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路鄉土:梁漱溟、晏陽初鄉村建設理論與實踐比較
- 張建軍
- 436字
- 2021-09-30 11:53:44
第二章 鄉土的衰敗——民國鄉建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
現代化是世界政治經濟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從西方國家工業革命伊始,各個國家都逐漸被卷入這一巨大變革之中。晚清以降,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侵入,中國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以工業化和城市化為主導的現代化洪流之中。馬克思曾說:“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通過英國而為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1]從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性來看,鄉土中國必然是要解體的,但中國的現代化是一種非內生型的現代化,是在西方列強暴力裹挾之下被動發生的,因而其解體過程也是病態和扭曲的。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鄉土中國必然面臨更多壓力和挑戰,隨著中國傳統政治社會治理模式的終結,鄉村如何因應現代化轉型也成為這一時期的重大課題。20世紀30年代,梁漱溟和晏陽初鄉村建設理論與實踐是對鄉土中國社會轉型的直接回應,因此,對民國“鄉村建設運動”興起的社會背景分析,乃是認識把握梁漱溟和晏陽初之鄉村建設思想和實踐的必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