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研究方法、思路與主要觀點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獻研究法、個案分析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和“國家—社會”分析框架等多種研究方法,基于現代化視角對梁漱溟和晏陽初的鄉村建設理論與實踐進行深入比較和系統分析。

當前關于梁漱溟和晏陽初的研究有著諸多的文集、傳記和專題研究資料,首先是要對已有著述資料和人物的經典文本進行解讀和分析,而對文本的解讀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高度脈絡化的方式,即力圖從作者所關懷的問題出發來理解和把握文本;另一種則是去脈絡化的方式,即解讀者超越由文本所產生的具體的、特定的社會情境和脈絡,懸擱作者所懷的問題意識而從中抽象出較具普遍性的思想理念”[98]。本研究在解析梁漱溟和晏陽初經典著作文本時,也極力在第一種解讀方式基礎上兼顧第二種解讀方式,從整體視角出發,呈現二人鄉村建設理論與實踐的當代價值和意義。

注重綜合研究與個案研究相結合,對梁漱溟和晏陽初的鄉村建設思想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放置于整個鄉村建設、中國社會——政治發展歷史范疇去考察和分析,無疑需要綜合的研究方法進行系統研究。另外,對于梁漱溟、晏陽初理論與實踐的比較研究上,同時也需要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對兩大鄉建實驗采取個案分析,當然并不是對鄉建運動過程進行全景式的敘述,而是通過個案著重論述梁漱溟和晏陽初鄉建理論和思想在社會實踐層面體現的差異。

歷史比較研究法也是本研究的基本的方法之一,“研究社會發展或變遷離不開歷史比較的方法,將問題置于社會發展的歷史之中進行考察,把時間維度作為一個基本變量,注重對一個社會不同時期或同一時期的不同社會形態的比較研究”[99]。本書是關于梁漱溟和晏陽初鄉村建設思想的比較研究,運用比較的方法來分析他們的鄉村建設運動之間的共通性和差異之處,探討二人思想理論的本質特征及其區別,也會涉及鄉村建設運動縱向和橫向的比較。當前研究鄉村問題的諸多論著也大多采用了“國家—社會”分析方法,從政治社會(國家)和公民社會(市民社會)層面探討鄉村社會治理等問題,本研究必然會涉及國家與社會的分析維度,探討鄉村社會轉型、中國基層政治—社會治理等問題。

二 思路與主要觀點

本研究是基于現代化視角探討鄉村發展與建設問題,通過對梁漱溟和晏陽初理論與實踐的比較研究,探討二人鄉土重建思想的差異、特點及其價值意義,也力圖為鄉村振興和實現農村現代化提供借鑒,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幾個問題展開論述:

第一,二人為什么從事鄉村建設?對民國鄉村建設的社會背景進行分析,具體闡述了傳統鄉村社會治理體系的解體、鄉村經濟的衰敗、復興農村思潮的興起和農民運動對鄉村建設運動勃興的影響,結合梁漱溟和晏陽初的生活環境、教育經歷和知識背景探討了二人思想認識的轉變歷程。

第二,梁漱溟和晏陽初鄉村建設理論及實踐路徑有什么不同?剖析梁漱溟和晏陽初鄉村建設理論的淵源、鄉土重建思想的特色和區別之處。二人對待西學和儒家思想的態度不同,梁漱溟對西方文化始終保持著批判性審視的態度,而晏陽初體現了對西學的肯定與全盤繼承的態度。一方面,梁漱溟奉行的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而晏陽初秉持“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的鄉村建設理念,這也是二人鄉建理論本質上的不同之處;另一方面,梁漱溟、晏陽初基于中國問題的認識差異,形成社會重建和公民建設兩條路徑。梁漱溟基于文化視角從中國的特殊性中尋找解決方案,晏陽初立足教育通過平民教育來培育現代公民,促使農村能夠有效匯入現代文明大潮,推動中國走向現代化。

此外,本書還對鄒平、定縣鄉村建設實踐中的政治取向、社會支持、動員方式和內容等方面的異同進行比較分析。鄒平實驗是在地方政府支持下,自下而上地采取“社會”動員方式,依靠鄉村領袖或紳士等社會強勢力量改造鄉村;定縣在實驗初期研究階段堅持民間化立場,縣政改革后則希望借助政權力量,基于教育改造基礎以推動政治和社會的全方位改造,自下而上采用“社團”動員方式,依靠現代知識精英推動鄉建實驗。總體可以概況為“文化復興—中華本色”“平民教育—西式現代化”兩種鄉土重建模式。

第三,鄉村建設為什么會“失敗”?聯系中國近代以來不完全自主的社會轉型(包括其中發生的革命和建設運動),說明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可避免的失敗結局。從革命史視角來看,鄉村建設者們并未觸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根本矛盾,無力解決土地問題,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雙重壓迫下的舊中國,通過改良來尋求鄉土重建的道路,定然是不現實的。參照社會現代化的一般歷史進程,聯系中國近代以來扭曲、反常的社會轉型來看梁漱溟和晏陽初的鄉村建設理論,可以認為,梁漱溟的取向在某種程度上有著反工業化、反城市化的價值取向,通過對傳統的社會組織稍加改造而實現社會現代化轉型,明顯具有逆歷史發展一般進程的反歷史傾向;晏陽初有著鮮明的西方現代化價值取向,通過“四大教育”來解決“四大病癥”,其根本在實現“新民”目標,但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所置身于其中的歷史條件缺乏充分體認的非歷史性,這使他們雖然殊途但卻同歸于“失敗”的基本癥結所在。

另外,鄉村建設運動作為一種社會取徑的政治改革,即非政治力量的政治建設,離開政府必然會失敗。梁漱溟在鄉村建設中要改造既有政權,并最終以鄉學村學取代基層政權組織,無疑是政府所不允許的。晏陽初抱著教育救國論來推動基層社會改造,注重從個體改造方式來實現新民,但忽視了制度建設,對基層政權的改造也僅僅服務于社會改造,在缺乏強大的、負責任政府背景下,也注定其實驗難以成功。

第四,鄉村建設作為一種失敗的嘗試,為什么我們還要審視這些問題?民國鄉村建設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的失敗,但是鄉村建設又是一個無可回避的問題,如何通過重建鄉土社會或鄉村現代化而帶動中國的現代化是梁漱溟、晏陽初問題的根本關懷所在。“三農”問題其實質是鄉土中國的現代化轉型問題,已成當今中國改革與發展中的最大難題之一,就此而言,梁漱溟和晏陽初鄉村建設中提出的問題依然是無可回避的。二人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對當下鄉村振興依然具有一定的啟示與價值:一方面必須保障農民作為公民的權利、確立農民的主體地位,培育農民參與鄉村發展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推動鄉村共同體建設,這是鄉村“主體力量”的形成過程,也是對鄉村社會的重塑,加強農村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完善的公共服務與社區服務,以增強農民對自身所在社區共同體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此外,還需積極挖掘和利用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本土資源,使之全面參與國民的道德精神及社會經濟生活的重建,實現文化自覺,為中國的“現代性”提供合理的支撐。


[1] 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頁。

[2] [美]明恩浦:《中國鄉村生活》,午晴、唐軍譯,時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1頁。

[3] 梁漱溟:《河南村治學院旨趣書》,《梁漱溟全集》(第4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11頁。

[4] 趙旭東:《鄉村成為問題與成為問題的中國鄉村研究——圍繞“晏陽初模式”的知識社會學反思》,《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

[5] 李德芳:《民國鄉村自治問題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0—191頁。

[6] 馮婷:《從社會革命到社會建設》,《浙江社會科學》2014年第2期。

[7] 高瑞泉:《中國近代社會思潮》,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頁。

[8] 李德芳:《民國鄉村自治問題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1頁。

[9] 陳序經:《鄉村建設運動》,上海大東書局1946年版,第1頁。

[10] 國家統計局:《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 城市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黨的十八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之九》,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707/t20170711_1511794.html。

[11] [德]馬克思:《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6、496、104頁。

[12] 王小章、馮婷:《積極公民身份與社會建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63—64頁。

[13] [德]馬克思:《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692頁。

[14] 何建華、于建嶸:《近二十年來民國鄉村建設運動研究綜述》,《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5年第3期。

[15] 參見魯振祥《三十年代鄉村建設運動的初步考察》,《政治學研究》1987年第4期;李善峰《鄉村建設運動:一個社會學的考察》,《社會學研究》1989年第5期。

[16] 王景新、魯可榮等:《民國鄉村建設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32頁。

[17] 吳星云:《鄉村建設思潮與民國社會改造》,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3頁。

[18] 何建華、于建嶸:《近二十年來民國鄉村建設運動研究綜述》,《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5年第3期。

[19] 鄭大華:《民國鄉村建設運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473頁。

[20] 溫鐵軍等:《中國大陸的鄉村建設》,《開放時代》2004年第2期。

[21] 王武嶺:《論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以革命與改良的辯證關系為視角》,《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5年第3期。

[22] 經觀榮:《梁漱溟的人生思想與鄉村建設運動》,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19頁。

[23]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24] 張汝倫:《現代中國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5] 虞和平:《中國現代化歷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6] 王欣瑞:《現代化視野下的民國鄉村建設思想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西北大學,2007年。

[27] 劉旺華:《明國鄉村建設的現代化意義》,碩士學位論文,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28] 邢宇宙:《再思20世紀上半葉的鄉村建設與改造》,《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

[29] 徐秀麗主編:《中國農村治理的歷史與現狀:以定縣、鄒平和江寧為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3頁。

[30] 羅榮渠主編:《從“西化”到現代化》,黃山書社2008年版,第25頁。

[31] 吳星云:《民國鄉村建設派別的主要分歧》,《歷史教學》2004年第12期。

[32] 潘家恩、溫鐵軍:《“作新民”的鄉土遭遇——以歷史及當代平民教育實踐為例》,《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1年第3期。

[33] 劉岳兵:《梁漱溟研究在日本》,《哲學動態》2003年第6期。

[34] [日]土田正:《通過日本有關梁漱溟研究而窺視其學術研究掠影》,《百色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35] [美]艾愷:《最后的儒家——梁漱溟與中國現代化的兩難》,王宗昱、冀建中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頁。

[36] Hung-YOK IP,“Liang Shuming and the Idea of Democracy in Modern China”,Modern China,Vol.17,No,4,1991.pp.469-508.

[37] 王兆成:《美國學者眼中的鄉土中國》,載王兆成主編《鄉土中國的變遷:美國學者在山東鄒平的社會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頁。

[38] 熊呂茂:《梁漱溟的文化思想與中國現代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頁。

[39] 夏利:《梁漱溟政治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198頁。

[40] 周祥林:《梁漱溟鄉村建設倫理思想與實踐》,博士學位論文,中南大學,2011年。

[41] 經觀榮:《梁漱溟的認識思想與鄉村建設運動》,臺灣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版。

[42] 朱漢國:《梁漱溟鄉村建設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21頁。

[43] 崔慧姝:《梁漱溟鄉村建設運動及其爭議》,博士學位論文,南開大學,2012年。

[44] 錢理群:《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及其當代價值》,《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

[45] 楊守森:《梁漱溟的鄉村之思》,《山東社會科學》2017年第10期。

[46] 魏文一:《從鄉治到鄉村建設——梁漱溟學術理路的演進及其對基層社會治理的啟示》,《山東社會科學》2016年第10期。

[47] 善峰:《梁漱溟社會改造構想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71頁。

[48] 崔效輝:《現代化視野中的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56頁。

[49] 郁建興、朱旭紅:《毛澤東與梁漱溟現代化思想之比較》,《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

[50] 時廣東:《梁漱溟、毛澤東關于中國社會改造思想的趨同和差異》,《社會科學研究》1996年第6期。

[51] 王武嶺:《論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革命與改良的辯證關系為視角》,《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5年第3期。

[52] 王宇雄:《論二十世紀前半葉毛澤東和梁漱溟對農民問題的認識》,《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

[53] Y.C.James Yen,“Chinese Mass Education Movement Progresses Strongly”,News Bulletin(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ws Bulletin(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Oct.16,1926,pp.1,8-12.

[54] “Mass Education in China”,Pacific Affairs,Vol.1,No.2,1928,pp.23-24.

[55] Pearl Buck,“Tell the People ——mass education in China”,New York:American Council,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1945,pp.1-70.

[56] “In the sixteenth pamphlet in the I.P.R.series,Tell the people-mass education in China”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Vol.5,No.1,1945,p.93.

[57]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the Joint Commission on Rural Reconstruction)是民國政府與美國政府聯合設置的機構,1948年10月1日成立于南京,第二年秋遷往臺灣,委員由中方和美方人員共同組成,目標是致力于中國農村的復興。

[58] Gerard Swope,Richard J.Walsh,“Mass Education Movement and JCRR”,Far Eastern Survey,Vol.20.No.14,1951,pp.145-148.

[59] Sidney D.Gamble,“Ting Hsien:A North China Rural Community”,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pp.1-472.

[60] Y.C.James Yen et al,editioned by Harry Bayard Price,“Rural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A Manual for Field Workers”,New York,1967.pp.1-426.

[61] Robert C.Eidt,“Review”The Hispanic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48,No.3,1968,p.459.

[62] Charles W.Hayford,“To the People:James Yen and Village Chin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0,pp.1-304.

[63] [美]洪長泰:《到民間去:1918—1937年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運動》,董曉萍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64] [日]鐮田文彥:《“定縣實驗”在中國教育史上的意義》,載宋恩榮主編《教育與社會發展——晏陽初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87—288頁。

[65] 宋恩榮:《晏陽初及其平民教育與鄉村建設》(日文版),鐮田文彥譯,日本濃山漁村文化協會出版發行2000年版。

[66] 王潔:《近十年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研究概況及評價》,《文史博覽(理論)》2014年第2期。

[67] 吳相湘:《晏陽初傳——為全球鄉村改造奮斗六十年》,岳麓書社2001年版。

[68] 韋政通:《“創造轉化”與“自我實現”——論晏陽初的思想與人格》,載宋恩榮主編《教育與社會發展——晏陽初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50—265頁。

[69] 李文珊:《試析晏陽初鄉村改造運動的理論特色》,《學術論壇》2001年第4期。

[70] 孫詩錦:《啟蒙與重建:晏陽初鄉村文化建設事業研究(1926—1937)》,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2—22頁。

[71] 張穎夫:《晏陽初平民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基于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視角》,博士學位論文,西南大學,2009。

[72] 錢理群:《晏陽初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運動思想及其當代價值》,《中國農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

[73] 周逸先:《晏陽初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方法論初探》,《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74] 宣朝慶:《地方精英與農村社會重建:定縣實驗中的士紳與平教會沖突》,《社會學研究》2011年第4期。

[75] 相關研究也較多,僅碩士論文參見鮑玉倉《定縣模式述論》、傅厚春《晏陽初中國鄉村建設思想研究》、田成剛《晏陽初:農民問題的理論與實踐》、胡芬芳《晏陽初的農村社區改造思想及其價值》、史振厚《晏陽初鄉村改造思想初探》等。

[76] 徐曉美:《21世紀晨曦中的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研究綜述》,《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77] [美]艾愷:《最后的儒家——梁漱溟與中國現代化的兩難》,第247頁。

[78] 鄭大華:《民國鄉村建設運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468—472頁。

[79] 吳飛:《鄉村建設與現代中國文明》,《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年第3期。

[80] 李文珊:《晏陽初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比較研究》,《學術論壇》2004年第3期。

[81] 張秉福:《民國時期三大鄉村建設模式:比較與借鑒》,《新疆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82] 劉東霞、毛洪濤:《晏陽初梁漱溟鄉村建設實驗比較探析》,《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83] 劉勇:《晏陽初與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的比較》,《黑龍江史志》2013年第1期。

[84] 張森:《梁漱溟、晏陽初鄉村建設理論與實踐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西北大學,2008年。

[85] 馮劍:《實驗話語:鄒平、定縣鄉村建設運動的爭論》,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86] 梁培恕:《梁漱溟傳——我生有涯愿無盡》,香港明窗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183頁。

[87] 張蘭英、艾愷、溫鐵軍:《激進與改良:民國鄉村建設理論實踐的現實啟示》,《開放時代》2014年第3期。

[88] 孫詩錦:《啟蒙與重建:晏陽初鄉村文化建設事業研究(1926—1937)》,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21頁。

[89] 李飛、杜云素:《中國村落的歷史變遷及當下命運》,《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90] 王小章:《積極公民身份與社會建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70—71頁。

[91] 溫鐵軍等:《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1949—2009》,東方出版社2012年版,自序第5頁。

[92] 賀桂梅:《中國經驗:普遍的與特殊的》,《讀書》2015年第8期。

[93] 毛丹:《村落共同體的當代命運:四個觀察維度》,《社會學研究》2010年第1期。

[94] 王先明:《近代中國鄉村建設思想的再思考》,《史學月刊》2013年第11期。

[95] 王先明:《近代中國鄉村建設思想的再思考》,《史學月刊》2013年第11期,第6頁。

[96] 陸益龍:《后鄉土中國的基本問題及其出路》,《社會科學研究》2015年第1期。

[97] 高華:《革命年代》,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頁。

[98] 王小章:《經典社會理論與現代性》,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8頁。

[99] 吳忠民、劉祖云主編:《發展社會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99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孜县| 青阳县| 汽车| 桃源县| 清新县| 绥芬河市| 舞阳县| 政和县| 大城县| 武定县| 云阳县| 凤台县| 交口县| 邛崃市| 伊通| 罗田县| 吉林省| 定安县| 扎鲁特旗| 宣威市| 南皮县| 郯城县| 山东| 台州市| 雷州市| 宁陕县| 凤城市| 孟津县| 比如县| 常熟市| 垦利县| 特克斯县| 张家港市| 夹江县| 商都县| 白银市| 文水县| 海晏县| 台江县| 甘孜县| 汝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