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社會建設70年
- 李培林 張翼主編
- 4362字
- 2021-09-30 11:51:08
第一節 人口現代化的基本內涵與理論分析框架
人口現代化既是經濟社會現代化的組成部分,也是經濟社會現代化的主要推動力。人口現代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國的阿歷克斯·英格爾斯在《人的現代化——心理·思想·態度·行為》一書中有所涉及[1]。雖然當時國際社會和一些國家或地區沒有使用人口現代化這一概念,但實質上已經把人口現代化放在了經濟社會現代化的應有地位。在此之后,諸多學者對人口現代化的概念及相關范疇、命題給予了進一步的剖析和研究。本章在此基礎上,將人口現代化理論置于經濟社會發展系統中進行考察,嘗試對已有的理論雛形和指標體系進行歸納整合,形成一個相對具有整體性的人口現代化理論體系。
一 人口現代化的基本內涵
新中國成立以來,現代化一直是國家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從“四個現代化”到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現代化三步走戰略”,充分體現了我國追求現代化的努力和宏偉構想。從現代化的頂層設計和豐富內涵來講,現代化包括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諸如經濟的現代化、社會的現代化、政治的現代化、文化的現代化,甚至生活方式的現代化,等等。顯然,人口現代化是實現以上現代化目標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沒有人口現代化的目標,就可能成為偏重物質建設的現代化,而忽略了人類自身發展的現代化,忽略了作為社會生產力最活躍因素的人的現代化。
那么,什么是人口現代化呢?所謂人口現代化是指人口因素隨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進程作出相應調整的過程。從理論視角來講,西方人口理論和現代化理論本身就蘊含著人口現代化思想,在此基礎上我國學者進一步深化提煉出了人口現代化的概念和理論。當前我們談論的人口現代化理論是西方現代化理論和人口理論的合理延伸、相互拓展、相互滲透、相互結合產生的一種嶄新的科學理論。該理論既在人口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現代化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人口理論和現代化理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門。而從解決現實問題的需求來講,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人口問題多樣復雜,只有實現了人的現代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現存的人口問題,才能為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現代化提供一個良好的人口環境并為之增添強勁推動力。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存在最多樣、最復雜的人口問題。解決現存的人口問題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有著特殊的重要性。著名人口學家劉錚教授在《人口現代化與優先發展教育》一文中指出,人口現代化是站在戰略高度看待和分析當前人口問題,遵循人口發展規律所做的科學概況,同時也為我國人口發展指明了方向。[2]
考慮到人口現代化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在新中國成立70年之際,有必要梳理總結人口現代化的相關研究。特別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人口現代化將更加成為我國理論界和人口國策等一些實際工作部門的熱門話題,也將為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理論指導。
二 人口現代化的理論分析框架
目前影響較大的人口現代化理論分析框架主要有以下四種。筆者將主要依據這四種理論分析框架來確立本章的基本性分析框架。
(一)劉錚提出的分析框架
劉錚認為,人口現代化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人口再生產類型現代化,它是指以現代技術為基礎的與經濟社會生產相適應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所形成的低人口自然增長率的人口再生產模式;二是人口素質現代化。[3] 以現代技術為基礎的現代經濟社會,要求人口素質現代化。與人口數量相比,人口素質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愈來愈具有決定性作用。要實現以技術進步促經濟發展,首要的是要擁有掌握現代科技知識的人才,依靠他們才能不斷有新發明、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并將其轉化為生產,形成現實生產力。歸根到底,提高勞動者素質與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具有本質的同一性。各國經驗也證明,經濟發展不僅取決于資本,更重要的是取決于高質量的掌握現代化科學技術的人才和勞動者。人口素質現代化是加速國家現代化實現過程的必要條件,甚至是前提條件。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講,人口素質現代化應超過經濟現代化。
(二)查瑞傳提出的理論分析框架
查瑞傳認為,人口現代化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第一,人口自然變動。具體而言,則是死亡水平較大幅度下降和隨之而來的生育率水平的明顯下降,以及這兩種變動導致的自然增長率的先升后降,逐漸轉向低生育、低死亡、低增長的模式。第二,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由于出生率和自然死亡率的不斷下降,低年齡組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逐漸下降,形成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由原來的扁平型逐漸向底部收縮型轉變。第三,人口文化素質水平。從原來的文盲人口占多數逐漸轉變為受教育人口急劇增加,人口受教育水平代際提高幅度明顯,高學歷人口比重明顯提高,總體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也顯著提高。第四,人口行業職業分布變動。伴隨著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的進程,從事農業的人口比重大幅下降,甚至絕對從業人數亦趨減。制造業等第二產業從業人數和比重逐漸增加,繼而又轉向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第五,人口地域遷移變動。從農業經濟時代的自富饒地區向貧瘠地區擴散延伸的模式,轉變為從人口較稀少的農業地區、鄉村地區向人口密集的工商業區、城市地區集中的模式。[4]
(三)張開敏提出的理論分析框架
張開敏提出的理論分析框架包括三個方面:(1)現代化人口的生育模式。較高生產力水平決定了人口生育模式的缺點在于少生、優生、優育,因而特別要求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人口質量。(2)現代化的人口構成。這種構成的重點在于現代化人口的年齡構成、產業構成和城鄉構成。其中,在人口的城鄉構成中特別強調人口城鄉構成與人口產業構成的密切聯系。(3)現代化的人口素質。包括身體素質、智力素質和社會素質。其中,所謂社會素質,亦即思想道德素質。[5]
(四)王學義提出的理論分析框架
王學義認為,應將生育現代化、人口城市化分別從人口再生產類型現代化、人口結構現代化、人口素質現代化中提取出來,與人口再生產類型現代化、人口結構現代化、人口素質現代化并列起來,共同整合出一個新的分析框架。該人口現代化的理論分析框架包括:(1)人口再生產類型現代化;(2)人口素質現代化;(3)人口結構現代化;(4)人口城市化;(5)生育現代化。[6]
總體來講,以上幾種影響力較廣泛的人口現代化理論分析框架的主體框架(或中心框架)具有一致性,外圍框架(或邊緣框架)均圍繞中心主體框架進行延伸性擴展,從多視角、多方面對中心框架內容進行補充、完善和支持。如人口再生產類型的現代化、人口結構的現代化和人口素質的現代化,是人口現代化的理論核心,基本能夠涵蓋人口現代化的內涵和反映人口現代化的主要特征,具備了構成人口現代化主體分析框架的條件。從理論分析框架的簡約標準來講,以人口再生產類型的現代化、人口結構的現代化和人口素質的現代化作為人口現代化的核心理論分析框架是完全可行的。但從人口現代化階段性發展的側重來講,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人口再生產類型與人口素質現代化都是在現代社會生產力基礎上形成與發展的。二者區別之處在于,人口再生產類型現代化著重反映的是人口自然變動的特征,人口素質現代化著重反映的是人類自身素質的變化趨向。
在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知識化、信息化飛速向前推進的形勢下,毫無疑問,人口素質現代化在實現經濟、社會、制度現代化過程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前所未有地體現出來了。所謂人口素質現代化,根據劉錚、李競能等學者的觀點,它指的是人口的身體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不斷與經濟社會現代化相適應而趨向統一的提高過程,它是人口現代化的核心和重點。特別是其中的人口教育素質和健康素質的現代化在人口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性變得愈加明顯。因此,本章用于分析人口現代化進程的理論分析框架主要包括4個方面:(1)人口再生產類型現代化;(2)人口結構現代化;(3)人口健康素質現代化;(4)人口教育素質現代化。[7]
其中,人口再生產類型的現代化,描述的是人口再生產類型從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演變的趨勢,反映隨著社會經濟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人口再生產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以及人口再生產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該理論反映和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下降而導致人口再生產類型沿著原始類型—傳統類型—現代模式轉變遞進的一般規律。這一轉變過程和規律也就是人口再生產類型現代化的過程和規律,對解釋世界各國的人口轉變具有較好的普適性,并在各國人口發展實際中得到了證實。
人口結構是指一定地區和一定時間里按一定的質的規定性來劃分與組合的人口總體內部的比例關系;或者說,它是人口總體內部依據本身具有的不同性質來劃分的,各個組成部門的數量比例關系。雖然這些人口本身的特征包括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特征,但是人口學上人口結構更多的是指人口的自然結構,如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城鄉等地域分布結構[8]。
人口身體素質現代化,是指人口身體能力適應經濟社會現代化要求的發展過程,即人口身體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包括:(1)生理方面:出生嬰兒死亡率和缺陷率從傳統的高死亡率、高缺陷率逐步向低死亡率和低缺陷率轉變。人口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具體表現為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延長,人口與自然的關系日趨和諧。(2)心理方面:人們在心理上從傳統心理特征轉變為現代心理特征,即從保守走向開放,從不合作走向合作,從個體走向團體,并且既具有開拓、創新、進取的精神面貌,又具有對困難與挫折的承受能力、自我調節能力以及克服困難與挫折的勇氣和毅力。當然,也必須明確,人口身體素質是組成人口的個人身體素質的總和,而個人的身體素質則由人體的生理要求構成。但從人口分析的角度,考慮人的身體素質,主要是看身體發育是否健全,以及體質和智力的強弱。
人口文化素質主要是指一個人口群體的受教育程度、文化知識、科學技術水平、生產經驗與勞動技能等。這些組成人口文化素質的要素是人類在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長期積累的知識結晶,是人本身逐步形成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口文化素質的現代化就是人口群體的文化科學素質能力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現代化的要求的發展過程,即人口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具體包括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延長,人力資源不斷向人力資本轉化,人口的文化科學素質從低水平、單一化走向高水平、綜合化,學校、家庭的教育從知識灌輸、說教向知識開發、啟導和提高綜合素質能力轉化,等等。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延長、義務教育的普及與提高、職業教育適時得以發展、文盲半文盲人口及其比例的下降等成為人口文化科學素質現代化的主要標志。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口現代化進程是伴隨整個現代化過程產生,且與經濟社會現代化互動,互為基礎、互為前提,以人口再生產類型、人口結構類型、人口素質類型等相關變量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為標志的人口現代化進程,能夠體現社會歷史性、動態性、漸進性、相對性特點的發展過程。這也是本章闡述和分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人口現代化進程的基本依據。