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新中國人口現代化的主要推進路徑

過去70年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同時,中國的人口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人口數量增長趨于平穩,人口素質全面提升,人口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為社會經濟的現代化發展打下了良好的人口條件。

一 人口再生產類型現代化

人口再生產類型的現代化是通過人口轉變來實現的。但由于中國人口轉變不像西方人口轉變與工業化、人口城市化、產業現代化、教育普及現代化等現代化過程同步發生,因而中國的人口轉變超越社會經濟發展實現了生育轉變。

一般來講,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過程可以劃分階段來表示。為了方便國際比較,聯合國于1990年提出了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四階段劃分方法。(1)轉變前階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總和生育率(TFR)在6.5以上,平均預期壽命在45周歲以下,人口增長速度緩慢,屬于傳統型人口再生產類型。(2)前期轉變階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開始下降,后者先于前者,TFR為4.5—6.5,平均預期壽命為45—55周歲,人口增長速度加快。這一階段主要以死亡率的轉變為標志,人口再生產屬于過渡型。(3)后期轉變階段,出生率和死亡率加速下降,TFR為2.5—4.5,平均預期壽命為55—65周歲,人口增長下降。這一階段主要以生育率的轉變為標志,人口再生產亦屬于過渡型。(4)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階段,TFR在2.5以下,平均預期壽命在65周歲以上,人口低速增長,屬于現代型人口再生產。

按照聯合國提出的四階段劃分方法,我們對我國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過程及節點大致劃分如下。其中,1960年之前屬于轉變前階段。該時期我國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大致都在6.5以上,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低于45周歲。1961—1970年屬于前期轉變階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開始明顯下降,TFR從6.5左右下降到了4.5左右,平均預期壽命從45周歲增長到55周歲左右,人口增長速度加快。1971—1990年大致屬于后期轉變階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進一步加速下降,TFR進一步從4.5左右降到2.5左右,平均預期壽命從55周歲增長到65周歲左右。人口增長速度開始有所放緩。1990年以后,我國人口進入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并存的現代型人口再生產階段,TFR降到2.5以下,平均預期壽命在65周歲以上,人口增長進入低速階段。

表2—1 我國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的四個階段

注:個別階段總和生育率對應的時期和平均預期壽命對應的時期略有差距,表中對應時期為較大值。

分指標看,近幾十年來,總和生育率的下降速度遠超預期。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從6以上快速下降到1990年代的更替水平2.3和2000年以后的1—1.5左右。而在其背后,生育水平迅速下降的動力主要來源于:(1)計劃生育政策的行政約束;(2)醫療衛生條件改善,嬰兒死亡率降低,意愿生育子女數量下降;(3)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初婚年齡推遲,生育文化和行為的現代化變化趨勢使然。

圖2—1 總和生育率的下降趨勢

近幾十年來,人口健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嬰幼兒和老年人死亡率顯著下降,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明顯延長。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總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從1950年的35歲持續增長到1982年的67.8歲和2015年的76.34歲。

圖2—2 預期壽命的增長趨勢

圖2—3 人口增長趨勢

人口的出生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7‰波動變化到改革開放初期的18‰,然后持續減少到2015年的12‰。人口的死亡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0‰波動變化到改革開放初期的6.2‰,然后持續減少到2015年的7‰。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6‰波動變化到改革開放初期的12‰,然后持續減少到2015年的5‰。總人口規模從建國初期的5.42億人,持續增長到改革開放初期的9.63億人和2015年的13.75億人。

二 人口結構現代化

作為人口發展的一種長期趨勢,人口結構的均衡發展是實現人口結構現代化、人口可持續發展所必需的。人口結構反映一定地區、一定時點人口總體內各種不同質的規定性的數量比例關系,又稱人口構成。它依據人口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的、社會的、地域的特征,將人口劃分為各個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例如,年齡、性別、居住地、民族、階級、文化、婚姻、職業以及宗教信仰等結構,一般用百分比表示。在諸多人口結構因素中,年齡和性別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結構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年齡結構和性別結構。理想的年齡結構應符合“人口低增長”和“長壽命”兩大特征;人口低增長是指年出生人口的低增長(人口出生率為14.0‰—16.0‰),年出生人口急速增長(人口出生率高于16.0‰)和負增長(人口出生率低于14.0‰)均會使人口結構惡化。理想的性別結構應符合“同年齡段的男女性別人數相等或相近”。

(一)人口年齡性別結構金字塔

圖2—4給出了近幾十年來我國人口年齡性別結構金字塔,能夠較直觀生動地反映我國人口的年齡性別結構及變化趨勢。從性別結構看,我國總人口中同年齡段的男女性別人數比較相近,總人口的性別結構未出現明顯失衡的現象。從年齡結構看,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低增長和長壽命”的特征越來越明顯。人口出生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7‰下降到改革開放初期的18‰、2000年的14.0‰和2015年的12‰。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5歲左右增長到改革開放初期的68歲、2000年的71歲和2015年的77歲左右。與此同時,新中國成立初期到2010年期間,我國人口的年齡結構也在逐漸趨于理想型結構;而在2010年以后,隨著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4‰及以下,人口年齡結構開始偏離理想型結構,人口年齡結構失衡的趨勢愈加明顯。

圖2—4 人口年齡結構變化趨勢

(二)人口年齡結構與人口機會窗口

人口的年齡結構對于一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機遇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通常在人口再生產類型現代化過程中,死亡率先于出生率的下降會形成一個年輕化的人口年齡結構,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有利的人口條件,即“人口機會窗口”。“人口機會窗口”最先出現在2002年的《世界發展報告》和《世界人口狀況》當中,稱經濟落后的國家可以利用“人口機會窗口”即人口轉變帶來的歷史性機會和機遇,加快發展以縮小同發達國家的差距。利用“人口機會窗口”促進經濟發展,也就是利用黃金年齡結構發展經濟。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口再生產類型現代化過程中,出生率的下降速度和人口老齡化的速度不是同步發生的,前者先于后者發生,前者與后者也是原因和結果的關系。在這一人口變動過程中,會形成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的人口年齡結構,也就是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在一個時期內都比較低,并且這個時期在人口進入老齡社會之前,會持續很長時間,形成總人口“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結構”。由于人口再生產類型現代化過程中這一年齡結構有利于經濟發展,是促進經濟起飛和發展的大好時機,因此人口學家稱之為“人口機會窗口”或“黃金年齡結構時期”。一個國家或地區要主動利用人口年齡結構的黃金時期推動經濟的起飛和發展。人口年齡結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通過撫養系數來表現。當撫養系數較低時,人口年齡結構有利于經濟發展和積累,相對于其他人口年齡結構就構成了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從歷史的角度看,不少國家的經濟起飛和發展就得益于人口年齡結構的推進或人口機會窗口的打開。而一個國家或地區如果撫養系數過高,則可能延緩經濟增長。

圖2—5 我國人口總撫養比變化趨勢

注:1981年及以前人口數據為戶籍統計數;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數據為當年人口普查數據推算數;其余年份數據為年度人口抽樣調查推算數據。總人口和按性別分人口中包括現役軍人,按城鄉分人口中現役軍人計入城鎮人口。

從人口統計數據看,中國快速的人口轉變把中國帶入人口負擔最輕的時期,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機遇期。[9] 在1980 年到2010年期間,中國的15歲到59 歲勞動年齡人口增加迅速,以年平均1.8%的速度增長,同期小于15歲和大于60歲的非勞動年齡人口(或者說依賴型人口)是穩定的,年平均增長率為-0.2%。兩個不同的增長趨勢所形成的“剪刀差”,意味著撫養比的下降和勞動力的充足供給。

我國人口的總撫養比從1978年的77.4%逐漸下降到2010年的34.2%,然后緩慢上升到2016年的37.91%。人口總撫養比的持續下降,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有統計數據顯示, 2010年我國有1/4以上的人均GDP是靠傳統人口紅利獲得的。

(三)人口城鎮化與城鄉結構

由于中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人口城鄉結構成為另一個重要的概念。人口城市化是人口城鄉結構現代化的核心表現,也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城市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城市公共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城市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市居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改善,向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又邁出了堅實一步。

所謂人口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在一定時期內向城市集聚的過程。其實質含義是,人類進入工業社會時代,社會經濟發展導致農業活動的比重逐漸下降,非農業活動比重逐漸降低,城鎮人口比重穩步上升,居民點的物質面貌和人們的生活方式逐漸向城鎮性質轉化。在人口的城鄉分布上,城市化表現為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的上升。城鎮化發展有利于擴大內需,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要素資源優化配置,增強經濟輻射帶動作用,提高群眾享有的公共服務水平。因此,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不少學者嘗試用一些綜合指標來反映人口城市化的水平。通常采用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城市非農業人口比例、非農業勞動人口占總勞動力的比重來測量人口城市化的水平。圖2—6給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及其變化趨勢,能夠反映近幾十年來我國人口城鄉結構的現代化進程。總體上,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1949年的11%增長到1978年的18%、2000年的36%、2010年的50%和2018年的60%。相較于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口城鄉結構現代化程度有了極大的提升,公共服務等資源供給的可及性有了明顯的改善。

圖2—6 改革開放以來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變化趨勢

注:1981年及以前人口數據為戶籍統計數;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數據為當年人口普查數據推算數;其余年份數據為年度人口抽樣調查推算數據。總人口和按性別分人口中包括現役軍人,按城鄉分人口中現役軍人計入城鎮人口。

三 人口身體素質現代化

人口再生產類型現代化過程中的長期低生育率也會在家庭微觀人口再生產中形成家庭由追求孩子的數量型轉向追求孩子的質量型,這也為人口素質的提高創造了條件。一些學者對人口素質有過深刻的論述。例如,G.S.Becker從生育率的經濟學分析視角提出了孩子數量質量替代理論,認為增加對孩子的投入將會提高孩子質量,夫婦便可以從孩子身上獲得最大效用,從而用孩子質量取代通過增加孩子數量所取得的效應。[10] 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先后幾次頒布的《婚姻法》《母嬰保健法》等法規的某些內容,都具有直接的優生學意義,對提高出生人口素質起到了積極作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以及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特別是新農合等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以及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實施農村婦女住院分娩補助等婦幼重大專項,我國婦女兒童健康指標顯著提升,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

為了便于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口身體素質進行比較分析,常用一些相同的可比指標進行測定和衡量。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人均預期壽命是公認的衡量一個國家國民健康水平的三大指標,這也是聯合國千年發展的指標。目前,我國的這三大指標均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達到了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數據顯示,抗日戰爭以前我國嬰兒死亡率為163.8‰。國民政府實業部1936年《中國經濟年鑒》記載為156‰。新中國成立后,據1954年覆蓋14省5萬余人口的地區調查,嬰兒死亡率為138.5‰。另據衛生部部分地區生命統計資料,1958年我國城市地區嬰兒死亡率為50.8‰;農村地區嬰兒死亡率為89.1‰。1975年我國城市地區嬰兒死亡率為13.1‰;農村地區嬰兒死亡率為32.4‰。改革開放后,1978年我國嬰兒死亡率為41.02‰。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嬰兒死亡率為39.9‰。2017年下降到6.8‰,其中城市4.1‰,農村7.9‰。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1978年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得到了一定控制,1991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61.0‰,到2017年下降為9.1‰,其中城市4.8‰,農村10.9‰。這得益于我國建立的妊娠風險篩查評估制度、高危專案管理制度以及危急重癥救治制度等,實現了關口前移,堅守住了安全底線。

此外,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各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控制孕產婦死亡率上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數據顯示,1990年孕產婦死亡率為88.8/10萬,到2017年下降為19.6/10萬,其中城市16.6/10萬,農村21.1/10萬。孕產婦死亡率的下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孕產婦系統管理率和住院分娩率的提高,尤其是農村地區。

表2—2 1991—2015年監測地區分城鄉的嬰兒死亡率(‰)

注:表中數據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婦幼衛生監測地區數。1990—1995年為81個監測點,1996—2006年增至116個,2007年及以后擴大到336個。1978年之前的數據來自衛生部《全國衛生統計年報》。1979—1990年的數據缺失。

資料來源: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編《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2016)》,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四 人口文化素質現代化

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或者說是人口素質的現代化。[11] 人口再生產類型現代化過程中的長期低生育率一般會形成趨于穩定型的年齡結構,這為制定教育事業的長期規劃、進一步提高人口素質提供了可行的依據。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國教育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教育的發展和質量的提高。

新中國成立以后,教育開始進入和平建設和發展的軌道,并呈現出新的氣象。1949年12月,新中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建設新教育的方針:“以老解放區的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某些有用的經驗,特別要借助于蘇聯教育建設的先進經驗。”[12]1958年,毛澤東根據中國教育的現狀,進一步提出了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并且在《工作方法(草案)》中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提出了具體意見。1958年,毛澤東根據中國教育的現狀,進一步提出了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并且在《工作方法(草案)》中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提出了具體意見。但這種新氣象不久就被20世紀50年代末的冒進式做法和一些“左”傾的做法所取代,使教育受到傷害,而60 年代到70 年代的教育又因“文化大革命”而陷入低谷。直到1976年以后,教育界開始撥亂反正,并在此基礎上對教育體制進行全面改革,確定了教育在國家發展和國家現代化中的戰略地位,教育現代化才重新步入正軌。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以后,面對國際經濟、科技競爭的嚴峻挑戰和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的國情,黨中央提出了切實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堅定不移地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加快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中央提出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其目的就是要培養與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鄧小平同志要求各級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教育面向現代化,就是要求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和戰略步驟相適應,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足夠數量的、各種類型的高素質人才。

1985年5月,鄧小平在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從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命運的高度,強調了要把我國沉重的人口負擔盡快轉化為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他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力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優勢,再加上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的目標就有把握達到。”同年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在整個教育體制改革過程中,必須牢牢記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造就數以億計的工業、農業、商業等各行各業有文化、懂技術、業務熟練的勞動者。要造就數以千萬計的具有現代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具有開拓能力的廠長、經理、工程師、農藝師、經濟師、會計師、統計師和其他經濟、技術工作人員。還要造就數以千萬計的能夠適應現代科學文化發展和新技術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科學工作者、醫務工作者、理論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聞和編輯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軍事工作者和各方面黨政工作者。所有這些人才都應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都應該不斷追求新知識,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的科學精神”。

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科技的發展、經濟的振興,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都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養”。黨的十四大報告再次指出,“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說取決于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培養大批人才”。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又進一步指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從而進一步把人的素質同中國現代化、人才資源密切聯系起來。

進入21世紀,世界范圍的綜合國力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特別是創新型人才的競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不斷發展和創新,歸根結底有賴于各方面創新型人才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活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領導集體,更加重視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強調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要始終把培養和造就高素質人才作為根本大計,努力建設宏大的創新型人才隊伍,把人才看成是事業發展最寶貴的財富。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多次強調提升人口素質的戰略重要性,并將提高人口素質確定為多項經濟社會建設工作的中心:在“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部分指出,“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在“加強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部分指出,“……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逐步完善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在“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文化水平”部分提出,“加快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造就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推動我國由人才大國邁向人才強國”。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里專門提出要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將人口教育事業的發展,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教育的加強,作為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發展的重要抓手。

不難看出,從黨的十一大到黨的十九大,人口素質問題在黨的議事日程中已日益占有重要位置,人口素質的現代化,已成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40余年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人口素質得到了明顯提升。分階段看,1980—1985年,我國首先基本實現普及小學教育。截至1984年,全國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和鞏固率均超過95%。1986—2000年,基本實現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2000年總體實現了“普九”的目標,“普九”人口覆蓋率和初中毛入學率均超過85%。2000年以來,全面普及九年制義務制教育,進一步鞏固義務教育水平。21世紀,九年制義務教育從基本普及轉向全面普及和鞏固提高。200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頒布了《義務教育法》。2007年底,全國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到99.3%,實現“普九”縣數已占全國總縣數的98.5%,義務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表2—3 1978-2016年適齡兒童小學入學率、升學率和中學升學率 單位:%

表2—3 1978-2016年適齡兒童小學入學率、升學率和中學升學率 單位:%續表

改革開放40余年來,中國的教育事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截止到2017年底,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1.38萬所,各級各類學歷在校生2.70億人,專任教師1626.89萬人。

其中,學前教育階段有幼兒園25.50萬所,學前教育入園兒童1937.95萬人,在園兒童4600.14萬人。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79.6%。

全國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1.89萬所,招生3313.78萬人,在校生1.45億人,九年制義務教育鞏固率93.8%。其中,全國共有小學16.70萬所,在校生10093.70萬人,小學教職工564.53萬人,專職教師594.49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達到99.90%。全國共有初中學校5.19萬所(含職業初中15所),在校生4442.06萬人。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03.5%。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共1406.63萬人。其中,在小學就讀1042.18萬人,在初中就讀364.45萬人。

全國高中階段教育共有學校2.46萬所,招生1382.49萬人,在校學生3970.99萬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8.3%。其中,高中階段在校生規模中,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比為59.8%,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占比為40.1%,成人高中在校生占比為0.1%。全國普通高中1.36萬所,招生800.05萬人,在校生2374.55萬人,畢業生775.73萬人。全國成人高中392萬人,在校生3.94萬人,畢業生3.90萬人。

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職業技術教育迅速發展。職業教育體系逐步形成高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初等職業教育三級職業教育體系。從經濟社會發展上來看,發展高職教育對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加快發展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就業再就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了應有貢獻。職業教育學科門類齊全,進一步貼近市場。面向生產服務第一線,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使得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靈活多樣,職業特點更加突出,充滿發展活力,職業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17年底,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共有學校1.07萬所。其中,普通中等專業學校3346所,技工學校2490所,成人中等專業學校1218所。中等職業教育招生582.43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42.13%。其中,普通中專招生246.25萬人,職業高中招生148.40萬人,技工學校招生130.91萬人,成人中專招生56.88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1592.5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總數的40.10%。其中,普通中專在校生712.99萬人,職業高中在校生414.06萬人,技工學校在校生338.21萬人,成人中專在校生127.24萬人。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496.88萬人。其中,普通中專畢業生216.99萬人,職業高中畢業生128.99萬人,技工學校畢業生90.48萬人,成人中專畢業生60.41萬人。

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77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5.7%。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31所(含獨立學院265所),其中本科院校1243所,高職(專科)院校1388所。普通高等學校校均規模達到10430人,其中,本科學校14639人,高職(專科)學校6662人。研究生招生80.61萬人,其中,全日制69.19萬人,在學博士生36.2萬人,在學碩士生263.96萬人。畢業研究生57.8萬人,其中,畢業博士生5.8萬人,畢業碩士生52.0萬人。

此外,各類民辦教育蓬勃發展。全國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17.76萬所,占全國比重為34.57%。招生1721.86萬人,各類教育在校生達5120.47萬人。其中,民辦幼兒園16.04萬所;入園兒童999.32萬人,在園兒童2572.34萬人。民辦普通小學6107所,招生137.70萬人,在校生814.17萬人。民辦初中5277所,招生209.09萬人,在校生577.68萬人。民辦普通高中3002所,招生111.41萬人,在校生306.26萬人。民辦中等職業學校2069所,招生78.68萬人,在校生197.33萬人。民辦高校747所(含獨立學院265所,成人高校1所),普通本專科招生175.37萬人,在校生628.46萬人。碩士研究生招生747人,在學1223人。另有民辦的其他高等教育機構800所,各類注冊學生74.47萬人。

對人口群體來講,衡量其文化科學素質現代化的主要指標,一般可采用人口文化水平(教育程度)構成、文盲率(或識字率)、受過大學及以上教育者占總人口(或有文化的人口)比重、在校大學生人數占總人口比重、受過中等教育者占總人口比重、從事科學技術研究和應用者人數占總人口比重,科學研究工作者和技術人員構成、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構成等。其中,最為常用的是6歲及6歲以上人口文化程度構成。

表2—4給出了我國主要年份的6歲及6歲以上人口文化程度構成。可以發現,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不斷升級,低學歷人口比例逐步下降,高學歷人口比例逐步上升。其中,未上學人口比例從1949年的80%下降到1982年的31.87%和2015年的5.69%;小學文化程度人口比例從1964年的48.78%下降到1982年的39.94%和2015年的26.22%;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例從1964年的7.93%提高到1982年的20.03%和2015年的38.22%;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比例從1964年的2.27%提高到1982年的7.48%和2015年的16.44%;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從1964年的0.72%下降到1982年的0.68%后,提高到1990年的1.59%和2015年的13.33%。

表2—4 1964—2015年6歲及6歲以上人口文化結構 單位:%

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缺乏對各類受教育程度人口的調查數據。

資料來源:摘自《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年中國的文盲率大約是80%,而且被視為識字的20%的人當中,已經包括了那些只認識幾百個中國漢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為半文盲的人。其他年份的數據來自人口普查資料和人口抽樣調查資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川市| 平凉市| 广东省| 安国市| 崇礼县| 耿马| 荔浦县| 诸城市| 合作市| 文山县| 固镇县| 洪雅县| 固始县| 怀柔区| 双峰县| 阿拉尔市| 雅江县| 湖口县| 墨脱县| 桦川县| 德保县| 浮山县| 通山县| 太谷县| 隆昌县| 瑞安市| 兴宁市| 华容县| 千阳县| 长治县| 崇明县| 句容市| 隆回县| 洞口县| 名山县| 固原市| 方正县| 杨浦区| 珠海市| 嘉祥县| 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