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央蘇區政治動員研究(1927-1937)作者名: 鄧美英本章字數: 4911字更新時間: 2021-09-30 11:56:41
一 研究緣起和意義
(一)研究緣起
1.緣于中央蘇區革命歷史的特殊地位
中央蘇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史上占有特殊的歷史地位。中央蘇區即中央革命根據地。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它是以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全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成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黨、政、軍首腦機關所在地,是全國蘇維埃運動的中心區域”[7]。
有學者指出:“在中國革命史上,江西是‘三個搖籃’的發祥地。南昌是人民軍隊的搖籃,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瑞金是人民共和國的搖籃。”[8]由此可見,江西、中央蘇區、土地革命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34年1月,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指出:“中央蘇區,這里是蘇維埃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國蘇維埃運動的大本營。”[9]新中國成立后,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進一步指出:“在土地革命戰爭中,毛澤東、朱德同志直接領導的紅軍第一方面軍和中央革命根據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10]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締造的搖籃,歷史在這里留下了重彩。
中國共產黨建立起自己的蘇維埃政權,號召百萬工農舉起了自己的旗幟,開始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偉大的預演從這里開始,中央革命政權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國家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實踐,積累了豐富的治黨、治軍、治國經驗。在土地革命戰爭階段,正如毛澤東所言:“黨的組織不但重新發展了,而且得到了鞏固。……大批干部重新在黨內涌出,而且變成了黨的中心骨干。黨開辟了人民政權的道路,因此也就學會了治國安民的藝術。黨創造了堅強的武裝部隊,因此也就學會了戰爭的藝術。”[11]土地革命戰爭中積累起來的治國、治黨、治軍經驗,沒有因革命環境的變化而消逝,反而在新的條件下逐步推動著中國共產黨的進一步成長與發展。
因此,學習和總結中央蘇區時期的歷史經驗,一直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重要歷史使命。2001年10月25日,胡錦濤指出:“中華蘇維埃政府的建立是我們黨建立人民政權的探索和嘗試,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各根據地、各部分紅軍的中樞指揮作用,擴大了黨的影響,也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根據地建設,以及后來新中國政權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培養了大批領導骨干和組織、管理人才。”[12]2011年11月5日,習近平進一步指出:“中央革命根據地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歷史,已經成為我們黨的歷史和近代中國革命斗爭歷史非常重要的一頁,是一部豐富生動的教科書。”[13]革命的歷史教科書鍛造出偉大的革命精神。中央蘇區匯聚了中國革命精神之源,從井岡山精神開始,歷經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凝練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格,逐步升華為中華民族精神之魂。
習近平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14]有幸生長在這片火紅的土地上,讓我更感興趣去探尋這段不尋常的歷史。讀著一本本厚重的書籍、看著一篇篇飽含深情的回憶錄、遙想一個個鮮活生命在通往自由之路上的不懈奮斗……在教與學的史料探尋中,希望歷史中的人和事能夠在自己的筆下再現。當然,歷史中的人和事是不可能完全再現的,但我仍然希望回望這段歷史時,可以啟迪自己并思索當下。
2.緣于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性。在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發展過程中,革命與政治話語尤為突出,且密切相連。“政治”一詞,對于千千萬萬的中國人而言,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是和那些重大的歷史事件產生的記憶密不可分。有學者從政治史角度指出:“它既是‘地方的’,也是‘整體的’,既是上層的實踐,也是下層的感受。”[15]就實踐而言,“‘意識形態’更像是一種鮮活的‘文化實踐’。‘意識形態’并不是觀念和精神的,它是一系列社會實踐、表象和儀式”[16]。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蘇區社會,革命成為政治的核心行為。革命作為政治意識形態的表現機制,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閩粵贛蘇區社會尤為彰顯。
政治動員成為蘇區群眾日常生活的主導和支配性要素,完全是戰爭環境下中國共產黨發揮組織資源的一種獨特本土表現。毛澤東明確指出:“政治動員是反‘圍剿’斗爭中第一個重要問題。……除開軍事秘密外,政治動員是必須公開的,而且力求普及于每一個可能擁護革命利益的人員。”[17]記得曾聽過一個對政治定義的通俗解釋:政治就是把我們的人弄得多多的,把敵人弄得少少的。無疑,在中央蘇區時期的斗爭中,中國共產黨只能這樣做。江西作為共和國的搖籃,不僅孕育出革命,也把革命的星星之火,逐步形成了燎原之勢。中共最大的政治優勢之一就是政治動員。當政治動員逐步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種政治符號時,探究中央蘇區政治動員,就是要把這種優勢挖掘出來,以資時代借鑒。缺乏政治規范約束開展的政治動員,當然只能從特殊時期、特定區域去認識。
正如任何特殊都能體現出一般,中央蘇區時期的政治動員作為一種探索,一種前行力量,承上啟下的作用不容忽視。它承接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時期開創出的政治動員傳統,并繼續為隨后的抗日戰爭及其之后的革命與戰爭怎樣發動和號召群眾,壯大自己的力量提供了深刻的歷史經驗及現實啟示。有學者也認為:“從延安和之后的歷史來看,許多出現在這時期的統治技藝,也確實成為共產黨人后來傳承和學習的對象。這個治理能力的建立和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值得被探討的課題。”[18]中國蘇維埃革命的歷史地位不容忽視。因此,中央蘇區作為中國南方農村的一片特殊區域、一段特殊歷程,從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發展的較長階段而言,革命語境下的政治動員應該具有它的經驗分享意義。
3.緣于新時代實現中國共產黨偉大奮斗目標的現實需要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19]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僅僅依靠中國共產黨的力量是不夠的。在實現中國夢的新時代號召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方力量,凝聚多種智慧,形成政治共識,才能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新時代仍需發揮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動員優勢。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需要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團結奮斗。團結就是大局,團結就是力量。”[20]黨的十九大報告又進一步指出:“全黨一定要自覺維護黨的團結統一,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齊心協力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21]當前,中國社會組織與結構復雜,利益訴求多樣,社會思潮多元,但在實現中國夢偉大目標下,中國共產黨始終牢牢抓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不放松,自上而下進行頂層制度設計,為凝聚全國力量提供領導方向和前行目標。如何調動起全社會力量,凝聚全黨力量,從認識自覺走向行動自覺,就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繼續發揚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動員優勢,形成最大多數的政治共識,實現中國夢才有更強大的動力來源。
基于地緣、業緣及現實因素考慮,本書以“中央蘇區政治動員”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特殊地域中的政治動員進行歷史考察和理論剖析,詳細闡述中央蘇區政治動員的主要對象、主要手段方法、政治動員面臨的矛盾與困境,分析論證中央蘇區政治動員效能,最后對中央蘇區政治動員進行辯證分析,期望為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揮中國共產黨政治動員優勢,凝聚政治共識提供現實借鑒。
(二)研究意義
1.從理論意義上來看,中央蘇區政治動員對進一步理解政治社會學和政治心理學中的資源動員理論和政治過程理論提供特定時空下的理論和實踐支撐
政治動員是政黨、社會組織或杰出人物等政治領導主體以自身的價值觀、信仰為目標,通過內心情感引導的策略,去誘導和說服政治領導客體,贏得被領導者的認同和支持,取得被領導者的自愿服從和主動配合,以實現政治決策規定的目標和任務,從而逐步樹立權威的過程。政治動員是中國共產黨進行革命的一種方式、一種動力。先進的理論是中共政治動員的行動指南。中共要把相關群體利益轉化為一個社會運動的動員能力,組織力量起了關鍵作用。中央蘇區時期,中共自身政權力量極為薄弱,又面臨著國民黨殘酷的軍事“圍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在多種態勢交織狀態下,中共是如何在艱苦復雜局面下依靠自身組織力量,有效進行土地革命、反軍事“圍剿”、反經濟封鎖,進而鞏固和發展農村根據地的呢?面對來自廣大農民、婦女、游民、士兵和工商階層等蘇區社會成員,在各種復雜斗爭中,中共初步發揮政治動員的組織資源優勢和現實資源優勢,對各種政治力量進行了動員,逐步吸納為革命力量。這種政治動員能力對壯大中共組織力量、凝聚組織力量、發揮組織資源過程提供了一種歷史視角,突出了時代特色。資源過程理論和動員過程理論更微觀地反映在中共借助課(教)本等一種或多種物質載體來傳遞或傳播蘇維埃政權需要實現的價值目標。
2.從實踐意義上來看,中央蘇區政治動員是凝練群眾利益觀并在實踐中詮釋群眾路線工作方法的生動體現
政治動員成為中共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甚至被視作一種“政治符號”,是革命和建設年代的實踐結果。挖掘20世紀20—30年代的史料,收集相關檔案和回憶錄等文獻資料,對中央蘇區政治動員實踐“深描”,可以梳理出在沒有完備政治體制、政治規范情況下開展的政治動員過程,論證這種處于特殊時期、特定區域的“戰時狀態”政治動員特色,體現課題的實踐意義。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研究中央蘇區政治動員,可進一步深入了解中共如何將相關利益群體轉化為一個社會運動的動員能力,為新形勢下克服“脫離群眾”的危險、保持和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提供借鑒與指導。因為這個過程不僅展示出中共組織力量的關鍵作用,而且逐步把駕馭干群關系體現了出來。中央蘇區政治動員強大張力在遇到群眾心里緩慢接受的矛盾過程中出現的偏差與失誤,也時刻警醒著黨和政府在政治動員策略和具體方法上必須創新,與時俱進。
此外,政治動員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前進動力和歷史傳統,是當今可以運用的政治資源。研究中央蘇區政治動員,總結其經驗與教訓,能對當今中共政治動員的開展提供有益啟發與借鑒,尤其能夠駁斥政治動員制約中共自身發展的文化心理偏見,以促進中共優秀政治資源的繼承與發展。
3.從現實意義上來看,探索中央蘇區政治動員,能夠對新的歷史時期發揮中共政治動員優良傳統、形成政治共識提供時代借鑒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原中央蘇區的高度重視(可參見《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重點工作部門分工方案的通知》,贛府廳字〔2012〕176號,2012年10月26日),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重點工作部門分工方案公布后,江西、福建、廣東三省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出《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2014年3月,國務院下發《關于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的批復》(國函〔2014〕32號),原則上同意《規劃》。在《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支持中央蘇區歷史博物館建設、打造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等任務。
這些任務首先涉及對中央蘇區歷史的進一步深入研究,然后才能提出振興發展的對策。比如厘清中央蘇區范圍界定,不僅能獲得上級巨額財政支持,還能在情感上照顧到老區人民。在《規劃》的實施過程中,爭取中央財政巨大傾斜,加上地方配套財政,讓老區人民看到了落后地區發展的希望。對贛粵閩老區人民曾經作出的歷史犧牲,現在如何進行大額財政補償運作和進一步發展,需要相關研究部門從歷史與現實角度統一綜合考慮。又如,進一步探索中央蘇區政治動員研究,總結政治動員的地方組織應對、群眾參與和國家投入的內在機制,為新時代振興鄉村戰略提供基層視角。尤其是在贛南閩西的貧困山區,精準扶貧需要堅持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想群眾之所需,謀群眾之所利,為精準脫貧、消滅貧困提供江西智慧、江西方案。2015年,習近平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就明確指出:“要重視發揮廣大基層干部群眾的首創精神,讓他們的心熱起來、行動起來,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后面貌。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扶貧事業。”[22]集中力量才能攻關,萬眾一心才能克難。只有包括革命老區的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離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能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