洪長泰[63](Chang-tai Hung)的著作基于思想史的視角,闡述了新文化運動期間中國知識分子對民間文學的發掘、整理與推廣,在“歌謠”部分探討了定縣實驗時期收集、編印的《定縣歌謠集》的歌謠內容。

此外,日本學界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就對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進行了關注,以大久保莊太郎、小林善文等學者為代表人物,研究維度呈現多元化趨勢,既有對平民教育的介紹,也有探討鄉村建設對抗戰力量的影響問題。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日本學者則更趨于對晏陽初思想價值的探討,例如,鐮田文彥對晏陽初的研究:“第一,晏陽初提出了中國農村普遍存在的問題;第二,晏陽初進行的活動是當時農村復興運動的先導;第三,‘定縣實驗’表明,晏陽初提出的問題不但存在于中國農村,而且存在于世界農村。”[64]此外,鐮田文彥為日本學界推動晏陽初研究也作出了積極貢獻,翻譯了晏陽初的一些著作[65]

(二)國內學者的探討

國內關于晏陽初的研究成果較多,主要是從平民教育活動和鄉村建設理論兩大方面展開的。有的研究從宏觀角度對晏陽初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思想及實踐進行總體的梳理和評價,一些研究也從中觀角度對晏陽初思想與實踐的某一個方面進行研究,還有的研究從微觀角度對晏陽初的思想與實踐中的細小問題進行剖析,總體來說,“對晏陽初的研究多從思想、實踐兩個層面入手,研究聚焦晏陽初平民教育的理論、鄉村建設的實踐和當代價值等三類”[66]

對晏陽初關注較早的當數臺灣地區學者。吳相湘的《晏陽初傳——為全球鄉村改造奮斗六十年》[67]一書對晏陽初的生平及其從事的鄉村建設運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資料新穎,大多是根據20世紀40年代以來存留于美國的文件,以及國際平民教育委員會、國際鄉村改造學院的歷史檔案,雖然作者的一些政治傾向和部分學術觀點值得商榷,但是著作中引用的豐富史料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韋政通認為晏陽初的價值在于思想和人格兩方面的創造性,突出表現為思想上的“創造轉化”和心理上的“自我實現”,認為晏陽初的平民教育在引入西學以完成中國化改造的同時,也特別重視文化傳統的認同[68]

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陸學者更多注重對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進行探究,如宋恩榮、熊賢君1988年出版的《晏陽初教育思想研究》,該著較為系統地論述了晏陽初教育思想及其70年從事平民教育實踐活動歷程,對其歷史貢獻進行了客觀地評價。此外研究者也從中觀和微觀的視角對平民教育思想中一些具體方面進行研究,如師德的研究、家庭教育研究、人力資源開發及農民工培訓的研究、職業教育和教育改革研究等多個方面,還有將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與陶行知、梁漱溟進行比較研究。總體來看,對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研究大多是宏觀整體性的描述、分析和評價等方面,也對晏陽初教育思想的本源、東西方文化思想與后來從事平民教育活動的關系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多學科和多視角的研究拓展了關于晏陽初平民教育的研究視野,相關研究成果較多,故不一一列舉。

進入21世紀以來,學界關于晏陽初的鄉村建設理論的研究較多。李文珊探討了晏陽初鄉村建設理論的特點,認為有三大特色“一是以社會系統方法論為指導,二是科學的實踐觀,三是‘科學簡單化’思想”[69]。孫詩錦對晏陽初鄉村文化建設方面進行了研究,結合定縣實驗探討戲劇與鄉土文化的改造、衛生實驗等具體內容,“將晏陽初的鄉村建設置于中國近代社會啟蒙和社會重建背景下考察,并由此對民國時期的鄉村改造運動乃至20世紀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問題提供了新的理解”[70]。張穎夫[71]基于社會轉型視角對晏陽初“平民教育”理論與實踐進行系統梳理,及其對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教育、社會及新農村建設的意義進行了探討。錢理群[72]先生對晏陽初的研究非常深刻,對其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的哲理基礎與目標、基本任務與內容、定縣實驗的基本經驗、鄉建運動的世界性等層面做了深入的解讀和分析。

還有一些研究者從微觀視角對晏陽初鄉村建設實驗進行了研究。例如,周逸先從方法論角度探討了晏陽初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理論的思想內涵,深入民間、實證調查、注重實驗、教育與社會改造結合,具有實踐性、創造性、科學性和系統性等特點[73]。宣朝慶的研究從定縣實驗中士紳階層與知識分子間的社會沖突入手,對定縣實驗中的組織重構及其社會影響進行了分析,詳細描述了新舊社會精英的沖突和對抗,由于士紳在傳統社會中的強勢地位,致使定縣實驗僅僅是在不觸動生產關系的前提下,致力于改善生產、推動合作技術,提高生產力,“反映了弱國家之下,中央、地方、民間三方力量難以相互協調推動農村社會重建的困境”[74]。此外,大量碩博士論文也聚焦于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和鄉村建設運動,研究內容大都是對其思想發展、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等方面的闡述和分析,也都對其鄉建思想作出評價[75]。這些研究在理論與方法層面并未有太多新意,多采用階級分析的方法且更多是停留在史料羅列,對四大教育的重復解讀。

總的來看,關于晏陽初鄉村建設理論的研究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注重于當代熱點問題相結合,體現服務時代意識;第二,注重轉變研究視角和創新研究方法;第三,注重反思歷史經驗和教訓,啟示當今現實。”[76]盡管關于晏陽初的研究成果總體較多,但也存在史料的平鋪直敘,缺乏深度分析,話題重復,觀點與論據復制等問題。因此,對于晏陽初的研究還需要我們突破史料解讀層面,不斷轉換研究視角和運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在理論性研究上要進一步突破,將其鄉村改造運動置于中國現代化轉型和社會重建的背景之下,既需要從歷史、現實的視角,還需要從橫向比較的視角對晏陽初鄉村建設思想進行更多深入研究。

四 梁漱溟與晏陽初比較研究

學術界曾對民國時期不同鄉村建設派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諸多學者在探討民國鄉村建設運動時,大都會對梁漱溟和晏陽初鄉村建設理論及其實踐模式給予一定的比較和分析。如美國學者艾愷曾對梁漱溟和晏陽初的鄉村建設實驗進行了比較,“鄒平與定縣的區別在于,梁漱溟采取的是一種傳統儒家式的鄉村建設方案,而晏陽初則與中國傳統文化為敵,對西洋文化無條件崇拜,一味在中國實現科學化、現代化”[77]。鄭大華對二人鄉村建設實驗進行了比較,認為相同之處在于社會改良而非采取暴力革命,以“本土派/西方派”或“傳統派/科學派”加以區分,“這些差異源自于雙方主要領導人不同的文化思想背景,這種不同的文化思想背景,必然要影響到他們對中國農村基本問題的認識和對鄉村改造方法、措施的選擇,定縣模式也就顯得更現代或開放一些,鄒平模式也就顯得更傳統或保守一些”[78]。鄭大華的研究更多從宏觀層面對民國鄉村建設運動進行整體分析,對梁、晏的比較分析非常少。

吳飛的《鄉村建設與現代中國文明》探討了梁漱溟、晏陽初的鄉村建設理念和實踐的區別,強調晏陽初和梁漱溟對于中國問題還是有著不同的認識,梁漱溟和晏陽初最根本的不同,“還是體現在他們的政教理念上,梁漱溟從倫理入手,以建立‘團體—個人’倫理的方式實現中國的現代化;而晏陽初從事教育根本的目標是提高平民的文化水平,既沒有從基督教的理念出發,也沒有西方民主政治的明確目標。如果說這種樸素的目標背后還有什么深層的理念,那就是中國社會的現代化”[79]。該研究主要立足于二人鄉村教育理論和實踐差異的比較研究,并未對其他方面進行比較分析。李文珊從政治思想史的角度來探討,認為梁漱溟的鄉建理論“較為宏觀化、系統化,是站在重塑中華民族文化的高度上來立論的;而晏陽初的鄉建思想就缺乏理論思維的歸納與提升,從哲學層面的思考更為不足。但就實踐的理論特點而言,則比梁漱溟鮮明且科學得多”[80]。張秉福認為“晏陽初創造了‘平民教育—鄉村科學化’模式、梁漱溟創造了‘文化復興—鄉村學校化’模式”[81],認為不同鄉建模式對當代新農村建設都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劉東霞和毛洪濤的研究更多探討鄉建實驗的實踐方式,具體建設路徑等方面,“兩位先生的鄉村建設實驗在許多具體實施特色上存在共同點:鄉村建設,教育先行;啟發農民自覺、調動農民的主觀能動性;知識分子深入民間,農民相結合”[82]。劉勇的比較研究大體也沿襲了李文珊的觀點,并無新意。[83]

張森的碩士論文從文化教育、社會組織、經濟建設三個方面對梁漱溟和晏陽初的鄉村建設理論進行了闡述,從教育實踐、政治實踐、經濟實踐、社會公共服務四個方面進行鄉建實踐的比較分析,認為“梁漱溟、晏陽初從事鄉村建設的出發點不同,實踐的內容也是有同有異,他們對中國文化出路的選擇是不同的,試圖在不觸及帝國主義和封建地主土地制度的情況下,進行一場社會改良運動。但在反帝反封建的時代主題下,梁漱溟、晏陽初具有一定的政治反動性,也導致他們的鄉村建設缺乏生命力,最終難逃失敗的厄運”[84]。張森的論文對二人鄉村建設理論與實踐層面進行比較分析,具體從政治、經濟、文化層面進行論述,文獻材料多而分析不足,共性分析多而差異性分析較少,并未分析二者思想理論的差異,對于二人鄉村建設實驗的評價也不盡中肯,持“對國情認識的失誤,鄉村建設團隊本身的不足”等觀點。

馮劍的碩士論文從實驗的角度比較了鄒平和定縣實踐的差異以及實驗成效,從當時學者的觀點、當代學者的看法、實驗內容三個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認為“他們在理論和實踐上是存在很多的相同點的,可以說他們并沒有什么本質上的不同,只是在具體做法和實踐內容上有所差異”[85]。馮劍的論文更多是努力地將實驗主義與鄉村建設運動掛鉤,分析鄉建實驗的成效和時人的看法,對梁、晏二人的比較分析方面則非常薄弱,羅列同時期和當代學者的觀點意見,缺乏自己的見解和評論。傅厚春在《晏陽初中國鄉村建設思想研究》一文中,對晏陽初和梁漱溟也進行了簡要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分析上也是采借了李文珊的觀點。

此外,一些研究也從鄉村教育視角對其思想差異進行探討和分析。諸如馬秋帆《梁漱溟、晏陽初教育思想的特色及其影響》(2009)、張學博《晏陽初與梁漱溟鄉村教育思想之比較及對新農村教育的啟示》(2007)、翟廣順《晏陽初與梁漱溟鄉村教育思想基礎比論》(2008)、張金金《晏陽初、梁漱溟鄉村教育思想比較》(2015)、石夢琪《鄉村教育思想比較與啟示——基于梁漱溟與晏陽初的思想視角》(2017)、任文杰等《中西之別:晏陽初與梁漱溟鄉村教育差異的本質》(2018)等。這些研究成果在方法和視野上,對后續研究的開展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當然這些成果也存在研究同質化的趨勢:一是研究成果大多是篇幅較短的專題碩士論文,對二人教育思想的比較分析不深刻,多是教育思想與實踐內容層面的異同進行闡述,缺乏系統性的比較與差異本質的論述;二是分析視角趨同,缺乏新的視角和觀點,研究尚待深入。

五 研究反思與小結

總的來看,眾多的關于鄉村建設運動的研究成果,不論是典型人物的專題研究,還是思想史、社會史的研究,都間或有對梁漱溟和晏陽初的比較分析,探討他們理論與實踐的差別之處,對我們深入理解和認識民國鄉村建設運動有著重要意義。當然,學界對于二人鄉村建設比較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關于梁漱溟與晏陽初鄉村建設思想與實踐的對比研究還不夠全面和系統,研究的觀點尚未有新的突破。21世紀之初,梁漱溟先生的次子梁培恕更是直言不諱地指出,早期的批判者和一些傳記作者并未對其父親梁漱溟有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原因是沒有把‘特’字即‘個性’講出來,沒有深入討論鄉村建設運動與其他社會運動的不同之處”[86]。溫鐵軍曾細致地探討了民國時期各地鄉村建設的特點和差異,在論述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時就認為“以往的梁漱溟研究缺一塊兒,就是梁先生創造的鄉村自治經驗與其他各家的比較研究”[87]。十余年來,盡管也有一些研究探討了梁漱溟與晏陽初鄉建理論的差別,但挖掘得還不夠系統,闡述得不盡全面。

第二,當前關于鄉村建設運動代表人物的研究明顯存在一些類型化或單一化的趨向,且多聚焦于單個人物的探討,對不同人物間的比較研究缺乏綜合性分析。對于鄉村建設研究而言,“如何在分別研究的基礎上來形成整體研究,以揭示當時知識分子階層對下層社會的整體關注等等”[88],是需要給予重視的。因此,在后續的研究中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鄉建代表人性思想的內在關系及其共性特征,由此揭示出隱含在鄉村建設理論差異性背后的具有共通性的價值與意義,在此基礎上探討對當下鄉村振興的借鑒意義也顯得尤為重要。

第三,從現代化視角對梁漱溟與晏陽初鄉村建設理論的研究也比較多,但大多是宏觀地審視了其思想對鄉村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現代化的價值意義。晚清以來,在啟蒙思潮影響下,中國現代化探索經歷了從制度層面到文化與價值觀念層面的轉向,開始關注國民個體改造和教育啟蒙,民國鄉村建設運動無疑可以看作此理念的實踐。但總體上看,研究者們自身對于現代化進程的本質,特別是其規范性意義缺乏明確的自覺,從而在審視梁、晏的理論和實踐時常缺乏清晰而一貫的參照。質言之,當前研究尚未有從個體獨立和共同體建構的視角,來審視梁和晏的鄉村建設理論的研究。

現代化本質上是一個從人身依附、個性束縛的傳統共同體社會走向個體獨立、個性自由的現代社會的進程。盡管中國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等,但從社會現代化所要走向的目標而言,今天我們依舊需要鄉村社會的改造建設,依舊存在著一個如何把鄉村社會、進而將社會建立在個體獨立、個性自由的基礎上,并以社會的力量促進這種獨立和自由的問題,即梁、晏的問題依舊存在。因此,如何向個體獨立自由的現代社會轉型是必須關注的問題。本研究就是在這種問題意識下,來重新審視和解釋梁、晏鄉村建設理論與實踐。

本研究在梁漱溟和晏陽初鄉村建設運動理論和實踐的考察基礎之上,對二者鄉建理論和實驗的異同,進行系統的分析和思考。同時,聯系中國近代以來不完全自主的社會轉型(包括其中發生的革命和建設運動),說明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可避免的失敗結局,但是在社會現代化的一般進程的視野下,鄉村建設又是一個無可回避的問題。因為,盡管不同國家其各自具體傳統、處境有所不同,現代化進程會有所差異,但總體上都呈現為從擺脫各種傳統束縛(人身依附)開始到培養、確立自由的各種社會條件的發展進程,或者表現為從“社會革命”到“社會建設”這一進程。從這個進程來看,鄉村建設所提出的問題依然是無可回避的,進而在“不可回避的問題”的參照下審視探討梁、晏的探索對于當代中國鄉村治理乃至整個社會治理所具有的啟示與價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葛市| 紫云| 永善县| 邳州市| 清水河县| 沈阳市| 密山市| 余庆县| 普陀区| 遂昌县| 通道| 洛阳市| 靖州| 横峰县| 礼泉县| 四平市| 郑州市| 正定县| 蓬溪县| 西乌珠穆沁旗| 永嘉县| 增城市| 额济纳旗| 五常市| 微山县| 思南县| 康马县| 丘北县| 海城市| 林西县| 原阳县| 巫溪县| 竹北市| 信阳市| 桂阳县| 巴塘县| 临湘市| 志丹县| 娄烦县| 包头市| 金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